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真正藝術家之三:香港藝術家和視藝老師是如何鍊成的呢?
上回談到殖民政府如何運用隱性的文化政策,輸入二、三流的歐美藝術老師來香港的大專院校「宣教」現代藝術。當時,政府又如何將藝術教育配合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經濟政策等去管治香港和推動本地的環球經濟呢?在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發展經濟的高峰期,藝術在大專教育是怎樣的呢?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前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讀設計文憑課程時遇上了好幾位當年活躍於藝術圈的本地藝術家老師,例如蛙王、王無邪、張義、蔡仞姿、畢子融、馮漢紀、高志強、梁巨廷、曾鴻儒、鄭明等等。理大設計學院沿用「包浩斯式美藝結合」教育,一直有顧用活躍的中、青輩藝術家當老師,直至回歸後香港政府實行「文化產業」政策,設計教育全面邁向經濟掛帥的路向,把缺乏「短期經濟回報能力」的藝術家打入冷宮。縱然校內的藝術家持續在一段頗長的日子裡透過他們的藝術活動(包括國際展覽、出版、學術研究、專業服務、博物館收藏等等)為學院「賺取」可觀的research points,最終均變成學院裡的「二等公民」,不再受器重,校方也再不顧用藝術家了。
當年,我的老師當中好幾位都像我們的父母輩一樣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他們被稱為南來文人或南來藝術家,背負著「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在香港面對殖民政府輸入的「人為」強勢西方文化,窮大半生在理工那種以「包浩斯式美藝結合」的職業訓練學校裡開展其藝術探索。美其名是「中西融合」,East Meets West,實際上是一種「既不能中,也不能西」的兩難處境。南來藝術家或多或少背負著中國文化的使命,在生活上相對內地較穩定的香港開展藝術事業理應是大好良機來的,無奈,面對內地政局不穩,殖民政府的施政,令到香港人的「中國傳承」被切斷,迎面而來的卻是政府在背後支撐的進口藝術,「如何把中國藝術現代化」成為他們避無可避的命題。試想,前輩藝術家們身處那種境況,以一己之力,一生的有限時間,那有建立本土文化基礎,以至自成一家的機會。遑論建立一套完整的藝術理念傳受給我這一代了。當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開始發展藝術時,萬事尤如盤古初開一般地從零開始。我們到處也找不到相關藝術文獻,記錄前輩們的藝術理念、發展過程和藝術教育方法等等。偶然探望前輩老師們時,發覺他們仍在「現代化」過程中尋尋覓覓,還未總結出實驗心得,我們做學生的又怎能強求老師們傳遞一套完整的藝術概念和技法給我們呢!時間不等人,我們惟有靠自己探索。不知怎的,我們找到的與及我們選擇的都是西方的東西。是崇洋的心態驅使嗎?
當時在理工另外有一小部份本地老師曾經留學外國,可說是沒有文化包袱,也可以說是沒有文化醒覺意識,對於 ‘Polytechnic’ (理工)這種英式教育全盤受落,有些更把自己當成「外國人」一樣創作西方媒介作品,完全沒有考慮當時香港的文化政治狀況(cultural politics)。外籍老師理所當然地教授他們的西方藝術和設計,不會談及東方的和香港的例子,完全沒有把西方的融合東方的的打算。他們都是只講不做,我從來沒有見過外籍老師們的作品。猶記得第一次上Objective Drawing課,英籍老師播了過百張幻燈片做範例,讓我們知悉當時得令的靜物畫是怎樣狀況。對於我這個在徙置區長大、中學剛畢業,在中、小學只接觸過美術和勞作,目不識丁的街童而言,簡直目定口呆,原來畫畫可以咁唔同,個世界原來好大!然後,我竟然不知好歹舉手發問:Sir, may I ask, which are your work? 老師的神回答竟然是:I dun knw how to draw. I come here to teach only。後來我當了老師,在in-service training時聽到這樣的「格言」:Those who can do, do. Those who cannot do, teach. Those who cannot teach, teach teachers。大致上說穿了香港藝術教育的概況。往後,我也曾遇上這種神級的老師,外籍的有,本地的更多。又一次,上陶瓷課每位同學要向老師交待創作草圖。我自小喜歡動漫,於是起草了不同的動漫人物。自創的啊!執教的是一位虎背熊腰、烏鬚碌眼的大塊頭老師,他的身形和他的姓氏‘Rose’大相逕庭。他看過我的草圖後,竟然當著同學面前把草圖一一撕掉,邊撕邊喃喃自語說 I hate cartoon......I hate cartoon。老師當然沒有好好講解卡通有甚麼不妥當,也沒有提供創作上的出路。對於這樣的對待,我當時完全畀唔到反應,更無法以「英文有限公司」的能力去辯解。否則,我可能成為香港村上隆也說不定呢!及後,我明白到大專職訓教育是「自求多福」的學習,即係「食自己」咁解囉!
當年殖民政府要在香港這塊沒有天然資源的光禿禿石頭(the barren rock)開墾發財大計—轉口港貿易,以人口政策、教育政策、(隱性)文化政策等多向度部署,培訓勞動人口,投入工業生產,全民為經濟服務,進貢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文化藝術對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卻滋養了香港人短視搵快錢的心態,故此文化藝術從來不是教育的著眼點。加上我在前文提到的,「藝術家」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殖民管治構成潛在的威脅。故此,殖民政府絕對不會在香港發展屬於香港人的本土文化藝術的。藝術只流於投閒置散的科目,可有可無。中、小學的美術和勞作堂只是青蜓點水式的在「標準尺寸」的「圖畫紙」上試試木顏色、又試試水彩、臘筆、粉彩等等。「圖畫紙」這種叫法簡直扼殺了乳臭未乾的小孩如我的想像力。 「圖畫紙」就是畫圖畫,不會作他想。「圖畫」就是根據老師定下的主題這樣那樣試畫一下就算。習以為常之後,對於喜歡畫畫的我來說,美勞堂都是好玩的,老師經常讚我做得好,「好有心機」、很「對題」。反而,最痛苦的是遇上老師要我們畫「自由畫」。自由?即係點?唔明囉!我自小就不懂自由,「自由畫」究竟是那門子的主題?要求的是甚麼?明明一直都好好的,有明顯主題跟著做,為何每學期總要來一次「自由畫」呢?自由有咩好啫?我由衷地不想要自由啊!至於圖畫紙的「標準尺寸」,那是供應商跟據原張紙度(31x43吋或者35x47吋)剪裁後,推出市場方便零售的做法,然後就變成「標準」了。老師從來不會提供原張紙任由我們剪裁,手上的標準圖畫紙也不能改變尺寸和形狀。選擇不是沒有的:直度或橫度,正面或背面啦!所謂選擇也不是真正的選擇呢!規定是,畫人要直度,畫風景要橫度。後來才知道這也是西方藝術概念,就是Portrait format和Landscape format的由來。又一西方主導藝術創作的例子嗎?一路至中學會考,都是素描、畫畫。我就讀的中學開的美術科只到中三為止,之後便靠自修了。美術老師是英文老師兼任的,完全沒有傳授藝術知識和技法,唯一幫助到我們的是用心和鼓勵我們多畫畫,然後就是向校長求情,批准我們報考美術卷。那一屆只有四位同學報考美術。可以想像美術在那個時代的受歡迎程度有多低。
我在七十年代尾中學畢業時,中學生的出路不似得現在「唔讀大學就冇前途」那種扭曲的想法,反而,大部份的同學都沒有繼續升學的打算,極其量只報讀一些一年制的秘書或者會計等商業課程,為自己找工作作準備。要找工作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一部份入讀私立大專院校的商科,很少部份入讀政府大專院校和大學,極少部份出國留學。當時,香港只有港大和中大兩所大學。然後就是大專的理工學院、浸會學院、演藝學院、師範學院和工商師範學院。另外就是私立的珠海、樹仁、白英其等等。
殖民政府很用心地在各大專院校開設性質不同的藝術課程。香港大學為例,為了配合培訓政府行政主任的目標,港大藝術系開設藝術歷史,配搭少量實踐課,讓該校學生培養一點藝術文化修養,以配合工作上的需要,例如公事以內以外接待各地來賓的時候,不能單靠平日技術官僚的「修養」行事,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才似模似樣。中文大學則以東、西媒介作分野,開設藝術實踐課程。主要培訓畫廊藝術家(gallery artist)。東、西方媒體分家是很多亞洲藝術學院採用的教學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香港文化基礎薄弱,中國藝術未曾在此建基立業,在殖民政府厚此薄彼的政策下,東、西方媒介被對立起來比較,形成中國藝術是「傳統的」、「保守的」、「不自由的」、「不能自主的」等等負面形象。最近我到東京藝術大學探望在那邊讀書的朋友,上了兩堂課。朋友介紹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時輕輕帶過說道:「我老闆向我哋講解西方藝術例子果陣,佢通常會話,嗱!西方嘅角度就係咁睇,我哋日本呢,就有咁樣唔同嘅睇法啦!」。輕輕的一句使我恍然大悟!朋友的「老闆」貴為東藝大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Arts的系主任,當然深知西方藝術的來龍去脈,但她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依據去教授她的下一代,避免學生毫不思考地全盤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價值。我回想到,我在過去40年接觸過的香港大專院校的本地藝術老師從來沒有一位會依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去理解西方藝術!問題來了,究竟我們的藝術老師是依據甚麼來教藝術的呢?
那些年,除了港大和中大開辦(視覺)藝術外,理工學院開辦設計課程,演藝學院則開辦以「藝團」為本的演藝課程。和理工設計截然不同「部署」的演藝學院主要培訓依靠「藝團」或大型演藝製作公司為生的演藝從業員,為大眾提供歌舞昇平的娛樂,藝團演出要租用場地,而本地的演藝場地均由政府管轄,也就是說,政府透過租賃規條掌管了演出與否的最後決定權。理工的設計科目只有平面、產品、室內和時裝四類商業設計主修科。目的是培訓設計師輔助工業生產,推廣經濟。同時,設計師被塑造成懂生活、有品味、又有文化的新一代。尤有進者,設計師隱隱然滲透出一種羡煞旁人的生活形態(Lifestyle),作為勤力賺取生活的普羅大眾的消費榜樣,人人浸淫在物質享受,不作他想。這樣的設計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使所有設計師都誤以為設計推動經濟是責無旁貸的,於是,設計在香港就只有商業設計一條路。縱然,我在千禧年初在校內推動本土文化和社會文化設計(socio-cultural design)與及後期的正念設計(mindful design),遭遇到的卻從上從下四方百面而來的壓力,此起彼落,從沒間斷。十幾年後的今天,理大設計學院開辦社會設計課程(Social Design);社會上,近年「正念」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至連小學的禪修室也護得設計獎。每個世代都是由生不逢時的人和後知後覺的人交織而成,自然不過。我只不過是那種因為後知後覺而成為生不逢時的人罷了
現時正在教授藝術的本地老師大部份在求學時期不論選讀那一門藝術,都是在殖民政府為管治而制訂的教育政策影響下接受教育。那是一種從來沒有尋根意識、沒有傳承意識,沒有建立文化基礎意識,更不懂得問生而為人為何要從事藝術的扭曲教育。香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潛」規劃之下被培養出來,卻誤以為是一種鼓勵自由、支持創作、培養批判思考、具有文化素養的教育。實際上,我們只不過是「掹車邊」,被西方牽著鼻子走,中國又看不起的兩頭唔到岸的四不像。甚麼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作能力等「口號」只是從一代藝術老師口中傳遞到下一代藝術學生口中,然後再傳遞下去,只流於口耳相傳,難以落實在生命之中的夢囈。
九七年香港政權回歸之後藝術教育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留待下回分解。
附圖是我在理工讀平面設計時的畢業功課。題目是Typortrait,是我透過創作去追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的開始。時為1988年,中英聯合聲明發佈後幾年。那次的追尋一直追至今時今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8的網紅張麗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慧雲林 全面升級 迎接大服務的雲林 雲林縣政府的組成與運作是為了解決縣民的需求而存在,新世代的雲林,麗善要讓縣民的需求更容易被發現、讓服務更迅速與方便,要建構繁榮雲林未來的藍圖,更要能真正落實執行! 新世代雲林,是全民的雲林, 每一分建設都必須用在對全民有利的地方,讓全民的收入能夠提高...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的推薦目錄: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李進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張麗善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學生服務學習在PTT、社群- 數位學習平台虎尾 - Safeportal 的評價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學生服務學習在PTT、社群- 數位學習平台虎尾 的評價
- 關於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服務學習- 虎尾科大板 的評價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何謂真正藝術家之三:香港藝術家和視藝老師是如何鍊成的呢?
上回談到殖民政府如何運用隱性的文化政策,輸入二、三流的歐美藝術老師來香港的大專院校「宣教」現代藝術。當時,政府又如何將藝術教育配合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經濟政策等去管治香港和推動本地的環球經濟呢?在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發展經濟的高峰期,藝術在大專教育是怎樣的呢?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前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讀設計文憑課程時遇上了好幾位當年活躍於藝術圈的本地藝術家老師,例如蛙王、王無邪、張義、蔡仞姿、畢子融、馮漢紀、高志強、梁巨廷、曾鴻儒、鄭明等等。理大設計學院沿用「包浩斯式美藝結合」教育,一直有顧用活躍的中、青輩藝術家當老師,直至回歸後香港政府實行「文化產業」政策,設計教育全面邁向經濟掛帥的路向,把缺乏「短期經濟回報能力」的藝術家打入冷宮。縱然校內的藝術家持續在一段頗長的日子裡透過他們的藝術活動(包括國際展覽、出版、學術研究、專業服務、博物館收藏等等)為學院「賺取」可觀的research points,最終均變成學院裡的「二等公民」,不再受器重,校方也再不顧用藝術家了。
當年,我的老師當中好幾位都像我們的父母輩一樣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他們被稱為南來文人或南來藝術家,背負著「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在香港面對殖民政府輸入的「人為」強勢西方文化,窮大半生在理工那種以「包浩斯式美藝結合」的職業訓練學校裡開展其藝術探索。美其名是「中西融合」,East Meets West,實際上是一種「既不能中,也不能西」的兩難處境。南來藝術家或多或少背負著中國文化的使命,在生活上相對內地較穩定的香港開展藝術事業理應是大好良機來的,無奈,面對內地政局不穩,殖民政府的施政,令到香港人的「中國傳承」被切斷,迎面而來的卻是政府在背後支撐的進口藝術,「如何把中國藝術現代化」成為他們避無可避的命題。試想,前輩藝術家們身處那種境況,以一己之力,一生的有限時間,那有建立本土文化基礎,以至自成一家的機會。遑論建立一套完整的藝術理念傳受給我這一代了。當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開始發展藝術時,萬事尤如盤古初開一般地從零開始。我們到處也找不到相關藝術文獻,記錄前輩們的藝術理念、發展過程和藝術教育方法等等。偶然探望前輩老師們時,發覺他們仍在「現代化」過程中尋尋覓覓,還未總結出實驗心得,我們做學生的又怎能強求老師們傳遞一套完整的藝術概念和技法給我們呢!時間不等人,我們惟有靠自己探索。不知怎的,我們找到的與及我們選擇的都是西方的東西。是崇洋的心態驅使嗎?
當時在理工另外有一小部份本地老師曾經留學外國,可說是沒有文化包袱,也可以說是沒有文化醒覺意識,對於 ‘Polytechnic’ (理工)這種英式教育全盤受落,有些更把自己當成「外國人」一樣創作西方媒介作品,完全沒有考慮當時香港的文化政治狀況(cultural politics)。外籍老師理所當然地教授他們的西方藝術和設計,不會談及東方的和香港的例子,完全沒有把西方的融合東方的的打算。他們都是只講不做,我從來沒有見過外籍老師們的作品。猶記得第一次上Objective Drawing課,英籍老師播了過百張幻燈片做範例,讓我們知悉當時得令的靜物畫是怎樣狀況。對於我這個在徙置區長大、中學剛畢業,在中、小學只接觸過美術和勞作,目不識丁的街童而言,簡直目定口呆,原來畫畫可以咁唔同,個世界原來好大!然後,我竟然不知好歹舉手發問:Sir, may I ask, which are your work? 老師的神回答竟然是:I dun knw how to draw. I come here to teach only。後來我當了老師,在in-service training時聽到這樣的「格言」:Those who can do, do. Those who cannot do, teach. Those who cannot teach, teach teachers。大致上說穿了香港藝術教育的概況。往後,我也曾遇上這種神級的老師,外籍的有,本地的更多。又一次,上陶瓷課每位同學要向老師交待創作草圖。我自小喜歡動漫,於是起草了不同的動漫人物。自創的啊!執教的是一位虎背熊腰、烏鬚碌眼的大塊頭老師,他的身形和他的姓氏‘Rose’大相逕庭。他看過我的草圖後,竟然當著同學面前把草圖一一撕掉,邊撕邊喃喃自語說 I hate cartoon......I hate cartoon。老師當然沒有好好講解卡通有甚麼不妥當,也沒有提供創作上的出路。對於這樣的對待,我當時完全畀唔到反應,更無法以「英文有限公司」的能力去辯解。否則,我可能成為香港村上隆也說不定呢!及後,我明白到大專職訓教育是「自求多福」的學習,即係「食自己」咁解囉!
當年殖民政府要在香港這塊沒有天然資源的光禿禿石頭(the barren rock)開墾發財大計—轉口港貿易,以人口政策、教育政策、(隱性)文化政策等多向度部署,培訓勞動人口,投入工業生產,全民為經濟服務,進貢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文化藝術對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卻滋養了香港人短視搵快錢的心態,故此文化藝術從來不是教育的著眼點。加上我在前文提到的,「藝術家」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殖民管治構成潛在的威脅。故此,殖民政府絕對不會在香港發展屬於香港人的本土文化藝術的。藝術只流於投閒置散的科目,可有可無。中、小學的美術和勞作堂只是青蜓點水式的在「標準尺寸」的「圖畫紙」上試試木顏色、又試試水彩、臘筆、粉彩等等。「圖畫紙」這種叫法簡直扼殺了乳臭未乾的小孩如我的想像力。 「圖畫紙」就是畫圖畫,不會作他想。「圖畫」就是根據老師定下的主題這樣那樣試畫一下就算。習以為常之後,對於喜歡畫畫的我來說,美勞堂都是好玩的,老師經常讚我做得好,「好有心機」、很「對題」。反而,最痛苦的是遇上老師要我們畫「自由畫」。自由?即係點?唔明囉!我自小就不懂自由,「自由畫」究竟是那門子的主題?要求的是甚麼?明明一直都好好的,有明顯主題跟著做,為何每學期總要來一次「自由畫」呢?自由有咩好啫?我由衷地不想要自由啊!至於圖畫紙的「標準尺寸」,那是供應商跟據原張紙度(31x43吋或者35x47吋)剪裁後,推出市場方便零售的做法,然後就變成「標準」了。老師從來不會提供原張紙任由我們剪裁,手上的標準圖畫紙也不能改變尺寸和形狀。選擇不是沒有的:直度或橫度,正面或背面啦!所謂選擇也不是真正的選擇呢!規定是,畫人要直度,畫風景要橫度。後來才知道這也是西方藝術概念,就是Portrait format和Landscape format的由來。又一西方主導藝術創作的例子嗎?一路至中學會考,都是素描、畫畫。我就讀的中學開的美術科只到中三為止,之後便靠自修了。美術老師是英文老師兼任的,完全沒有傳授藝術知識和技法,唯一幫助到我們的是用心和鼓勵我們多畫畫,然後就是向校長求情,批准我們報考美術卷。那一屆只有四位同學報考美術。可以想像美術在那個時代的受歡迎程度有多低。
我在七十年代尾中學畢業時,中學生的出路不似得現在「唔讀大學就冇前途」那種扭曲的想法,反而,大部份的同學都沒有繼續升學的打算,極其量只報讀一些一年制的秘書或者會計等商業課程,為自己找工作作準備。要找工作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一部份入讀私立大專院校的商科,很少部份入讀政府大專院校和大學,極少部份出國留學。當時,香港只有港大和中大兩所大學。然後就是大專的理工學院、浸會學院、演藝學院、師範學院和工商師範學院。另外就是私立的珠海、樹仁、白英其等等。
殖民政府很用心地在各大專院校開設性質不同的藝術課程。香港大學為例,為了配合培訓政府行政主任的目標,港大藝術系開設藝術歷史,配搭少量實踐課,讓該校學生培養一點藝術文化修養,以配合工作上的需要,例如公事以內以外接待各地來賓的時候,不能單靠平日技術官僚的「修養」行事,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才似模似樣。中文大學則以東、西媒介作分野,開設藝術實踐課程。主要培訓畫廊藝術家(gallery artist)。東、西方媒體分家是很多亞洲藝術學院採用的教學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香港文化基礎薄弱,中國藝術未曾在此建基立業,在殖民政府厚此薄彼的政策下,東、西方媒介被對立起來比較,形成中國藝術是「傳統的」、「保守的」、「不自由的」、「不能自主的」等等負面形象。最近我到東京藝術大學探望在那邊讀書的朋友,上了兩堂課。朋友介紹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時輕輕帶過說道:「我老闆向我哋講解西方藝術例子果陣,佢通常會話,嗱!西方嘅角度就係咁睇,我哋日本呢,就有咁樣唔同嘅睇法啦!」。輕輕的一句使我恍然大悟!朋友的「老闆」貴為東藝大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Arts的系主任,當然深知西方藝術的來龍去脈,但她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依據去教授她的下一代,避免學生毫不思考地全盤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價值。我回想到,我在過去40年接觸過的香港大專院校的本地藝術老師從來沒有一位會依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去理解西方藝術!問題來了,究竟我們的藝術老師是依據甚麼來教藝術的呢?
那些年,除了港大和中大開辦(視覺)藝術外,理工學院開辦設計課程,演藝學院則開辦以「藝團」為本的演藝課程。和理工設計截然不同「部署」的演藝學院主要培訓依靠「藝團」或大型演藝製作公司為生的演藝從業員,為大眾提供歌舞昇平的娛樂,藝團演出要租用場地,而本地的演藝場地均由政府管轄,也就是說,政府透過租賃規條掌管了演出與否的最後決定權。理工的設計科目只有平面、產品、室內和時裝四類商業設計主修科。目的是培訓設計師輔助工業生產,推廣經濟。同時,設計師被塑造成懂生活、有品味、又有文化的新一代。尤有進者,設計師隱隱然滲透出一種羡煞旁人的生活形態(Lifestyle),作為勤力賺取生活的普羅大眾的消費榜樣,人人浸淫在物質享受,不作他想。這樣的設計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使所有設計師都誤以為設計推動經濟是責無旁貸的,於是,設計在香港就只有商業設計一條路。縱然,我在千禧年初在校內推動本土文化和社會文化設計(socio-cultural design)與及後期的正念設計(mindful design),遭遇到的卻從上從下四方百面而來的壓力,此起彼落,從沒間斷。十幾年後的今天,理大設計學院開辦社會設計課程(Social Design);社會上,近年「正念」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至連小學的禪修室也護得設計獎。每個世代都是由生不逢時的人和後知後覺的人交織而成,自然不過。我只不過是那種因為後知後覺而成為生不逢時的人罷了
現時正在教授藝術的本地老師大部份在求學時期不論選讀那一門藝術,都是在殖民政府為管治而制訂的教育政策影響下接受教育。那是一種從來沒有尋根意識、沒有傳承意識,沒有建立文化基礎意識,更不懂得問生而為人為何要從事藝術的扭曲教育。香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潛」規劃之下被培養出來,卻誤以為是一種鼓勵自由、支持創作、培養批判思考、具有文化素養的教育。實際上,我們只不過是「掹車邊」,被西方牽著鼻子走,中國又看不起的兩頭唔到岸的四不像。甚麼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作能力等「口號」只是從一代藝術老師口中傳遞到下一代藝術學生口中,然後再傳遞下去,只流於口耳相傳,難以落實在生命之中的夢囈。
九七年香港政權回歸之後藝術教育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留待下回分解。
附圖是我在理工讀平面設計時的畢業功課。題目是Typortrait,是我透過創作去追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的開始。時為1988年,中英聯合聲明發佈後幾年。那次的追尋一直追至今時今日。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李進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直顧雲林 百工百業挺改革
在各行各業朋友的認真投入下,台灣人一直在努力,台灣也一直在進步,雲林縣士農工商也在各位的帶領下,以正直的態度,一點一滴累積、一步一腳印走出行行出頭天,讓全台灣都看見雲林脫胎換骨的進步,我們終於可以很驕傲地仰起頭說「我是雲林人」。所以,真的要感謝百工百業各界精英的相挺改革、相挺雲林,甚至我們在場有許多來自海外加入雲林大家庭的新住民好朋友、好姐妹,也很努力很打拼,與我們作伙打造安居樂業的生活。
離鄉背井出外打拚,是很多雲林人的共同經歷,其中辛苦,我們都感同身受,所以對於新住民的照顧,我們一直不遺餘力,從生活輔導到就業培力,不僅要讓加入台灣這個大家庭的新住民同胞,生活過得好,也要讓新住民經濟上有依靠,有進入職場的謀生能力。雲林新住民在籍人口將近1萬6千人,我們在三年多前就提出「既來之則安之」的政策,要讓遠渡重洋來台灣建立家庭、安身立命的新住民兄弟姊妹,能夠安全、安心、安穩的在雲林安居樂業。
為了配合中央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雲林縣政府領先全國成立專屬服務的「新住民科」、以及縮短新住民服務與資源分配使用之城鄉差距,提升資源的便利性與可近性的「新住民單一服務窗口」、建置多國語言的「新住民多語服務資訊網」,成立山海線新住民服務與學習中心,提供增加新住民創業就業訓練、專業諮詢、關懷與支持服務;並加強國際語言和文化教育,營造有助於新住民就業和就學的友善社區環境。不僅如此, 2017年台灣燈會首創「新住民主題燈區」,為的是在協助新住民融入台灣生活時,又能促進新住民母國與台灣文化的交流。這些都是以更友善的雙手迎接新住民同胞的具體作為。
因為新住民的到來,讓台灣土地上的多元色彩更加鮮豔亮麗,也期盼新住民同胞以你最熟習的母國語言文化習慣優勢,大家一起攜手推動新南向政策,讓台灣本地文化更多元精彩與豐富,讓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帶給台灣與當地國更富麗的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
農為國本,雲林長期以來扮演著國家糧倉的角色,根據今年的統計,雲林縣2017年的農林漁牧總產值達79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連續三年佔全國第一,除穩固雲林農業首都的重要地位,也是給予雲林農民辛勤付出的最大的肯定。
我們也知道,數字不直接等同感受,因此這幾年,縣政府從生產、管理、行銷等方面,不論在農業教育、農業設施補助、農機補助、產銷履歷認證、積極參與國內外食品展等作為,都是要提供農民朋友實質的幫助,我們會持續努力,推出更多照顧農業的政策。未來,雲林更要建構完整農業產銷系統,包括農好力鳩工平台、農創育成中心、農產交易中心、冷鏈物流中心,再創高農業產值、促進農家更富麗的生活。
另外,在台灣新能源政策的方向,我也帶動雲林縣的綠色產業開創藍海,我們秉持著過去打造農業首都的態度與決心,在農業首都的綠色經濟之外,尋找另一個綠金產業,也就是發展綠能產業,打造雲林縣成為農業與綠能雙首都的願景,相信本著過去打造農業首都的經驗,以雲林縣民的能力、智慧與決心,加上縣府同仁上下一心的積極任事,我們的農業與綠能雙首都的願景,絕對可以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給雲林鄉親更多經濟收入、就業機會。
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現階段世界明星產業的新能源產業,已經陸續進駐雲林縣,我們希望能形成聚落,提供雲林的百工百業菁英,作伙推動雲林的進步。首先,在新能源的發展上,雲林本身有很好的發展條件,不論是太陽能、風力或是沼氣發電,都讓雲林成為政府在推廣新能源的重點縣市,而縣府同仁也在這一基礎上,積極與雲林鄉親朝著同一目標、共同努力,所以,雲林目前在太陽能發電的建置容量才能有全國第一的成績。
推動綠金雙首都產生的效益,就是在兼顧農業發展的同時,可以盤點農業用地以外的荒廢土地,有效利用;因此,新能源的發展,除了配合國家政策外,也增加在地地主及農民的收益,讓過去本來是耕作不易的貧瘠土地,可以有所收入。
再者,新能源的發展,也讓荒廢27年的台西工業區有了翻轉的可能。在中央前瞻基礎建設的全力支持下,未來台西工業區將轉型為成為亞洲第一的綠能專區,並且,也將透過經費的投入,改善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同時,我們也將投入資源,將佔地面積50公頃的台西海園打造成為綠能觀光的示範園區。
除了太陽能發電外,在雲林外海在民間業者的投資下,也將開始建置離岸風力發電的工程,投資規模超過1200億元。這一個重大投資案,將帶動在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在地的就業機會。同時,縣政府、區漁會也一起合作,爭取將箔子寮漁港做為離岸風力發電的補給港口,不僅可以帶動在地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在政府與民間業者的共同努力下,解決港口積沙的問題。
這些都是兼顧到解決各鄉鎮地方所面臨的困境,過去不易解決,而現在配合新能源產業政策,我們不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協助加速地方發展,也為鄉親找到經濟收入的另種出路。
雲林不僅是農業產值連續三年全國第一的農業大縣;這些年,我們也努力的積極招商,成立「單一窗口」,加速行政程式,排除投資障礙,在縣府同仁的努力下,義美來了、台灣UCC來了,台積電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信越化學、德亞瑪等許多國際知名的產業也選擇雲林作為投資設廠的地方。雲林科技工業區石榴班區目前也即將開發完成,許多廠商的設廠工程也將近完工,預計帶來5000個就業機會。
縣政建設,看得到的要做,看不到的也要做;看得到的建設,像縣內首座的國民運動中心、雲林溪掀蓋工程、虎尾綜合社會福利中心、國家級布袋戲傳習中心 、斗南小東工業區、璀璨之星、北港金水164、口湖椬梧滯洪池、台西綠能專區等等。
看不到的建設更加重要,就是要有清明的政治文化。公務人員要清廉、勤政。林內焚化爐官商勾結造成垃圾去化問題和縣庫損失,是雲林縣民最大的痛。要淨化人心,政治人物要正直,孔子公講:「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但是有一些政治人物為了政治利益,不惜公然說謊,顛倒是非,若乎這款人出頭,一定天下大亂,雞犬不寧。
希望各界領袖菁英與雲林鄉親,發揮您的影響力,除了繼續支持雲林縣政府各項政策的推動之外,大家都能成為正直顧雲林代言人,將我們的努力成果告訴你所認識的周遭朋友,挺改革的人、挺改革的政黨,給做事的人多一點鼓勵、多一點支持。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張麗善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智慧雲林 全面升級
迎接大服務的雲林
雲林縣政府的組成與運作是為了解決縣民的需求而存在,新世代的雲林,麗善要讓縣民的需求更容易被發現、讓服務更迅速與方便,要建構繁榮雲林未來的藍圖,更要能真正落實執行!
新世代雲林,是全民的雲林,
每一分建設都必須用在對全民有利的地方,讓全民的收入能夠提高,這是重建雲林要完成的重要課題,必須要有全民的智慧一起投入,必須要大家一起來為雲林縣升級!
透明政府—效率智慧城市:
愈透明,效率就愈高,將行政運作資訊化、透明化,可以降低行政複雜度、提升效率,更有利於民眾的服務。
效率行政:
效率提升討論平台:全民一起思考簡化流程,便利對民服務。
案件執行管考:重大施政、列管案件、專案計畫等,從計畫形成初期的討論、擬訂、執行、與成效檢討等。
民眾服務案件網路透明化查詢。
服務案件自動回報系統。
施政意見與討論平台。
智慧城市:
提升免費WiFi上網覆蓋率。
防災救護資訊系統:預測災害潛勢、即時通報災害狀況,快速統整救災資源。
農業產銷智慧系統:彙整生產概況統整行銷,預測市場行情,農藥殘留檢測,農業氣象預報。
老人智慧生活系統:結合公共衛生、人文關懷及醫療照護功能,提供居家老人生活資訊通信服務,包括長青學習、休閒、社會參與,以及長期照顧等。
數位教育資訊系統:數位化教材,與國際接軌的友善學習,課後輔導,終身學習。
結合節能與WiFi的智慧LED路燈。
雲林百科—永續發展的智慧庫!
雲林百科是一個開放性的網路平台,一個全體縣民共同經營的大平台,就如同「維基百科」一樣,大家一起建立雲林的大小故事、文化、歷史,更重要的是對於政策的討論,每個人都能參與縣政與未來發展,零距離提供建言,全民都是雲林的智庫!
全民智庫:全民參與縣政運作!
社區智庫網:以國中小學校為智庫網絡據點,建構社區產業、觀光、文化、歷史、服務、個人之資訊、需求與建議,總合成為雲林智庫的基礎平台。
施政無距離:包括公共政策、雲林的未來藍圖、各項施政項目之討論平台。
求才與求職:求才、求職、職業訓練,建構產業發展的基礎。
創意新樂園:提供各種創意公開發表的平台,發掘天才的風水寶地。
觀光與物產:在地休閒觀光、特產銷售的平台。
雲林的全球:雲林與國際連結的資訊,方便國際參訪、交流、旅遊、遊學等,拉近雲林與世界的距離。
重建雲林的重大任務,絕不是麗善個人、或是少數專家學者能夠完成,期盼大家的智慧一起投入,一起來為雲林縣升級!
《歡迎來坐》
國會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1段3-1號2103室、
青埔服務處: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青埔2-23號。
《張麗善 雲林ㄟ日頭花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unlin.lishan/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日頭花行腳》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LH...
《張麗善 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lishan6970/#
《張麗善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yunlin.lish...
《財團法人雲林縣青埔教育基金會》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2/0...
《懇請支持國民黨提名縣市長參選人》(依徵召提名順序排列)
苗栗縣長徐耀昌、南投縣長林明溱、連江縣長劉增應、彰化縣王惠美、臺東縣饒慶鈴、新竹市許明財、宜蘭縣林姿妙、雲林縣張麗善、花蓮縣徐榛蔚、基隆市謝立功、臺中市盧秀燕、嘉義市黃敏惠、澎湖縣賴峰偉、新北市侯友宜、桃園市陳學聖、嘉義縣吳育仁、屏東縣蘇清泉、臺北市丁守中,金門縣楊鎮浯。
《敬請關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委員群》
蔣萬安、李彥秀、蔣乃辛、費鴻泰、賴士葆、林德福、羅明才、陳學聖、呂玉玲、顏寬恆、
盧秀燕、江啟臣、林為洲、陳超明、徐志榮、王惠美、馬文君、許淑華、楊鎮浯、陳雪生、鄭天財、廖國棟、孔文吉、簡東明、王金平、柯志恩、陳宜民、林麗嬋、許毓仁、曾銘宗、黃昭順、吳志揚、張麗善、徐榛蔚、王育敏。
《雲林鄉鎮市》
斗六市、虎尾鎮、斗南鎮、四湖鄉、土庫鎮、 臺西鄉、崙背鄉、水林鄉、二崙鄉、麥寮鄉、口湖鄉、褒忠鄉、大埤、虎尾。
《雲林景點》
劍湖山世界, 北港朝天宮, 蜜蜂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推薦與評價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電視公會 聯安保全dcard 越野跑賽事2022 推拿整復 身心障礙比賽2022 人民團體立案證書 耳耳相傳兩岸交流協會電話 中興陳政雄PTT. ... <看更多>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學生服務學習在PTT、社群- 數位學習平台虎尾 的推薦與評價
教育 處長林立生表示,本次數位平台整合分析合作試辦計畫將從蘭潭國民小學首先進行。未來國中小學生只要通過縣市單帳號,學生即可善用家中—數位學習平台e Campus 系統已 ... ... <看更多>
虎科服務學習基礎教育訓練 在 學生服務學習在PTT、社群- 數位學習平台虎尾 - Safeportal 的推薦與評價
數位學習網年度行事曆校園網路快速服務學生兼任助理專區智財、資安與個資宣導虎 ... 教育訓練活動共計4場: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在校生使用者入口在地關懷學習資訊平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