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蘭 陽 技術學院 評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101新加坡聯合早報
*【過渡期結束 英國今天正式脫歐】
英國漫長的脫歐進程昨天正式完結,隨之而來的“後脫歐”時期將帶來更多不確定與巨大變化,對英國未來世代產生深遠影響。英國定布魯塞爾時間今天零時結束脫歐過渡期,正式退出歐洲單一市場。儘管英國與歐盟已就未來新關係達成協議,雙方商品貿易將繼續享受零關稅與零配額待遇,但預料英歐貿易仍將受到影響,進出口成本也會因通關手續複雜化而提高。英國國家農場主聯盟主席巴特爾斯說,該聯盟成員“預計邊界貿易將受到干擾”。英國食品和飲料聯合會負責人賴特也表示,英國食品供應將受到顯著影響,一些食品的價格可能上漲。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101-1112883
*【強森父親計畫申請法國公民權】
就在英國首相強森成功帶領英國脫離歐盟之際,他的父親Stanley Johnson卻證實,他計畫申請法國公民權。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Stanley Johnson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接受法國RTL電臺訪問時說,他的母親在法國出生,所以他一直都把自己視為法國人。這位80歲的歐洲議會前保守黨議員在2016年的脫歐公投中投票繼續留在歐盟,他的兒子強森則帶頭發起脫歐運動,之後還成為英國首相並帶領英國與歐盟正式分道揚鑣。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101-1112962
*【強森誓言將英國轉變為”科學超級強國”】
英國首相強森誓言,要將後脫歐時代的英國轉變為“一個科學超級強國”。彭博社報導,英國脫歐過渡期於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上11時宣告結束,英國正式脫離了歐盟單一市場。強森在元旦前夕發表的新年獻詞中說,他將抓緊脫歐給予的新機遇,帶領英國拓展生物科學、人工智慧以及電池和風力發電技術方面的前沿領域,並創造數以百萬計的高技能工作崗位。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101-1112955
*【馬克洪建議與梅克爾一同訪華】
中歐在2020年的最後第二天完成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法國總統馬克洪隨後肯定中歐對話,並建議與德國總理梅克爾一同訪華。馬克洪前日在推特上寫道:“過去幾年,中歐之間的對話得到了加強與更平衡,而且還在繼續。”據路透社報導,中歐領導人視訊會議的筆錄顯示,馬克洪建議,在未來幾個月與梅克爾一起訪問中國,討論醫療保健和環境等領域的合作。
https://www.zaobao.com.sg/finance/china/story20210101-1112934
*【注射疫苗後仍有可能確診? 專家:人體須約兩周產生抗體】
有美國護士注射冠病疫苗八天后感染病毒,專家解釋疫苗並非靈丹妙藥,在注射疫苗後人體仍需約12天的時間才會對病毒產生抗體,因此人們仍需採取安全措施。這名加州的急症室男護士Matthew Wietzke,45歲,在12月18日注射輝瑞疫苗,之後出現副作用,並在26日接受檢測後確診染上冠病。當地專家不排除護士接種前就感染病毒,但這起事件還是引發公眾對於冠病疫苗的擔憂。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101-1112881
*【阿根廷繼英國後批准阿斯特捷利康疫苗 歐盟美國本月內料不會亮綠燈】
阿根廷繼英國之後批准使用英國製藥商阿斯特捷利康和牛津大學聯合研發的冠病疫苗。歐洲聯盟和美國則表明,不可能在1月內為這款疫苗開綠燈。阿根廷國家藥品管理局週三說,阿斯利康/牛津疫苗已獲得緊急授權。阿根廷早前已經跟阿斯特捷利康簽署了疫苗生產協議,將同墨西哥一起為拉美地區生產這款疫苗。阿根廷是世界上第二個、也是拉丁美洲第一個批准這款疫苗的國家。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101-1112882
*【佛奇:有信心克服問題加快步伐 接種疫苗後美國秋季可達群體免疫】
美國發現了境內第二起B.1.1.7變種冠病病毒病例。儘管病毒傳播力變強了,但美國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估計,到了今年秋季,美國有望通過接種冠病疫苗得到足夠的群體免疫力,屆時民眾的生活將可局部恢復正常。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101-1112884
*【美國疫苗接種進度滯後】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截至12月30日,美國已發放逾1240萬劑冠病疫苗,有258萬9125人已經接種。這顯示每天平均只有20萬人接種,速度並未達到所設目標。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101-1112885
*【科學家對阿斯特捷利康疫苗資料可靠性存疑】
英國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聯合研發的冠病疫苗獲准在英國使用,為抗疫“武器庫”增添一款更易處理的疫苗選項。比起更早上市的輝瑞疫苗,阿斯特捷利康的疫苗在儲藏需求和價格方面都更佔優勢,但其晚期試驗結果一度引發混淆,令歐洲科學家和監管機構對有關資料的可靠性存疑。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101-1112886
*【英格蘭防疫調升至最高第四級】
變異病毒令病例激增,英國從昨天起把英格蘭多地的防疫級別調升至最高的第四級,約4400萬人口的出行因此受限,學校也延後開學。愛爾蘭則為減緩醫院的負荷,昨天第三次進入封鎖狀態。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101-1112888
*【韓新確診病例再破千 逾九成為社區病例】
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1月1日通報,截至當天零時,韓國較前一天零時新增冠病確診病例1029起,累計確診病例6萬1769起。韓聯社報導,週五新增病例較前一天多了62起,僅隔一天又再次超過1000起。當天新增病例中,社區感染病例1004起,境外輸入病例25起。同日新增死亡病例17起,累計死亡人數917人。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101-1112974
*【世衛授予輝瑞BioNTech疫苗緊急使用授權】
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給予輝瑞-BioNTech冠病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此舉旨在加快發展中國家獲取冠病疫苗的速度。路透社報導,世衛組織說,它將與地區夥伴合作,向各國衛生當局提供有關這款疫苗的接種資訊以及其預期的好處。世衛組織建立了一個緊急使用清單(EUL)程式,協助沒有監管資源的較貧窮國家迅速批准包括冠病等各種新疾病的藥物,以避免出現延誤。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101-1112957
*【馬國明年2月開始接種冠病疫苗 慕尤丁願率先接種】
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說,衛生部將從明年2月開始,分三個階段實施冠病免疫計畫,而他本身及前線人員會是首批接種疫苗的人,以向人民證明,政府購買的冠病疫苗是安全及有效的。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01231-1112837
*【研究:早期社交隔離措施不足以控制變種冠病病毒】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冠病毒株的社交隔離措施不足以控制英國近期出現的冠病新變種病毒,且這具有“巨大的傳播優勢”的病毒對20歲以下人群感染的比例更高。彭博社報導,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其他科研機構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新的變異病毒具有“巨大的傳播優勢”,並與“幾乎所有地區的疫情加重”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它可以將病毒的再生數,也就是一個病人可以傳染多少人,提高多達0.7。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01231-1112839
*【美國為韓軍支援兵接種冠病疫苗】
美國星期四起開始為韓軍支援團地區隊士兵中的醫療人力接種冠病疫苗,成為在韓國境內首批接種冠病疫苗的韓國人。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01231-1112836
*【中國出現首起變種冠病病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週報網站發佈英文報告,公佈患者是一名23歲從英國返回中國的女子。女子12月14日在中國接受冠病檢測,當天得知檢測結果呈陽性後被送往醫院。研究人員隨後進行病毒基因排序,斷定患者帶有早前在英國發現的VUI202012/01(B.1.1.7)變種病毒。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10101-1112971
*【官媒民調: 七成中國民眾贊同“戰狼外交”姿態】
《環球時報》民調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分析認為,調查反映了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正在上升。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佈的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戰狼外交”是中國該有的外交姿態,也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10101-1112872
*【去年13次航經台海創新高 專家:美軍要展現強硬抗中姿態】
兩艘美國軍艦昨天穿越臺灣海峽,這是美軍2020年第13次航經台海,創下新高,被北京批為“挑釁攪局”,受訪軍事專家指出,美軍歲末高調推高航經台海次數,是要宣示強硬抗中,台海軍事局勢其實已有降溫跡象,但還有待三周後上任美國總統的拜登來定調。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10101-1112873
*【國藥集團疫苗獲中國批准上市 官員:將為全民免費提供】
中國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公司的冠病滅活疫苗獲批准附條件上市。中國官員稱,將為全民免費提供冠病疫苗。這是中國官方批准上市的首個國產冠病疫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時飛在一場發佈會上說,中國國藥(Sinopharm)的這款疫苗“已知和潛在的獲益,大於已知和潛在的風險,完全達到了預設的附條件上市標準要求”。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10101-1112871
*【習近平籲續寫“春天故事” 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昨晚7時播出習近平年度賀詞錄影。長約10分鐘的賀詞中,習近平形容過去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他首先對中國各界抗擊冠病疫情的努力做出高度評價說:“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向不幸感染的病患者表示慰問,並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10101-1112876
*【多處大樓疑發生水管排洩管傳病毒 港專家籲加強監管排汙系統】
香港多個社區暴發冠病疫情,疑與大廈喉管傳播病毒有關,專家認為目前可見病毒傳染與排汙系統關係密切,多與管缐老化破裂、錯誤改裝排洩及水管有關。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10101-1112877
*【黎智英再度被關押】
香港法院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再度裁定關押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結束了黎智英不到九天的有限度自由。綜合香港電臺、香港01和《明報》等報導,香港終審法院昨天批准香港律政司的部分上訴許可申請以及臨時扣留命令,黎智英必須再度暫時被還押,直到2月1日正式審理律政司的上訴案。昨天的案件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以及兩名常任法官張舉能和李義審理。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10101-1112875
蘭 陽 技術學院 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 知史百家
安煥然
眾所周知,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已懂得利用磁石的指極性,製成「司南」。大概到北宋時期,中國人領悟到把鋼鐵在磁鐵上磨過後也能產生磁性的原理,製成了人工磁鐵,並把這種技術應用在航海導航,遂使指南針的使用具有了劃時代的使命。
姚楠、陳佳榮和丘進合著《七海揚帆》一書指出,1044年(北宋初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記載了「指南魚」的製法。據說,這是世界上利用人工磁鐵製作指南儀器的最早記載。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介紹了水浮、縷懸等四種製造指南針的方法。沈括甚至還發現了地磁偏角常常偏東的怪現象。這比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時對磁偏角的類似發現早了四百多年。
世界上最早記載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的文獻,是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談》。該書作者朱彧追述其父親朱服在北宋元符、崇寧年間(1098─1102)在廣州當官時,對航海活動的見聞。《萍洲可談》記曰:「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其意即是說,北宋時期中國人在航海的時候,夜晚以觀看星星的方位,白天看太陽來辨認方向,遇到陰雨天(無法觀星)就使用指南針來導航。這則文獻說明早至11世紀末,指南針已在中國航海上使用。
13世紀,南宋福建路市舶提舉趙汝适《諸蕃志》更是記說:「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厘之失,生死繫矣」,說明當時指南針在中國遠洋航海上的重要作用。
指南針在使用之初,只是一枝會搖擺旋轉的磁針,沒有固定的方位盤。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徐兢奉命出使高麗,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指說,船隻在夜晚航行時,除視星斗前邁;晦冥時,則靠「指南浮針」來分辨南北。這種浮針,當是指水浮針。
為了讓指南針有固定的裝置,方便船隻的定向航行,中國人後來就把堪輿學家用來看風水方位的經盤,運用在指南導航上來。最初這種東西叫「地螺」(亦即「地羅」)。
根據王冠倬《中國古船》的說法,宋元時期乃至明初鄭和下西洋,中國航海所用的針盤都是水浮式的,俗稱「水羅盤」。它是把磁針橫貫浮置於水上,再增添一個刻有八卦四字、十二地支,分別標明(共48)方位的圓形經盤結合而成。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吳自牧《夢梁錄》記錄中國人航海「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此處之「針盤」是為中國航海文獻中使用羅盤的最早記錄。該文獻更指說,這種分辨方向,掌司羅盤的船員,是由稱作「火長」經驗豐富的專門人員來負責的。
宋元中國海商就是靠著羅盤這種導航儀器,勇敢沖向大洋,開拓了東洋和西洋針路的海上貿易航線。明代鄭和船隊也是靠著這種水浮羅盤,在茫茫大海中,晦冥陰雨時,仍能辨別方向,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
李約瑟《中國科技史》高度評價了中國人的智慧。他說,指南針的應用是航海技術的巨大變革,它象徵著原始航海時代的終結和航海新時代的開始。只有在掌握了指南針後,大洋才不再是人類不可逾越的障礙。
近代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更指出,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改變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這種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與影響。
把話題拉回本次的主題系列書寫來。在中國海洋事業發展與古代馬來西亞的關係史上,我感興趣的是,自宋元以來,除了順風相送的馬來半島,中國海商亦勇敢地開拓了東洋航線。羅盤的導航,使他們得以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把遠洋海外貿易的焦點,投向古國渤泥,亦即今之北加里曼丹的汶萊和東馬來西亞來了。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