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背後看不到的成因]
看到最近膽結石變得很有名,不禁想起在下住院醫師第三年時寫的文章「台灣人的膽結石增加血管硬化的風險」”gallston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rterial stiffness in a Taiwanese population”,這篇投稿在高血壓相關的期刊,主要是探討膽結石跟血管硬化的關係。
通常我們說「arterial stiffness」講的是「arteriosclerosis 」,在英文的「arteriosclerosis 」(血管中皮層硬化)跟「atherosclerosis 」(粥狀動脈硬化)其實是不一樣的疾病,大多數的人講的高膽固醇的血管硬化其實是後者,這也就是為何高飽和脂肪這類會引起膽汁分泌的飲食,會同時造成膽結石跟血管內粥狀動脈硬化。
問題來了,本來應該是「老化」相關的「血管內」鈣化而導致的血管硬化,為何也發生在膽結石的人身上呢?
相關機制包括因為膽結石的人常攝取 #高飽和脂肪 #精緻高糖 #加工製品,所以高脂肪氧化過程產生的 #自由基 跟高糖產生的 #糖化終產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會使血管壁的膠原蛋白彈性喪失,減少血管的伸縮性,造成硬化。
而上述這些機轉,也會直接破壞我們的腸道菌叢,腸道菌的膽汁的代謝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去年2020年”microorganisms”(微生物學期刊)有一篇總論在分析「膽結石跟腸道微菌相」的關係,發現不只是 #膽結石的組成跟不同的微菌組成有關,也跟不同的代謝途徑基因有關。例如:「膽固醇結石」的人有比較多的偽膜性細菌(Pseudomonas spp.),蛋白質的代謝也比較活躍;而「色素性結石」跟克雷白氏菌 (Klebsiella)還有一些腸球菌(Enterococcus)有關,也跟碳水化合物代謝較活躍的基因相關。
#可見在不健康飲食後,我們的身體似乎產生了一場大戰,不只是各種菌屬開始劃分地盤,也有些菌在自由基的助攻下產生前發炎因子,影響了各個器官包括血管,而膽結石的行成,或許是體內激戰後的結果也說不定。
或許未來,我們可以用糞便裡菌相的異常,來推知結石形成的原因、種類、預後跟治療方針。
#怎麼處理結石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專業
#民眾自己可以做的是預防會產生結石的飲食
血管鈣化英文 在 俠醫楊智鈞/ 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職人的當為與不為》
差不多十年前我當學徒(住院醫師)的時候,曾經流行一種手術叫做「不停跳血管繞道手術」(Beating heart CABG)
正常來講,開心臟的時候,我們都會灌注一種「心肌麻痺液」、讓心臟停下來開刀。
而所謂「不停跳手術」,就是號稱不需要讓心臟停下來、就可以「在跳來跳去的心臟上接血管」、這就像在「跳來跳去的兔子身上縫衣服」一樣困難。
一時之間,自詡技藝高超的心臟外科醫師,無不以「能開不停跳手術」而自豪。
我們台中榮總「當時」就是全台灣不停跳冠脈繞道手術的第一重鎮(張燕主任領導的旗下 8 位主治醫師、每年光不停跳繞道手術就超過 200 例、可謂台中榮總心臟外科實力最強悍的黃金年代),我曾經也是不停跳手術的「忠實信徒」。
只不過,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常規執行不停跳手術沒有好處、反而有壞處。」
而這不僅僅是「不會開的人在講風涼話」而已,我在去年莫斯科的亞洲心臟外科學會裡、多位美國的「不停跳大師」也親自表明:不停跳手術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所以我現在不常規做不停跳繞道了,但是,就在今天、我做了一台不停跳。
70多歲的老伯伯,雙側頸動脈狹窄,我鋸開胸腔以後一摸、「不妙!」
主動脈瀰漫性的鈣化非常厲害、就像蛋殼🥚一樣(英文還真叫 egg shell aorta ) 。如果要把心臟停下來、勢必要把主動脈用大夾子夾起來,鈣化處很可能就會碎掉,大則主動脈破裂、小則鈣化碎片打到腦部引起中風。
所以我只好做了所謂 “ 不碰主動脈” ( Aortic no touch )的不停跳手術,你不會做這種手術的,這台刀你就還真的開不下來。
4 個半小時的時間,完成 3 條血管的多條繞道,目前相當順利。
不過即便如此順利,我還是不會常規執行不停跳,畢竟證據在那裡,這門技術,在俠醫的繞道策略裡,還是擺在「備而不用」的位置。
我認為技術不是拿來炫耀用的,有所當為、有所不為,才是一個「專業職人」應該有的原則。
#歡迎有職人精神的你分享本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血管鈣化英文 在 俠醫楊智鈞/ 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職人的當為與不為》
差不多十年前我當學徒(住院醫師)的時候,曾經流行一種手術叫做「不停跳血管繞道手術」(Beating heart CABG)
正常來講,開心臟的時候,我們都會灌注一種「心肌麻痺液」、讓心臟停下來開刀。
而所謂「不停跳手術」,就是號稱不需要讓心臟停下來、就可以「在跳來跳去的心臟上接血管」、這就像在「跳來跳去的兔子身上縫衣服」一樣困難。
一時之間,自詡技藝高超的心臟外科醫師,無不以「能開不停跳手術」而自豪。
我們台中榮總「當時」就是全台灣不停跳冠脈繞道手術的第一重鎮(張燕主任領導的旗下 8 位主治醫師、每年光不停跳繞道手術就超過 200 例、可謂台中榮總心臟外科實力最強悍的黃金年代),我曾經也是不停跳手術的「忠實信徒」。
只不過,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常規執行不停跳手術沒有好處、反而有壞處。」
而這不僅僅是「不會開的人在講風涼話」而已,我在去年莫斯科的亞洲心臟外科學會裡、多位美國的「不停跳大師」也親自表明:不停跳手術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所以我現在不常規做不停跳繞道了,但是,就在今天、我做了一台不停跳。
70多歲的老伯伯,雙側頸動脈狹窄,我鋸開胸腔以後一摸、「不妙!」
主動脈瀰漫性的鈣化非常厲害、就像蛋殼🥚一樣(英文還真叫 egg shell aorta ) 。如果要把心臟停下來、勢必要把主動脈用大夾子夾起來,鈣化處很可能就會碎掉,大則主動脈破裂、小則鈣化碎片打到腦部引起中風。
所以我只好做了所謂 “ 不碰主動脈” ( Aortic no touch )的不停跳手術,你不會做這種手術的,這台刀你就還真的開不下來。
4 個半小時的時間,完成 3 條血管的多條繞道,目前相當順利。
不過即便如此順利,我還是不會常規執行不停跳,畢竟證據在那裡,這門技術,在俠醫的繞道策略裡,還是擺在「備而不用」的位置。
我認為技術不是拿來炫耀用的,有所當為、有所不為,才是一個「專業職人」應該有的原則。
#歡迎有職人精神的你分享本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