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大家分享過血液中的錐蟲(trypanosoma),今次再與大家看看另一類的血液寄生蟲--微絲蟲(microfilaria)。它們是線蟲(nematode)的幼蟲。成年的線蟲會寄生在不同的身體組織中,但其幼蟲會被釋放到血液中,令寄生蟲可以透過吸血的昆蟲(如蚊子)傳播。
重要的血液微絲蟲包括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羅阿絲蟲(Loa loa)及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我們可以透過其尾巴的形態去分辨其品種。圖中所顯示的是班氏絲蟲。班氏絲蟲的尾巴是沒有細胞核的,而其他兩種微絲蟲的尾巴都有細胞核。
班氏絲蟲會入侵及破壞淋巴系統,影響手腳的淋巴液循環,令手腳出現嚴重的水腫,皮膚變厚。受影響的手腳變到粗得像象腿一樣,因此這疾病又叫做象皮病(elephantitis)。
班氏絲蟲其實跟香港很有淵源。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的白文信爵士(Sir Patrick Manson)是位蘇格蘭醫生,他首先發現班氏絲蟲可以經蚊子傳播。
但白文信爵士在香港行醫多年,並在1887年創立了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是今日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他是該學院的首任院長,是中國國父孫中山的老師,而書院的另一位老師康德黎甚至在孫中山被清政府逼害時提供幫助,幫助義士逃離極權政府的追捕。
白文信爵士除了對寄生蟲醫學有貢獻外,他更從蘇格蘭引進乳牛,在薄扶林飼養並生產牛奶出售,他成立的公司就是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牛奶公司。
就讀港大醫學院的朋友聽到白文信爵士的名字應該會覺得異常親切吧,因為位於沙宣道的香港大學醫科生宿舍白文信樓就是以他來命名。
血液 淋巴系統 異常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腫瘤與癌症】
現代醫療雖普及,但癌症都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敵人,癌症也已經成為最大的死亡原因。我們要理解引發腫瘤和癌症的原理,才能從根本上阻止或解決它。
腫瘤是一群多餘且異常增生的細胞,在任何器官或部位都可能會發生。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速度比一般細胞快得多,且會不斷增生,最後影響到人體功能。在西醫裡,腫瘤還分良性和惡性,良性腫瘤的增生有侷限性,雖然可能持續變大,但不會入侵到鄰近組織;而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除了和良性腫瘤一樣會不斷增生外,惡性腫瘤還會入侵周邊組織,並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持續擴散。
在現代西醫裡,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致癌因素是來自致癌基因啟發或活化,及抑癌基因缺失或失效有關。我們的作息飲食及外在因素誘發致癌基因,導致癌細胞生長,又加上抑癌基因失效,所以沒有將癌細胞抑制。基本上西醫的看法,所有的問題都歸於「基因」問題。
我個人則認為西醫的看法「不完整」。何謂不完整?意思就是癌症的誘發並不僅因為基因,除了因外界和自我因素造成的,還可以靠後天抑制或逆轉。
這分為三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西醫能解釋,一個問題是中醫能解釋,第三個是中西醫一起能解釋和解決的。
第一個問題是「信息錯誤」。
我們人的中樞神經會給予身體各個器官和系統發送指令信息,何者該做什麼,何者什麼不該做,免疫系統何時該啟動,何時該休息。而我們身上所有的細胞也都聽令於我們的中樞神經。而我們的細胞是不會無限期活著,中樞神經會給指令告訴細胞該自我毀滅,這就是所謂的「新陳代謝」,講老舊的細胞殺死或自行死亡,讓新的細胞取而代之。
但或許因為吃、睡、姿勢、壓迫、心理壓力、各種外界和自我等等因素,造成中樞神經無法正確的發送信號,又或是各部位接受信號受阻或不完全,造成該死的細胞不自行毀滅,又或是免疫系統該殺的細胞不殺,進而放任其自我生長,變成「多餘且異常曾生的細胞」。這就好比中央政府通知地方政府要整肅不法之徒,但信息沒傳達,地方政府沒整肅,造成不法之徒變多一樣的道理。
而「信息錯誤」有很大一部份是脊椎問題,因為我們的中樞神經都是靠脊椎來做信息傳輸的主幹,脊椎一旦歪或壓迫,則信息傳導容易出錯,因此骨骼端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都建議大家看病前先去喬骨,平時沒病也應該定時去喬骨。
第二個問題是「陽不足,陰過剩」。
陰陽概念在中醫是身體有物質(陰),也有機能(陽),而中醫裡講滋陰補陽,滋陰便是增加營養、物質;補陽便是加強機能。我們現在常常營養過剩,但身體機能不好,新陳代謝不夠,無法將多餘的陰帶出體外,造成陰在體內囤積,久而久之則成為「多餘且異常曾生的細胞」的營養成份,形成腫瘤,進而形成癌症。
我們現在常晚睡、暴飲暴食、飲食時間不固定、吃宵夜、口味重、重油鹽甜、喝冰吃生冷、不運動等,都會造成陰陽兩虛。陰虛(在該休息時不休息,物質營養不能充分轉化)久了會造成陽虛(身體機能變差)。試想,你的車不加汽油不補充機油,這引擎能正常運作嗎?而陽虛久了自然成為陰實(物質及營養過剩),你身體機能不好了,但還是照樣吃,變成無法正常代謝多餘的物質,最後在體內囤積,中醫稱之為瘀、痰、濕。而因為陽氣不足,免疫系統功能異常,也不會對自體的癌細胞殺掉,任其增生。
另外回到和「信息錯誤」問題有關,因為骨骼不正造成經脈不順暢,導致「氣不通」,不通則訊息不正確,陽氣(新陳代謝和免疫)無法正常運作,那麼就容易產生前述說的某部位或臟器陽虛,導致陰實,進而造成腫瘤癌症。
有人說「發炎」是造成癌細胞誘發的重要原因。沒錯,發炎看似會誘發癌症,但在中醫角度裡,發炎是「陽實」,也就是機能和免疫系統過剩,而機能過剩時容易造成「陰虛」(過度消耗物質和營養,和引擎太熱容易燒機油或蒸發冷卻液一樣),而陰虛久了會成為「陽虛」,陽虛久了會「陰實」(上述已說過)。
陽實→陰虛→陽虛→陰實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說過,「陰實則死」,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個問題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影響」。
綜上所說,我們都有致癌基因,也有抑癌基因,這是先天的。後天的不良習慣也會誘發致癌基因的啟動,但我們其實能靠後天的努力及注意養生,而讓致癌基因不啟動。即便啟動了,也能靠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正常來抑制癌細胞,因此第三點是可以中西醫合併來看並解決。西醫的做法是靠藥物或是注射幹細胞來增加免疫力,這雖然有效,但只有一時性,並沒解決根本問題。
所以回到基本面,就是要將「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功能正常化。
現代人都想著吃藥打針,甚至化療能抗癌,但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豈是能這麼簡單就啟動或恢復正常?如果不好好注意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日常運動、心理抒發、骨骼端正、經脈順暢,將自己「陽氣」(新陳代謝與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將多餘的陰(物質營養)代謝掉,那麼就算一時的抗癌有成果,也不會維持。
會得癌症大多是長期造成的,要想好自然不可能短期內就有結果,我們在還沒病變前開始注重養生,自然能增加新陳代謝和免疫力,便能將癌症抑制。
很多已經患癌者想要短期內好會選擇開刀割除,但為什麼這麼多人開刀或化療後反而轉移?就是因為開刀及化療造成身體變虛,新陳代謝及抵抗力變差,那麼當然讓癌細胞更有機會竄到別的器官。
因此理解病症的原理和得病原因很重要,如何處理和有正確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
自古沒有長生之藥,只有養生之道。要健康必須從日常做起,你現在年輕時不在意不注重,就是在消耗將來老時的健康,即使現代醫療讓你延長壽命,但不代表你老時能健康開心的活著。
血液 淋巴系統 異常 在 洪素卿的食品醫藥資訊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明原因發燒、咳嗽、盜汗,
可能是淋巴系統警訊?
這次專訪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任 #唐季祿醫師 ,
其實每年台灣約新增3000例惡性淋巴瘤,
最常見類型之一就是 #濾泡性淋巴瘤,
會有 #淋巴腫、#不明發燒、#盜汗、#體重減輕、#咳嗽、#喘 等不明顯症狀,而且往往找上6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
濾泡性淋巴瘤如果出現 #早期復發,
死亡率風險可能高出26倍,
過去只能換藥但病情緩解期往往愈來愈短,
現在可採取新的單株抗體藥物加上維持治療,
更已通過健保給付,減少每年約200萬的昂貴藥費負擔!
惡性淋巴瘤的症狀並不明顯,如果有不明原因的發熱、盜汗、暴瘦、腸胃不適、咳嗽、異常搔癢,應該提高警覺,40歲後也可每年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及早注意淋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