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你五十歲就會過氣。』我43歲做了個攸關命運的重大決定,...。我現在60幾歲了,正在享受這段中年才真正開始的人生時光。」——傑佛瑞·洛許(Geoffrey Rush)
或許聽到傑佛瑞·洛許,你會覺得不知道是哪位,但是,如果直接點出他演過的角色,或許你就會覺得,哇,他真的很厲害。
#洛許與奧斯卡最佳男演員
澳洲人洛許在1994年的《鋼琴師》(Shine),飾演飽受躁鬱症之苦的澳洲鋼琴家 David Helfgott,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這是第一位澳洲人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獎。
在2000年的《鵝毛筆》(Quills),洛許飾演法國的放蕩色情作家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隔年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提名。在《鵝毛筆》與洛許對手演戲的分別是 Kate Winslate 以及以《小丑》(Joker, 2019)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
在1998年的《莎翁情史》,洛許飾演因為瘟疫被迫劇院關門而欠債的劇院老闆 Philip Henslowe,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2010年的《王者之聲》(King's Speech),洛許飾演矯正國王口吃的澳洲蒙古大夫 Lionel Logue,隔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
#洛許43歲才進入好萊塢
「我會告訴年輕的自己,不用得在21或30歲闖出名號,我跟昆士蘭劇團共事後到歐洲,當然也包括戲劇聖地:倫敦。我在劇場開開心心工作了大概24年。然後女兒出生了,我想,『我現在靠的是州政府補助的劇場薪資,錢不是很多,我必須開始賺點錢。』...我接到一封信,信上說,《鋼琴師》這部電影要開拍了。那只是我演出的第二部劇情片,當時我43歲。」(《給未來世代的人生備忘錄》,頁286)
「我讀《鋼琴師》的劇本時,心想,『哇』。我習慣了莎士比亞和劇場劇本,但《鋼琴師》的主角並不是國王,他是個在外圍、脫離常軌的傢伙。我覺得他就像是古典的神聖傻瓜(holy fool)。我進入那個角色可能帶有點自傳色彩。我總是著迷於這個問題:局外人如何在故事中心得到體面的地位。那部電影改變了我的人生,我贏得奧斯卡獎,頓時備受眾人矚目。」(《給未來世代的人生備忘錄》,頁286)
.
#洛許60歲還徜徉好萊塢
「《王者之聲》是我第一次讀到有澳洲要角的跨國故事,我很愛那種來自南半球的人物,和皇家王者的角色之間的碰撞,對我來說那是個極棒的經驗。...『這部電影的故事重點不是口吃,而是在於自己最棒的一面。』然後電影紅遍半邊天,我收到觀眾的大批來信,信裡說這部片子幫了們很多。」(《給未來世代的人生備忘錄》,頁286-87)
「我會告訴年輕的自己,『不要以為你五十歲就會過氣。』我43歲做了個攸關命運的重大決定,...。我現在60幾歲了,正在享受這段中年才真正開始的人生時光。這就是我的意外故事,每個人都有一個,而且全都不一樣。」(《給未來世代的人生備忘錄》,頁287)
.
#神鬼傳奇的海盜
洛許也在五集的《神鬼奇航系列電影》擔任要角 Hector Barbossa(哈克特·巴博沙船長),敵對於傑克·史派羅船長(Jack Sparrow),曾經是活人,後來變成幽靈船長,又因為女海神的介入,又獲得生命。海盜角色的演出,多是刻板形象,比起洛許曾經演出的傳記角色,鋼琴師、作家、或是劇院老闆,都較為不閃亮。
後來,我最喜歡洛許的另一個角色,是在《寂寞拍賣師》(The Best Offer, 2013)裡的 Virgil Oldman。
.
#寂寞拍賣師
《寂寞拍賣師》是個既浪漫又悲傷的愛情騙局,或說是仙人跳,萬無一失地結合藝術品、機器人、與美人計。也可謂是兩個世代的心理戰。
《寂寞拍賣師》也是個愛情的解剖,讓人理解到愛情最神秘且弔詭之處,就在於「即將得到卻得不到」。如此,一個人的心就能永遠被懸掛在思念的漩渦,幻想在過去的真實與假象之間,無法分辨真心與謊言。
這是個老人也有真愛的故事,一個以謹慎出名的拍賣師,小心翼翼地過著每一天,注意生活的每個細節,還有莫名的潔癖,但是在愛情面前,老人的心與少女的心沒有兩樣,一旦被觸動真情,也是會失去理智,放寬界線,渴望希望渺茫的愛情降臨。
洛許飾演機車龜毛的老拍賣師,最後把失戀失意又失去一切的失魂落魄拍賣師,詮釋得絲絲入扣。
.
#給未來世代的人生備忘錄
《給未來世代的人生備忘錄》是英國泰晤士報評選的2020年度好書,書裡有100位典範人物,暢談型塑他們的人生關鍵時刻。
整本書是由100位你我熟知的藝術家、音樂家、政治家、運動家等等,書信寫給年輕的自己,「探索年歲帶來的機智與智慧,談及抱負、創意、韌性、友誼、勇氣、成就、老年、以及愛等13個普世價值。」
在「傑佛瑞·洛許」這篇,談及已經六十多歲的洛許,一點也不後悔自己在年輕時候的選擇——戲劇社——,也慶幸自己曾經在43歲決定接演電影。當然,他最想說的是,沒有什麼時候叫做「太慢」,任何時間開始,就是一個開始,一旦開始,就展開機會,同時也醞釀無限的可能。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36
#第33部電影
#2021年6月20日
#傑佛瑞洛許
#GeofferyRush
#_給未來世代的人生備忘錄_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436?sloc=main
#人生沒有太晚隨時都是起點
#TheBestOffer201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梗你報新聞】2020-SEP WEEK 3 追蹤報導:迪士尼多部電影影集檔期調整 / 黃鴻升猝逝 / 美國傳奇大法官RBG罹癌逝世 . ▶ 收看YouTube(單篇)影片: https://youtu.be/J96uDlDhgW8 ▶ 收聽完整 PODCAST內容(長版)收聽: https:/...
藝用解剖全書心得 在 阿尼尛 An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62年的今天,是好萊塢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殞落的一天。
「我對錢不感興趣,我只是希望光芒四射。」
1926年6月1日,夢露出生於洛杉磯醫院,生父不詳,未婚懷孕的母親當時則患有家族的遺傳性精神疾病,夢露在七歲前都被安置在寄養家庭中。被母親接回去同住後,歷經母親精神病復發與收養家庭的性侵,夢露長年流連在母親友人家、孤兒院與其他12個寄養家庭間。
夢露16歲時,寄養人決定舉家遷居東海岸,夢露當時只有兩個選擇:跟鄰居小孩結婚,或是回到孤兒院。夢露再也不想回到過去的生活,因而選擇嫁給21歲的詹姆斯。1944年二戰爆發,夢露在一家彈藥廠在做流水線工人。前來拍攝後勤女工照片的攝影師戴維‧考諾佛被她的魅力折服,邀請她擔任模特兒。夢露考慮良久後決心辭職,正式開啟模特兒生涯。
在模特兒學校修習化妝與各式技巧後,鏡頭前的她變得風情萬種,在短短一年間成為東岸最受歡迎的平面模特兒。嚮往成為演員的夢露在1946年接受公司安排的試鏡,得到了與20世紀福斯影業的半年合約,她正式與丈夫離婚,改名為「瑪麗蓮‧夢露」。
為了充分發揮美麗資本,她努力健身,嚴格控制飲食,學習穿著、舞蹈、劍術和聲樂,甚至對人體解剖小有心得,曾出書介紹自己的說話談吐與行走姿態。她要在機會來臨前將自己準備好,為此她坦然接受演藝圈的潛規則,也不避諱談論和製片上床換取角色的往事。
為了贖回讓她免於露宿街頭的車子,夢露曾在1949年拍了一組片酬50美金的全裸照片。1952年,這些照片被印製成月曆,在好萊塢引發軒然大波。她沒有按照福斯影業的要求否認自己是照片的主角,因她不認為曾拍過裸照有什麼好羞恥的,為了生存,當時的她必須得那麼做。這次的豔照風波堪稱一場完美的危機處理,瑪麗蓮‧夢露成為了性感的代名詞,在演藝圈大紅大紫。
夢露的第二任丈夫狄馬喬(Joe Di Maggio)被譽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棒球明星,歷經2年的苦苦追求,他們在舊金山市政廳秘密結婚,消息曝光後轟動全美。意大利裔的狄馬喬傳統又善妒,無法容忍她暴露的戲服與經常拋媚眼的舉動,甚至會對夢露拳腳相向。這段婚姻僅維持九個月就正式告吹,離婚後夢露接演了多部大片,將她的事業推向顛峰。
1956年,她獨排眾議嫁給被懷疑是共產黨員的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並創辦了「瑪麗蓮夢露電影製作公司」。名氣帶來的壓力讓夢露開始服用大量的藥物並養成酗酒的習慣,她的精神也開始出現問題。為了獲得金球獎提名,她還曾不小心流產。五年後,米勒也離開了夢露。
離婚後的瑪麗蓮‧夢露接下了電影《紙包不住火》(Something’s Got to Give),夢露遲到、生病、精神無法集中而讓劇組大亂的傳言喧囂塵上,夢露甚至曾翹班跑到麥迪遜廣場,獻唱生日快樂歌替為迺迪總統慶生。最後電影公司以翹班為由開除了她。
之後的夢露為甘迺迪瘋狂,她甚至打電話到白宮挑釁第一夫人賈桂琳,說自己將取她而代之。沒曾想,甘迺迪總統只是跟她玩玩。據傳後來勸說夢露結束這段關係的總統弟弟羅伯特‧甘迺迪也被夢露淪陷,產生奇妙的三角關係。這時夢露的憂鬱症日趨嚴重,幾乎得終日服藥。前夫狄馬喬為照顧夢露再度回到她身邊,兩人約定於1962年8月8日再婚。
1962年8月5日,婚禮前三天,夢露的房東發現她渾身赤裸地倒在床上。幾個小時後,驗屍報告稱夢露的死因是「過量服用鎮靜類藥物引起的假定性自殺」,享年36歲。她的死震驚全球,撲朔迷離的死因也衍伸出許多陰謀論,其中最著名的,是得知甘迺迪家族和黑手黨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的瑪麗蓮‧夢露嚴重危及國家安全,因而招來殺身之禍。
夢露曾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閃耀的星,我們都該為自己發光。」她的確做到了,離世多年後,依然是好萊塢這片夜空中,最明亮的那顆星。
#瑪麗蓮夢露 #尛編
藝用解剖全書心得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一直對於學習感到非常大的興趣,但學校的教育並不能滿足我,我在學校求學的不同階段,其實都有著不同的掙扎。我任性的用我自己想要的方式學習,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因此對於學習有了深刻的體會。
我的父母非常重視我的教育,因此在國小國中的時候,幾乎每天下課後都還有才藝班的課要上。我曾經上過的才藝班有書法、作文、英文、畫畫、音樂、鋼琴。這些課主要是爸媽覺得我應該去上而幫我做出選擇的,我的個性也算是順從,都乖乖的去上這些課,也盡量花時間練習。小時候心裡難免會羨慕有很多時間可以玩耍的同學,因為相較之下,我在做的事情不是那麼有趣。除了這些才藝班的課之外,我爸媽還想盡辦法鼓勵我念書。我爸媽不太給我買玩具,倒是書買了一大堆,牛頓,科學小百科,偉人傳記,大英百科全書,世界美術館全集等等。每唸完一本課外書,我會得到五塊錢的零用錢。
因為國小國中的時候,都被規畫好要學甚麼了,在進到建中這麼自由的地方,我覺得我好像頓時失去了目標。我不清楚人生的方向,也無法認同學校教育以及考試的價值,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考試考高分就代表成功,就代表人生的成就。在高二的時候,我常翹課去打撞球,鬼混,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社團活動上,但對於學校的課業就是提不起興趣。我記得我高三有一次模擬考,排名是全校九百多名,我們一整個年級也不過比一千人多一些些。雖然學校的課程無法引起我的興趣,但我卻對生物學深深地著迷。我考進了中研院的高中生物人才培育計畫,每兩個禮拜的周日到中研院去,早上上課,下午到實驗室做實驗。參與這個計畫對我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理學、到分子生物學,我廣泛學習生物的知識。下午的實驗課也讓充滿好奇心的我大開眼界。我看到跟臉盆一樣大的椰子蟹,解剖跟手掌一樣大的文蛤觀察內臟,學習PCR技術,學習萃取葉綠素,也看到費洛蒙如何讓一整箱蟑螂瘋狂振翅。這個培育計畫讓我深深的愛上生物學。我從中研院借了很多英文教科書回家,也常到台大醫學院的圖書館去印研究論文來看。我高三的狀態,應該用著魔來形容。我因為想要參加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瘋狂的請公假到重慶南路的漢堡王去K書。當年我的導師對我的寬容,現在想起來簡直不可思議。我記得有一次她把我叫到辦公室去,她問我知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我說我知道(回頭看,其實我並不是這麼肯定…),她就相信我,讓我依照我的心意去學習了。我花很多時間研究Kreb’s Cycle, Signaling pathways, 粒線體以及葉綠體的電子傳遞鏈,DNA複製的分子機制 (我甚至買了Arthur Kornberg著作的DNA Replication)。好笑的是,我雖然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生物學,但高中生物教材無法引起我的興趣,我在學校的生物學考試成績並不算頂尖,許多對於生物學並沒有特別的熱情的同學考試分數是比我高的。後來我考進了生物奧林匹亞國手培訓營,但是因為我平常沒有機會練習生物實驗,實驗的技術不是很好,最後沒有選上國手。這件事情讓我耿耿於懷許多年,因為我把我高中升大學的希望都寄託在奧林匹亞競賽上,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卻沒選上,我覺得我的人生失敗了。因為我把高三的時間大多都花在學習生物學上了,國手培訓營後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再準備聯考,而且我還處在挫敗的陰影當中,我第一次大學聯考的成績很差。後來我在重考班再準備了一年,才考進了台大醫科。
當年的我以為高中這段的學習經驗是失敗的,覺得這是不自量力的行為。但我現在意識到,高中那段學習歷程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一次自我啟蒙的經驗。建中自由的風氣,再加上導師的信任以及家人的包容,讓我有機會充分的探索我的興趣並且積極的去追求。我被考試的框架侷限了,以為沒有選上國手,沒有得到金牌就是失敗。但其實我在高中時就養成了查找以及閱讀科學研究論文的習慣,並且開始培養獲取陌生學術領域知識的能力。我在高中所培養的閱讀英文教科書的習慣,也讓我日後受用無窮。
我在醫學系的學習歷程比較沒有這麼劇烈的掙扎,頂多在前四年的時間懷疑為何要死背大量的知識。醫學系要背誦的知識量實在是太大,常常讓我感到心煩,有種唸到想吐的感覺。但到了大五進醫院見習之後,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當病人以及家屬問起病情時,我必須要能清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當病人有狀況需要處理時,我沒有時間再去查閱書籍,我需要的知識必須要像反射一樣快速的被提取。如果我沒有學好,沒有記清楚,就無法對病患做出最好的處置。因為有了責任感,我充分的理解也認同熟記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開始認份認真的念書。我在醫學系唯一一次得到書卷獎,是在臨床工作最繁重的大七的時候。我清楚的感受到,我被賦予越多照顧患的責任,我學得越認真。
我的博士班的學習歷程是最痛苦的一段。博士班雖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環,但幾乎沒有一個既定的框架。博士班還有一些學分要修,但是並不多。我在博士班修過的課印象都不深,許多課程其實大學都上過了,但偏偏學校不給抵免,非得要我再修一次不可。倒是我自己選的程式設計概論對我的人生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博士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因此博士班導師是影響博士班學習歷程當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回頭檢視起來,我會離開博士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和我的指導教授對於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想法並不契合,對我個人來說,發展新技術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向,但我的指導教授認為生物研究應該著重在探討現象背後的原理。簡單來說,我們兩個人重視的點不一樣,我不適合在他的實驗室做研究,我比較適合在生醫工程的博士班就讀。我處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裡其實給了我一個意料之外的機會,為了追求我理想中的科學研究,我必須要仰賴自我學習的能力去獲取許多我的實驗室並沒有的知識與技術。
這幾年下來,我對於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有了比較清楚的領會。我要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我會先確認學習的目的。對我個人來說,清楚學習的目的之後才能找到學習的動機。純粹為了好玩,一時興起而學習很難持久,也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比如說,我學習深度神經網路是為了實現數位病理輔助診斷系統,進而彰顯數位病理系統的價值。確立學習的目的之後,我會開始嘗試了解這個知識領域的大架構,接著試著找到這個知識領域裡面關鍵的基礎假設與原理。比如說,深度神經網路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我會先學習機器學習領域的大架構,接著了解演算法學習的原理。我會先從最簡單的基礎原理開始,確認完全了解之後,就開始朝我需要學習的子領域學習。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動手實作非常重要,我很認同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所說的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我動手實做了Perceptron, Multi-layer perceptron, fully connected deep neural network, convolutional network,在這過程中,透過程式的實踐印證我在理論上的學習。總結來說,我對於學習新領域的心得是,要達到有效的學習,首先要清楚學習的目的,接著了解知識體系大架構以及涵蓋的範疇,理解關鍵原理,接著要明確界定學習的目標及範圍,最後是深入的學習、並且反覆透過實踐來檢驗學習成效。同樣重要的是熟悉學習的工具,找到關鍵的資訊管道,這對於提高學習效率至為關鍵。
創業,對我來說又是另外一個自我學習的巨大挑戰。創業是個無邊無際的問題,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在於,我還無法清楚的界定我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及技術的領域,更遑論去了解其架構。當然,這問題的核心在於,創業的過程本身就無法清楚界定。試著要去找出一個清楚的脈絡,我認為是極其困難的。我認為創業比較像是一個戰爭。我們可以清楚觀察並理解的,是每個小戰役的樣貌。試著贏得一個戰役,帶著在這個戰役學習到的經驗,前往下一個戰場,才有機會逐漸拼湊出這個戰爭的大局。在這過程當中,創業家必須要既短視又有遠見,要可以讓公司贏得一個戰役,但是又要預見下一個戰場並且做好準備,這樣長短程思考的轉換以及平衡,是個非常艱鉅的挑戰。我想,三年之後我再回頭看,應該會對於這個學習的歷程有更清楚的理解。現在,也就只能帶著我所學到的勇敢前進了。
藝用解剖全書心得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梗你報新聞】2020-SEP WEEK 3
追蹤報導:迪士尼多部電影影集檔期調整 / 黃鴻升猝逝 / 美國傳奇大法官RBG罹癌逝世
.
▶ 收看YouTube(單篇)影片:
https://youtu.be/J96uDlDhgW8
▶ 收聽完整 PODCAST內容(長版)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evkc8s0pqe081942ebfbq9
.
追蹤報導 / 快訊
01. 迪士尼多部電影影集,包括《黑寡婦》《靈魂急轉彎》恐檔期調整
自年初各大片商一波波延檔潮已讓影迷習以為常;八月底華納採全球分批院線發行《天能》,成效不如預期進而影響接下來原定在十月份推出的《神力女超人1984》延後至年底聖誕節檔期。有鑑於此,迪士尼目前正考慮重新調整原定在十月底上映的《黑寡婦》,可能也會跟進延後;而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新作《靈魂急轉彎》也可能和上一部作品《1/2的魔法》一樣,採用Disney+同步發行的模式推出。由此可見,疫情不只影響了檔期,更改變了目前電影產業的生態。
.
02.《汪達幻視》確認今年上線,超前《獵鷹與酷寒戰士》成為漫威首部影集
Disney+官方推特是出了一段由2020年內上線作品的短片錦集,包括迪士尼自家的《冰雪奇緣》全新短片《從前從前有個雪人》,20世紀影業的《X戰警2》《關鍵少數》等片段;有趣的是,有關漫威的畫面,則有漫威旗下的紀錄影集《漫威616》以及漫威電影宇宙的《汪達幻視》影集,等於是間接確認《汪達幻視》確定將在今年登場。此舉推測,可能是因為原本排定第一部推出的《獵鷹與酷寒戰士》因疫情停工又延後復工的關係,可能無法如期推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劇情和《黑寡婦》有所連動;在不影響整體宇宙觀的考量之下,首推《汪達幻視》,帶出較後期推出的《奇異博士2:瘋狂的多元宇宙》,並將多元宇宙的故事走向確立,或許也是個不錯的決定。目前,《汪達幻視》的上架日期尚未確定,影迷們可能還需要再等等。
.
03. 《花木蘭》院線串流同步發行策略,成效優異
在全球罵聲一片,上映後造成不少風波的迪士尼年度大片《花木蘭》,在9月4日採院線和串流同步發行後,成效相當優異;根據Yahoo財經專家以及7ParkData的分析研究,在《花木蘭》上線後的一個禮拜內,有將近29%的美國訂閱用戶付費觀看29.99美金的《花木蘭》。根據Disney+官方宣布有6千萬訂閱戶的數據推估,目前花木蘭在串流上已賺了2.61億美金,遠遠超過了同檔期採傳統院線發行的《天能》2.06億美金。雖然這僅是非官方研究單位的推測,另外應用程式下載研究公司Sensor Tower,也在這段時間內觀察Disney+的APP下載情況較過去一週成長了68%,消費者在Disney+上的使用時間也大幅上升了193%;從總總數據來看,《花木蘭》的推出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基礎在。
.
04. 臺灣藝人小鬼黃鴻升,9月16日家中猝逝,享年36歲
臺灣藝人小鬼黃鴻升,在9月16日上午因久無音訊,59歲的父親前往其北投住家時發現倒臥在浴室門口、口鼻流血、屍體已呈現僵硬狀態;屋內沒有藥物或飲酒跡象,死因不明。消息一出令不少人震驚,臺灣演藝圈人士也紛紛透過社群媒體表達哀悼之意。9月18日在檢察官會同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畫驗時發現,小鬼死因疑似心血管疾病,遺體沒有明顯外傷,但可能是主動脈剝離導致血管阻塞猝死。根據小鬼的經紀人Dino表示,小鬼的靈堂自19日起會開放3天供親友或演藝圈友人弔念,粉絲可在一樓致意追思;正式的告別式或出殯日期不會對外公布,也請外界留給家屬隱私的空間。
.
05. 美國傳奇大法官 史上第二位女大法官 RBG罹癌病逝,享壽87歲
2018年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記錄了美國著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人稱RBG。9月18日RBG因胰腺癌併發症病逝,享年87歲。
身形嬌小,但精力充沛,在司法界積極為女權發聲,是美國自由派左翼人士眼中的英雄、女中豪傑,縱橫美國司法圈超過半世紀的RBG,曾多次參與有關性別議題的司法案件:包括改變維吉尼亞軍校只收男性學生的慣例、支持墮胎權、地球之友公司訴訟、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案等,堅持捍衛人權立場,讓不少保守派人士認為是「惡名昭彰的RBG」(採饒舌歌手-聲名狼藉先生 The Notorious B.I.G. 的諧音)。RBG自1999年確診大腸癌後在這20年間接受多次治療和手術,多次進出醫院;2020年9月18日,RBG因胰腺癌併發症在華盛頓特區家中過世,享壽87歲,擇日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
.
.
.
大家看到這五則追蹤新聞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
新聞編輯:Jericho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2HdIoWMM0Ip4VtXd35gRQ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新聞 #電影 #影視 #梗你報新聞 #迪士尼 #disney #RBG #小鬼 #黃鴻升 #不恐龍大法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