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和朱自清,你應該不陌生,不過,你看過朱自清所著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嗎?謝謝網友張恒睿拍攝這本將朱自清筆下的指導大概收錄其中,於1981年1月由久久出版社再版、名江書局印行的《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是孫洙,別號蘅堂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16年(1751年)進士。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1673-1769)的《唐詩別裁》及王士禎(1634-1711)的《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
《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但《唐詩三百首》也有一些遺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樂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未被選入。
《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其中以陳婉俊的補註較為簡明,朱自清則著有《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堯根據《唐詩三百首》重新加注。
《唐詩三百首》編選背景: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9年(1744年)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16年(1751年)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25年(1760年)、27年(1762年)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
孫洙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28年(1763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
《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29年(1764年)編輯完成,至於書名由來,一說是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作詩也會吟」,一說為取自「詩三百」。
《唐詩三百首》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註疏三百首》的一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蘅 塘 退 士 唐詩 三 百 首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首詩,搏功名〉張曼娟
在華人世界,就算是背不出一首詩的人,也知道《唐詩三百首》,這真是一本超級有名的詩集。
這本書的編選並不是唐代人,而是由清代的一對夫妻檔蘅塘退士孫洙和妻子徐蘭英攜手完成的,說不定徐蘭英花費的時間與心血更多些。可惜現在的人多半知道編書者是蘅塘退士,卻沒留意還有一位飽讀詩書的才女,也貢獻了許多心力。「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能有徐蘭英這樣的女性,真是很難得的。
這本詩選集原本是給家塾孩子的讀物,也可以驗證一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是否屬實。
他們參考了各家選本,總共選出七十七位詩人,共三百一十一首詩,每一首詩都是經典,令人愛不釋手。這個選本顧慮到兒童與少年的學習,因此以流暢、典雅、親切、情真的詩作為主,不僅受到家塾孩子的喜愛,也成了所有讀者共享的寶典。後來的人翻印這本詩集,不免有些增補,到最後竟不斷飆高,達到四百首呢。
但唐詩當然不只三、四百首而已,目前仍保存下來的唐詩,約莫有五萬首。
歷史上的名人,寫作《紅樓夢》的曹雪芹,有個深受康熙皇帝寵信的祖父曹寅,曹寅受康熙欽命,編選了《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蒐羅了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個數字,真是前朝與後代都無法迄及的,因此,詩,就成為了唐朝的代表,也成就了唐朝的輝煌。
在很多不同的時代,寫詩最大的功能是抒發情感,寄託幽懷。就像到了現代,不少兒童和青少年,也都能寫上兩句頗有詩意的句子。把自己難以對人傾訴的心事,或是浪漫情懷,藉由詩句表達出來。
然而,在唐代,寫詩寫得好,竟然可以在科舉中金榜題名,還能在朝廷得到官位與俸祿,可以說是功名利祿的敲門磚,既能抒發情懷,又可踏上知識份子夢寐以求的官宦之途,詩人何樂而不為?怪不得唐詩如此蓬勃迅速的發展起來了。
現代學生在考試時免不了寫作測驗,題目上必然註明著,不可寫詩。不管詩寫得多好,在考試時一點也派不上用場,唐代人卻在考科舉時寫過不少好詩。
中唐有位詩人錢起,是有名的才子,與其他九位詩人合稱為「大曆十才子」,他就是在應試時作了一首詩,得到主考官的激賞,金榜題名。那首詩也就成為應試詩的代表作了。
唐玄宗天寶十年,錢起應考,省試的詩題是〈湘靈鼓瑟〉,這是出自於屈原《楚辭》〈遠遊〉篇中的兩句:「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是個美麗而憂傷的,古代的神話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據說堯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舜帝是個受百姓愛戴的帝王,為了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常四處巡行,不幸南巡時在蒼梧死去了,兩位妃子日夜思念,悲痛不已,不久也於湘水之濱去世。
她們的魂魄化為湘水之神,常在月夜裡鼓瑟彈琴,音樂悽惻哀傷,令經過南方楚地的客旅,悲不自勝。連海若、馮夷這些神祇聽見樂聲也忍不住隨之起舞。
這題目很難寫,是因為音樂的描寫一向不容易,讀過這個神話故事的人都知道,湘水女神鼓瑟,必然是悲傷的樂曲,但是如何用文字將那樣的感覺描寫出來呢?這考驗著詩人的本領,必須具備極豐沛的想像力,錢起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將抽象的音樂具體寫出來:它是悽楚的,就算是堅如金石也會被打動;它是有力量的,能夠穿透天地;它是有氣味的,我們嗅聞到新鮮的馨香;它是無遠弗屆的,連遼闊的洞庭湖也能跨越。
這就是修辭學裡的「誇飾法」,一定要比現實誇張許多,令人驚奇。同時,讀詩的人被說服,相信這音樂的演奏確實有著巨大神奇的力量。
最著名也最令人難忘的是結尾兩句,縹緲虛幻的景象,一江流水,幾座山峰,景色優美如夢,剛剛的一場音樂饗宴,也恍然若夢。湘水女神是虛幻的,鼓瑟之音卻描寫得如此真實,真是好有本領。怪不得當時的主考官給了他很高的名次,並且說,結尾兩句詩「如有神助」呢。
詩人創作的心靈就像是遼闊的大地山川,寶藏無限,靈感卻像是月光那樣的,照亮了事物與情理。寂寞的時刻,月光照在窗前,於是有了〈靜夜思〉;寧靜的時刻,月光照進闈場,於是有了〈湘靈鼓瑟〉。
蘅 塘 退 士 唐詩 三 百 首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靜夜思(李白)(譯釋/張曼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失眠的夜晚,明亮皎潔的月光,投射在我的床前。
那樣的透亮著,難道是地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寒涼的冰霜?
抬起頭仰望著天上的明月,這也是故鄉的明月啊!
於是,對於故鄉的深深思念,使我沉重的垂下了頭。
一首詩,搏功名
在華人世界,就算是背不出一首詩的人,也知道《唐詩三百首》,這真是一本超級有名的詩集。
這本書的編選並不是唐代人,而是由清代的一對夫妻檔─蘅塘退士孫洙和妻子徐蘭英─攜手完成的,說不定徐蘭英花費的時間與心血更多些。可惜現在的人多半知道編書者是蘅塘退士,卻沒留意還有一位飽讀詩書的才女,也貢獻了許多心力。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能有徐蘭英這樣的女性,真是很難得的。
這本詩選集原本是給家塾孩子的讀物,也可以驗證一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是否屬實。
他們參考了各家選本,總共選出七十七位詩人,共三百一十一首詩,每一首詩都是經典,令人愛不釋手。這個選本顧慮到兒童與少年的學習,因此以流暢、典雅、親切、情真的詩作為主,不僅受到家塾孩子的喜愛,也成了所有讀者共享的寶典。後來的人翻印這本詩集,不免有些增補,到最後竟不斷飆高,達到四百首呢。
但唐詩當然不只三、四百首而已,目前仍保存下來的唐詩,約莫有五萬首。
歷史上的名人、寫作《紅樓夢》的曹雪芹,有個深受康熙皇帝寵信的祖父曹寅。曹寅受康熙欽命,編選了《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蒐羅了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