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35年11月17日,「臺灣第一媽」北港媽祖北上遶境臺北城,行經榮町商街的盛大場面;信徒、神輿、藝閣、陣頭,總共上萬人,浩浩蕩蕩遊行臺北城內城外。畫面左上角的建築為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左下角的柱子上可見「祝臺灣博」的裝飾,畫面右下角為今臺北市重慶南路和衡陽路口,轉角那棟建築物在戰後曾是「正中書局」所在地。
1935年(昭和10年),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日本統治臺灣40週年,特於該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期間的50天,在臺灣各地(以臺北市為主場地)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簡稱臺灣博覽會;此為臺灣有史以來首次舉辦的全島大型博覽會,也是臺灣史上最大型的活動。
當時,臺博協贊會宣傳部與萬華祭典委員會合辦迎請北港媽祖的活動;10月27日,恭迎北港媽祖抵萬華車站,眾多信徒前往迎接,並將媽祖恭奉於龍山寺內,之後在11月17日(農曆10月22日)萬華青山王祭典當日,進行媽祖大遊行活動。
遊行當天,有遠從臺南、嘉義也有來自近郊如基隆等各地的大小媽祖廟共50幾個團體,加上藝閣、詩意閣造勢,合計上萬人參與遊行,繞行臺北城內、外各地;由於當天正好是星期日,再加上舉辦媽祖遊行活動,因此帶動了臺灣博覽會在會期結束前的一波參觀人潮。
隨著日後皇民化政策的推展及戰爭的來臨,1935年臺灣博覽會所舉行的媽祖大遊行盛況,不只是日治時期的臺灣民間宗教祭典活動之最高峰,亦成了絕響。
2020年8月11日,臺北市艋舺青山宮管理委員會主委黃清源率領廟方多位幹部、執事以及信徒們,攜帶香、花、燈燭、水果、餅、財帛等「六獻」大禮,到北港朝天宮送上大帖(邀請函),希望今(2020)年能再續85年前「北港媽祖參贊艋舺青山王祭」之盛況。
艋舺青山宮指出,85年前(1935年)的臺博會期間,艋舺青山宮邀請北港媽祖蒞臨參贊;北港媽祖乘坐火車抵達萬華車站後,協同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遶境萬華,當時萬華家家戶戶在門口擺桌,虔心恭迎媽祖,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今(2020)年適逢艋舺青山宮建廟肇基165週年,特別恭請北港朝天宮、白沙屯拱天宮、四湖參天宮、淡水清水巖祖師廟、大甲聖母宮,與艋舺境內各宮廟舉辦祭典遶境閤艋祈福;百年宮廟神尊駐駕萬華,盛況空前,是臺灣北部最大廟會「萬華青山王祭」今年活動的一大亮點。
艋舺青山宮發言人郭懿堅表示,據昔日報紙所述,85年前北港媽祖參贊艋舺青山王祭典,媽祖的信眾綿延數公里長,萬人空巷,萬華地區各商家紛紛奉獻藝閣、鼓樂等表演活動,熱鬧繽紛的景象,令人津津樂道。
艋舺青山宮將在今(2020)年11月29日(農曆10月15日)星期日重現85年前的「北港大媽赴會艋舺」,並於當年媽祖下車處(萬華車站)搭建聖壇,依古禮接駕、洗塵。
2020.11.29 北港媽祖蒞臨萬華車站實錄:https://fb.watch/233OxCX1IP/
《恭迎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蒞臨艋舺遶境路關表》
2020年11月29日上午9點在艋舺青山宮集合,10點起駕。
青山宮出發➡️貴陽街➡️右轉康定路➡️直行至萬華車站接駕(時值正午)➡️艋舺大道➡️左轉西園路➡️右轉西藏路➡️右轉雙園街朝天宮➡️右轉艋舺大道照天宮➡️左轉大理街160巷➡️右轉大理街170巷聚德宮、進龍宮➡️左轉環河南路二段125巷➡️左轉和平西路➡️和平西路三段359號右轉➡️右轉桂林路246巷42弄真玄宮➡️左轉桂林路244巷代府殿➡️左轉桂林路242巷柳鄉里辦公處➡️右轉金義殿➡️左轉環河南路啟天宮、三王府➡️右轉桂林路➡️右轉華西街➡️左轉廣州街龍山寺➡️左轉西昌街大眾廟➡️直行西昌街➡️左轉貴陽街➡️回駕青山宮。
資料提供:艋舺青山宮
藝閣日期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雲林有影|神手映像攝影展 -
#台灣宮廟時尚
#愈在地愈國際
#一秒變時尚
#神工傳藝
在早期的台灣社會,不論是冒險跨海來到台灣先民,還是靠天吃飯的農民,生活與精神寄託、娛樂都圍繞著宮廟,也因此,這些為了媽祖和宮廟而設計、搭建、裝點的建築與工藝,像是木作、泥作、藝閣、粧佛、錫工藝、燈籠工藝、鑿花、剪粘、彩繪等,讓宮廟成了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唯有技藝最高超的藝師或工匠進得了殿堂;為媽祖慶生孕育而生的陣頭,包括開路鼓樂、轎前吹、龍鳳獅陣表演等,都成為台灣文化的深厚底蘊。
展出地點: #松菸北向製菸廠
展出日期:10/22-11/4
👉Read more:https://reurl.cc/GrQra3
FB粉絲團帳號:https://reurl.cc/q8peDy
IG帳號:https://reurl.cc/k0pWYr
藝閣日期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05年雞籠中元祭遊行】#2005年 #雞籠中元祭 #基隆人點名來加1🙋🏼
提到基隆一年一度的大事,絕對就是中元祭的遊行了❗️
對於基隆人來說,這也是少數可以大搖大擺走在馬路的時候😂
雞籠中元祭起源於1855年,已傳承165年,並於2008年由文建會(現文化部)認定為台灣重要民俗之一。
早年漳泉衝突不斷,發生大規模械鬥死傷百餘人,後雙方大老出面協調,將死難遺骨稱為「老大公」,合葬祭祀,廟名「老大公廟」。按照字姓輪流舉辦中元超渡,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以陣頭代替械鬥。
照片是15年前的遊行,有沒有看出基隆跟現在哪裡不一樣呢😎
#老大公廟
#報時光UDNtime
日期:2005/08/19
圖說:基隆中元祭活動昨晚舉辦放水燈陣頭遊行,燈光耀眼,萬人圍觀。
來源:聯合報
攝影:邱瑞杰
歷史新聞
【2005-08-19/聯合報/C5版/大台北】
雞籠中元祭 拚水燈 拚陣頭
謝揆受邀參與 上萬人潮擠爆 基隆交通管制 八斗子夜半放水燈
【記者蔡政欣、邱瑞杰╱基隆報導】2005雞籠中元祭的重頭戲—放水燈昨晚登場,行政院長謝長廷應邀參加,與主普的柯蔡宗親會長老一起扛水燈頭,推入大海放流,祈求國泰民安。放水燈前熱鬧的陣頭遊行,吸引成千上萬的民眾圍觀,歡樂氣氛不輸過年。
昨天農曆7月14日放水燈,是中元祭一個月活動的高潮,各姓氏宗親會拚水燈,也拚陣頭,正所謂「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大家都使出渾身解數演出最搶眼的陣頭、設計最亮麗的水燈施放。主普宗親會陣頭數量最多,尤其放水燈時擔綱的水燈頭,是眾所矚目的主角,更是極盡華麗之能事。
雞籠中元祭源自清咸豐元年發生的一場漳泉械鬥,後來有識者呼籲由各姓氏輪值主普,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血緣代替地域觀念,以「賽陣頭」取代「打破頭」。沿襲至今已151年,是基隆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也是文建會指定的全國12大節慶之一。
中元祭放水燈遊行,近幾年也邀請外國駐華使節、代表觀禮,今年有帛琉、馬拉威、以色列、莫斯科、哥斯大黎加等國貴賓應邀出席。
為了讓遊行隊伍順利通過,也方便民眾參觀,基隆市區主要道路都管制車輛通行。廟口市中心區人潮最多,路邊擠滿觀眾,有人爬上地下道入口處的亭頂,登高欣賞表演。腦筋轉得快的人,在麥當勞速食店樓上窗邊占到位置,一邊大快朵頤,一邊觀看遊行。
遊行自晚間7時開始,60多支表演隊伍依序從信一路、義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一直走到劉銘傳路的終點。除了宗親會之外,各社團、政黨也參一腳,多位市長、市議員參選人也出現在遊行隊伍中,親近民眾。
遊行表演節目各擅勝場,花車、藝閣外,舞獅、車鼓陣、舞大旗,連學校的樂隊也應邀參與,觀眾看得目不轉睛。呂家班武術館的舞獅、舞大旗展現力與美,華興國小車鼓陣有模有樣,外國貴賓看得頻頻鼓掌。
中元普渡意在普施水陸兩界的孤魂幽靈,陸界以「豎燈篙」通告,水界就用放水燈引路,讓兩界的孤魂返回陽間接受供奉。放水燈在八斗子望海巷海濱舉行,各姓宗親會把水燈扛到岸邊,深夜12時一起推入海邊流放,據說漂得越遠的水燈,那年的該姓宗親運道就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