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併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
「士」階層是如何產生的呢?西周之時,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於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入學條件西周時大力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俯」(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士」的成分很複雜。他們分屬各個階級。「士」可以經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棄農為士,而私人辦學的發達,提供了這一條件。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社會的「養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係。春秋時代已經開始「養士」,而戰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於「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餘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餘的分給「士」做衣服穿。又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當時諸侯各國致力於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採取寬鬆的政策也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表個人的意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稷下學宮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戰國時代,由於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厚物質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彙集稷下。而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學術場所。並使諸侯各國羨慕不已,紛紛效而仿之,幾乎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模式。
稷下學宮的創建與興衰歷史,基本上與田齊政權共始終,隨著田齊的強弱而興衰。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創建於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後的第二代國君齊桓公田午時期;發展於齊威王時期,興盛於齊宣王時期;中衰於齊憫王時期;中興於齊襄王時期;亡於齊王建,秦滅齊時。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後世產生的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學宮是田齊王朝興辦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齊以後,歷代君主無不發憤圖強,勵精圖治,圖謀稱雄諸侯。稷下學士則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製造輿論、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客觀上也是適應田齊統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學宮首先是一個智囊團性質的機構。其次,就是炫耀國力,標榜尊賢至士,吸引人才。這就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創造了優越的政治環境。故稷下學宮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質。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士的主要活動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體現了學官鮮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職」。雖有上大夫的頭銜但不但任實際職務。「議論」,就是議論時政、國事、治亂之策,為田齊統治者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智囊團的功能。而他們的議論時政,是在寬鬆自由的政治氛圍內,對田齊統治者的政治活動提出批評意見和決策參考建議,沒有或者少有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情況,所提意見及建議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大批不同學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豐富補充。即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漢書·藝文志》就記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錄。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往往是率領弟子門徒一併來的。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歲就到此學習,後來成為了稷下的學術大師。而孟子兩次入齊講學,時間長達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宣王時稷下學宮有「數百千人」,其戶下不乏有成就者。對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齊錄用為各級官吏,直接參與齊國的政治活動,《戰國策·齊策》對此有所記載。
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這所說的就是指各派學者的定期學術例會。在例會上,各學派推薦出他們學派的代表,闡發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批駁與他們觀點不一致的學派。這實際就是為各學派提供學術交流與爭鳴的機會,以便更好地豐富、發展他們的學說,獲得政治上的重視。但他們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潔難,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也有對宇宙奧秘的思考。稷下學宮作為戰國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而這類學術報告例會則是百家爭鳴的集中體現。
無論在戰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國對「士」給以十分優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齊國威王、宣王時期的謖下學宮尤為突出,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田齊政權雖然倡導黃老之學,但對各家各派的學者並不排擠打擊而是兼容並包都受到禮遇。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比如儒家大師孟子與齊威王、宣王的政見是不同的,但在謖下學宮都受到重視,爵祿都是相當高的。齊宣王多次向盂子問政,甚至象齊伐燕這樣的重大決策,也向孟子徵求意見。後來終因為彼此政見不合,孟子離開齊國。但齊宣王還儘量輓留他,「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即打算給孟子建造一座房,並資助其辦學。
由於春秋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梧」,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於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於委以重任。又比如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滿齊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為燕昭王之師。在齊襄王時,鄒衍又回到謖下學宮,並在齊王建時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而從未受到非議。又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春秋戰國這種待殊歷史環境,對諸於百家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創建了良好的條件。
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謖下先生們敢於衝破舊傳統的思想束縛,敢於探求和創新的精神得到發揚,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寥寥聽不盡,孤磬與疏鍾。煩惱師長別,清涼我暫逢。 蟻行經古蘚,鶴毳落深鬆。自想歸時路,塵埃復幾重。 姚合,陝州硤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中前後在世。以詩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進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稱爲姚武功。調富平、萬年尉。寶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歷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
藝文志 第 十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幫QQ
-\-\
一句話你死定了,出生就打大魔王。
我曾經跟中文系卷姐曖昧期半年,交往兩年,應該有資格給你一點建議:
第一、你先去搞清楚一件事情,你問她:覺得自己像是紅樓夢裡面的誰?
她覺得自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公主病患者,這個就努力當個白騎士吧。
她覺得自己是薛寶釵,薛寶釵就是獨立小資女,這個你自己看著辦?
她覺得自己是王熙鳳就是女強人,就努力當小隨從吧。
像我就問過中文系卷姐,她自己覺得是薛寶釵,
交往後我才發覺得她其實心中嚮往王熙鳳。
你不懂我說的話沒關係,就去維基惡補一下吧。
但是如果她有唸金庸的話,事情就好辦了,問問看她覺得自己裡面那一個角色,
如果她自認自己是小龍女這種脫俗仙子,我覺得你一定追成狗吃屎,勸你還是放棄算了。
最好是那種中文本科不怎麼出色,甚至跑去雙主修其他系,
那麼這就比較好搞一些。若是喜愛中文,把中文當本命科唸,立志拚書卷的話,
你還是洗洗睡好了。我相關科系都追很辛苦了,更不要說你只有金庸小說的等級。
第二、再去搞清楚她只喜歡紅樓夢嗎?還是研究專業是明清小說?
如果只喜歡紅樓夢那還好,只要K紅樓夢就好。
如果研究專業是明清小說那你讀的書可就多了,
你三言二拍、金瓶梅甚至肉圃團最好都K完。
我認識中文系卷姐前,早已K完上述幾本了,但是她喜好清末民初小說,
喜好張愛玲,所以曖昧期我就開始K老殘遊記等清末民初小說,還有去K金鎖記,
老殘遊記還好,金鎖記對我來說超難看,可是沒法,要討她歡心,哥只能努力K。
她上中國哲學史的時候,我就狂K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史記諸子列傳以及漢書藝文志,還幫她整理重點。
然後我重K國學概論來應付她上中國傳統文獻概論,
我記得我還去背《詩經.衛風》中〈碩人〉詩其中一段來哄她開心。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你一定要搞清楚對方喜歡的是語言還是文學,文學是那一個時代的?
是中國傳統文學還是翻譯文學?搞清楚才去狂K書。
而且最怕是那種超愛中國傳統文學,也討厭現代白話文學,覺得不入流的,否則反之。
這種超容易踩雷,再強調一遍記得問清楚。
第三、若有曖昧期的話,看看能不能像古人一樣取個字,
若互向幫取字號的話,應該就離交往不遠了,不過要也有那個國學習慣啦。
第四、真的不要為賦新辭強說愁
你自己有沒有料,真的對方一眼就可以看出,那種中文涵養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練成的。
真的不要假掰,沒唸就沒唸,講錯就會被酸爆,你寧可聽對方講述她的想法,
然後去看那本書。我們在當初認識時,就開始聊諸子百家,
聊起陰陽家鄒衍儒學素養以及公孫龍與惠施的差別。
我還把公孫龍的同中求異與惠施的異中求同扭曲成愛情互動模式。
交往之後她才說當初的我根本就在唬爛她,明明就不懂,但是覺得我是唬爛還算是有趣,
而且還算得上有根據的唬爛,就想看看我能堅持多久。
交往後我還創了一個簽名檔,給中文系卷姐看,
她馬上就看懂,還罵我說政治不正確。(簽名檔全文如下)
金瓶梅別記:
一群潘金蓮和龐春梅企圖說服吳月娘和李瓶兒們加入她們的陣營,來對抗西門慶和應伯爵們,但是每次論述對抗都把強勢男性西門慶和應伯爵們,以及中階男性陳敬濟和武松們、弱勢男性武大郎和來旺們包括在一起攻擊下去。武大郎和來旺們覺得自己已經很慘了,現在還要被攻擊,並且要被剝奪更多。當然十分不滿而攻擊回去潘金蓮和龐春梅們,形成一種弱弱相殘的局面。就算陳敬濟和武松們呼籲不要再這樣弱弱相殘下去,但是雙方已經殺紅了眼,最後陳敬濟和武松們只能無奈旁觀這一切。至於西門慶們和應伯爵們?他們可是忙著臨幸宋蕙娘們以及玳安們,才沒空理這些族群。
因此你不要亂唬爛,連我這種相關科系都會被電,你還是乖一點比較好,
而且中文系卷姐分享她讀書心得時,我至少還有辦法嘴上幾句,
你還是不要自取其辱比較好。最好是她有追劇或者動畫,這就比較簡單,
可以試試看,比較好上手。
最後我真的覺得你還是現在放棄好了,在家好好打手槍打電動過活。
人生不要過得像我這麼辛苦,這麼辛苦還不是交往兩年多就被提分手了,
求樓下幫QQ。
藝文志 第 十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名單之後系列文章一路下來介紹了許多畫家,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是入選臺展第一回的畫家南條博明,我們對其所知並不多,只知道曾在新竹中學任教的他,在新竹留下了三段故事,也對早期新竹美術的發展頗有貢獻。
而他所留下來的畫作,據說仍收藏在臺灣民間,不知有沒有人認得他呢?不認得的話,不妨從老照片與畫作中認識這位新竹畫壇的先驅者。
#名單之後023
【名單之後】南條博明在新竹留下的三段故事
南條博明 入選 台展第1回
第一,對早期新竹美術發展的貢獻。
南條博明和新竹西洋畫的興起有關。根據1976年出版的《臺灣省新竹縣志》記載:「昭和元年前後,新竹創立有『白陽美術研究會』,是為洋畫之萌芽時期」。[1]「白陽美術研究會」,亦即「白陽社」,是新竹地區第一個研究西洋畫的美術團體,起初由畫家黃瀛魁組織,他曾於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石川欽一郎。
一開始的白陽社參與人數不多,直到新竹中學教師南條博明接任後,白陽社開始有了進展,[2]西洋畫也因此在新竹地區逐漸萌芽。1932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鄉的新銳畫家何德來又重新改組白陽社為「新竹美術研究會」,南條博明則擔任該會顧問。從1934年的一篇報導來看,這個研究會在當年舉辦的展覽,參展者已涵括了等許多新竹地區的西畫好手,觀眾也達到千餘人,[3]西洋畫在新竹顯然已有了風氣。
第二,南條博明交給朋友保管的作品。
南條博明在1924年至1932年之間於新竹中學任教。[4]曾經,新竹中學的大講堂,懸掛了一幅相當巨幅的畫作,就是他的作品,所描繪的則是由高處俯瞰的層層山巒。只是日治時期結束後,包含這幅畫在內,南條博明的許多作品迄今仍不見蹤影。
不過,根據《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3》一書記述:「 家住竹東的鍾廷麟,半個世紀前接受友人的囑託,保管新竹中學校創校初期圖畫老師南條博明的相簿和西畫作品」。後來,鍾廷麟曾試過許多辦法,希望將作品物歸原主,可惜最後南條博明已過世,他的兒子也戰死。[5]時代更迭,南條博明與他的作品已永遠分隔兩地,這些作品的目前還留在新竹嗎?仍待進一步的追尋。
第三,學生蔡蔭棠對南條博明近70年的感念之情。
出身新竹的畫家蔡蔭棠,因為南條博明的影響,讓他畢生鍾情繪畫。
「他跟我講,他小時候怎麼樣拿到第一套油彩、繪畫的油彩,他是怎麼樣的興奮。我就記得,當他在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的兩眼都是發光的。」
蔡蔭棠的女兒,這樣形容父親的創作起點。[6]而投身繪畫、留下千餘件畫作的蔡蔭棠,之所以能擁有第一套油彩,這段故事,正與南條博明有關。
在新竹中學任教時,南條博明十分欣賞蔡蔭棠的繪畫才能。為了鼓勵他繼續學習油畫,這位美術老師遂到蔡蔭棠家中進行訪問。蔡蔭棠的父親於是拿出了三十元,讓兒子購買畫具。蔡蔭棠一口氣買下了畫箱、畫架、三腳椅、顏料和兩塊四號畫布,也就此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7]
1976年出版的《蔡蔭棠油畫選集》,也談到了南條博明和蔡蔭棠的第一幅油畫習作:
讀中學二年的寒假,在故鄉新埔街的東邊叫做四座屋的田野眺望市區,寫生了一幅小品。這是開始學油畫時的習作,自不值一視。可是因蒙指導老師南條博明先生的潤色而一直珍藏到現在。看此小幅使我無限地懷念恩師當年的懇切指導而感慨萬千。[8]
這幅題名《新埔》的小品,或許就使用了蔡蔭棠用父親的三十元所買下的畫材與四號畫布吧。《新埔》一作,見證了蔡蔭棠和南條博明的師生情誼。蔡蔭棠感念南條博明當年的指導,直到1994年出版的第二本《蔡蔭棠油畫選集》仍不忘提及:
回顧一九二五年就讀中學時,蒙美術老師南條博明先生的懇切指導,學習油畫,至今已經過了六十八個歲月。其間從未中斷作畫,而其作品當不敢自稱為佳作,但也都是貫注全神,費盡心血的成果。[9]
翻向此部選集的扉頁,蔡蔭棠則留下了如下字句:
此畫冊奉獻給
親愛的父母親暨我的畫作指導老師南條博明先生
在天之靈[10]
南條博明的名字在蔡蔭棠心裡已與父母並列。這位美術老師善盡教師職責,給予學生指導。南條博明當年花費心力教導繪畫,為台灣培養了卓越的藝術人才,留下的也是另一種藝術成就。
南條博明現在所留存的紀錄、畫作可能不多。但是,包括「西洋畫風氣的推動」、「鍾廷麟保存的作品」以及「對蔡蔭棠的深刻影響」在內,他在新竹留下的這三段故事,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深入了解。
#名單之後023
撰文|磚木取夥
註釋:
[1] 參見黃旺成監修,黃旺成、郭輝纂修,《臺灣省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政府,1976),卷11,〈藝文志〉,頁20。
[2] 參見蔡國川,《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頁76。
[3] 參見〈新竹‧美術展覽〉,《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6月5日,夕刊4版。
[4] 根據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之檢索結果。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5] 參見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三》(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2),〈1930新竹西畫播種者南條博明〉,頁64。
[6] 參見影片「學藝有成(台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紀念 1)」,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LPVkcNRyM
[7] 參見賴傳鑑,《埋在沙漠裡的青春—台灣畫壇交友錄》(台北市,藝術家,2002),頁71。關於這位美術老師就是南條博明的推測,參見林保堯,〈「獨學」豐華──蔡蔭棠〉,收錄於氏著,《臺灣美術全集23‧蔡蔭棠》(臺北市:藝術家,2002),頁17。
[8] 轉引自林保堯,〈「獨學」豐華──蔡蔭棠〉,頁18。
[9] 蔡蔭棠,《蔡蔭棠油畫選集》(出版地不詳:蔡蔭棠,1994),頁7。
[10] 蔡蔭棠,《蔡蔭棠油畫選集》,扉頁。
參考資料:
‧何政廣發行,《臺灣美術全集第23卷—蔡蔭棠》,台北市,藝術家,2002。
‧蔡國川著,《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
‧賴傳鑑著,《埋在沙漠裡的青春──台灣畫壇交友錄》,台北市,藝術家,2002。
‧潘國正著,《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3》,新竹市,新竹市政府,2003。
‧網路影片〈學藝有成(台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紀念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LPVkcNRyM〉
藝文志 第 十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寥寥聽不盡,孤磬與疏鍾。煩惱師長別,清涼我暫逢。
蟻行經古蘚,鶴毳落深鬆。自想歸時路,塵埃復幾重。
姚合,陝州硤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中前後在世。以詩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進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稱爲姚武功。調富平、萬年尉。寶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歷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出任荊、杭二州刺史。後爲給事中,陝、虢觀察使。與馬戴、費冠卿、殷堯藩、張籍遊,李頻師事之。詩與賈島齊名,號稱“姚、賈”。仕終祕書監。合著有詩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及選王維、祖詠等十八人詩,爲極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詩聯,敘其措意,各有體要,撰詩例一卷,(均《唐才子傳》)並傳於世。
藝文志 第 十 在 府城風雲錄- 道教宗派1 黃老道黃老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種 的推薦與評價
藝文志第十 》中載劉歆《七略》中有<術數略>與<方技略>。並於方技其下分作「醫經」、「經方」、「房中」、「神僊(同仙字)」四類。 太平道太平道是東漢道教的一個 ... ... <看更多>
藝文志 第 十 在 澳大利亚大堡礁被降级,破坏环境甩锅中国? “东方第一大港 ... 的推薦與評價
【未经Channel33授权,禁止转载】《周末 艺文志 》周六日更新主持人:窦蓉点赞! 订阅! ... “东方 第 一大港”泉州申遗成功! |《周末 艺文志 》四 十 五. ... <看更多>
藝文志 第 十 在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 - Kanseki Database 的推薦與評價
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 王承略等輯 二〇一三年 北京淸華大學出版社 排印本. 京大人文研 東方 史-I-3-157-N. 卷第一. 漢書藝文志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