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Tapas & Tasting
Fine dining💰1850
感謝 @zoeychang__ 幫我搶位,讓我吃到2021春季菜單。
#finedining
🌕🌕🌕🌕🌕
#牛舌/巧克力/水煎包
🌕🌕🌕🌕🌖
第一道開胃菜是以水煎包的概念為主題,內層包的慢燉牛舌切的很細,口感像泥一般,搭配印尼傳統美食仁當製成的醬汁,吃起來有微辛辣的香氣,而外層灑上的是以花椒跟馬告製成的白巧克力粉,獨特的巧克力香氣在入口中逐漸散開,與鹹香的餅皮形成一個完美的層次對比,尤其花椒香氣成為我心頭好。整體來說這水煎包雖然偏油,不過味道我很喜歡( ´▽`)
#生蠔/麵線
這道以蚵仔麵線為主題的生蠔料理除了是主廚招待外,也是T+T的經典菜,不過我不敢吃生蠔,在我試了粿在生蠔上面的炸麵線後,就把它含淚給朋友。我還蠻喜歡炸麵線的,口感跟王子點心麵一樣脆脆的,而蚌殼裡面的辣美乃滋配上旁白柴魚片,好刷嘴。
#鳳梨/苦瓜/布拉塔
🌕🌕🌕🌕🌗
在看到這道料理有苦瓜時不免俗的感到慌恐,不過實際吃起來還滿驚豔的,切成薄片的苦瓜前段是甜甜的蔬菜味,後段則帶一點微苦澀回甘,和鳳梨一起入口,水果的酸甜味完全蓋過蔬菜的苦味,底部的義大利牛奶乳酪布拉塔,奶味很濃郁,卻不膩口,整體吃起來就是爽口的沙拉,彷彿是來解第一道水煎包在口腔殘留下來的油氣。吃完這道菜後,店員將#鳳梨苦瓜雞湯倒入碗中,一開始是鳳梨的酸甜口感,爾後蔬菜的餘韻在嘴巴浮現,卻不會讓人感到苦澀,非常好喝。
#鮑魚/人蔘/土雞
🌕🌕🌕🌕🌑
這道料理以茶碗蒸為基底,中層放上了鮑魚跟小香菇作為配料,而上層則是蓋上了人蔘製成的糖片當成保護罩
茶碗蒸蓋過人蔘。實際吃起來養生這兩個字在腦中油然而生,偏重的人蔘味道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接受,但我個人蠻喜歡,茶碗蒸除了口感滑順外,還帶有剛好的雞肝香氣,整體來說這道雖然驚艷感偏低,但味道確實很不錯,同行的友人嘖嘖稱奇讚不絕口欸。
黑豬五花/泡菜/蘿蔔
🌕🌕🌕🌗🌑
這道黑豬五花以炸的烹方式呈現,上面放上了泡菜泥外,而旁白則是白蘿蔔捲泡菜和像蘑菇濃湯的白醬汁。
首先黑豬肉的部分,外層的皮吃起來像摩斯的雞塊,在吃完豬肉後,再將白蘿蔔捲吃掉,口腔完全解膩,不過整體而言,雖然醃白蘿蔔有解膩功能,但配炸雞更好。
#松露/鴨肝/#車輪餅
🌕🌕🌕🌕🌗
哇朝思暮想的可愛T+T招牌車輪餅,終於上場啦。外層的車輪餅餅皮,吃起來很酥但卻帶有厚度,內層搭配的松露醬有夾著些許的小蘑菇增加口感,而濃郁的鴨肝,更平衡了松露單一的氣味,每一口都直逼爆漿,吃完有種幸福的滿足感,是道前衛(錢味)的特色料理耶。不過友人說如果跟他一樣對松露味沒興趣的人,大概吃半個就滿足了~
#16小時慢燻伊比利豬
🌕🌕🌕🌕🌕
這伊比利豬是什麼神仙食物,也太好吃了吧。以七分的熟度烹調,除了肉的肥瘦分布均勻,整體口感Q彈外,豬肉還帶點煙燻味,不管是搭配甜甜的醬汁還是鹽巴,又或者是什麼都不沾,僅單純享受肉的味道,我覺得都很棒,值得滿分💯
#a5日本黑毛和牛菲力
🌕🌕🌕🌕🌕
原本我覺得伊比利豬已經夠棒了,沒想到又天外飛來一筆上帝的傑作,這和牛有戀愛的感覺。三分熟和牛,見紅卻不帶血,軟嫩的口感配上豐富的油脂,吃起來非常細緻卻不會感覺太膩,比起店家佐的咖啡醬,我更愛牛肉單沾海鹽那簡單味道,如果兩個人來建議一個加價和牛,這樣真的是一人得牛兩人升天。
#櫻花蝦/乾貝/瑯嶠米
🌕🌕🌕🌗🌑
第一次吃到用瑯嶠米做成的櫻花蝦飯,口感吃起來偏黏一點,但又吃得到米心,蠻特別的,廚師在飯上還灑上了鹹蛋黃醬,蠻香的。不過也許是因為前面的主菜太亮眼,吃到這道米食時已沒什麼亮點,跟友人分享時說:比起T+T的炒飯,我覺得夏慕尼的櫻花蝦炒飯更好吃,結果友人回:你怎麼能拿夏慕尼唯一能吃的東西去比較T+T比較普通的東西,這道理誰能懂(?)(理性討論,勿戰)
#洋蔥/柑橘/香料
🌕🌕🌕🌗🌑
第一道甜點主體是香吉士、葡萄柚丁、堅果,而上層抹上了一朵酸奶和蔥製成的冰淇淋。柑橘調的甜點吃起來非常清爽,水份含量很高,咬下去有種在喝果汁的即視感,而酸奶冰淇淋吃起來沒有酸奶的味道,反而蔥的味道極為明顯,奶味入口、蔥味餘韻,整體來說味道特別,但不到喜歡。
#魚子醬/芋頭/椰奶
🌕🌕🌕🌕🌕
以酥炸芋泥球為主角,旁邊灑上了椰奶碎冰,原本不知道芋泥球會爆漿,結果切一半時鹹蛋黃大肆洩洪,我的心差點碎了,不過即便如此我對這芋泥球喜愛的程度保持在最高點~濃郁的芋泥味配上鹹甜的蛋黃醬,熱熱入喉,話說雖然菜單有些到魚子醬,我是看到沒吃到啦。
#總評
🌕🌕🌕🌕🌕
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 卻再也無法忘掉你容顏~第一次吃到T+T,恨不得以後的每一季都能擁有你。我還蠻喜歡這裡出餐的節奏,快速但不會有在趕場的感覺,服務生也蠻專業的,總而言之以價格來說,這裡完勝很多美味的餐廳,所以請大家快點來收藏這一篇,但希望你們不要跟我搶訂位(>﹏<)
—————————————
📍T+T
🏠台北市敦化北路165巷11號
🚇小巨蛋站
💳現金/刷卡
#台北美食 #台北 #相機食先 #手機先食 #taipeifood #taipei #popdaily #popyummy #alli吃台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
蚵仔怎麼形成的 在 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歐北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歐北來在地特蒐:點廢殼成金—嘉義海風藝術營】2020/7/4~8/28
台灣有一小塊地方很神奇,那是最難界定的一塊「活」國土,因為它每天移動20公分,每年移動60~70公尺,那正是靠近嘉義東石的西側外海的一片沙洲——外傘頂洲。
它原本位於台灣雲林縣臺西鄉外海,但隨著沿岸流及東北季風的影響,不斷往西南方向飄移,也逐漸往台灣靠攏,預估2060年將會和台灣的土地連結在一起,但屆時你可能也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它,由於攔砂壩的影響,外傘頂洲的土地正不斷地縮減,可能在2028年就從「移動的國土」變成「消失的國土」,沒入到海下。
那天我們搭了近一小時的船程,踏上這個一望無際的沙洲,你實在很難想像,過去這裡居然曾居住近千人,沿著島的中線生活著,風吹砂自然形成的沙丘,竟能高達2、3樓層高,因而能蓄水,往底部隨手一挖便有淡水可飲用;他們有如「海上吉普賽人」般,靠著自己搭建竹子跟茅草為房,以討海與養蚵維生,時不時連海豚也成了島上的糧食來源之一,更不可思議的是島上還有賣涼水的雜貨店、藥鋪等等⋯⋯該有的都沒少。
從這樣偏遠的一小塊沙洲開始,4、5千座的蚵棚造就嘉義沿海經濟發展的榮景,在年產量20萬噸蚵殼產業中,這裡就佔了全台養殖產業的1/4,位居全球第六位。
在榮景的背後,卻是堆積如山的廢棄蚵殼,即使有工廠在清洗回收少部分蚵殼,好讓它們再度回到養殖業中再利用,卻年產出量約在10至14萬噸的蚵殼,數量過於龐大,經常被當成廢棄物隨處倒置,造成環境的髒亂與可怕的氣味,有礙觀瞻外,甚至還影響海岸線生態。
要怎麼處理?一直是當地頭痛的問題,今年 工研院串連許多業者、台灣美學職人,不斷地深入研究,終於找到蚵殼的新出路!
#點廢殼成金
蚵殼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碳酸鈣在高溫下,會生成二氧化碳與氧化鈣,他們發現加水變成熟石灰後,再吸收二氧化碳就能變成不溶於水且質地堅固的碳酸鈣,便可用於建材填充物及油漆、塑膠膜等應用,還可結合在藥錠中。
過去碳酸鈣的來源都是從大理石直接磨成粉末,但開採石材必須挖山取礦,影響山林生態,如今若能將廢棄蚵殼轉化再利用,預計1年可回收5萬公噸的量,不僅解決蚵殼的廢棄處理問題,還能補齊這項原料缺口,同時也為農漁業創造嶄新的商業模式,改善蚵農的收入,達到循環經濟的功效!
#兼具實用與美感的海風藝術營
除此之外,製成的「蚵粉」透過設計加工後,也能變成為各式各樣實用且具有美感的生活用品,這次嘉義的「 承億文旅 ✕ 工研院 ▎海風藝術營」也就因應而生。
今年七八月,工研院特別邀請三位工藝職人: 蒔和造物工作室的王芷琳、 南方設計的江玉婷和 翌耕工作坊的沈家伊,在每週末於 承億文旅 桃城茶樣子駐點,舉辦藝術工作坊。
他們利用蚵殼粉的特性,分別與水庫淤泥、藍染、手工肥皂作結合,取代原先材料中化學媒材,轉化為生活中的實用小物。邀請旅客們來一趟蚵的旅行,從「 移動的國土」認識蚵的誕生,並且入住「 #2019全台最美飯店」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欣賞系列特展的同時,還能品嚐館內「 隨處樂料理廚房」的季節限定鮮蚵風味料理。
#蚵殼質感瓶器
擅長在不同媒材進行雷射切割、雕刻的王芷琳,對於各種媒材的應用使用十分有心得,此次她選用同樣為廢土再利用的「水庫淤泥」,將蚵殼粉與其碎片,取代傳統水泥製作中會加入的砂石,來強化結構,與瓶器結合,製成美麗的桌上小夜燈。
#蚵藍染方巾
藍染職人江玉婷分享,藍染雖然是天然植物染,但是會需要添加化學鹼劑,使用過後若無妥善處理,會造成環境的污染,這次將蚵殼粉取代原先在藍染所需的鹼性成分,利用蚵殼不規則的特性來創作不同的圖案,讓嘉義東石國小的師生們驚呼從來沒想過原來蚵仔可以這麼有趣與美麗,製作的過程也可以如此環保又令人安心。
#蚵殼奈米抗菌造型皂
沈家伊則是因蚵殼經高溫處理後,及具有天然的殺菌效果,把蚵殼粉加入肥皂原料之中,製作天然殺菌手工皂。
#主題特展
除了工藝職人們的作品,還有由聯合南臺科大創新產品設計 王文雄 (Bear Wang)教授帶領研究所一年級學生,以「開放生態互利共生為理念透過美學共享、供應廠與美學職人合作新鏈結」,進行各式各樣以蚵為主軸的創意發想,做出有趣的新產品,於桃城茶樣子一樓大廳的主題特展共同展出。
#活動報名由此去: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zSt0US1ReFsc2vdS72EXrwr3nm0ukehSMieIsBxhbbALy-Q/viewform
#嘉義海風藝術營
#工研院
#產業生態
#台灣美學生態職人
蚵仔怎麼形成的 在 蔡易餘 家己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消失中的國土 #外傘頂洲
#填海造陸搶救國土
外傘頂洲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近年來由於沙源減少,面積範圍逐漸縮小,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天然的屏障。
因為有 #外傘頂洲 的存在形成一個內海,咱東石的蚵仔才會這麼好吃。為了保護 #外傘頂洲,我具體建議海委會研究,從 #東石白水湖外的 #壽島 放置消波塊至外傘頂洲製作人工攔砂壩,讓外傘頂洲不要持續南移後,再討論北側定砂作業該怎麼進行。
蚵仔怎麼形成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蚵仔怎麼形成的 在 蚵仔怎麼形成的 :: 台灣觀光指南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觀光指南,蚵仔殼怎麼來的,蚵仔裡面是什麼,牡蠣成長過程,蚵仔構造,牡蠣生長,蚵苗來源,蚵仔產卵,養蚵成本. ... <看更多>
蚵仔怎麼形成的 在 民國五十幾年時,養殖方法又更新了,蚵民在沙地上 ... 的推薦與評價
... 蚵仔」生產,以饗我們的口腹之慾。 牡蠣是這樣養的,牠們的一生又是怎麼樣過的?公的牡蠣和母的牡蠣在精巢和卵巢飽滿後,就會同時將精子和卵子釋放到水中,形成受精卵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