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近常見的「同島一命」標語,源自於馬祖列島的防衛嗎?
這個激勵人心的標語,如何自1976年起在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出現,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同島一命:冷戰馬祖記憶,與疫情下的「文化逆輸入」】
※ 文:劉亦,台大社會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母系家族來自西莒島田沃村。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5475658
最近疫情緊繃,政府與媒體不斷高呼「同島一命」,團結抗疫。也許有些人能從字句的壯懷激烈中嗅出它的戰爭氣息,也許有些人受到電視劇《國際橋牌社》觸及,隱隱約約記得有「同島一命,死裡求生」的關鍵句。那你知道這個標語的出處嗎?你知道這個「島」,原本是指馬祖列島嗎?
身處軍事前線的馬祖
正如《國際橋牌社》第二季的時間背景座落在1996年,台澎金馬首次總統直選,引發中國強烈不滿。所謂文攻武嚇所言不虛,解放軍朝台灣外海發射了數枚飛彈,並進行兩棲登陸演習,威嚇意味濃厚,一時間台海戰雲密布。
當時謠言頻頻,聲稱中國即將佔領台灣離島,其中又以馬祖的東西兩莒為最。該劇場景之一的高登島也隸屬馬祖,面積更小,距離中國更近,可謂前線的前線,至今仍是軍事管制區,一般人很難進入。在飛彈危機期間,才剛剛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的這幾座島,又重新被武裝起來,回到隨時迎接戰爭的準備。
回顧歷史,「同島一命」這個詞在1976年首度見於報端。馬祖因身處兩岸的軍事前線,籠罩在嚴苛的戰地政務體制之下,島上所有居民都被捲進戰備狀態中,例如燈火管制,全境宵禁,入夜禁止跨村移動;和台灣的貨幣流通與人員進出也受管制,儼然另一國度。此外,全島不分男女,一律編進民防組織,負有軍事支援的義務。
據《馬祖日報》載,1976年5月27日,在南竿的津沙村進行了由民眾組織成的自衛戰鬥演習,演習結束後,司令官兼主任委員——也就是軍政一元體系下馬祖的最高決策者——梁鳳彩將軍強調「軍民同島一命」的意義:「老弱婦孺必須熟悉疏散與掩蔽,年青人就必須熟練戰鬥技能。」
在那左右,「同島一命」的標語就如雨後春筍,在馬祖列島的四鄉五島冒出。至今都還能看到的包括:
🔺東莒猛沃港: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同島一命
🔺西莒菜浦澳:同島一命、奮戰到底
🔺南竿津沙軍事訓練基地旁:軍民一家、同島一命
從標語見歷史
同樣是標語,內容也是大有學問。若你乘風破浪,搭船來到馬祖,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南竿福澳港上方的「枕戈待旦」,意指以武器當枕,兢兢業業,等待天明。於1958年蔣介石巡視馬祖時親筆題下,嘉勉「雄峙臺海」的戰地英雄。
剛開始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反共」為職志,認為中共是蘇聯的鷹犬,因此殺氣騰騰,一起算帳,要「殺朱拔毛」「反共抗俄」。到1960年代末期中蘇交惡,兩國在邊界發生武裝衝突「珍寶島事件」,此後反共與抗俄脫鉤,口號與標語漸漸只剩反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華民國展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反制,你革除、我就要復興,藉此分庭抗禮,標語也從善如流,「復興中華文化」。
1971年,原本稱作「東犬」「西犬」的兩座島,為了昭示「毋忘在莒」的精神,改名為莒光鄉,成為今天的「東莒」「西莒」。毋忘在莒是春秋戰國的典故,齊國受燕國連攻重挫,最後只剩下兩座城池,遂以莒城為反攻基地,五年艱苦卓絕後終於逆轉勝,收復了失土。
最著名的「毋忘在莒」當然在金門的太武山。但在馬祖東引島的二重山,面海的峭壁上也被發現有毋忘在莒四個大字,東西兩犬也用改名鐫刻了歷史,戰地島嶼處處是「反攻與收復」的象徵。
整個1970年代,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搖搖欲墜,歷經退出聯合國、雪崩式斷交,最後於1979年「中」美斷交達到巔峰。國際局勢不利,一連串的外交挫敗,讓「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成了外在環境驚滔駭浪,自我鼓舞的信心口號。
為標語鑄造新的意義
「同島一命」號召的是不分身分(軍民)、不分地域(同島)一體對抗外敵。時移世易,不僅電視劇重新召喚它進入大眾視野,當下大疫蔓延的艱難處境,確實讓人想起那段風雨飄搖,眾志成城的日子。
爬梳過往,可以說這句擲地有聲的標語,是道地的馬祖產物。馬祖作為離島,向來只有文化輸入的份,這次能夠「文化逆輸入」,從海陬一隅傳播到我國全境,讓冷戰時代的肅殺標語重新復甦,並且鑄造新的意義,召喚國人萬眾一心,馬祖人也感到與有榮焉。
🌊🌊🌊
【延伸閱讀】
壓浪:同島一命(黃開洋)
https://kaiyang.info/a-laung/tongdaoyiming/
處變不驚典故 在 秦嗣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自己生命裏的大人物
文/秦嗣林
有個朋友帶了友人來找我鑑價,在電話中,我的朋友一再地強調:「這位友人是個大人物,千萬不能得罪,儘量順著對方的話,千萬不要忤逆對方。」我一聽就想婉拒見面,但朋友很堅持,推不掉,只好約了碰面時間。
當天,朋友果真帶了一位陌生人來,一見到我,朋友又把我拉到旁邊去再三強調對方是大人物,應對進退務必謹慎。
大人物見到我,劈頭就說:「你真的懂文物嗎?」我回答:「略懂略懂。」大人物便拿出幾件東西說:「好,那就給你開開眼界。」他一件一件拿出他的寶物,口沫橫飛興奮地說著春秋時代的歷史典故,我不發一語的聽完後,我說:「我對某三樣東西是抱持著存疑的態度……」
我還解釋不到一半,那位大人物和我的朋友臉色變得愈來愈差,朋友趕忙出來打圓場,要我說一點正面的話。只是那位大人物仍氣不過,罵我瞎說,他的東西百分之百是真的,東西收了收就離開,一句再見也沒說。
多年的經驗也讓我察覺,其實許多的「大人物」都是見面不如聞名。各人有各人的專業,也許他們在某個領域裏是專業,不代表各領域都會是專業,如果不懂得尊重其他專業的人,就很容易剛愎自用。
而我這一生見過幾位真正的大人物,他們多擁有以下三樣特質:
一、博學多聞:博學多聞的人會終生學習,學識精深、見過無數大場面的他們總是能處變不驚,和他們相處會感受到源源不絕的知識,如沐春風。像我曾聽過蔣勳談京劇,他的演講內容令人折服,舞臺上的他就像巨人一般。
二、謙沖博愛:我在《那個年代,這些惦記》中曾經提過這位人物─老鄉長丁仲容先生,他出生於詩書家庭,深深受到儒教影響,待人接物都以「禮」為主。他那個年代能念到國立大學就像古代中進士一樣難,但他始終謙虛,以拯救國家為己任,即使受到很多挫折,他也秉持著謙卑慈悲的心態與世無爭地活著,堪稱是我一生的導師。
三、淡泊生死:我父親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一生對朋友兩肋插刀、盡心盡力,很多人都把他們的後事交給我父親處理,而我父親的原則也很簡單,「可交代後事但不可交代錢」,他要朋友把錢交給至親,幫朋友辦後事都是用募款而來的錢。我父親約莫幫助過五十多位朋友辦後事,常在墓地、告別式兩邊奔波,看盡生離死別。
而當他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時,便想盡辦法把人情債一一還清,並一手把自己的後事打理好。他的墓園是他自己親自督工完成的,真的是淡泊且了無牽掛的人生。
這三種大人物的特質都讓我非常景仰,這些人都經歷過許多磨難和學習,人生路上都有一定的堅持。外在的財富或頭銜都是會隨著時間消逝的身外之物,唯有人的品格才是會流傳下來的東西,也是不會背叛自己的東西。努力強壯自己的內在,即使遭遇困難也不會被擊倒。
不見得成功的人才是大人物,也不一定是指擁有多大的豐功偉業才行,大人物也有可能藏於市井之間。只要透過不斷學習,擁有這樣的特質,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讓人尊敬的大人物。
本文章取自講義雜誌一月號
歡迎朋友們分享!
處變不驚典故 在 秦嗣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自己生命裏的大人物
文/秦嗣林
有個朋友帶了友人來找我鑑價,在電話中,我的朋友一再地強調:「這位友人是個大人物,千萬不能得罪,儘量順著對方的話,千萬不要忤逆對方。」我一聽就想婉拒見面,但朋友很堅持,推不掉,只好約了碰面時間。
當天,朋友果真帶了一位陌生人來,一見到我,朋友又把我拉到旁邊去再三強調對方是大人物,應對進退務必謹慎。
大人物見到我,劈頭就說:「你真的懂文物嗎?」我回答:「略懂略懂。」大人物便拿出幾件東西說:「好,那就給你開開眼界。」他一件一件拿出他的寶物,口沫橫飛興奮地說著春秋時代的歷史典故,我不發一語的聽完後,我說:「我對某三樣東西是抱持著存疑的態度……」
我還解釋不到一半,那位大人物和我的朋友臉色變得愈來愈差,朋友趕忙出來打圓場,要我說一點正面的話。只是那位大人物仍氣不過,罵我瞎說,他的東西百分之百是真的,東西收了收就離開,一句再見也沒說。
多年的經驗也讓我察覺,其實許多的「大人物」都是見面不如聞名。各人有各人的專業,也許他們在某個領域裏是專業,不代表各領域都會是專業,如果不懂得尊重其他專業的人,就很容易剛愎自用。
而我這一生見過幾位真正的大人物,他們多擁有以下三樣特質:
一、博學多聞:博學多聞的人會終生學習,學識精深、見過無數大場面的他們總是能處變不驚,和他們相處會感受到源源不絕的知識,如沐春風。像我曾聽過蔣勳談京劇,他的演講內容令人折服,舞臺上的他就像巨人一般。
二、謙沖博愛:我在《那個年代,這些惦記》中曾經提過這位人物─老鄉長丁仲容先生,他出生於詩書家庭,深深受到儒教影響,待人接物都以「禮」為主。他那個年代能念到國立大學就像古代中進士一樣難,但他始終謙虛,以拯救國家為己任,即使受到很多挫折,他也秉持著謙卑慈悲的心態與世無爭地活著,堪稱是我一生的導師。
三、淡泊生死:我父親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一生對朋友兩肋插刀、盡心盡力,很多人都把他們的後事交給我父親處理,而我父親的原則也很簡單,「可交代後事但不可交代錢」,他要朋友把錢交給至親,幫朋友辦後事都是用募款而來的錢。我父親約莫幫助過五十多位朋友辦後事,常在墓地、告別式兩邊奔波,看盡生離死別。
而當他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時,便想盡辦法把人情債一一還清,並一手把自己的後事打理好。他的墓園是他自己親自督工完成的,真的是淡泊且了無牽掛的人生。
這三種大人物的特質都讓我非常景仰,這些人都經歷過許多磨難和學習,人生路上都有一定的堅持。外在的財富或頭銜都是會隨著時間消逝的身外之物,唯有人的品格才是會流傳下來的東西,也是不會背叛自己的東西。努力強壯自己的內在,即使遭遇困難也不會被擊倒。
不見得成功的人才是大人物,也不一定是指擁有多大的豐功偉業才行,大人物也有可能藏於市井之間。只要透過不斷學習,擁有這樣的特質,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讓人尊敬的大人物。
本文章取自講義雜誌一月號
歡迎朋友們分享!
處變不驚典故 在 陳啟鵬老師- 【108課綱應該略古詳今?】 108課綱國八課本 ... 的推薦與評價
... 成語典故都來自三國,失去了這個時代的描述,在成語的沿傳上多少會失去根源,而輕亂世的做法我尤覺不可取,因為重視歷史的目的是鑑往知來,如何在亂世中處變不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