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書 #天下雜誌出版 #打造韌性
三菱電機、BMW、3M、西門子等,這些企業有什麼共通點?
答案是,這些企業成立迄今都超過一百年。
但台灣的「百年企業」,你說得出來有幾個呢?
根據統計,那些公開發行上市且持續營運中的近千家企業,平均歷史不到四十年。
在技術推陳出新、環境變遷快速的數位時代,#經營者 如何帶領企業在迎接當下各種挑戰之際,同時落實數十年、乃至百年的永續經營理想?
《打造韌性》作者分別來自學界與順利跨世代傳承的產業界,除了從跨業跨域的「橫剖面」檢視當代經營課題外,也從跨時的「縱剖面」探索經營的變與不變。透過更為全覽、綜觀的視野,為經營者帶來猶如撥雲去霧般的幫助,更是 #企業二代 亟需共學共享的關鍵心法。
👀 好評推薦——
「書中充滿了許多國內外案例與架構性洞見。」——林佳龍,前交通部長、台中市長
「巧妙地結合宏觀面的分析架構和微觀面的實務應用,既見樹又見林。」——胡星陽,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轉型與傳承,是打造百年企業最重要的挑戰,突破的關鍵在於具備長期的眼光及持續做有累積意義的事。本書提供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思考框架,強調在以人為本的領導管理與企業文化的基礎上,打造能勝與不敗的韌性六力。」——黃男州,玉山銀行董事長
「讀完本書後,我深有打通任督二脈的暢通快感。書中提及的六大韌性,若一家企業能夠六力貫穿,力力相通,勢必能夠所向無敵。」——黃怡穎,台中精機董事長特別助理
「本書為永續經營提供數位方法與傳承之道。」——賀陳弘,清華大學校長
_
📖 購書傳送門
博客來 https://reurl.cc/Mk0lY4
MOMO https://reurl.cc/52pkKq
誠品線上 https://reurl.cc/431xmD
金石堂 https://reurl.cc/AR751K
天下網路書店 https://reurl.cc/95GlZd
📖 電子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px1Gx8
Readmoo https://reurl.cc/xE9RO4
樂天Kobo https://reurl.cc/jg1AGq
#數位轉型 #企業傳承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見樹又見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看回原生家庭
#我們回顧原生家庭到底是看什麼
1。回顧原生家庭,不是挖瘡疤的概念。傷口被你一開,血流不止,又不會縫回傷口,這是危險的。所以小心,即便找老師,都要格外小心。(市場上,沒有助人的專業實務訓練背景及大專背景的,請你真的要小心。)
2。回顧原生家庭,不是僅僅發現而已。能發現是很可貴,不過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發現的狀態而已。只停留在發現的狀況,那難免會掉入一種「我就是被你們害到變成現在這樣」的受害情節。
3。回顧原生家庭,是我們相信過去的一切都是自己和別人一同參與的創作品,那現在我看見了,發現了,我想要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重新調整自己的思維,運用更成熟的自己做出更貼近自己的選擇。你可以說這是再創造、也可以是重生、也可以說成是再選擇。
4。回顧原生家庭,可以探索很多脈絡。為了不讓它太複雜,給大家參考三個脈絡來探索。
a)第一:探索爸媽的夫妻關係。
可以探索他們之間的權力如何分配、之間的責任如何運作、之間的關係如何經營。尤其是他們倆人如何消融彼此之間的差異。這些都是你小時候爸媽所給的的身教,滋養了你、或許傷害了你。
b)第二:探索爸媽的原生家庭。
可以探索他們是如何長大的。他們的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他們成為一名男性以及一名女性。他們對金錢、成就的定義。他們對苦難、衝突的應對。這些都是他們的身教及言教,教對你的、或教錯你的。
c)第三:探索自己當初在原生家庭的選擇及學習。
爸媽各自給我們的家庭氛圍及經驗,決定了我們喜歡誰、不喜歡誰。爸媽各自給我們的付出及關懷(甚至是遺棄及傷害),決定了我們怎麼想自己:喜歡自己、或討厭自己。
5。回顧原生家庭,基本上就是探索這三個層面。(當然還有更多。)然而這是基本脈絡。就讓你能「見樹又見林」。
6。記得探索,不能只停留在發現的階段,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重新再選擇、再調整、再創造的機會。
7。可能父母的夫妻關係、父母的原生家庭,你無法帶來太大的改變,可是屬於你和配偶的夫妻的關係,你孩子的原生家庭,這裡頭,你有太大的進步空間了。
8。過去的,無法改變,可是我們可以改變如何看待過去。把這份再創造所帶來的改變,帶入你現在的家庭,成為你孩子未來的力量。這就是 #把爱带回家 的概念了。
實在不容易、不過認真做起來,也不難。
有心、有愛、有力量,相信自己。
相信孩子及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生命。
祝福大家、祝福自己。
以量
05/09/21
#允許自己選擇愛
#讀書會
#第一堂
#最初的三角關係
#回顧過去
#展望未來
#活好當下
文/圖 馮以量
歡迎轉發 但杜絕剽竊
見樹又見林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見樹又見林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2:04 哲學的觀點:旁觀者有義務救人嗎?
03:03 心理學觀點:為什麼會袖手旁觀?
04:15 出手救人前的5個階段
05:33 社會學觀點:阻力最小的路
06:56 避免袖手旁觀第1招:找到認同感
07:46 避免袖手旁觀第2招:掌握知識,練習再練習
08:41 避免袖手旁觀第3招: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
08:31 我們的觀點
10:09 提問
10:35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威儒
|腳本:威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感謝協作者Yee Hong提供資料參考
【 延伸閱讀 】
→小悅悅事件:https://bit.ly/3mKMT4Y
→人有慈善的義務:彼得辛格的池塘論證:https://bit.ly/36DtblT
→《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揭開讓我們選擇沉默的人性機制》:https://bit.ly/2VHLcJv
→《見樹又見林》:https://bit.ly/2Vy2XLo
→CPR與AED圖解完整步驟!這4字口訣要牢記:https://bit.ly/3mKN2W4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見樹又見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四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邀請你思考一個「假設」的狀況。假如呢,你要組隊參加一個益智的比賽,而你是隊長。
在這個比賽裡面呢,參加的隊伍要搶答各類基本常識的問題。而這個賽事很重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
在你的隊上,已經有三個很強的隊友了,他們不但經驗豐富,也是這個比賽的常勝軍。但是呢,你還缺一個隊友;所以你要負責把成員找齊。
那你經過了一些篩選,最後剩下兩個候選人,他們的經驗跟背景都相當;而他們測試的成績,是從其他候選人當中脫穎而出的。
在第一關裡面,兩個候選人已經完成了隨機分配的不同測驗卷,用意是要評估他們的能力跟知識;而你的工作是要分別檢視他們的答題狀況,然後決定選哪一個人,來當你們的隊友。
第一個候選人,他作答的測驗卷裡,他在10題裡面答對了8題;而所有答過這份測驗卷的人,平均答對8.94題。
你覺得他比賽的表現會是怎麼樣呢?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性,會挑他的隊友呢?
那麼我們來看第二個候選人,這個候選人答題的狀況沒有第一個好,在10題裡面他只對了2題;不過呢,所有答過這一份測驗卷的人,平均只答對了1.97題。
那你認為他的比賽表現會怎麼樣?你會挑他做隊友的機率有多大呢?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8比2」誒!所以第一個候選人,是不是比第二個候選人來的好?可是,如果你是按照這樣的一個判斷方式的話,你可能就做錯了決定了!
在這裡有點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就是我們該怎麼樣從一個人的行為裡,去觀察這一個人的特質?比如說,像智商啊、領導能力啊!並且把大環境的干擾因素,也同時考量進去。
這個其實也是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的一個思考議題。比如說,你的公司要請一個新的CEO。
其中一個人在蓬勃發展的產業裡,領導過一家成功的企業;而另外一個,在一個競爭很激烈的夕陽產業裡,帶領一家公司存活下來。
那你會對哪一個人選,比較有信心呢?
再假設有兩個業務員,其中一個在商品需求很高的地區,達成很高的銷售額;而另外一個銷售成績比較差,但他負責區域商品需求也比較低。
那你又會提拔哪一個人呢?
又或者是有兩個畢業生,其中一個人的學校全校的平均分數是3.4,而他在這個學校裡面他拿到了3.6的成績;而另外一個學生,他們全校的平均分數是2.8,但是他拿到了3.3的成績。
那你會覺得哪個學生比較優秀、比較有企圖心、比較用功呢?
其實這些例子,都在問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叫做呢,我們到底在做任何判斷跟決定的時候,有沒有把「背景因素」考量在裡面?
就像今天開頭問你的「假設情境」一樣,你會選擇第一個候選人,還是第二個候選人呢?
第一個候選人,他雖然答對了8題,可是跟他做過相同問題的人,平均是答對了8.94題。所以呢,他的實力其實比平均值來的差的!
而另外一位候選人,雖然他只答對2題,可是呢,他的測驗卷多數人只會答對1.97題;他的水準是不是比一般人來得更好?
所以你到底該選誰,當成是你的隊友呢?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都要面對很多的選擇,都要做很多的決定,你有沒有具備有「做決定的能力」?然而「做決定的能力」的背後,是在於你有沒有鍛鍊出你的思考?
對很多事情來說,你有沒有一個「相對」的概念,你有沒有把任何人的任何表現跟特質,放到他的環境跟背景底下,去做綜合的評估?
我想面對人生的選擇,沒有人能夠給我們標準的答案。
但是呢,唯有你鍛鍊自己思考能力,跟做決定的能力;你才能夠在你的人生裡,過得更好、活出你想要的樣子,不是嗎?
希望你能夠透過今天的分享,長出「見樹又見林」的能力。
然而,如果你想要更有效的長出這方面的能力,也歡迎你加入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那麼今天的分享就跟你談到這邊。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提到的【過好人生學】。
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期待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見樹又見林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閱讀 #說書 #好書推薦
Hi 我是Vincent, 這部影片是我讀完《見樹又見林》之後所製作的,一直以來我做影片的內容都是以讀完之後,讓我最想跟別人分享的內容為主,所以會少了書中部份內容。
影片中有提到部分女性意識、性別歧視、同性戀的議題,若有造成的 你/妳 不舒服,在這先跟你說聲抱歉,我絕無冒犯任何人的動機,請你見諒。
這本書是朋友介紹給我的,看完第一章時,真的驚呼作者的觀察力,能從生活中如此小的事情,探討出社會學的觀點下的種種,希望這部影片的內容能讓你獲得知識上的提升。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很多朋友也可以),謝謝拉
未來我希望能每個禮拜上傳一部影片,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可以寫信給我,我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見樹又見林 在 科普一傳十Science etrans - 《見樹又見林》超ㄎ一ㄤ預告出爐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天氣太熱,咕編的同事不知道燒到腦袋壞掉、還是嗑了什麼... 《見樹又見林》首支超ㄎ一ㄤ預告片,正式上映! 6/8~6 ... ... <看更多>
見樹又見林 在 Re: [心得] 見樹又見林-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Shyue0702 (笑咪咪炒麵)》之銘言:
: 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 著:Allan G.Johnson
: 譯: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 出版: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本書的標題是
: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 Sociology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昨天複習這本書,不是讀書心得報告,單純跟大家分享 :P
https://habboheres.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20.html
(blog好讀許多....)
========================================
在4月19日路過(真的那種路過)台中茉莉書房,又轉進去把這
本十多年前的小書看完了,因為已經看過一次,這次屬於複習性質,
花了兩三個小時,依舊雋永,有更深刻的體驗。
這本書的開頭寫得非常精彩,難怪成令方老師一看就愛上,書的
第一段寫道:「我是個學以致用的社會學家。這本書要談的是,社會
學是什麼,我如何學以致用,將社會學學以致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值得這麼做。這本書想要呈現,社會學如何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層
面:從早報的頭條新聞,個人成長的經驗,到世界上種種的迫害蹂躪
。不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簡單的事,還是
複雜得超乎我們想像的事,社會學都有所牽扯。」
太精采了。什麼是社會學?怎樣能稱為社會學家?如何是學以致
用的社會學家?如何學以致用?為何任何事情都有所牽連?如何理解
這些牽連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該如何先定義一個學科範疇?以最近兩岸服
務貿易協議而言,它是屬於國際貿易系的守備範圍嗎?或是國際關係
(外交)學系的範疇嗎?(疑,國際嗎?)又或是經濟系的研究領務
呢?或者是服務科學所劃設的論述田野呢?難道就無關於社會系嗎?
空間領域就不能介入嗎?電機系的人是不是也有話要說?法律系就不
能從中置喙嗎?是的,都可以,萬事萬物都在大家的守備範圍,只是
必然有屬於那個學科的視框、觀點和理解方式,因此,作者( Allan
G. Johnson)便是要探討什麼是社會學這件事情。(我們也應該思考
,什麼是經濟學、政治學、地政學、建築學和都市計畫學這件事情,
如何理解,接著怎麼實踐?)
作者表示如果什麼都是社會學,那就什麼都不是社會學了,作者
花了相當的篇幅在論證社會學這件事情。(有機會一定要去看,尤其
是本書的第一章。)撇開作者說了什麼,我認為:社會學是在探討個
人們在一起的各種特別的相互關係,包含了人跟人的關係、人跟關係
的關聯、關係與關係之間的關聯。(再聲明一次,這是我認為,Allan
說了什麼,請自己去看書。)這三層的關係,牽涉了我及我們如何參
與在社會當中,不同的關係和產生關係的方式則影響我如何理解這些
關係。1)以人與人的關係而言,因為我們是多元、差異及多樣態的
獨立個體,本質上必然不同,不同人與人的組合必然有不同的互動和
關係產生,這是作為人的本質差異所帶來的關係變化;2)而人與關
係的關聯,則是人與人的關係產生之後,再回過頭來影響我們,形塑
個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我們如何選擇、行動及判斷,同時,我們的
選擇、行動及判斷也會再進一步改變這些關係的樣態;3)關係與關
係的關聯,則是多層次的複合關係組合,是整體的一個持續過程,而
個人、我們、人們的關係,就在這當中運作著,我們都有了關係,各
種關係彼此影響著。因此關係是一個複合體,不是非A則B的關係選
擇,不必然只能有一種關係,而是多種關係的交互張力過程,因此社
會學就得檢視我們在社會體系當中、生活當中及互動過程中的關係,
以及參與其中的方式。(這是我對於作者的關係概念的概略性回憶。)
好,舉例來說,兩人在一起,他們的生理本質是被醫學和人類學
賦予分類的,他們會互助合作,可能因著生理差異而有不同的分工和
互利方式,這是他們原生的關係。但假若他們是母子、夫妻、父女、
姊妹或兄弟則會有另外的關係產生,這些額外的關係是社會給於他們
,而他們被賦予在某個關係的某個位址當中,同樣的他們離開彼此之
後,可能會是上司、可能會是家管、可能會是總統、又可能會是學生
,也因此他們有了另外一個關係位址,也面對了另外的關係網絡,而
這些關係跟關係之間偶爾是會衝突的。作為一個家長,它可能希望自
己的小孩念好學校、可以選擇好的教師和班級,但若作為一個校長或
教育部長,它則可能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多元的環境中成長,而不是窩
居在富官貧窮二代的小團體中,這時它的關係間的關係就會打架,影
響它的選擇、行動及判斷,無論它最後的決定是什麼,必然反饋回它
所處的各種關係以及關係間的關聯。
以上是本書第一章的心得,很精彩,但還是得對這本書做出一些
討論。1)首先,在本書中,都是指涉「關係」,但這種關係應該是
有更多元的樣態,而且是浮動的、是脈絡而定的,雖然很不想直接借
用,但大概就是絕對性的關係、相對性的關係和關聯性的關係,而且
前幾段三層關係也是我個人的讀書心得,書中並沒有這樣的分類,因
此將各種關係都視為關係是本書的原初說法,而我並不甚認同,因為
關係是有層次、有型變的。2)再來,說到形變,本書第一章講到快
結束之時,才蹦出了一句「持續參與其中的過程」,終於把時間性加
進來了,帶出了關係的型變和持續改變、持續參與的變化過程,但還
是沒有講到不斷累積關係、不斷散溢關係的這種樣態。例如同一地的
一群人,關係不斷積累,可能就會形成潛規則、道德風俗文化等,這
些關係的型成是經由歷史而彼此創造、相互給予的,因此應加入時間
性的討論。3)完全無視於社即是空、空即是社的討論,無論是Jared
Diamond、Daivid Harvey、Henri Lefebvre、Pierre Bourdieu或是Michel
Foucault都會帶入這樣的空間性,如阿弘所言「空間與社會應該是難
以分離的思考範疇與實踐場域。不過,在既有學科分劃下,進入建制
已超過一個半世紀的社會學,卻未直接以空間為探究對象,嚴肅考慮
社會事象的空間向度。」簡單說,人會影響社會、影響空間,社會會
影響人、影響空間,而空間會影響社會、影響人,一種多P相互影響
改變型態,而這種改變的流竄則可理解時間性。於是,人/社會/空
間/時間,就在當中不斷相互、被影響著。
回到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提出了四個問題並嘗試回答,其中兩
個問題我很喜歡「為什麼會有貧窮?」、「我們到底是誰?」,這兩
個問題也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空也來想想,在此說說作者的說法。
為什麼會有貧窮?作者認為,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先搞清楚問題,
搞清楚才有辦法解決。貧窮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體系、制度、關係
後果,而這種後果的來源則是資本主義所提倡的效率、替代,以致於
有些人若在之外,就窮了。白癡的解決方法有兩種,1)就不要怕競
爭呀,就贏過別人就好了。賺比別人多的錢、在商場上把別人擊垮,
這種競爭概念,只是換一個人窮,貧窮依舊存在,問題沒有解決的;
2)則是補貼或補助,讓窮人沒那麼窮、沒那麼痛苦,但本質上還是
窮,它還是在窮的社會關係階層中(或者像某些國家,把貧困陷下修
、調整失業率計算方式,貧窮和失業就消失了,MAGIC~)。因此,窮
,是社會問題,不能用競爭邏輯、用個人邏輯來思考。要重新檢視人
和體系的關係,而這個體系正是資本主義(或是現在所說的新自由主
義),要對抗,對抗不了至少要想辦法修正。
我們到底是誰?這也是個大哉問。作者認為,部分的我是被賦予
的。我們存在於這個社會當中,自動被歸於某種社會類屬,因此有些
我們所具備的意義、關係,是被歸類、被賦予的,而我們依循這樣類
屬關係,則會自然找到相似的人、相似的生活圈(所以富二代、官三
代和創業第一代會自然聚在一起,會相互依存繁衍生命鞏固彼此,是
相當合理的),因此我們是誰?如何互動?是受社會影響的,(且受
空間、時間和其他人影響),沒有人能獨立之外。
最後的最後一頁,作者認為,社會學的理解或實踐,有各種不同
面向,並鼓勵眾人們,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要成為解答的一部分。
因此我認為,對應前面兩個問題,「為什麼會有貧窮?」、「我們到
底是誰?」,我們若沒有足夠的理解和實踐也無妨,僅求認識自己、
讓自己免於貧窮也可以,但我們不要創造問題,不應該讓別人變窮、
不應該讓別人迷思自己,更不應該鞏固那個會讓人變窮的制度結構,
也不應該不自知的去強化那個會讓人變窮、變不自主的霸權階級。
不行動,至少也別拖行動者的後腿。
--
國家研究院 政治, 文學, 學術
Academy 研究 Σ科學學術研究院
Interdiscipl Core Σ 跨領域.學術總合研究中心
Urban_Plan 都計 ◎都市規劃討論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17.1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397965413.A.C9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