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新聞短打 來看一則科技業的消息,上週五美國法院判決蘋果公司不能禁止應用程式 (app) 開發商使用蘋果以外的金流服務,蘋果股價因而下跌3.3%。
為了維持iOS App Store 的平台收益,蘋果一向強迫程式開發商在程式中使用蘋果的購買機制與金流系統,同時對每一筆經過App Store 的金流收取最高達30%的手續費,被開發商戲稱為「蘋果稅」。
扣除三成手續費對許多手機遊戲開發商的獲利影響非常大,特別是比起Android平台, 蘋果App Store的影響力更大,不在App Store上架的應用程式就沒有辦法在蘋果手機上使用,因此開發商只能一邊罵蘋果,一邊繳交「蘋果稅」。
但這個情況可能出現改變。暢銷遊戲《要塞英雄 (Fortnite)》的開發商 Epic Games,去年八月初在《要塞英雄》中新增了遊戲內買裝備與寶物的機制,同時購買寶物的金流完全不經過蘋果。
蘋果在新版《要塞英雄》更新之後,認定 Epic Games 違反了 App Store的蘋果稅規範,將《要塞英雄》下架。Epic Games據此在全球多個國家興訟,控告蘋果公司藉由App Store 機制,涉嫌非法壟斷市場以獲取暴利,違反了反壟斷法(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
經過一年的法庭攻防,在美國的訴訟有了結果。美國北加州聯邦地區法院的判決是:第一,Epic Games無法證明蘋果 App Store 使用非法手段達成壟斷,法官認為「成功不代表違法」。但第二,蘋果 App Store 強迫開發商使用蘋果的金流系統,將會打壓其他金流服務,這部分就違反了反壟斷法,應該解除此項限制。
根據北加州聯邦地區法院的裁定,蘋果公司未來不得強迫開發商使用蘋果提供的內部購買機制,App Store的收益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同時,蘋果得以維持「不在App Store上架的程式,就不能在蘋果手機上使用」的現況。
多家媒體均認為蘋果輸了面子但保住裡子,Epic Games 則在幾個小時前提出上訴,希望解除蘋果對手機程式的限制,終結 App Store 的霸權。
無獨有偶,韓國政府在9月1日通過新法案,認為強迫綁定支付系統構成違法壟斷,禁止谷歌與蘋果強迫應用程式開發商使用他們的支付系統。在此之前,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8月中旬作出報告,認為兩大巨頭的下載平台需要接受監管,以確保自由競爭。
未來如果各國政府陸續效法,立法禁止蘋果與谷歌強迫開發商綁定支付系統的話,兩大網路巨頭的獲利模式將受到相當大的考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金曲譯者 Bingo 歡迎回來我的頻道 今天輕鬆聊單字要翻譯的是 金鐘遺珠 到頭來 智慧喇叭 第一個單字是遺珠 snub 最近公佈了金鐘獎入圍名單 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各位支持的台劇有沒有入圍啊? 《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年瘋狂入圍金鐘獎 表現非常好 讓我們非常開心~ 因爲我...
蘋果公司 現況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上)
英國政壇怪俠George Galloway曾說:
「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
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
前陣子的疫情三級警戒
讓大家的生活步調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待在家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多,
經歷平常無暇注意或體會的事(不論好壞)
所以大部分的人感覺都是步調慢了下來,
但與此同時,世界的變化卻在飛快的加速,
幾個月的時間內,許多現象都加速了十年,
幾乎完成了一個世代的轉化。
這就是疫情開始之後,
世界趨勢變化的寫照。
《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
這本書的作者Scott Galloway,
(跟前文提到的的Galloway不是親戚)
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
是連續創業家,曾創辦過九家公司,
也是另外兩本暢銷書《四騎士主宰的未來》與《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的作者。
我很喜歡他立場鮮明、商業實戰經驗豐富、
帶有一點點世故的自大、直爽的風格,
他的書中可以看到很明確直白的論點。
當然,立場人人不同,
他以身在美國的視角出發,
但我相信身在台灣的我們,
一樣可從書中的分析得到很多想法。
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論點:
一、大加速
二、強者恆強
三、現金為王
四、大分散
五、品牌時代讓位給產品時代
六、紅與藍
七、四巨頭
八、破壞性創新
美國科技巨頭們對全球的巨大影響力,
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
(以前看小說或是動漫,
都曾經看到未來的世界是由企業統治,
從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來看,
這些想像似乎成了神準的預言)
在疫情開始之後,
這些企業對世界的影響甚至有增無減,
作者在書中有很多針對這個現象的探討
身為一個連續創業家,
他有跟這些巨頭們交手的經驗,
所以分享的經驗都是活生生的,
而不是象牙塔裡那種學者氣息與口吻。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上述的論點
一、大加速:
「這場流行疫情影響最深遠的衝擊,是它將
扮演一個加速劑;它會啟動一些變化並改
變一些趨勢方向,不過在此同時,疫情的
主要影響是加速已經存於社會的動力」
加速聽起來很厲害,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加速的狀態並非對所有人事物都友善,
而是對之前正在成形的社會/商業轉變、
社會趨勢發展中強大的力量、
相對強勢的族群,
帶來更好、更多、更大的推動力量。
但是,
「負面趨勢可能以更高的速率加速」
「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危機更大、更具
破壞性,機會也就更大。…許多因疫情而
加速的趨勢是負面的,削弱我們在『後疫
時代』復原和發展的能力。」
各種型態的不平等,
包括教育、企業競爭、貧富差距...等,
在這段時間更明顯的被曝露出來。
以工作機會來說,
Covid-19帶來衝擊的前三個月,
美國失去的工作機會(13%)
比起大蕭條時期兩年所失去的(5%)更多,
美國用過去十年創造出兩千萬個工作機會,
卻在十個星期內摧毀四千萬個工作。
而且收入低於四萬美元的家庭受創最嚴重—
2020四月有近40%遭解僱或休無薪假;
相較之下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
失業的比例只有13%。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因為疫情封城或是提高警戒的情況下,
能夠遠距離的工作都是中高端的工作。
有60%超過十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完成:
相較之下,
只有10%不到四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進行,
低收入工作者被資遣或放無薪假的機率,
是較高收入工作者的將近四倍。
遠距工作所帶來的好處,
流向原本就過得比較好的那些人。
另外的例子是零售業的變化。
在美國,二○二○年初,
大約有16%的零售業是透過數位管道交易。
二○二○年三月到四月中旬,
疫情出現後的八個星期,這個數字跳增到27%,
而且沒有退潮的跡象。
而且看得更深入,
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電子商務在零售業的比例,
從2000年扎根後大約每年成長1%,
而從2009年到2020年初這十年,
也才成長了10%,
但2020年的短短八個星期就成長了11%!
這就是大加速,幾個星期內,
十年的發展就完成了。
二、強者恆強(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
蘋果公司花了四十二年的時間達到一兆美元的市值,然後只花了二十個星期從一兆美元加速到達二兆美元(2020年三月到八月)。
同樣在這幾個星期內,特斯拉(Tesla)不只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汽車公司,甚至還比Toyota、Volkswagan、Daimler,以及Honda等公司的總和還有價值。
至於資本市場,在2020疫情爆發期間,
美國股市先是經歷一波巨大的跌幅
(2020年2月下跌到3月低點,
大約下跌了40%),
但隨後也上演一波大反彈,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是全球最強大市場所展現的韌性,但事實上,這是一幕強者更強的戲,
所謂的「復甦」是少數公司超乎尋常的獲利所造成,特別是科技業巨頭和一些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而沒有反映在更廣泛的公開市場上。
我們把公司規模分開來看,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7月31日,S&P500指數(美國五百大上市公司)維持年度的正成長,
但是中型股下跌了10%,
S&P600小型股指數則衰退15%,
而受創最深的「BEACH」產業—預定(booking)、娛樂(Entertainment)、航空(Airlines)、遊輪(Cruises)、賭場、飯店與休憩(Casinos, Hotel, and Resorts),在這段時日內股價平均下跌50-70%...
媒體被大型科技公司和大型股指數閃亮亮的表現所吸引,
但是,一場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正悄悄進行。
很多過去知名的品牌都在這一波宣佈破產:
服裝品牌J.Crew、Brooks Brothers、True Religion;赫茲租車(Hertz);連鎖健身品牌Gold’s Gym、24 Hour Fitness;健身營養品公司GNC;高級食材超市Dean & DeLuca…名單還有一長串,這真的是會讓人下巴掉下來的名單,因為太多我們認識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就這樣在疫情期間默默的「確診死亡」,
但是這些企業新聞並沒有引起太多波瀾,
因為大型科技公司的發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針對強者恆強、弱者加速淘汰這樣的狀況,
作者在書裡提到一個務實卻也很心碎的思維:「如果品牌是你最強大的資產,但企業已陷入結構性的衰退,那就該認具思考在企業消亡前充分榨取品牌的利益。儘管我們盡可能把品牌人性化,不過品牌終究不是人—它們是要被變現的資產。一個品牌在消亡之前,沒有把握它的黃金歲月充分利用它的價值,才是唯一的罪過。」
三、現金為王(淘汰賽中存活的關鍵之一)
一家公司的價值是由它提供的「數字」(財務報表、營收獲利...等)和它的「敘事」(在大眾之間傳遞的公司文化、公司歷史,使命...等故事)所呈現的結果。
「目前看來,規模大小給一家公司提供的敘事不
只是能否度過危機,而是它在後疫時代能否蓬
勃發展。擁有現金、擁有債務擔保、擁有高價
值股票的公司,將可以接收陷入困境的競爭對
手的資產,鞏固在市場上的有利位置。
疫情同時也助長「創新」的敘事。被視為創新
者的公司所獲得的估值,反映的將是十年之後
估的現金流,並且以難以想像的低利率折現。
這正是特斯拉的市值如今超越豐田、福斯、戴
姆勒、本田總和的原因所在。儘管,事實上特
斯拉在2020年大約生產四十萬部車,其他四家
汽車公司總共打造出兩千六百萬部車。」
當市場決定亞馬遜、特斯拉、以及其他被看好的公司(也就是市場上的科技巨頭們)是贏家,市場就會降低這些公司的資金成本(讓他們可以更容易而且用更好的條件拿到他們要的錢),增加它們的補償價值(透過股票選擇權),並調升它們獲取本身無法自行建構的東西的能力。
而且,如今有多到難以想像的資金在尋找標的。(低利率、政府振興經濟方案這些寬鬆政策讓市場上有滿滿的錢想要找到好的投資方案或是公司,想當然的這些市場寵兒會是優先被選擇的對象)疫情衝擊之前表現良好的公司,在這場全球危機中將得到驚人的獲利。
過去十年,市場判定一家公司價值的標準,已經用願景和成長取代獲利(舉例:Amazon、Tesla、Netfix…沒賺錢但股價市值卻仍然衝天)。不過在疫情流行期間,畢竟現金是王,成本結構則是新的血氧值,誰有更多現金,就站在更好的長期戰略地位上。(舉例:Costco可望在零售業逆勢攀升,其中一個理由是它坐擁110億美元的銀行帳戶;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有近200億美元,它的地位也穩如泰山),因為手上有大量現金的企業,可以在競爭對手關門之後,好好挑選它們要變賣的資產跟留下來的客戶,因此在每個產業類別,權力都將更集中於資產負債表最搶眼的二或三家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收支平衡不良,那現在已經無力為繼;如果你從事的是必需品零售業,那麼你的產品比過去更必需了;如果你在可選擇性零售業,你的產品比過去更顯得可有可無。」
後疫時代損失最慘重的將是有眾多員工、但帳面成績不良的大型公司。比如傳統零售業,如果無法創新並吸引更年輕、更常在線上消費的族群,疫情期間無非雪上加霜。
而餐飲業,特別是餐廳,也面臨艱困的挑戰,因為有大額的固定開支(房租),而且幾乎無能為力改變現況(房東降租是佛心,不降租也無計可施),再加上沒有緩衝的資金可以幫忙度過艱困時刻(大部分餐廳手上保留可以週轉的資金都不高)。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採訪餐飲界名人張錫鎬(David Chang,在全球有數間餐廳,同時也是Netflix紀錄節目《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的主持人)的文章中提到,疫情過後,餐廳或服務業可能消失,「如果政府沒有介入協助,未來服務業將不存在。」儘管當時的政府有與餐飲業代表商談援助計畫,但代表一字排開都是大型連鎖餐飲業者,很可能疫情下能生存的只有連鎖餐廳,David提到其它中小型餐廳時明顯的表現出擔憂。當然,還是有很多具有特色與知名度的餐廳可以生存下來(至少目前為止仍在苦撐),但是餐飲業的變化與整合,已經是進行中的必然,這個產業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是過去很多獨立經營的個性化小店,很可能撐不過這一波衝擊紛紛停業。運動休閒產業也是如此。
很多台灣的餐廳、健身房、個人運動工作室…等等,在三級警戒期間也是一路苦撐,最近陸續聽到自已認識的品牌要結束營業真的很心酸,而且雖然解封了,很多店家其實還沒止血,只是流血流得比較慢而已…即使現在已經陸續補充疫苗供民眾預約施打,但要能恢復到疫情前一切「正常」的生活,依然是無法預測且非常緩慢的過程。
其他的,下次繼續跟大家分享
#jeffmachine #puma #pumataiwan #pumaeveryday #postcovid #faang #大加速
蘋果公司 現況 在 鬼才阿水Awa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SWAG遭突襲後,創作者只能啞巴吃黃蓮
知名成人影音網站SWAG,本月初受到刑事局持搜索票到公司,將劉姓負責人與相關員工帶回偵辦,其中有五人依妨礙風化送辦,而網站則依舊存在但無法登入觀看,一時間受到許多廣泛討論,特別前陣子藝人謝和弦才因與該平台的合作,受到許多注目,為此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台灣直播平台最早由17直播最為人知,在2015即開始在台灣運作,但成立初期屢次因染黃、染毒、主播行為爭議等事件受到蘋果公司的Apple Store下架,隨後Google play也隨之跟進,一個月後重新上架,除表明禁止17歲以下進入,也會對所有直播進行監控,任何違法內容都會受到管控與限制下架,且帳號會永久凍結。
而2017年浪Live在台灣扎根後,綠色直播的型態逐漸成為主流,杜絕腥羶色,而讓表演者的才藝與互動成為直播核心。
但對麻吉大哥(黃立成)而言,成人市場依舊是塊大餅。
17拓展海外市場後,在日本、香港、印尼等地都有不錯的亮眼成績,但為了將受眾完全切開,決定催生新的平台SWAG的出現,在其上線沒多久後,即受到周刊的專欄報導,指稱內容中有不少裸露畫面,甚至用尺度邊緣的鏡頭與話語來吸引觀眾。
當時的17直播公關表示:「用戶私下傳性感照或性暗示文字等並不涉及違法。」強調只是提供「平台」,至於軟體的使用方式還是取決於用戶。
許多人最關心的,就是為何這麼多年來該平台一直沒有出事。
以目前的台灣性產業,只有在各縣市政府指定區域內的經營者合法,但目前全台並未有地方政府敢規劃專區,導致性交易「形式合法,實質非法」的矛盾現況。
而SWAG很聰明的巧妙避開法規,透過觀眾刷禮給直播主互動,私下的行為皆屬個人行為,加上影片是由一對一聊天提供,在法律上屬於模糊地帶,無法構成「公然」與「散布」的條件。
如果有人將其側錄將其轉發在其他平台,反而因此吃上官司。
既然一個具有爭議的平台,持續運作如此多年,卻為何突如其來的一次奇襲,就將整個平台與服務給抄掉,這背後有各式各樣的說法。
一、地下經濟
有人認為該產業始終為地下經濟,透過政府出面打擊,能夠有效遏止相關內容持續擴散與影響,除了維護善良風俗外,也能阻止業者的持續發展。
二、自我了斷
SWAG中最知名的直播主,莫過於之前曾傳出要前往日本AV產業的吳夢夢,她在解約後仍有超過90萬的影片收益尚未提領,一分錢都沒領到,但該平台並未將其作品下架,因此造就了平台持續賺錢,但創作者一毛錢都無法分到的奇怪狀態。
而觀眾也得儲值才能使用該項服務。
這其中的匯兌金額可說是相當龐大,根據新聞媒體報導,該平台營運三年多以來,金流竟超過12億,如果這時候平台選擇自我了斷,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將後續該支付的款項全面停止,創作者與觀眾的損失也只能自己默默吞下。
一來是求償無門,二來是使用該平台時自己也或多或少知道這本來就是違法邊緣,要申請索賠的機率極低。
將三年十二億的金流對比檢方諭令劉姓負責人30萬元交保,如果這成為某種程度的龐式騙局,可能就是一次割韭菜的行為。
三、轉為合法
既然運作這麼多年又一直是非法的狀態,何不藉著此機會想辦法轉為合法,對於台灣成人產業的推動與邁進也是一大進程。
當時這個新聞一出的時候我還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後來幾位朋友私下問我後,研究發現反而覺得這是很值得討論的一個議題,藉著最近太魯閣號尚未有新的進展時,來將之前整理好的資料統整給大家。
你認為突然的消失,最大的原因為何呢?
補充說明:水哥收到Swag官方說明
哈囉水哥,抱歉打擾了~
有看到您的最新文章,首先想感謝您對 SWAG 的關心!目前 SWAG 因配合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電偵大隊調查暫時關閉,在相關機制加強後 SWAG 即會安排復站作業。
您文章中有部分內容的揣測並非事實,例如割韭菜等內容,SWAG 目前正在積極處理復站相關事宜,我們很在乎 SWAG 使用者及 Swagger 們的權益,保證相關權益絕不會受損,煩請您將文章中容易造成誤會的內容進行調整,感謝配合唷!
IG : Awater0911
YT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專屬社團 -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圖: 藝人謝和弦前陣子上SWAG直播與表演者合照
蘋果公司 現況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金曲譯者 Bingo
歡迎回來我的頻道
今天輕鬆聊單字要翻譯的是
金鐘遺珠 到頭來 智慧喇叭
第一個單字是遺珠 snub
最近公佈了金鐘獎入圍名單
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各位支持的台劇有沒有入圍啊?
《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年瘋狂入圍金鐘獎
表現非常好 讓我們非常開心~
因爲我跟 Leo 都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粉絲
這部劇真的太太太精彩而成功了
它站在隨機殺人犯的家人的角度
去檢視台灣社會的問題
其中一位主角是李大芝
她是劇中隨機殺人犯的妹妹
她自己明明什麽都沒做
卻被社會唾棄排擠
這就是台灣社會的現況
同情心(sympathy)汎濫,但非常缺乏同理心(empathy)
演員陳妤把殺人犯妹妹角色的心路歷程詮釋得絲絲入扣
我非常喜歡
但是這次金鐘獎卻沒有入圍
完全是我心中最大遺珠!
我們就來教一下遺珠這個單字
遺珠可以翻譯成 snub snub
Snub 當動詞時
是故意忽視別人 為的是要羞辱別人 讓別人難堪
例如:
Lucy tried to be friendly, but that queen bee deliberately snubbed her.
(露西試著好好跟對方説話,可是那女生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故意裝作沒看到露西)
我們回到遺珠的概念
遺珠就是受到獎項評審的忽視嘛
所以 snub 名詞 就是遺珠了
如果想要强調某人或某部劇是大遺珠
可以加上下列這些字來形容
Biggest, greatest, 或是 worst
比如說我覺得陳妤是大遺珠
就可以說 Chen Yu is definitely the worst snub of the 54th Golden Bell Awards!
陳妤絕對是第 54 届金鐘獎最大的遺珠!
接下來我想聊聊《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非常特別的戲劇
聊到最後,我會分享「到頭來,每個人都差不多」的英文怎麽說哦
針對《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個人觀劇的心得是
台灣社會要變得更包容友善
需要成長的是同理心
這點跟性別平權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
目前台灣社會還是喜歡「劃線區隔、鏟除異己」
舉例來說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
有個很可怕的現象:社會出現殺人犯時
最激動、最想暴力報復的人,常常跟受害者一點關聯都沒有
就是所謂正義魔人吧
他們看見殺人犯,就急著劃線說:
殺人犯是人渣,我跟他不一樣
然後爲了加强這樣的界線
就言語或是肢體攻擊殺人犯或是殺人犯的家屬
我剛剛說的這個「界線」啊
就是所謂我們跟邪惡之間的距離
而我認爲這部劇給的答案是
每個人與惡的距離 很近
誰都可能成爲殺人犯
講到這邊好像有點嚴肅
我們用輕鬆的方式來解釋這個道理
很多人都看過名偵探柯南
這個卡通每一集會破解一個殺人案件
常常破解老半天
到了最後
殺人犯不過是個與你我差不多的平凡人
因爲一時的情緒 或是被逼到生活的角落
就不小心犯了錯
所有人 如果被特定的事件跟環境觸發
都有可能犯下大錯
「到頭來,每個人都差不多」
既然每個人都差不多
我們面對殺人犯或違法事件時候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該是把犯人妖魔化
而是接受 「到頭來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然後思考這個犯人是面對了什麽困境
或是社會結構出了什麽問題
並設法改變社會環境
這樣才能真正減少駭人聽聞的案件
相反的
如果不解決核心的問題跟改善環境
隨時都會有下一個殺人犯出現
怎麽處決都處決不完
那我們現在拉回英文學習
緩和一下心情
如果要用英文表達
「到頭來,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
要怎麼說呢?
我會這樣翻譯: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the sa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the same.
We’re all the same 很簡單,就是我們都是一樣的
At the end of the day 這個片語就比較有趣了
它的意思是「最後;到頭來;追根究底」
很好用的片語 可以學起來~
再來是 smart speaker smart speaker 智慧喇叭
這是現在全世界熱烈討論的商品、熱門話題啊!
所謂智慧喇叭 講白一點
就是一顆音響喇叭 裡面內建虛擬語音助理(Virtual voice assistant)
現在比較知名的智慧喇叭有蘋果公司出的 HomePod、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還有 Google 的 Google Home
就我所知 智慧喇叭可以播放音樂
報時間跟天氣
説笑話
解答簡單的問題
控制家中特定的電器
也就是可以對家中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發號施令的裝置
這些虛擬語音助理都會有個名字
好像真實存在的助理一樣
蘋果的叫做 Siri
亞馬遜的叫做 Alexa
微軟的則是 Cortana
其中 Cortana 的名字由來很有趣
是微軟旗下的遊戲 最後一戰 Halo裏面的人工智慧助理
從遊戲的虛擬世界變成真實
蠻讓人感動的
話說大家會問 smart speaker 什麽樣的問題啊?
直覺告訴我 應該很多人會惡整虛擬語音助理吧~
另外,大家希望 smart speaker 將來增加什麽功能呢?
趕快留言跟我分享吧~
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開小鈴鐺喔
下週見~~掰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