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同學寫的大埔商場文化研究
《埔紙》五月號文章網上版
大埔生活:散場生機(大廣與翠屏)
「散場」是指業權分散的商場。由於舖位面積小加上業權分散,特別適合小本經營,對大型連鎖店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當連鎖店令大部份由地產商控制的商場變得千遍一律時,門面較為樸素的「散場」反而成了街坊和小眾消費者的「綠洲」,煥發一種獨特的生機。這期大埔生活為大家介紹兩個經典「散場」:大埔廣場和翠屏商場。
@潮流指標:大埔廣場
落成剛好三十年的大埔廣場,一樓曾經是溜冰場,接着改建成酒樓,之後再拆細賣散業權,吸引了各種各樣的經營者進駐,慢慢形成了多元小店的格局。今日的「大廣」可謂區內的潮流指標,平日下午和周末都有很多年輕人閒逛,也有不少市民跨區來「尋寶」。店舖種類夠多,時裝店、拼圖店、賣手作仔的格仔舖,甚至郵票社都有,而且每年還有一定數量的新店開業,可謂生氣勃勃。
記者與幾位中學生閒聊,她們表示多數會來「大廣」逛街,最喜歡這裏的「格仔鋪」,因為可以買到不少DIY手作飾物。她們異口同聲表示,不希望「大廣」變成像對面街的大埔超級城,因為這樣就「不好行」了。剛在「大廣」開業幾個月的花店老闆譚小姐也表示,舊式商場有其好處,雖然人流較少,但沒有連鎖店進駐,就能給小店多些生存空間。
記者也到訪過在「大廣」開業十年的「小木偶精品店」。「小木偶」的貨品都是店主從不同貨源搜羅回來,譬如泰國製造的手工製工藝品、家品以至衣服,與其他專賣大品牌的精品店不一樣。店主表示,不時都有街坊給他打氣:「想有多啲呢種鋪,加油唔好執。」
@小眾至愛:翠屏商場
單一業權的大型商場,往往由地產商操生殺大權,為了收更多租金,不斷高級化和引入連鎖店。「散場」有趣之處就在於,它的「性格」不是一個大業主說了算,而是由一眾小經營者及顧客慢慢累積起來。與大埔廣場的潮流和青春剛好相反,開業接近三十年的翠屏商場愈積愈厚的是「街坊味」:傍晚時候街坊在跌打舖門口「排排坐」的情景,肯定是大埔居民的集體記憶。
跌打中醫、美容店、髮型屋、補習社、毛冷店、改衣店、舊漫畫店、短途旅行社,這些翠屏街坊小店大多開業十年以上,還有幾家為小眾消費者而設的特色店,例如雅緻軒和種籽書室。
雅緻軒是少數仍有賣遊戲卡的店舖。開業十多年,老板娘見證了不同卡牌遊戲的興起與衰落。雅緻軒起初賣紀律部隊紀念品,後來收藏風潮淡去,開始轉賣遊戲卡。十多年來,雅緻軒每天下午也有一班固定客人在店內玩卡牌遊戲。可是,遊戲卡玩家近年越來越少,老闆娘坦言利潤微薄,「將舖頭一部分劃分出去租給其他人開店,比分出地方讓人玩卡牌遊戲一定更賺錢」。幸好翠屏的租金壓力不是太大,老闆娘才能夠繼續為一班忠實顧客保留一片相聚空間。
種籽書室是翠屏另一個特別空間──悠揚的福音音樂,滿架的福音書籍,進門後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大埔開書店本身已經難,福音書店的顧客群更小,種籽為何能在翠屏生存十多年呢?原來書室前身是教會聚會處,舖位是教會早年買下來的,即使營業額不多,仍然撐得住。
在翠屏,像種籽這種自置物業的商舖仍有不少,這亦是不同的店能維持各自風格,我行我素的關鍵。「散場」和大埔超級城一類大商場,本來各有各的需求和客路,然而政府在九○年代之後進行的土地規劃,卻一面倒地傾斜於單一業權式的大商場,天水圍、將軍澳、東涌和馬鞍山的消費空間,幾乎都被地產商壟斷。
翠屏和大廣等「散場」,是八○年代城市發展留給我們的重要元素,也是令大埔社區生活更為豐富的基礎。所以說,在大埔要行商場,識行一定行「散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