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ㄍ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
蘇軾 哲理詩 在 陳美梅 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廬山雲霧是廬山一大奇特景觀,聞名中外。廬山屹立於大江大湖之濱,山中雲氣出沒無常,年均霧日達190多天,故有"不識廬山真面目"
宋代文學家蘇軾《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李白詩云:日照香廬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軾 哲理詩 在 余莓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鳴箏】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清商】(遙和鳴箏)
清商發錦瑟
側側相思寒
欲問情何物
此中三兩弦
週日終於迎來期待已久裱褙好的「清商」,心中歡喜無以言喻。此詩緣起於當日見阿北老師墨寶「鳴箏」詩,一陣驚艷目眩後忍不住朝思暮念如何能將之永久收藏?結果竟得蒙阿北老師慨然相贈,簡直天外飛來的幸運!為表寸心銘感,特地創作「清商」相和。更美好的是,繼「鳴箏」之後阿北老師再次以高超絕妙的書藝,將琴弦之發、情弦之應,透過毫端表現得淋漓盡致意韻無窮,直如阿北老師於紙末的題記:情弦之動,箏瑟皆然。
由於李端的「鳴箏」詩描寫的是一位彈箏的佳麗為引得意中人顧盼,故意將弦撥錯,盼能藉此邀來心上人的目光停駐,這樣的聰慧可愛機敏實在惹人憐愛,讓我忍不住想為女主角扳回一城。因此在下筆回和詩時,就特意設定輪到男主角一嚐相思苦的情景。我設想這位「周郎」在那夕既聞琴音之妙,又見佳人之美,當下情苗即生,過後念念不已,雖彼時早人各一方還是止不住魂牽夢繫,不由拿出案前錦瑟,撫琴一曲以抒情懷。卻是鎮日思卿情切,發而為琴音,頓成聲聲淒清哀沉的清商,那樂音中埋藏著的相思是如此糾結,徹骨中竟似透出微微的寒意。至此若問世間情是何物,欲解衷懷也只得悵由這弦音餘韻中尋去。
由「鳴箏」到「清商」,李端借用了「周郎顧曲」的典故,我則是由李商隱的「錦瑟」獲得靈感。只是李商隱的「錦瑟」除了文義上的感傷情愛之外,或更有所寄寓個人的懷才不遇之憾。可見琴音之發,兩情相悅以曲相應,固然極盡含蓄文雅之美;寄託懷抱以樂言志,則更是一腔周折的書生情懷。如此看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逢,那應是人間友誼的絕美境界、至高幸福了,卻是美到極致之後的失落哀傷,也只能深刻到極致,子期之死讓伯牙至此封琴絕弦,只為知音不再。
是勘悟了世間的因緣合和、有無相生嗎?所以潛心佛法的蘇軾會在他的〈題沉君琴〉詩中,寫下如此膾炙人口富於禪意的詩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大文豪的如此禪悟,由塵俗表象觀,是深得琴趣意會之妙,然若往人生哲理深處探究,又不禁令人溯源起《楞嚴經》上有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此。」、「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有。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原來緣起緣滅說是無常,實乃人世之常。
而今夕於我果真是因緣相生,冥冥之中自有牽引。就在此刻於凝視兩詩並陳的影像瞬間,驀然照見懸掛於牆面上大大的「福」字,那是透過書寫整篇「心經」精心布局而成,昔時由文華齋主人所贈,我一直將之安置在母親生前居住的臥房中,始終相信它必能護佑慈母在天上的魂魄。卻是今年此時,當日贈予書作的陳老闆也已永別紅塵返歸淨土,他凝目作品專注裱褙的身影於今已成絕響徒留去思,幸有長公子克紹箕裘,延續父親的志業,繼續守護著書畫佳作的留存傳世,「鳴箏」與「清商」的裱褙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功底之精熟深厚同樣令人嘆服。
我想,這應當是人間最美好的因緣聚合了,世代的傳承、親情的牽繫、友誼的遇合,在佛法禪思的導引中和和融融,萬象歷然。料今夜夢中,伯牙子期也當羨我,東坡居士或當對我一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然後,許是含笑醒來,紅塵一片清新。
歲月靜好,因心在空明。
~謹以此文向文華齋兩代主人致意,同此感謝相贈墨寶的阿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