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認為把這種私密且牽涉心理和教育的問題丟上PTT,真的很可怕,而且這到底是什麼風氣啊?!
.
原po說自己的岳父岳母有嚴重的情緒綁架、還有過時古板的教育思維,老婆在這樣親子關係霸凌的狀況下直到研究所畢業,不僅習慣了還被潛移默化,已經為害到孩子的成長。
看完個案後真的很椎心,但再看到網友留言,都是些:
離婚離離吧、你老婆就是岳母2.0、告死他們、你怎麼會跟這種人結婚、你自己也有問題、不ey呵呵...
.
我的心整個更寒。
.
就連見面的朋友都未必能同理心,怎麼會有人期待隔著冰冷螢幕未曾謀面的陌生人、能講出什麼安慰或有用的話呢?
離婚?現代人離婚當然簡單啊,但小孩呢?就是因為原po重視小孩、才忍氣吞聲且深受苦惱,難道丟下一句「離婚」就可以解決事情?還蒐證告人、立刻把場子搞得這麼難看?
.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的要離婚,也不是用這種方式。網友大可留下一句理性結論、拍拍屁股走人,但感性的部分卻沒被解決。在情緒崩潰需要浮木的狀況下,當事人很有可能聽信這些不夠全面的言論,而走向更糟糕的選擇,但,網友不會為你的人生負責。
遇到這種狀況,難道不是應該求助專業或機構幫忙嗎?心理諮商、許多基金會啊協會等等,我真不明白為什麼要丟網路問。
.
網路是很方便、網友也是百百種,但是越依賴這種網路發言,台灣在專業領域的發展上,就永遠無法受到重視與提升。
親子諮商ptt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北一女學生自殺,看高成就父母的教育,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從什麼時候開始,從童年至少年的成長,變得壓力這麼大?」這是一位美國母親在遇見一位親子教育專家時,說出的心聲,而話未完,淚水已盈眶。
才開學第五天,一名北一女新生昨日清晨自殺身亡。
據媒體報導父親的說法,原來女兒擔心念北一女會跟不上進度,想念第二志願師大附中,才有競爭力,但是家人認為她國中課業優異,希望她還是念第一學府。開學沒幾天,女兒似乎已經給自己一些壓力,不知道是否因為如此,想不開才跳樓。
媽媽念北一女,要女兒當學妹
兩位父母都是醫生,母親是北一女畢業,大女兒也念北一女,因此母親期盼小女兒一樣成為學妹。昨天小女兒離開家時,並未有任何異狀,不過日前曾說:「活在這世上好累,我真不想長大,希望還活在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
去年有一位高中生是另一種狀況,他考上建國中學,非常期待能夠進到建中有名的數學社團,可是父母認為念建中不一定可以考上醫科,強迫他轉去念私立高中;而且當他從事志工時,父母就責罵他浪費時間。最後,這名學生投書PTT,表示不念了…
這種例子,在父母高成就的家庭裡,俯拾即是。
父母念台大,就要子女都來當學弟學妹,一家子台大,好不榮耀!若是當醫生律師,就要子女也來當醫生律師,一門光彩!若是經商致富,就要子女繼承衣缽,把家業發揚光大!對於未來,打從子女一出生,父母就做好規畫,給盡資源,除盡阻礙,讓子女一樣成為人生勝利組,注定榮華富貴,社會中的人上人。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在這些高成就父母的腦子裡,子女自然遺傳到他們的優質基因,更何況他們給得起任何資源,也有充足資訊,為子女做最有效安排,子女一定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哪有可能表現不如他們的?打從心底,高成就父母就不接受「萬一」孩子沒有出息的結果。
這些父母用身體力行,探測出一條成功捷徑,因為愛孩子,他們希望孩子跟著走,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孩子想做的,父母就阻止,給另一個方案;不管孩子說什麼,一概不聽,因為孩子想的不周全,父母想的才是正確,最愛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於是展開「戰備競賽」,從小安排各種才藝學習與課業補習,連遊戲都要上課學知識與技巧,把孩子的時間塞得滿滿。基因遺傳優秀,後天培養積極,可是有的孩子「跟不上去」,沒能成為父母的「翻版」,父母堅毅,他們軟弱;父母勤奮,他們懶散;父母全校第一名,他們倒數第一…怎麼會這樣?
其中,令人最不解也最遺憾的是,看起來擁有一切的孩子,包括父母的關愛、優異的成績、親友的讚美,以及出眾的外貌等,為什麼要在中途放棄生命?
身為父母,我們是不是太盡職了?
「所有的錯誤概括起來,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家長太強勢,不給孩子自由,也不給他自信 。」一位母親是大學教授,在面臨孩子輟學時,求教心理諮商專家,後來這位專家寫成文章《有本事的父母,為什麼教出沒本事的孩子》,他給的建議很簡單,就是「還給孩子自由,為自己的人生做主,培養出自信。」
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新生主任十年的茱莉李斯蔻特,最近出版新書《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書中她反問所有父母:
「身為父母,我們是不是太盡職了?」
李斯蔻特有兩個孩子,和任何一位父母一樣,很愛她的孩子,可是在學校任職期間,看到太多家長在過度教養之下,使得大學生毫無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讓她發現到一個事實,父母的所做所為都是以愛為基礎,也同時源於恐懼,最主要的是擔心孩子無法出人頭地。
「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以致傷害了我們的孩子。」
若只是看短期結果,高度參與的養與方式,提供了安全,獲得了機會,並確保了結果,但是過度指導、過度保護、或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對待孩子有如稀有珍貴的植物標本,也阻擋了他們應該面臨的考驗與挑戰。未曾體驗過人生現實的粗糙面,孩子變得精緻,卻缺乏生存能力,無法在現實世界中面對各種挫折與失敗。
放手讓孩子自主
中國作家馮唐說,如果能做到以下三點,可以免於得癌症,其實做父母也是要做到這三點,給予孩子充分信任,不過度渉入孩子的人生,孩子會成長得更強靱有力,走出另一個不一樣的生命風貌。
1. 不著急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成長時間表,有人早熟,有人晚熟,父母不能急,否則一定壞事,說話就會傷孩子的自尊,很多親子問題是「急」出來的,做父母要能「等得」。
2. 不害怕
--父母的擔心會把孩子逼到窒息,讓孩子感到不被信任,妨礙他們發展出一種重要的心理特徵:「自我效能」,相信個人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所以不要害怕他們可能考上爛大學,不要害怕他們未來找不到工作,不要害怕他們以後沒有結婚對象。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通通都不要害怕。
3. 不要臉
--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就算沒有成龍成鳳,只要好手好腳、健康快樂,就是上天最大的賜福,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不要拿孩子的成就當作自己的價值,拿掉臉皮,不要臉最大!
讓孩子自由吧!每個生命,都有最好的安排。
「孩子應該從父母那兒得到兩樣東西:根與翅膀。」/德國詩人歌德
圖/紐西蘭同學提供
親子諮商ptt 在 鄧惠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0705 發現心關係 密碼:98deng
「心理魔法營」
代班主持人: 精神科醫師吳佳璇
1. 來賓 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吳佑佑 & 諮商心理師黃暐超,簡介「2014心理魔法營_這世代的青少年」。
2. 聽眾諮詢: 過動症之用藥與陪伴、親子溝通。
(本集錄音由PTT版友kakakak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