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富森與新天鵝堡
德國的巴伐利亞邦有著美麗的山脈、湖泊與眾多童話小鎮,它的首都慕尼黑除了是著名的啤酒節舉辦城市,更是許多旅人用來前往巴伐利亞其他名勝的基地,包括經典的富森小鎮與童話的樣板城堡 -新天鵝堡。
慕尼黑在巴伐利亞王國時期就是政治、藝術與文化的中心。然而在一戰德國戰敗後,統治巴伐利亞的Wittelsbach王朝被迫退位。統治者路德維希三世逃離慕尼黑後,共產的蘇維埃政權隨即成立。雖然後來共和政體再次恢復,但慕尼黑已經成了各方政客與政治團體的角力場,包含希特勒與納粹黨。
希特勒與納粹黨在慕尼黑發起了著名的啤酒館政變(Beer Hall Putsch),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奪權。雖然政變失敗,希特勒入獄,但在法官的同情下,希特勒不但有舒適如套房的「牢室」,甚至還有一名秘書。希特勒在此於秘書的協助下完成了闡述他生平與政治理念的「我的奮鬥」一書。希特勒因為入獄在黨內的地位大為提高,納粹黨後來也在體制內奪權成功,把德國、歐洲乃至世界拖入戰火的深淵之中。在二戰的最後五年中,慕尼黑被盟軍大規模轟炸了71次,舊城區的建築九成都被摧毀,整個城市更是一半以上變成斷垣殘壁。
1949美國佔領軍離開後,慕尼黑隨即展開嚴謹的重建工程。整個城市在戰後迅速的復甦,創造了「經濟奇蹟」(Wirtschaftswunder)的黃金時期,更在1972年主辦了奧運。今日的慕尼黑除了是BMW、西門子與安聯等大企業的家之外,也是德國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有秘密首都之稱,甚至被其他地區的德國人當成天龍國來看待。
慕尼黑有幾個著名的景點,除了上篇提到的慕尼黑王宮之外,還有瑪麗安廣場與新市政廳、特埃蒂納教堂、聖母教堂、英式花園與新天鵝堡主人路德維希二世的出生地寧芬堡等等。若對二戰歷史感興趣,也可以前往慕尼黑西北邊、納粹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 -達考集中營。
慕尼黑同時也是鐵路交通的樞紐,可以由此前往奧地利,或穿過阿爾卑斯山到義大利。但更多旅人會選擇前往風景如畫、童話氛圍濃郁的富森小鎮與新天鵝堡。時間允許的話,推薦停留個一兩天,享受置身童話的奇特感受。
一趟旅程中,常常會碰到多種拍攝主題。例如這次的巴伐利亞行,我就拍攝了自然、室內建築與城市街景。因此必須在事前做好對應的規劃,了解每個景點該在哪裡拍、什麼時候拍,以及用什麼拍,才能順利拍到理想中的畫面。
而這樣的規劃方法,在任何類型的旅行中都是適用的。在我的攝影線上課程中,我將深入地講解要如何進行完整且高成功率的攝影規劃,幫助大家順利拍攝到想拍的畫面。目前課程正在進行募資,期間有六折優惠與參加活動再享折價,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蘇維埃 建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英國電影協會發行的雜誌《Sight&Sound》畫的專欄插畫(發行了89年)。這篇是採訪喬治亞的導演Déa Kulumbegashvili,圖中是喬治亞的Tbilisi市區,從蘇維埃年代存活下來至今還在運行的電影院建築。查了很多資料後還是不會念導演和城市的名字。
電影院大概兩年沒踏進去過了,昨晚睡前播了一些電影配樂陪小孩睡覺,想到那些能讓我全神進入另一個時空的故事真好。
接下來幾個月都會為雜誌《Sight&Sound》畫一篇訪談,謝謝藝術總監Chris和設計師Cleber。
The illustration I did for Sight & Sound Magazine published by 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The column is an interview with Georgian film director Déa Kulumbegashvili. And the architecture in the image is the Cinema House in Tbilisi, which is the only Soviet cinema in the city that still functions as a theatre today.
I haven’t stepped into a cinema for about 2 years. Last night I played some film soundtracks before going to sleep with my kid. It was nice to think of those stories that transported me to a different space:)
Thanks to AD Chris and designer Cleber.
蘇維埃 建築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作品介紹
#紙上建築 不論在具體還是抽象的情境中有許多含意,不過放在俄羅斯的建築世界裡,就有那麼一個 #PaperArchitecture 紙上建築的派別,當時的建築設計深受蘇維埃政權影響,以機能規格化的設計取向為主,富有滿腔熱血的年輕建築師Alexander Brodsky和Ilya Utkin積極想要掙脫這種框架,參與許多國際競圖,希望能藉由紙上建築來展現各種創意的建築設計。
這兩位建築師從1978年展開合作直到1993年,以版畫呈現他們的紙上建築思想,在創新的同時也顧及俄羅斯的歷史敘事及文化脈絡,從他們的版畫中,可以感受出一種奇幻怪誕的反烏托邦氛圍,是現實中看不見的場景構架與城市景觀,作品〈捧著建築物的人〉是一位擁有三隻手臂的巨人,捧著一座小城鎮,暗喻著人們在守護歷史建築免於因開發而被破壞的命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多認識一點這位建築師/藝術家
Between Art and Architecture_Part I: Alexander Brodsky in Bangkok 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u1ZBjDcWk
💡到線上3D展間逛逛吧
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cb8tQ2w5KhE
++++++++++++++++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