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非常幸運能受 聯合文學雜誌 之邀,與最初開始閱讀影評的起點,更是相當景仰的前輩 馬欣 展開一場對談。應其新書《邊緣人手記》的主題,不但聊電影,也聊電影映照之下顯影的孤獨。以下是三部我們心中與孤獨無法切割的作品,她選了與未來息息相關的《2009 月球漫遊》、《地心引力》、《雲端情人》,以及一部隱藏版的《鋼琴師與她的情人》,我則是挑了《醉鄉民謠》、《海上鋼琴師》、《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隱藏版為《愛情,不用翻譯》。
⠀⠀⠀⠀⠀
印象深刻的是,我們從「何時覺察到孤獨的存在」作為話題的起點,聽馬欣講故事聽著聽著就入迷了,敏感纖細的她從不知孤獨為何物時,似乎就已清楚意識到孤獨的存在。反觀自己,孤獨之於我是有一定年紀之後才成形,或直接,或間接,促成了走入影像世界,並動念成立這裡的契機,雖無法因此擺脫孤獨的糾纏,有時又覺得如此孤獨令人上癮。
⠀⠀⠀⠀⠀
▍馬欣 ╳ Kristin 的孤獨放映室(上): https://bit.ly/3ksZjyH
▍馬欣 ╳ Kristin 的孤獨放映室(下):https://bit.ly/3mlNfBU
⠀⠀⠀⠀⠀
⠀⠀⠀⠀⠀
一些不相關的話寫在後面,少一點人看到也好。
⠀⠀⠀⠀⠀
今天剛好也是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誕生第六年的日子,在過去這一年的時間,忐忑交出了第一本書,以及第一個節目,有 YouTube 有 Podcast。平心而論,同時投入新嘗試與兼顧生活收入兩件事的確很辛苦,文中才與馬欣聊到,這條路真的不好走,無論你付出多少心血、是否能寫能講能表現,衡量價值的標準仍是曝光與流量,數據遠比內容重要許多,大眾的反應決定一切。
⠀⠀⠀⠀⠀
即使已經很努力,依然還不夠好。
⠀⠀⠀⠀⠀
新書五月上市後我相當訝異,通常都是話題書籍或出版社邀請讀者閱讀,博客來才會有這麼多評論,就連同期出版的暢銷小說都只有少少兩、三則回應,《光影華爾滋》卻有到十五則,且是好壞參半,有些刻意打擊。那陣子,還加上金穗獎的選片指南,這是生平頭一遭,所以戰戰兢兢把所有入圍作品看了兩遍以上,尤其是負責介紹的部分,偏偏自己真的不是一個擅長上台演講的人,表現普通,因此也有陌生人的批評,畢竟,指教才會帶來進步。選片指南上見到聞天祥老師時,怯生生將準備好的書親手交給他,並說,內容可能不是很好,也不太成熟,有時間的話再翻就好,不好看也請多多包涵。老師一副難以置信地抬起頭來直視我的眼神,充滿了理解,彷彿透視一切不安與徬徨,於我而言,這個眼神勝過千言萬語。
⠀⠀⠀⠀⠀
日前,看到阿滴分享心路歷程,也忍不住流下淚水,反覆讀了好幾遍又好幾遍。雖然自己不是一個鑽牛角尖的人,但也因為這些事情,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開始質疑自己的文字,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寫,該怎麼繼續經營這裡。如今,算是慢慢找到方向嗎?看到這麼雲霄飛車式的社群表現仍沒什麼信心,可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尤其是透過錄製節目、與前輩對談互動的過程中慢慢成長,紮實的成長,學著不受他人影響並更願意相信自己一些,明年此時再來看看我們會走到哪裡吧。
⠀⠀⠀⠀⠀
金穗選片結束後稍晚,收到了一封 mail,短短幾句話給予當時的我極大的鼓勵,默默加上星號,內心動搖時便點開閱讀,同時,更期許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900的網紅HowtinFli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睇完齣戲諗返轉頭, 我覺得D主角係壞人嚟, 手段殘忍, 非常過份 sosad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howtindog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owtindogs/ #howtindog #旅遊特輯 #血鑽...
血鑽影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實驗片是什麼?2021金穗獎實驗片單元看點又是什麼?】
.
上週六在信義誠品的選片指南,我負責主講的是實驗片單元。在影評圈以內,我可能算是比別人關注多一點點實驗電影(雖然真的是皮毛),也只是因為我曾寫過一篇實驗片名導吳俊輝老師的專訪。還記得當時去訪的時候挫死,開始惡補瑪雅.黛倫(Maya Deren)等名導的片。
.
在選片指南當天,我先引用了一段吳俊輝老師對實驗片的個人定義,很玄。礙於口述難以清楚表達,在此文字引用我當時的文章內容。
.
「⋯⋯許多人說自己厭惡實驗電影,視之為異類,卻也說不出來自己為何討厭。針對這個問題,吳老師自有一個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從根本來說,其實實驗片才是『真正的電影』,因為從中你可能可以看到電影膠卷的存在,看到影像本身的被介入、操弄等等。與主流電影引導你進入故事相反,實驗電影卻是一再提醒你,你現在所看見的是電影。」
.
如果要更了解實驗片的真諦,建議讀讀這篇專訪,沒想到後來Google搜尋「實驗片」三字,就能直接在第一頁找到這篇文。當初在寫的時候,為自己下定的目標就是,要確保所有人都能看懂,不賣弄太理論性的辭藻。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9619348
「挑釁界限,拆穿夢幻」進入實驗片的世界,專訪吳俊輝老師
.
比起中文維基百科開宗明義地寫:「(實驗片)是一種電影拍攝模式,它嚴肅地重新評估了電影慣例,並探討了以非敘述形式替代傳統敘述手法或工作方法。」好像會更清楚一點。
.
今年金穗獎選入的實驗片有其精彩之處,存在可觀作品,但我其實也懷疑,如果真的要嚴格地去檢視實驗片的定義,是不是並不是每一部都真的這麼實驗?有些反而比較像是所謂的錄像藝術、跨類型電影或更廣義的非劇情片。未來金穗獎如果要持續保留這個項目,勢必會面臨到現有分類可能會面臨挑戰的難題,過去台北電影獎也曾有過實驗片單元,但後來也已經廢除。
.
以下附上我在選片指南當天所做的影片介紹,算是草稿,當天並沒有完全照著說,所以內容會跟我用說的不太一樣。但為了讓觀眾更清楚知道賣點,讓大家更有興致去買票,所以稍微有點加油添醋,還請各位實驗先進們見諒。
.
希望今年實驗片單元的票房,能夠有一點點提升,你可能看不懂,但保證你每一部片看完都不會忘記。
.
.
本屆一般組、學生組實驗片介紹,歡迎搭配連結閱讀、欣賞。
.
廖哲儒執導的《殺人狂》,看來顯得斑駁的影像,其實是在重現一位負責執行槍決的法警日復一日的夢魘,反覆不斷的佛經誦讀聲與鬧鐘並置出現,澈底擾亂觀眾的觀影思緒,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焦慮感。
https://youtu.be/kSHiGrVJr_w
.
郭柏萱執導的《Stranger》完全以大特寫來呈現人體的局部,觀眾看完全片都不能知道這到底是同一個人的身體的紀錄,還是不同人體局部的拼貼。從來沒有看過一部作品有這麼密集的身體大特寫,看久了竟然覺得非常不安,自虐性的穿刺畫面,對觀者的承受底線也是一個挑戰。
https://youtu.be/d_tc80XttYw
.
《回流》是這個單元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延續了導演前作《異域》與《彼.此》的風格,以3D掃描軟體掃描一個日常的畫面,再讓攝影機深入這個掃描出來的殘缺影像。母親是緬甸華人的導演胡鈞荃這次選擇讓鏡頭走進華新街,那種看來極度詭異的空間感,撕裂了現實,其實或許更貼近導演的記憶的再現。
https://youtu.be/Z5Wy8rnhspQ
.
梁廷毓的《襲奪河》延續了過去的作品《無頭河》,他的作品一向在處理早期台灣的鄉野傳說,包括原漢紛爭與魔神仔等,這次的《襲奪河》則試圖還原早期原住民與客家人的血腥衝突,勾勒出一個靈異傳說,內容包括屠殺與人吃人。導演變造了影像的顏色與質感,使得空間也連帶顯得扭曲。現在坊間很多鬼片都用特效來嚇人,但我在看《襲奪河》的時候,是感覺不僅導演真的相信這世上有鬼,而且也真的有鬼參與演出。如果你投入進去看,大概感受到的恐怖感受不會輸給《女鬼橋》或《粽邪》系列。
https://youtu.be/GoW5fX_d_34
.
在一般組的部分,蘇匯宇導演一人就有兩部提名,分別是《未來的衝擊》與《女性的復仇》,其實本質上是錄像藝術的兩部電影,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挑戰了實驗電影的定義。《未來的衝擊》片名其實來自未來學大師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的一本著作,作品中讓旁白讀著書中非常晦澀的未來學分析,不過你不用去懂在這些名詞上鑽牛角尖,請享受蘇匯宇打造的極具幽默感的後現代影像。(註:同樣以《手事業》入圍本屆金穗獎的李宜珊導演有驚喜演出。)
https://youtu.be/Jw8FEWPxfb0
.
《女性的復仇》的靈感來自於台灣七〇、八〇年代的女性復仇電影,眼看一群女性衝進一間建築物毒打男人(其中一名女性是導演反串),男性斷頭、穿越女性陰部看到的日本軍官──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極度挑釁,卻有一種令人難以抵禦的美感。
https://youtu.be/_9Dr_IcyA4I
.
剛才蘇匯宇是把一本理論書籍《未來的衝擊》影像化,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則是把柯旗化的《新英文法》(早期台灣人人手一本的權威文法書)給影像化。片中的影像都是來自書中的例句。原來柯旗化是綠島受刑人,導演試圖從柯旗化的例句中,找到一些他對自由、人權的見解,以及對威權的控訴。概念非常有趣的作品。
https://youtu.be/xA1xjkc1zMs
.
最後介紹曾經以劇情短片《野潮》大放異彩、榮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呂柏勳的新作《聽說他這個人》。導演先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我們不知道他長怎樣,再請人去拼貼出那個人可能的長相。一群人七嘴八舌在討論的過程,卻也有人不知道這討論的群眾之中存在暗樁。與其說是實驗電影,它更像是一個會讓人渾身發毛的社會實驗節目,概念相當新穎特殊。
https://youtu.be/Ut5qDWKxiVk
.
.
(附圖為《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
金馬影展 TGHFF 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
血鑽影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爛番茄的「最完美」電影究竟有哪些?28部片單這裡看】
.
《柏靈頓熊熊出任務 Paddington 2》(2017)擊敗《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榮登影史最完美電影的消息在昨天引起了一些迴響。雖然這樣的排名乍聽可笑,但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好歹也是篩選了專業影評進行評選。大家都喜歡的電影通常好的平庸,但如果是刁鑽的影評人全都喜歡,還是相當有難度的。
.
那影史上,獲得爛番茄列為滿分的電影到底又有那些呢?
.
嚴格算起來,在爛番茄獲得滿分評價的電影有數百部,但大多作品獲得的評價篇數太少。以下片單的整理的基準,是每部片至少有獲得五十篇正面評價,而且必須要在十年之前公映,因為距離太近的作品,往往未能獲得太準確的歷史評價。抱歉了,柏靈頓熊!
.
如此一來,便會發現達到標準的電影僅有28部,而且名單出乎意料的可觀。裡頭居然有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
其它入選的日本電影還包括黑澤明《七武士》、高畑勳《兒時的點點滴滴》、是枝裕和《橫山家之味》,連宮崎駿都沒有一部作品能獲得滿分評價。唯一上榜的華語片則令人相當意外,是范立欣執導的紀錄片《歸途列車》。
.
【28部爛番茄滿分電影清單(拍序依創作年份)】
《淘金記 The Gold Rush》(1925)
《M就是凶手 M》(1931)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1936)
《木偶奇遇記 Pinocchio》(1940)
《蝴蝶夢 Rebecca》(1940)
《費城故事 The Philadelphia Story》(1940)
《梟巢喋血戰 The Maltese Falcon》(1941)
《羅拉秘史 Laura》(1944)
《碧血金沙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1948)
《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1952)
《七武士 Seven Samurai》(1954)
《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1957)
《四百擊 The 400 Blows》(1959)
《鐵窗喋血 Cool Hand Luke》(1967)
《最後一場電影 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
《魔鬼終結者 The Terminator》(1984)
《蒲公英 Tampopo》(1985)
《兒時的點點滴滴 Only Yesterday》(1991)
《紅色情深 Three Colors: Red》(1994)
《玩具總動員 Toy Story》(1995)
《玩具總動員2 Toy Story 2》(1999)
《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 The Taste of Others》(2000)
《Deliver Us from Evil》(2006)
《計程車司機之死 Taxi to the Dark Side》(2007)
《偷天鋼索人 Man on Wire》(2008)
《橫山家之味 Still Walking》(2008)
《阿富汗之星光大道 Afghan Star》(2009)
《歸途列車 Last Train Home》(2009)
.
.
(圖為《蒲公英》劇照。)
血鑽影評 在 HowtinFlix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睇完齣戲諗返轉頭, 我覺得D主角係壞人嚟, 手段殘忍, 非常過份 sosad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howtindog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owtindogs/
#howtindog #旅遊特輯 #血鑽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lV0EFlYUs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