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十七歲―父女對照記8之4
我十七歲時,台灣正處於戒嚴時代,也就是現今所謂的白色恐怖時代。高二上學期末,雲門舞集「薪傳」首演,許多建中同學被老師找去當執火把的臨時演員,很巧的,就在當晚,中美斷交消息傳來,之後有些人擔心台灣變成被國際遺棄的孤兒,甚至害怕被大陸「解放」匆匆變賣資產移民到國外,原本如火如荼的立法委員選舉也停辦,不久後的元旦,許多民眾到總統府前參加升旗典禮,這算是台灣首次大規模民眾自動自發的愛國運動吧!
所以我的「苦悶青春」,也是原本理當寂寞的十七歲,不知不覺也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結在一起了。
那是一個理想正在燃燒的世代,物質雖困窘、社會雖滯澀,人民視野極其有限,但是有點像是山雨欲來風雨滿樓的情景,民間那滿漲的力量蓄積待發,每一個人想到未來,都充滿了熱情,眼睛眼充滿了光芒。
十七歲時我的高中校園社團生活,最興盛的不是山地服務隊就是慈幼社或登山社,當然,我投入的童軍團也非常蓬勃,單單建中行義童軍就有四個團,數百人之多。當時報導文學這種結合文學與新聞寫作的方式剛興起,也令我相當著迷,差一點就讀了社會組,後來因為自覺才華不夠,另外一方面也是勇氣不夠吧,所以還是選擇了讀醫這條傳統老路,不過當時才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醫生是我們的偶像,也想學他到偏鄉去幫助受苦的人。
撫今追昔,不免感慨當年的封閉與限制反而讓我們不會自怨自哀,反而會想突破。而今什麼都可以的時代,少了要去打倒的對象,沒有了更大的關懷,反而困在自己的小世界。
寂寞的十七歲….A寶寫
我從來就不是個愛發思古之幽情(只有考作文時會裝一下),也跟文青扯不上一點關係的人。雖然共處一屋簷,我和妹妹的十七歲截然不同。翻開妹妹十七歲的行程表,哇,壯觀無比,裡面充滿文藝氣息。不是要聽什麼演講就是預計要看什麼書、電影,並以平均一個禮拜的時間頻率宣布她的新計劃,像是「早起讀英文計劃」、「中午跑步計劃」等,我也會熱情配合演出,只不過她通常是有很多理想,但最後成為了幻想。反觀我十七歲的行程表,也是很豐富,讀書考試作報告享受生活也是排得很滿,不過,就是多了一層「灰色」。怎麼說呢,可能是所
謂的「寂寞的十七歲」。
為什麼十七歲這麼重要?十七歲在寂寞什麼?我觀察了周遭的同學朋友,也觀察了自己,發現十七歲可能的憂愁:憂心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卻又無力抵抗體制;想要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卻對要成為的樣子毫無頭緒。十七歲這個半大不大的年紀,可能還沒有從考試裡得到成就感,在這個很苦悶的教育體制海裡游到快要滅頂,卻不知道要怎麼換氣;很羨慕在一旁旋轉跳躍的海豚,也同時知道從人變為海豚的機率微乎其微。當夜深人靜或是屢屢在課業上得不到滿足感時,我的寂寞十七歲模式會啓動。不過,往往這時會漂來幾個名為「朋友」「閱讀」的漂流木,幫助我吸幾口氣。
我很高興能有寂寞的十七歲這些快要滅頂的經驗,讓我的十七歲在充實之中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寂寞的十七歲 ….B寶寫
還記得即將從國中升上高一的暑假,早早擬了展新的生活法則:如何一改國三夜讀的不正常作息,達成那最平凡不過卻永遠難以辦到的六點鐘準時起床,騎腳踏車繞後山一圈,每天閱讀兩小時,運動兩小時,晚上十點床上躺平的「新生活運動」。任憑早摸透我們的媽媽嗤之以鼻的笑看兩個士氣昂揚的夢想家,等待我們夢醒時分。揮別「危險心靈」的桎梏時光,我們可是要邁向「擊壤歌」的夢幻和「迷路的詩」的絢爛歲月,得要有番新氣象呢,我和姊有志一同地不理媽媽的預言。除了對規律生活帶來充足活力的興奮痴想,和新生活運動的兩大元素,閱讀與運動,空的很不真實的暑假也要想盡辦法用營隊、志工活動、旅行填滿。
距離十七歲也有段日子,記不得到底那些一點一滴改變我生命價值觀的活動,以及相遇那些可愛可敬的人們,發生的確切時間日期。只記得,十七歲的我大概不是忙著計劃生活,就是忙著實現計劃的生活,進進出出一場又場流動的饗宴。流動是因為人與人的交流互動,饗宴則是心靈受到衝撞激蕩而帶來滿足。十七歲的我,忙著學習忙著探頭進入一個個未曾涉獵的領域。高中的新鮮持續一陣子,學姊學妹制凝聚整個學校的團結一致、零食爆多的合作社及熱食部的肥胖誘惑快贏過你對7-11的忠實光顧,和好友耍文青跑藝文展覽、藝術館、博物館、演講,揪團當志工順便把分散在各校的好友抓來聚一聚,爸媽的放任加上我無可救藥的樂天,因而新鮮大膽的來個不及格初體驗,甚至讓讀書在充滿樂趣的小高一氛圍中也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十七歲,小高一,正向外拓展,沒有作家深刻的內心世界獨白,少了翻譯為成熟的寂寞,但我衷心感謝,這一點也不寂寞的十七歲。
時空跳回十七歲開頭那一長串的閱讀清單裡,那時,我們煞有其事地配合著即將到來的現實:我們十七歲了,翻出了一本書皮已將書蜷曲包覆的「寂寞的十七歲」。但,正如老爸所料,(每次只要我們有大型翻書搬書的怪異行徑,老爸會用狐疑的眼神摻著點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基本尊敬,想暗示我們克制一點)生活太熱鬧,熱鬧到沒有「寂寞」的容身之地,直到開學,超棒的國文老師旁徵博引帶我們超越課本,深入文學堂奧,於是白先勇又出現了,竊笑著自己早已準備好一本「寂寞的十七歲」正巧拿來惡補一下,回家翻箱倒櫃它卻鬧失蹤鬧寂寞去,不見了。一直到高三,快畢業,大掃除,為了迎接下一個嶄新的大學生活,書櫃裡的書本全部解構在建構新秩序,才又重新在書櫃最底層一角,挖到更蜷曲更滄桑的「寂寞的十七歲」。
寂寞被冷落了三年,也該是好好重視的時候。雖然到現在仍不知道白先勇的十七歲在寂寞什麼,但是猜測那應該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正在寫稿的三天後就是大學的第一天。遲來的寂寞襲捲而上,覺得該是自己好好想清楚要過什麼生活的時候了。寂寞,是沒有人來與我承擔自己做的選擇,但也正因寂寞才能孕育出許多不同吧。
【愛你一輩子守護志工培訓】25日(日)上午
第五堂 輩:背書少一點.. 終身喜愛學習靈活有創意
第六堂 子:指揮少一點.. 能獨立思考團隊合作 成為好公民
https://sites.google.com/a/20187.org.tw/20187/shou-hu-zhi-gong-pei-xun/jin-qi-zhi-gong-pei-xun-zi-xun/13?fbclid=IwAR2EooQ5lF-6ro291tDqMlkUQrrjbPJCyt9Sx83a82QuZao4cAZqakP8WiU
文蓓蓓執行長的貼文...《2020影視扎根-校園巡迴映演列車》9月初已經開跑囉! 今年也特別規劃了影視教育影片 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老師與魚可文創執行長文蓓蓓老師一同對談,期望藉由兩位的引導,不僅讓同學們在觀賞電影時有一個方向,也能在與家長共同欣賞時 有更多的交流及火花 。
第一支影片的主題是有關「人與自己」
莊子:「人生的根本就是與自己相處。」
人最大的敵人與最值得學習的對象其實就是自己。我們總學習太多如何與人相處的訣竅,卻忘記了如何與自己好好獨處、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雖然不是電影中的英雄主角,依然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認同自我。
在這支影片中我們介紹了四部電影,其中《大餓》、《奇蹟男孩》是我們這次影視扎根活動的推廣影片,另外也推薦了兩部經典電影《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及《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四部影片雖然都是在講述自己認同與自己對話,但其中還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面向~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位老師的精彩對談吧!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GNfPBaBkQ......
蘇格拉底式對話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現在,人人都會宣稱獨立判斷很重要,這本身似乎也成為套話了。但你是否明白,獨立判斷的重要性究竟何在呢?阿倫特的回答是,因為在現代社會,只是服從主流規則,已經不再能夠防止人們作惡。
阿倫特注意到一個事實:在德國最早支持納粹興起的人群,並不是社會底層或者邊緣人群,而是像艾希曼一樣,是有文化、有教養的所謂「值得尊敬的人們」。正常的社會中,這樣的人一般不會去犯罪,因為「不能殺人」是公認的道德法則。但是,納粹建立了新的法則,重新定義了道德:只要是為了種族利益,殺人也能成為一種「道德義務」。那些所謂「值得尊敬的人」竟然很容易就接受和適應了這個新法則,結果導致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災難。
在阿倫特看來,大屠殺的災難表明,舊有的道德模式已經失效了。傳統的道德學說著眼於習俗、習慣和規則,道德教化就是讓人循規蹈矩,能遵守道德規則就是有道德的人。但20世紀的歷史讓我們看到,傳統的習俗和規則完全可以被顛覆。在納粹德國就出現了這種新的現象:人們依法作惡。
這裡有一個極為嚴酷的道德困境:遵紀守法可能迫使你作惡,如果想要行善,卻可能觸犯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道德和教化變得自相矛盾。所以阿倫特發現,道德的真正涵義不是循規蹈矩,而是自己獨立做出關於是非對錯的判斷。
為什麼獨立判斷又很困難?
好了,現在我們得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要保持獨立判斷,反對盲從。這個答案聽上去好像沒什麼深奧的,很清晰,但實際上卻極為困難。
首先,「獨立」不等於「正確」。循規蹈矩是有章可循,但如果你要獨立判斷,就得拋棄對既定規則的服從,自己確立標準,自己給自己立法。但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已經知道,現代性的根本困境之一就是,它瓦解了傳統的價值規範,卻無法建立起新的普遍有效的價值標準。所以,盲從當然不行,但你獨立判斷,就一定能做對嗎?誰也無法擔保。
結果,獨立判斷就成了一件責任風險極大的事。如果你循規蹈矩,做對了當然好,做錯了,你也能很方便地為自己辯護,你可以說「這不怪我,規矩就是這樣定的」或者「大家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如果堅持獨立判斷呢?做對了,那是應該的,做錯了,就是你自己導致的。你沒有任何托辭,沒辦法推給規矩,也沒辦法躲到「法不責眾」的後面,你必須完全為自己承擔全部責任。
你看,保持獨立判斷,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這個任務太艱巨了。一個清晰的答案,帶出了更難的問題: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到獨立判斷呢?
獨立判斷,究竟應該怎麼做?
對於這個難題,阿倫特也沒有給出完整的解決方案。但她提出了一條線索,她提示我們:儘管這件事很難,但仍然有人做到了。那我們就去看看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從他們的身上尋找啓示。
阿倫特提到過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一名普通的德國士兵,名字叫安東·施密特。他雖然沒有多大權力,卻盡了自己的力量幫助猶太人逃亡,為他們提供可以逃命的證件和交通工具,最後這位士兵被納粹逮捕,審判處決了。
另一個例子是集中營里的一名醫生,名叫弗朗茲·盧卡斯。為了救助奧斯維辛的囚犯,他從黨衛軍的藥房裡偷藥品,用自己的錢給囚犯買食物,想方設法從毒氣室中救下一些人。戰爭結束後,他也被送上了審判納粹的法庭,當艾希曼這樣的人在大言不慚地為自己辯護時,盧卡斯醫生卻認為自己是有罪的,他說他無法從集中營的經歷中平復自己。
阿倫特問道:士兵施密特和醫生盧卡斯這樣的人,他們與艾希曼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據施密特的朋友說,他是一個寡言笨拙的男人,沒有什麼哲學氣質,也不怎麼看書讀報。納粹審判施密特的時候,他的律師為他辯護說,救助猶太人是為了給國防軍保存勞動力,但施密特本人卻否認了這個辯護理由,他坦言自己幫助猶太人就是為了拯救他們的生命。結果施密特被判了死刑。臨刑之前,他給自己的妻子寫了最後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妻子……請原諒我,我只是作為一個人類來行事,我不想傷害別人。」
阿倫特認為,施密特和盧卡斯這樣的人始終要求「忠實於自己」,他們做出獨立判斷的前提是,始終保持「與自己相處、與自己交談的傾向」。他們選擇不作惡,不是為了服從於納粹之外的某個戒律,而是因為他們無法接受作為殺人犯的自己,他們不願意與這樣一個自己共存,為此他們甘願承受危險、乃至付出生命。
在阿倫特看來,這種獨立判斷的典範,在西方思想的源頭中就存在,那就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說過「寧可自己遭受冤屈,也不願行不義」,這樣他至少能夠與自己和睦相處。達到這樣的境界並不要求有多麼高深的知識,多麼聰明的頭腦,只是要求你始終過一種自我反思的生活,不斷與自己的內心對話。這就是所謂「道德正直」,英文就是moral integrity,integrity這個詞最初的涵義就是「完整一致」,後來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高尚。因為這樣的人能夠坦然面對自己,不用規矩和套話來自我欺騙,他保全了自己人格的完整。
自己的思考
現在,讓我們回到阿倫特在臨終時刻寫下的那個標題,「判斷」。獨立判斷究竟要怎麼做?阿倫特曾經說,「就各種特殊情況作出判斷而言,沒有什麼恆常的通行標準,也不存在什麼確定無疑的規則」。我們只能在具體的處境中,冒著風險,真誠地去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並為此承擔責任。
我自己閱讀阿倫特的作品有近30年了,在過去15年,每年都要給研究生講解阿倫特的政治思想,每一次我都會重讀她的作品。我一直感到,阿倫特的思想非常令人著迷,也令人困惑,因為她的思考是未完成的、探索性的,從未給出完整的答案。但也許這本身就是一個答案:它要求我們,必須和阿倫特一同思考,必須自己來思考,如同蘇格拉底那樣,用思考恢復我們作為人的存在本質。」
蘇格拉底式對話英文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分享,幾個重點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1. 美國公立學校的學區制度,表面上要追求equality,其實恰恰產生了最discriminative的結果!
美國無論東西岸,好壞學區的房價天差地遠,這與公立學校的財政來源自property taxes制度有關。而對父母而言,以我比較多朋友的加州來說,據稱沒有個5千萬以上台幣準備買房,你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好學區」。
進入好學區並不保證你的兒女飛天鑽地可以進入常春藤;但進入壞學區大概可以確定你的兒女很高機率染毒、受罷凌甚至加入幫派販毒。
2. 美國公立學校體系的教師工會政治勢力龐大,積年累月地形成如同「大鍋飯」的教師制度 -- 近乎不淘汰不適任教師。
此外,教師工會過高的索取教師薪資(例如Bronxville的小學教師年收入高達$350萬台幣,退休後每年可領$240萬台幣),造成過去我們談過的經濟現象:資源排擠。當多數資源被錯誤地扭曲地過度投資在低生產力的要素上時,真正需要資源且可以提供較高生產力的要素反而被擠壓而枯竭。范記者文中的「連粉筆都要家長樂捐」就是一例。
簡單說,美國公立教育體系完全就是個政治凌駕市場,造成整體敗壞的制度。
3. 至於美國人自信心爆表這點,我心有戚戚焉。不過美國人很崇拜英雄,我自己的經驗:在美國法學院LLM時,暑期課程教授剛好是法學院院長,而第一次期考我考了滿分,院長當眾稱讚我是幾十年來第一位考滿分的學生,尤其我還是外國學生。
美國在地同學對我的態度立刻親切不少。
我們學校LLM與JD是混合上課,許多課程的確就是傳說中法學院的「蘇格拉底式」震撼教法 -- 此教法基本上就像各位看哈佛知名課程「正義」那位Sandel教授的授課方式一樣。(台灣人有些大驚小怪此種授課方式,其實在法學院只是基本配備)
而我在多堂蘇格拉底式的課程,用不如人的英文但遠強過學生甚至教授的思維狠狠地一人戰全班地辯論,慢慢地有一兩門課從頭到尾只有我跟教授在對話。幾次下來,很多當地同學就主動要當朋友,也有幾位教授邀至辦公室長談。甚至有後來被幾位白人女同學找去寢室脫光引誘的插曲,那是題外話了。
我在美國還有位哈佛好友,是Facebook創辦人的同學兼室友,也是在狠狠地辯論後成為好友,熱情邀我至他賓州匹茲堡老家度假,讓我見識了純白人世界是怎樣。
重點是,美國人自信心爆棚是事實,但也很英雄主義。如果你敢表現,且肚子真的有料,他們也是很願意與你當朋友。畢竟現實問題:誰有料以後對我才有利益。這種友誼來得快去得快,但乾脆俐落。
在孫安佐案後,有媒體,是複數不是單數,直接就把我在"買槍,養馬,呼大麻“裡的一些章節全文照登。我是有點傻眼,但想別人可以全文照登,我還不如自己登一兩篇在這裡給朋友們看看。這是其中一篇:生個美國人。
PS: 媒體刊登書中文章一事,有答案了。應是出版社主動提供給媒體的。我跟出版社的默契,真的要好好加強一下。這次是我白目,造成困擾不好意思喔。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015年台灣最大的新聞之一,就是一個台灣媽媽想來美國生美國人,結果小baby不聽話,提早在華航機上誕生, 國際法上一般規定,飛航器視為國土延伸,小baby仍是中華民國國籍的機會很高.我看此新聞時,感慨可能與大家不大一樣.讓孩子成為美國人,一定在立足點上領先,有爭議;但父母為孩子做最好的打算,沒有爭議.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對美國抱著憧憬,想盡辦法突破移民法令限制來美的合法或非法移民.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南韓,都有父母來美國坐月子中心生小孩;中美洲的父母,則讓孩子冒著生命危險,自己走過美國邊界;大家路徑不同,結論一樣:小孩當美國人,受美國教育,將來機會比較多,發展比較好.
孩子長大過程很多變數,我不敢打包票,但我對這些父母們最大的疑問,是他們做此重大決定之前,有沒有做足功課.
首先,很多人直覺覺得,美國受教育又便宜又好.關鍵字是,”便宜”,跟”好”.我覺得這個想法完全錯誤,在美國受好教育,”便宜“很難,”好“,不一定.
拿紐約做例子:我的朋友楊小姐,十多年前移民美國,住在紐約市曼哈頓.由於美國義務教育從五歲開始,所以女兒五歲前要去上托兒所,每個月1,500到3,500美金,也就是45,000到105,000台幣.為何有價位的分別,一來明星托兒所收費當然就比平民托兒所高,另一個關鍵是時間.1500美金,通常表示孩子只能上到下午兩點半,3500美金孩子上到六點.所以雙親都要上班時,就要上3500的那個.這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會選擇一人在家帶孩子,因為出來上班可能還賺不到孩子的托兒所費用.
到了五歲孩子上了小學,公立學校學費全免,但美國公校教育品質參差不齊,差距極大,有些壞的公校畢業率一半都不到,所以一定要選好的公立學校去上.好的公立學校一般以住家地址決定,所以孩子還不到四歲就要去買房子買在好學區裡.好學區的房價當然就高很多,在曼哈頓兩房一廳動輒近兩百萬美金(六千萬台幣),每月租金則在4500美金(135,000台幣)上下.但美國公校因為差得實在太多,大家都想盡辦法要去擠明星學校,結果造成很多明星小學自行招生,也就是你住在學校隔壁也不一定進得去,一樣要去抽籤.在紀錄片“等待超人”裡,有一段就在描述父母孩子一起去參加抽籤,抽到的,欣喜若狂,沒抽到的,如喪考妣,一家人抱頭痛哭。我一點不覺得他們反應過度,在美國待久了就知道,資本主義的美國,沒有上好學校,未來孩子脫貧的機會很小,誤入歧途的機會很大,孩子的將來很黑暗。
如何判斷好學校呢?就是看學生考試成績在全美的排行如何.是的,美國學校也考.楊小姐的女兒,四歲開始就要考智力測驗;楊小姐說她當時沒經驗,於是只是用政府出的範本幫孩子自行補習,結果考了95分,意思是打敗了95%應考人. 此時她才發現,要申請到前五名的學校得要考到99分,所以就去念了另一個普通公校.但才一年半,楊小姐就發現學校教得太慢,孩子的學習興趣己經減低,於是想辦法轉學.這次楊小姐花了一千美金(30,000台幣),讓孩子去補考前衝刺班,這次考到了99分,順利進了楊小姐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不要以為錢只花到這裡,就可以鬆一口氣.美國公立學校普遍經費緊繃,所以常常要家長捐款.楊小姐告訴我,學校甚至連粉筆都要家長捐.聯絡簿,紙筆都要自己準備不說,有時老師想新加個教材,要3.5美金(105元台幣),也要捐. 課後要學習才藝,每個孩子通常會有兩到三樣,每個星期要上兩到三小時,不管學什麼,基本上一分鐘一美元,以每周三小時計,每個月要花720美金(21600台幣).
楊小姐在接受我訪問時,正在傷腦筋,因為孩子隔年要上國中,要換學校,又要考了.她為了孩子考試,也不敢出遠門旅行.說孩子現在只是符合她學校進度,但如果要進好學校,必需要超前進度兩年才有可能.
訪問中,楊小姐多次提及,美國的學校教得太慢,比亞洲學校的進度慢太多.但她也強調,美國的學校比較重視均衡發展,不像亞洲學校只重課業表現.(我聽過很多亞洲父母有一種吊詭情結,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美國受教育,嫌亞洲學校只重課業,看上美國教育的均衡發展.但來了以後,又去跟美國老師抱怨課業教得太慢)
父母的壓力也不是只在考試的時候,美國學校非常要求父母參與,平常要注意功課,家長會不能缺席,學校的慈善活動要參加不說,很多移民父母抱怨最多的,是還要想辦法跟其他家長社交.要知道跟其他家長的關係,對孩子在學校交朋友至為關鍵.孩子生日party找那個同學來,可是大學問呢.也就是說,不只孩子要學習美國文化,家長也得學習美國文化.
楊小姐夫妻在紐約算中產階級,但即使是富有階層,在紐約要進好學校也很頭痛,不要以為有錢就可以解決.美國私立小學學費動輒一個學期兩三萬美金,很多比念常春籐大學還要貴。付得起,還不一定進得去呢,從幼稚園起就要到處拜託找關係,因為進了明星幼稚園,兩年後,才有進明星小學的履歷表,一路才能上明星中學,血統一定要正確。除此外,小朋友還要學外語,學才藝,才有競爭入學的本錢,因為很多明星學校從幼稚園起就要考入學考了。我有位牙醫朋友在紐約己小有名氣,但因孩子在紐約擠不進理想的私立小學,只好舉家連診所一起搬到舊金山。(此部分請參考”豪門保母日記”,很寫實)
在鄉下地方,孩子進好學區的壓力沒那麼大,也不會像城市那麼貴,問題是這些學校在當地排名也許不錯,但在全美排名卻不怎麼樣,教學品質有沒有亞洲好是很大的疑問.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工作通常都在都市裡,孩子念書,但父母要不要工作?美國現在對外來移民越來越仇視,外國人沒有合法身分在美國找工作非常辛苦,我聽到那些有點小積蓄,就為孩子移民來美的中年父母,都捏一把冷汗.因為小積蓄在美國叫做微積蓄,光健保現在一個月就要一個人六百美金左右,小積蓄很快就燒光了,美國是非常嚴酷的資本主義社會,沒有錢在這個社會裡,很容易就會掉到社會的底層,真的對孩子的未來比較好嗎?我的先生Roberto來自一個非常窮困的背景,他說小時候同學問他暑假去那裡夏令營,他每次都要撒謊,因為去一個夏令營是媽媽兩個月薪水,根本去不起.但當所有同學都在說,泛舟多好玩,露營蚊子真夠多時,他常覺得很自卑.
所以又有那種專門來美生小孩的父母,生了,拿到孩子的美國護照就走.在美國待的時間,不會超過六個月,孩子還是一樣在母國長大,父母在身邊,一直到上高中,才再回到美國來.我們叫這樣的孩子叫小留學生.小留學生比在亞洲土生土長的孩子有競爭力嗎?我也很懷疑.基本上,這些孩子在來美之前,除了多了本護照,一樣是台灣/中國/韓國人.十多歲就要進入完全不同的環境,接受文化衝擊.美國高中是個很高壓的社會,孩子英文說得差一點,好的狀況是被排擠,於是只跟亞洲人混在一起,壞的狀況則是被霸淩;青少年時期又是最反叛的時候,父母在身邊盯得緊緊的,都不一定管得好,更何況小小年紀就要自己照顧自己.我訪問過一些小留學生,很多都反應在美國的前幾年,常常覺得很孤單,不知爸媽為何把他一人丟在美國.我自己在二十五歲時來美,己經有八年的英語教育,頭七八年還都很鬱卒,很難想像這些孩子要如何一人應對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
我個人覺得到美國來上大學,年紀比較剛好.但要上美國大學,實在不用搞得那麼複雜.現在一大票中國留學生,不都在美國上大學上得好好的?沒錯,有本美國護照上美國公立大學的確是便宜一些,但現在美國公立大學的學費也在往上調,孩子的美國護照能省多少學費,算盤可得打精一點.至於要進哈佛這些知名長春籐學校,這可不是一本美國護照就搞定的事,大把美國人花大錢一樣進不去.
拿美國護照最大的差異,我反而認為是在念完書,要在美國找工作的時候.那時美國人的身分,的確比外來移民要有優勢得多.只是現在是全球化的環境,很多大公司也到其他國家徵才,也就是說好工作不一定只在美國國內,以全球的戰略角度來看,美國人的身分不會讓你有更多優勢,能力強,才是重點.
我不是全盤否定美國的教育制度,美國好學校重視領導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出來的孩子,的確有特殊的氣質.一般來講,自信心超強.大部分美國人不管能力如何,自信心一百分,這造成美國人過度自信,好處當然就是很樂觀,有衝勁,但有時候也做出很恐怖的事,比如伊拉克戰爭。我要強調的是真的要生養一個”好”美國人,成本絕對不低,絕對不是花個三五萬美金來美國坐月子中心六個月可以搞定的.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其他太多要付出.比如就算是一切如願,真的生了個美國人,孩子也真的受了美國教育,長大以後,成了一個道地的美國人,我很想問這父母們,你們真的知道什麼是”美國人“嗎?當你生了一個美國人,讓孩子在美國受教育長大,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會跟你這個台灣人/中國人完全不同.你在亞洲長大的經驗,將完全派不上用場.孩子在美國長大的經驗,是你完全無法想像的.美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跟在亞洲的親子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你知道你跟你的孩子,不但有代溝,還將有文化差異的問題嗎?
所以亞洲媽媽們,想來美國生孩子,我希望你錢要帶夠,功課要做足,還要有心理準備,你的孩子可能完全不像你.如果這是你要的,Welcome to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