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老師您的用心與分享
分享給需要的學生、老師、家長
粉絲投稿,歷史科補教:馮敬之老師
110年學測歷史科重點整理與考猜
請高三生一定要看喔!
明天(1/22)就是高三學測了,今年是101課綱的最後一屆,許多學生都以為考題會比較困難,其實只要掌握住幾個大方向和基本觀念,歷史24題全部拿到分數絕不是難事。
一、對每年的考生而言,前一屆的學測一定是具有指標性的考題,今年亦不例外,尤其是最近這兩三年,教育部推動108課綱不遺餘力,學測的考題也向108課綱靠攏,題組題的增加,文章字數的增加,都在在顯示素養題影響學測頗深。所以練習前三年的歷屆考題,瞭解題意題幹以及選項的意義,是面對今年學測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環節。
二、去年(109年學測)學測歷史考科,題目分布比例正常:臺灣史6題、中國史8題、世界史10題,算是頗為平均的題目分配,與前兩年題目分配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在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題目分配比例上,應該是不致於差太多的。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題組題的增加。從106年學測開始,只有13題是題組題,到去年(109年學測)已經有36題(整整一半)是題組題,題組題的增加量之大,若是沒有時常練習並熟悉歷屆試題,可能會使學生在當下現對考題時,會稍微地不知所措。加上題組題大致上都是混合題,且圖表眾多,一題題組中同時包含史、地、公的觀念,考驗學生對於觀念統合的能力,與圖表的判讀能力。但同學其實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只要能掌握基本觀念與解題技巧,面對難題也是游刃有餘、迎刃而解。
三、#臺灣史:
就臺灣史而言,109年學測出了6題,與往年相差不大,6題中拿原住民考鄭氏家族1題、清領前期1題、日治3題、戰後臺灣1題,由此可知,#日治時期 一直都是學測的大考點,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範圍。108課綱非常重視原住民與外人和漢人的互動,今年很有可能出與原住民有關的考題,另外考生們可以注意國際競爭時期荷蘭人在台的國際貿易,以及鄭氏治台時的建設;清領前期的對口貿易與行郊,以及宗族和宗教的發展、清領後期開港通商後的經濟建設也很重要,尤重沈丁劉三人治台時的措施;日治時期依然不能忽略內地延長主義時的社會運動,皇民化運動雖然是老對手,亦不能輕忽;#中華民國在臺灣 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發展,請考生一定不能忽略。
四、#中國史:
中國史去年出了8題,依據課綱「略古詳今」的精神,秦漢以前只考1題,而且是考道家儒家的淵源問題,屬於題意解讀的判斷題,符合108課綱的命題精神,史前到三代完全沒出題,108年出了1題,107年則完全沒有出秦漢以前的題目(包括秦漢),由此可知,針對學測考題,秦漢以前的部分同學們可以大致上看過即可;魏晉到隋唐在去年也未出題,前年則出了唐宋之間的考題1題,因為對於中國中古史的部份(也就是魏晉到隋唐),只需注意大方向與大觀念就好,例如魏晉時期的世族政治、唐代的安史之亂等。特別注意,因為108課綱中對於人口的移動有特別的章節來介紹,所以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三次人口的大移動,都是有可能出題的範圍。宋代以後就符合「#略古詳今」的精神,故宋、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遷,都是需注意的方向。盛清的政治考題傳統上出題較少,清末的戰爭條約與改革和革命運動,就是比較需要注重的考題。明中葉和清代的國際貿易、外籍傳教士的訪華,符合108課綱的重點,請特別注意。中華民國建國後的政治、經濟,以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立後的外交關係與內政,更是出題的大重點,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文革與改革開放,都是學測考題熱愛出題的範圍。
五、#世界史:
109年學測的世界史共10題,也是遵循著「略古詳今」的路線,並且以108課綱中人群的交流與移動為主軸,所以西洋上古史的部份完全沒有出題,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也未出題,但是伊斯蘭文化卻考了2題,禁止崇拜偶像與阿拉伯統治東南亞,因此今年有可能將重點放在十字軍東征與蒙古西征。進入到西洋近代史之後,大部分的考題皆與人群的移動與交流有關,#地理大發現與貿易大三角、印刷術的傳入與和宗教改革,最後20世紀考了1題戰間期。綜合而論,109年學測的世界史考題部分,已經非常偏向108課綱的出題模式,所以考生們在最後一天準備時,一定要著重在西洋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的部份,尤其以宗教信仰的比較,例如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仰、 #舊帝國和新帝國主義的比較:地理大發現和列強瓜分非洲、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流傳等,皆是符合新課綱的考題。傳統上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9世紀的歐洲局勢,都是考題會出的大重點,同學們還是要多加留意,文化和政治都應該依照年代熟記,每個文化和時代背後的意義知道即可。世界現代史的部份,一戰二戰的起因、戰間期的歐洲社會,以及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和1960年代以後出現的 #民權運動與學運,都是出題的大方向,一定要注意。
六、#時事題:
臺灣史可討論 #前總統李登輝過世、蔣經國日記出爐,兩人與台灣民主化發展有極大關係,題目可以運用日記內容,考台灣民主化發展的觀念。香港問題跟威權統治也可能入題。世界史則可能從疫情時事入手,包含黑死病怎麼傳入、傳出;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帶病毒去美洲,#病毒傳播路徑跟地理歷史結合,也可能涉及國際缺工,過去黑人的移民問題。「文字要練強、閱讀量增加、圖表題絕對不會少」,考生可運用刪去法,圈出關鍵字,從答案看題目等考試技巧,自然無往而不利。
七、考試技巧
1.年代判斷:基本上只要把年代圈出來,答案已經出來一半了,所以看題目一定先找年代。
2.圈關鍵字、句:關鍵字句一定要圈,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判斷題目,在寫完後減扎也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哪裡判斷錯誤。
3.刪去法:學測考題4個選項通常是可以先刪掉2個選項的,所以刪去法可以有效的幫助考生選出正確答案。
4.從答案看題目:因為學測考題題組眾多,題幹敘述較長,動輒8行10行,因此對於分秒必爭的考生而言,閱讀大量文字或史料但是抓不重點是大忌,所以我們可以倒過來閱讀,先看問題與答案,再回過頭去看題目敘述,瞭解問題要問什麼,再去圈關鍵字來答題,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請同學千萬不要忘記。
5.理性的邏輯判斷:很多同學會說就算刪掉剩兩個答案還是會選到錯的那一個,這是侯你就需要邏輯的判斷能力了,當你在選擇答案時,必須要判斷這兩個答案哪一個較不合理,就一定是錯的,所以理性的邏輯思考是很重要的事。
結語:大家努力了整整兩年半,就是為了明後兩天考試,希望大家的社會科都能考到15級分,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加油加油加油!
#這一篇打了我整整兩個晚上
#熬夜到眼睛都紅了
#高三再努力兩天
#就自由了
#加油加油加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國一○四年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週年院慶,亦為清宮西洋畫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來華三百年,本院特以郎世寧等宮廷畫師所起稿,由巴黎雕刻技師完成的〈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為主題,研究團隊考據史實,走訪海外,還原相關史事,策劃拍攝4K高解析度紀錄...
西洋 印刷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 知史百家
安煥然
眾所周知,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已懂得利用磁石的指極性,製成「司南」。大概到北宋時期,中國人領悟到把鋼鐵在磁鐵上磨過後也能產生磁性的原理,製成了人工磁鐵,並把這種技術應用在航海導航,遂使指南針的使用具有了劃時代的使命。
姚楠、陳佳榮和丘進合著《七海揚帆》一書指出,1044年(北宋初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記載了「指南魚」的製法。據說,這是世界上利用人工磁鐵製作指南儀器的最早記載。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介紹了水浮、縷懸等四種製造指南針的方法。沈括甚至還發現了地磁偏角常常偏東的怪現象。這比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時對磁偏角的類似發現早了四百多年。
世界上最早記載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的文獻,是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談》。該書作者朱彧追述其父親朱服在北宋元符、崇寧年間(1098─1102)在廣州當官時,對航海活動的見聞。《萍洲可談》記曰:「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其意即是說,北宋時期中國人在航海的時候,夜晚以觀看星星的方位,白天看太陽來辨認方向,遇到陰雨天(無法觀星)就使用指南針來導航。這則文獻說明早至11世紀末,指南針已在中國航海上使用。
13世紀,南宋福建路市舶提舉趙汝适《諸蕃志》更是記說:「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厘之失,生死繫矣」,說明當時指南針在中國遠洋航海上的重要作用。
指南針在使用之初,只是一枝會搖擺旋轉的磁針,沒有固定的方位盤。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徐兢奉命出使高麗,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指說,船隻在夜晚航行時,除視星斗前邁;晦冥時,則靠「指南浮針」來分辨南北。這種浮針,當是指水浮針。
為了讓指南針有固定的裝置,方便船隻的定向航行,中國人後來就把堪輿學家用來看風水方位的經盤,運用在指南導航上來。最初這種東西叫「地螺」(亦即「地羅」)。
根據王冠倬《中國古船》的說法,宋元時期乃至明初鄭和下西洋,中國航海所用的針盤都是水浮式的,俗稱「水羅盤」。它是把磁針橫貫浮置於水上,再增添一個刻有八卦四字、十二地支,分別標明(共48)方位的圓形經盤結合而成。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吳自牧《夢梁錄》記錄中國人航海「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此處之「針盤」是為中國航海文獻中使用羅盤的最早記錄。該文獻更指說,這種分辨方向,掌司羅盤的船員,是由稱作「火長」經驗豐富的專門人員來負責的。
宋元中國海商就是靠著羅盤這種導航儀器,勇敢沖向大洋,開拓了東洋和西洋針路的海上貿易航線。明代鄭和船隊也是靠著這種水浮羅盤,在茫茫大海中,晦冥陰雨時,仍能辨別方向,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
李約瑟《中國科技史》高度評價了中國人的智慧。他說,指南針的應用是航海技術的巨大變革,它象徵著原始航海時代的終結和航海新時代的開始。只有在掌握了指南針後,大洋才不再是人類不可逾越的障礙。
近代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更指出,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改變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這種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與影響。
把話題拉回本次的主題系列書寫來。在中國海洋事業發展與古代馬來西亞的關係史上,我感興趣的是,自宋元以來,除了順風相送的馬來半島,中國海商亦勇敢地開拓了東洋航線。羅盤的導航,使他們得以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把遠洋海外貿易的焦點,投向古國渤泥,亦即今之北加里曼丹的汶萊和東馬來西亞來了。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西洋 印刷術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9學測 #學測社會科 #臺灣高中生 🇹🇼
109學測倒數 3 天,考前猜題與重點整理 🤭
需思考的素養題,各種整合性能力、批判思考的展現會成為題目中的亮點。(以下引述林揚老師,整理的概念清單)
針對地理科,林揚分析,地理基本素養是要熟地圖、知方位、判斷因果關係,地圖的判別,要注意等高線判斷、衛星影像圖識別、經緯線性質;GIS近幾年也常納入考題,要留意網格向量模式、四大分析法;地形則要關注海岸、崩壞、河川、冰河等。
林揚也說,地理科針對氣候與自然景觀的行星風系、洋流、氣候型態、天然植被與土壤性質也需注意,產業主題則要關注商業性農業、中地理論、交通革新與工業區位變遷等;人口與都市部分也需注意人口轉型、都市規模;至於各大洲的地理,林揚建議,亞洲可注意東南亞多元文化、印度半島氣候,歐洲注意歐盟、東歐與南歐差異,大洋洲關注自然景觀、紐澳產業分辨,非洲多讀撒赫爾地區,北美關心農業帶與天然災害,南美的殖民經濟特色、台灣的族群分布、中國的產業、環境問題也需多加留意。
針對歷史科,林揚建議熟讀年代、史觀、大方向而非零碎史實的記憶,舉例,17世紀前、荷蘭治台的政經制度;清治台灣前期移墾社會的特色;日治時期台灣內地延長的社會運動、皇民化的戰時體制;甚至是近代的兩岸與外交關係、威權體制與民主改革。至於中國史,林揚建議多讀中國古代史,包括,魏晉世族發展、隋唐天可汗體系建立、宋元經濟體制與多民族政權、明清皇權提升與美洲作物傳入;中國近現代史(清末變法與革命、新文化運動、國共關係)。
至於世界史,林揚建議多熟記上古世界史、中古世界史(十字軍東征)、近代世界史(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地理大發現重商主義、專制王權、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維也納會議保守主義、英國工業革命與資本社會共產主義、普法戰爭與俾斯麥體系)、現代世界史(兩次大戰、戰間期女權運動、經濟大恐慌、美蘇冷戰)等。
公民科,林揚分析,心理學中的人格發展、社會學的多元性別、社會運動、文化位階、新聞學中的媒體識讀、政治學的內閣總統雙首長、台灣的政治體制選舉制度、兩岸關係、法學(憲法法律位階三代人權比例原則、民法總則編親屬編、刑法犯罪論刑罰論、形事訴訟法檢察官職權與被告人權)、經濟學(邊際效益、機會成本、比較利益、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國際貿易、GDP、外部效果、公共財)都將有可能出現在考題中,考生須多加注意。
跨科整合也是近年常出現在社會科考題中的類型,林揚建議考生,需要知道歷史上大帝國的位置與氣候,例如,亞歷山大帝國的氣候包括地中海與熱帶沙漠,羅馬帝國的經度約位於0゚-30゚E,又或是地理大發現的航線與行星風系洋流地圖,如,哥倫布順加那利涼流到美洲、順著西風與北大西洋暖流回歐洲。
另外,政治體制與歷史事件的發展也是出題熱區,如內閣制與光榮革命、總統制與美國獨立、雙首長制與法國第五共和建立,可整合公民與歷史的知識等。而成語與經濟學原理也是跨科整合的好素材,如,洛陽紙貴可以整合經濟學的市場機制與歷史的印刷術尚未發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以整合機會成本與班超出使西域及中國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等。
林揚提醒考生,太近的時事不會出,題目通常不直接考時事的內容而是背後的現象,如:交通議題會考蘇花改切穿中央山脈,以及沈葆楨開山撫番,環境議題考環保少女搭飛機和吃香蕉的道德爭議、亞馬遜大火與游耕活動的關聯性。外交議題則需要關注台灣與所羅門吉里巴斯斷交、此兩國的所在位置與太平洋戰略意義。少子化議題可以討論高房價、低薪資、戰後嬰兒潮世代、與人口轉型理論。假新聞議題則必考媒體識讀、資訊倫理、閱聽人近用權的濫用。選舉議題可以考集會遊行法、罷免與統治正當性。而汙染議題則可連結到外部成本、大陸霧霾透過風向與海漂垃圾隨著洋流對台灣的影響。
西洋 印刷術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民國一○四年適逢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週年院慶,亦為清宮西洋畫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來華三百年,本院特以郎世寧等宮廷畫師所起稿,由巴黎雕刻技師完成的〈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銅版畫為主題,研究團隊考據史實,走訪海外,還原相關史事,策劃拍攝4K高解析度紀錄片。 本片特邀影金獎主播沈春華擔任主述,道出乾隆朝的西北戰功,銅版畫委法製作經緯,及銅版畫製作技法等歷史陳跡。攝製團隊更遠赴歐洲取景,拍攝現存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銅版畫及德國民族學博物館的銅版,並至銅版印刷工坊探究銅版印刷術。在十六幅得勝圖中,〈格登山斫營圖〉和〈黑水圍解戰圖〉兩幅是由郎世寧所起稿,經由寫實透視的刻畫技法,揉合中西藝術,從而彰顯清廷的赫赫武功,充分描繪了西北戰役中,清軍將士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戰鬥精神。本片以院藏文物和其他存世代表文物,見證十八世紀中西藝術合作的偉大成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mIO29vKJd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