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
讓某人或某事來決定我們的心情,
我們等於讓自己徹底變成一個無力無助的人。
當我們和情緒掛勾,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容易以管窺天,智慧能力也會倒退。當我們不跟情緒掛勾,我們就能夠用接近全景的視角,看見事物的所有角度,找到一個可以帶來雙贏和創意的明確方向。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個時間點,我在想,是不是正好來討論一些讓人沉靜的文字,可以幫上忙?
這篇摘文在人心浮動的狀況下,很適合拿來練習觀照。
瑜珈強調身心合一,其實並不是只有體位法的精進,內在心理與靈性世界也要同時修養。我雖然沒有練習過瑜珈的困難姿勢,但我對身體的動作,如何跟心理狀態交互作用,相當在意。
我認識一位容易焦躁的人,喜歡看政論節目,情緒一來更是猛灌咖啡。他「選擇」讓自己暴露在情緒大起大落的生活環境,容易把自己逼出病,卻又停不下來。
有些人,真是對這種狀態上癮了。日子平平靜靜地過,其實很輕鬆,但有人會嫌無聊,喜歡關注一些刺激性的訊息,要讓自己的生活多些變化。過量了,便傷害了自己的身心,還有身邊的關係。
他不想停下來,身心疾病會逼他停下來。或許,他是想要用這種方式,哪一次透過大大地痛苦,讓他一次斷了根,能從此甘願用健康的方式生活?
不過,相當有可能的,他會付出他從沒想過的代價!
曾經有練瑜珈的朋友跟我提到,練瑜珈的時候,生活中難解的煩憂便能被消融。可是,回到生活中,又重新不斷累積。
也許,每一步腳踏之地,都可以是我們的瑜珈墊。我們身心合一,看著我們的情緒如何被擾動,我們又因此做了什麼選擇,創造了怎麼樣的生命軌跡。
祝願您,看見那些無意識的習性,並從此開展更為豐盛的可能性!
**************************
為自己的情緒波動負責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們不僅常常為了自己的歡喜厭惡而上上下下,也經常因為情緒波動而上下起伏。不妨想想看,我們是不是經常感到沮喪、覺得受傷、覺得被人遺忘、不被欣賞、覺得被利用等等。我們很容易讓別人或外境來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如果我們老是用別人說了什麼或沒說什麼,來決定我們的心情好壞,那我們就是拱手讓出了自己的力量,接受外在事物的擺布;我們允許別人用他們的語言和行為來決定我們心情的滿意與否;我們讓自己徹底變成一個無力無助的人。
當我們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
讓某人或某事來決定我們的心情,
我們等於讓自己徹底變成一個無力無助的人。
祕魯裔美國作家卡洛斯·卡斯塔尼達 (Carlos Castaneda) 寫道:「仔細想想——真正削弱我們力量的,是我們覺得自己被人們的各種作為和不端行為所惹惱。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很重要,因而需要把大部分的人生拿來被人冒犯。」對於我們所認為的這種「冒犯」,我們是要用激烈言語、沉默退縮、找別人傾訴等等來回應,還是把這種被冒犯的感覺藏起來,等到六個月之後,根本沒有一個人記得發生過什麼事,情緒的起伏波動毫無恰當、是在浪費生命。它只是在表明我們對事情完全使不上力,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根據我過去擔任公司顧問、幫個人做個別諮商、還有我自己家庭生活的經驗,很明顯,情緒起伏通常需要付出高昂代價。比如:個別諮商服務的品質會下降,團隊工作會出現不必要的瞎攪和情況,跟家人相處間會衍生痛苦和誤會,而且還會耗損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當我們和情緒掛勾,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容易以管窺天,智慧能力也會倒退。當我們不跟情緒掛勾,我們就能夠用接近全景的視角,看見事物的所有角度,找到一個可以帶來雙贏和創意的明確方向。
看起來好像我們不太會受到外在事件的情緒干擾,事實上,沒事的時候,我們也會在腦子裡一次次反覆播放各種故事,結果仍是讓自己陷入谷底。比如,我們可能突然想起某人十年前或昨天對我們做了什麼事,我們的頭腦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會一次又一次、不斷重溫那些騷亂困擾,讓我們內心的不滿足感愈來愈深。
有一句日本諺語是這樣說的:「噪音不會干擾你,是你干擾噪音。」我承認,身為一個喜歡安靜的人,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過去我總是認為噪音在干擾我的「平靜、安詳」本性,但這句高明的諺語讓我學到:事實是我對噪音感到不耐煩,「我自己」才是那個干擾我生命流動的人,並不是噪音干擾了我!沒有任何逃避的藉口;我們所有的情緒困擾最終的根源都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心有不滿所導致。
跟情緒困擾很像,外在世界的誘惑和保證,也隨時都在引起我們的注意,讓我們上鉤。當我從森林假期回來之後,我發現科技產品帶來的刺激尤其驚人。我觀察到自己從知足狀態慢慢變成很容易被刺激的訊號吸引,因此我寫下了這段感想:
「鈴聲。就是它。森林假期中,我不曾聽到任何鈴聲。沒有門鈴聲告訴我有人想來看我。沒有電話鈴聲與手機行事曆提醒鈴聲創造出的二重奏,或是加上電腦郵件通知聲來形成三重奏,代表同時間有三個人正在找我。當然也不會有鬧鐘聲來告訴我現在該起床、不能再睡。」
而現在我回到家,刺耳嘈雜的聲音充斥在我身邊。它完全不像大自然的聲音可以伴隨我在純淨的光中靜坐,逐步進入深沉的定境;那些刺耳的雜音就像一個不耐煩的工頭,不斷用震動來干擾我,使我離開當下狀態,還要求我要立即回應它。「快看我!快回答我!快來關心我、把我處理好!」無論我當時原本多麼平靜在做什麼事,現在被它這麼一震,全都忘光了,我的注意力完全被轉移到「鈴聲」上。然後我發現,我的回應範圍之廣,居然是從非常生氣到對於內容不明的聖誕包裹感覺興奮。是誰打電話來?是誰寄電子郵件給我?誰現在找我做什麼?類似這樣的刺激和要求從無間斷,於是我開始好奇:「到底是誰在操作這場戲?」一不小心,我就變成一顆回應的溜溜球,對各種鈴響來者不拒;變成一個自願的奴隸,丟掉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只為去回應那個鈴聲。我已經被訓練成需要刺激,而且讓鈴聲來呼喚我離開知足狀態。我已經變成一隻巴普洛夫的狗,聽到鈴聲就流口水。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行事曆提醒鈴聲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我們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
讓某人或某事來決定我們的心情,
我們等於讓自己徹底變成一個無力無助的人。
當我們和情緒掛勾,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容易以管窺天,智慧能力也會倒退。當我們不跟情緒掛勾,我們就能夠用接近全景的視角,看見事物的所有角度,找到一個可以帶來雙贏和創意的明確方向。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個時間點,我在想,是不是正好來討論一些讓人沉靜的文字,可以幫上忙?
這篇摘文在人心浮動的狀況下,很適合拿來練習觀照。
瑜珈強調身心合一,其實並不是只有體位法的精進,內在心理與靈性世界也要同時修養。我雖然沒有練習過瑜珈的困難姿勢,但我對身體的動作,如何跟心理狀態交互作用,相當在意。
我認識一位容易焦躁的人,喜歡看政論節目,情緒一來更是猛灌咖啡。他「選擇」讓自己暴露在情緒大起大落的生活環境,容易把自己逼出病,卻又停不下來。
有些人,真是對這種狀態上癮了。日子平平靜靜地過,其實很輕鬆,但有人會嫌無聊,喜歡關注一些刺激性的訊息,要讓自己的生活多些變化。過量了,便傷害了自己的身心,還有身邊的關係。
他不想停下來,身心疾病會逼他停下來。或許,他是想要用這種方式,哪一次透過大大地痛苦,讓他一次斷了根,能從此甘願用健康的方式生活?
不過,相當有可能的,他會付出他從沒想過的代價!
曾經有練瑜珈的朋友跟我提到,練瑜珈的時候,生活中難解的煩憂便能被消融。可是,回到生活中,又重新不斷累積。
也許,每一步腳踏之地,都可以是我們的瑜珈墊。我們身心合一,看著我們的情緒如何被擾動,我們又因此做了什麼選擇,創造了怎麼樣的生命軌跡。
祝願您,看見那些無意識的習性,並從此開展更為豐盛的可能性!
**************************
為自己的情緒波動負責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們不僅常常為了自己的歡喜厭惡而上上下下,也經常因為情緒波動而上下起伏。不妨想想看,我們是不是經常感到沮喪、覺得受傷、覺得被人遺忘、不被欣賞、覺得被利用等等。我們很容易讓別人或外境來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如果我們老是用別人說了什麼或沒說什麼,來決定我們的心情好壞,那我們就是拱手讓出了自己的力量,接受外在事物的擺布;我們允許別人用他們的語言和行為來決定我們心情的滿意與否;我們讓自己徹底變成一個無力無助的人。
當我們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
讓某人或某事來決定我們的心情,
我們等於讓自己徹底變成一個無力無助的人。
祕魯裔美國作家卡洛斯·卡斯塔尼達 (Carlos Castaneda) 寫道:「仔細想想——真正削弱我們力量的,是我們覺得自己被人們的各種作為和不端行為所惹惱。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很重要,因而需要把大部分的人生拿來被人冒犯。」對於我們所認為的這種「冒犯」,我們是要用激烈言語、沉默退縮、找別人傾訴等等來回應,還是把這種被冒犯的感覺藏起來,等到六個月之後,根本沒有一個人記得發生過什麼事,情緒的起伏波動毫無恰當、是在浪費生命。它只是在表明我們對事情完全使不上力,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根據我過去擔任公司顧問、幫個人做個別諮商、還有我自己家庭生活的經驗,很明顯,情緒起伏通常需要付出高昂代價。比如:個別諮商服務的品質會下降,團隊工作會出現不必要的瞎攪和情況,跟家人相處間會衍生痛苦和誤會,而且還會耗損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當我們和情緒掛勾,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容易以管窺天,智慧能力也會倒退。當我們不跟情緒掛勾,我們就能夠用接近全景的視角,看見事物的所有角度,找到一個可以帶來雙贏和創意的明確方向。
看起來好像我們不太會受到外在事件的情緒干擾,事實上,沒事的時候,我們也會在腦子裡一次次反覆播放各種故事,結果仍是讓自己陷入谷底。比如,我們可能突然想起某人十年前或昨天對我們做了什麼事,我們的頭腦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會一次又一次、不斷重溫那些騷亂困擾,讓我們內心的不滿足感愈來愈深。
有一句日本諺語是這樣說的:「噪音不會干擾你,是你干擾噪音。」我承認,身為一個喜歡安靜的人,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過去我總是認為噪音在干擾我的「平靜、安詳」本性,但這句高明的諺語讓我學到:事實是我對噪音感到不耐煩,「我自己」才是那個干擾我生命流動的人,並不是噪音干擾了我!沒有任何逃避的藉口;我們所有的情緒困擾最終的根源都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心有不滿所導致。
跟情緒困擾很像,外在世界的誘惑和保證,也隨時都在引起我們的注意,讓我們上鉤。當我從森林假期回來之後,我發現科技產品帶來的刺激尤其驚人。我觀察到自己從知足狀態慢慢變成很容易被刺激的訊號吸引,因此我寫下了這段感想:
「鈴聲。就是它。森林假期中,我不曾聽到任何鈴聲。沒有門鈴聲告訴我有人想來看我。沒有電話鈴聲與手機行事曆提醒鈴聲創造出的二重奏,或是加上電腦郵件通知聲來形成三重奏,代表同時間有三個人正在找我。當然也不會有鬧鐘聲來告訴我現在該起床、不能再睡。」
而現在我回到家,刺耳嘈雜的聲音充斥在我身邊。它完全不像大自然的聲音可以伴隨我在純淨的光中靜坐,逐步進入深沉的定境;那些刺耳的雜音就像一個不耐煩的工頭,不斷用震動來干擾我,使我離開當下狀態,還要求我要立即回應它。「快看我!快回答我!快來關心我、把我處理好!」無論我當時原本多麼平靜在做什麼事,現在被它這麼一震,全都忘光了,我的注意力完全被轉移到「鈴聲」上。然後我發現,我的回應範圍之廣,居然是從非常生氣到對於內容不明的聖誕包裹感覺興奮。是誰打電話來?是誰寄電子郵件給我?誰現在找我做什麼?類似這樣的刺激和要求從無間斷,於是我開始好奇:「到底是誰在操作這場戲?」一不小心,我就變成一顆回應的溜溜球,對各種鈴響來者不拒;變成一個自願的奴隸,丟掉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只為去回應那個鈴聲。我已經被訓練成需要刺激,而且讓鈴聲來呼喚我離開知足狀態。我已經變成一隻巴普洛夫的狗,聽到鈴聲就流口水。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