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
每當聽見某些非客觀的批判、不實的指控以及較為情緒化的字眼等等時,常會感覺到心受傷了,也會憤怒地認為這一切根本就是在施行語言的暴力,所帶來的傷害力更勝於肢體暴力,實際上,有毒的話語也是一種情緒勒索,並且有控制的意味存在。
作者羅伯特.紐伯格為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從事心理治療師的培訓和督導工作(其他斜槓就不在此多做介紹了),在前言就提到:「話語控制和語言錯誤這兩個詞指的不是同一個概念。語言錯誤指的是說出來的話,不符合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與話語控制則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多數情況下是為了要蒙蔽對方,達到某種目的,也可能是為了馴服對方,使對方病理化。」
哇~聽起來真的是非常可怕!仔細閱讀後會發現,這些猶如八點檔般的有毒對話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最容易出沒的地方就是在親密關係中,包含家人關係。然而,我們可能都不太會去覺察到,進而照單全收,可能還會引發不必要的內疚感等。相反地,我們也有可能是那個不自覺說出有毒話語控制並傷害他人的人。
在《有毒的話語》一書中,有許多暗藏毒性的日常對話分析,羅伯特也列舉了七個徵兆讓讀者可以自行檢視自己是不是已經被他人的話語給控制了,另外,也提供八個擺脫話語控制的步驟。對於不論是身為被控制者亦或是想改善的控制者來說,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覺得這本書探討的不算非常深入,因為要深入談的話字數說不定會暴增很多(笑),不過也因為這樣,閱讀起來相較輕鬆又好理解,很推薦大家入手閱讀。
好的,來分享我的摘要筆記───
.病態自戀者常常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但長期來看,這種吸引力卻是要人命的。這就給人們帶來了挑戰,在判斷未來的親密伴侶時,要盡可能地運用辨別力和洞察力。
.哪裡有幻滅,哪裡就會萌生有毒的話語。
.吸引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每個人,為了生存,都需要建立完美的關係,擁有忠誠的伴侶。
.不趕走幻象,我們就看不到真相,我們就會像被禁錮的囚徒,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平靜與滿足。
.幻滅是靈魂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然而,幻滅的過程也可能不是瞬間崩塌的,它可能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就像從一磚一瓦開始拆除一座大教堂一樣。
.信任一定會蒙蔽當事人的雙眼,也就因此為控制打開了一扇大門。
.在親密關係中,比起盲目的信任,還是保有一定的警惕心為好。信任並不是一種能夠無限擴展的品質。
.互相指責並不能使提出的要求得到接受和採納。
.要知道自己是不是控制的受害者,並不容易,因為控制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對自我和自我感知產生懷疑。
.雖然有些控制是比較顯而易見的,但是那些最有害的,恰恰是最難以看透的。想要看清這些控制行為,首先要能辨識它們、定義它們、闡述它們。
.羞恥與內疚之間的差別在於,深感羞恥的人害怕被拋棄,而心生內疚的人擔心受懲罰。
.話語控制是雙方互動的產物。
.僅僅因為你們是夫妻或情侶,就要求對方信任你(言意之下是,如果沒有信任,就沒法再繼續這段感情了),這是最常見,也是最讓人心煩意亂、最齷齪的話語控制之一。
.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對我們的殺傷力,是最大的。這是因為我們互相知根知柢,就算並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樣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點來達到目的。(蘇珊.佛沃《情緒勒索》)
.讓對方搞不懂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就是控制者、不管是男是女,利用謊言、虛假消息以及雙重資訊(所謂的溝通悖論)想要達到的目的。
.儘管大多數人渴望的親密關係是獨立、平等的,但是不得不承認,所有的親密關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控制與被控制,這或許是滿足彼此需求的一種互補。
.在親密關係中,正常還是不正常,是件主觀的事。如果你對伴侶的行為產生了懷疑,如果你不知道他的行為是不是可以接受、可以忍受的,最好還是向第三方求助。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接受毫無誠意、敷衍潦草的道歉。如果你感覺不到他的誠意,請相信你的直覺。
.無論你如何堅持不懈、殫精竭慮地想要改變他人,終究會歸於失敗。
.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決定了此人的命運,指向了他的歸宿。我們的展望也這樣,當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惡語詛咒它。(梭羅《種子信念》)
.沉默只會鼓舞折磨者,而非被折磨者。
-
作 者|羅伯特.紐伯格(Robert Neuburger)
譯 者|楊燕萍
出版社|寶瓶文化
-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
歡迎追蹤instagram一起來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50的網紅PrideL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女同志嘅世界裏,又怎會沒有伴侶家暴呢? 家暴嘅定義往往不止是單純身體暴力! 被親密伴侶限制行動、監視社交、惡意批評等等呢啲精神暴力都係家暴。 好多時候一句「妳係咪唔愛我呀?」,將操控講成因愛而行,伴侶兩人都無自覺身處喺家庭暴力裡面。 其實家暴不分性別性傾向!唔好輕視家暴! 如情況危急,請即向警...
親密伴侶 定義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母親節想要來點不一樣的嗎?這本「後悔當媽媽」推薦給大家。
「妳現在不生以後絕對會後悔!絕對!」在多次被質疑恐嚇後,作者深刻懷疑難道世界上只有不生小孩才會後悔嗎?就沒有人在孩子生下來後反而後悔的?這些後悔當媽媽的女人是不存在?還是不敢發聲?為了釐清這點,這位來自以色列的作者開啟了一項田野調查,她訪談了二十三位深感後悔的母親,聆聽他們的生命歷程,剖析後悔的主因,並提出解決的方法。
在以色列,女性平均生下三個孩子,遠高於台灣,甚至有一句口號「生一個給媽、生一個給爸,再生一個給國家」。相對的,能在想清楚後再在自主決定要不要生孩子的空間相對也比較小,在訪談後,作者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生小孩往往是隨波逐流、沒有想清楚的決定,而後悔的主因是,「媽媽」這個身份帶來的巨大包袱。因為人們總愛去定義何為「好媽媽」,塑造母親神聖、遙不可及的形象,讓他們備感壓力,認為一個不注意就會被貼上「壞媽媽」的標籤。
雖然台灣社會背景和以色列不同,但將「媽媽」形象單一化的風氣卻相當類似。好比小時耳熟能詳的兒歌「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歌詞雖強調要愛媽媽,但同時也強化了媽媽就得全年無休為了家犧牲自己、精通廚藝的形象。也許是單親家庭的關係,從小跟唱這首歌時,我總是不服氣的擅自把「都是一樣」的改成「根本不一樣」,回過頭去想,當年的我還真沒唱錯,媽媽有她各自的專長,會累也會想偷懶,哪可能都一樣啊!
這幾年,媽媽的形象雖不再那麼單一,但網路上還是充斥著許多教養文章在教媽媽如何當個「好」媽媽。好比最近我就看到一篇標題為「這幾種媽媽的小孩最可憐,希望你不是其中一種」,點進一看才發現,內容強調媽媽不能犧牲感太強以免將來會情緒勒索小孩、也不能太溺愛不然孩子會變壞、不能過於情緒化......最後甚至還說先做到這幾點才能當個「合格」的母親。
每當有嬰幼兒意外受傷時,新聞標題也常以「粗心母」、「失職母親」做起首。底下一定也會有眾多留言急著怪罪媽媽「這個媽媽怎麼當的!」、「怎麼有『這種』媽媽啊!」、「不會養當初就要避孕啊!」卻少有人在意新聞事件中的媽媽是否毫無後援,長期一打一早已精疲力竭。其實不幸事件已經發生,最傷心難過的一定是媽媽本人,這些批評除了凸顯自己的優越感之外,到底又有何用呢?
就連母乳親善的口號「把最好的給孩子」也常變成壓力來源甚至母愛指標。就曾有媽媽和我抱怨,回到職場因擠乳室離工作場所太遠,疲於奔命之下,只好慢慢退奶。卻因此被男同事批評,認定她是為了身材和運動表現才退奶,實在太自私,缺乏母愛光輝,不如他的老婆為孩子足足撐了一年。我安慰她餵四個月已經很不錯,不用管外人怎麼評價,但心裡沒說出口的是「就算是出於私心不想餵又怎樣呢?有人規定媽媽就要無私嗎?」
另外,作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媽媽面對「後悔」這種情感時,經常呈現焦慮不安。有些媽媽甚至基於內疚臨時取消訪談,或是再三強調千萬個人不能揭露個人資訊,深怕會傷害孩子,也擔心被認定是邪惡的母親。不過,作者也發現,雖然許多媽媽斬釘截鐵地說,若能重新選擇絕對不會生小孩,不希望成為任何人的母親 ,但另一方面,他們卻表達自己仍深愛孩子。
這讓我想到一位婚姻破裂的朋友在面臨生活困境時,女兒曾問她「 是不是後悔生下我,沒有我就不會有這些倒霉事?」朋友當然立刻反駁,不過她也和我透露,雖然非常愛女兒,有時也不免會想當初若沒生下她,這些痛苦或許就不會存在。但她也不敢多想,深怕自己越想越後悔,反而更煩惱、更有罪惡感。
但其實,我從單親女兒的立場回過頭去看媽媽當年離婚時的風暴,她多少也曾後悔生下我吧! 但是我並不會去怨恨,因為這也是人之常情,換作是我自己可能也會後悔。更何況我朋友對他女兒已經全力以赴,真的無須為自己的後悔感到自責。
因此我相當認同作者的結論,後悔當媽媽絕非就代表不愛孩子,而是「母親」這個角色讓他們喘不過氣。就好像有些人厭倦「太太、媳婦」的刻板角色而後悔結婚,但並非就是不愛先生。
要化解媽媽們的糾結無奈,作者建議應該把母親視為與他人的多重關係之一。好比就算當了媽媽,仍是女兒、某人的親密伴侶、好朋友、喜歡看書的自己,而非生命中非得扮演好的唯一角色。更何況這個完美母親的形象根本只存在想像中、戲劇裡,現實生活中根本難以達成。畢竟人與人的關係原本就複雜與流動,好比有時會期待和先生時刻膩在一起,有時卻互看兩相厭,恨不得對方消失,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呢?親子互動中既然有開心、依賴與期待,就一定會有憤怒、厭煩或悔恨,媽媽無須隱忍漠視負面情緒,因為這些沒有被正視、不曾說出口,不曾被釋放的情緒,最終會像硫酸一樣慢慢腐蝕媽媽的心。
今年母親節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或許就是暫別媽媽身份,泡一杯茶,翻翻書。推薦這本書,希望所有媽媽能從書中的訪談,找到雷同的情境,釐清自身想法,感到被認同、療癒進而和自己的情緒和解。
另外看完這本書,也令我深感與其在特定節日歌頌母親偉大,強調媽媽辛苦,倒不如在生活中尊重每個媽媽的獨特性,認清媽媽不是機器,也會累、也會有負面情緒,當然也可能會後悔。更重要的是,別草率的把想像中的聖母形象套在所有媽媽身上。
親密伴侶 定義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某些人的觀念中,認為自己喜歡一個人,就要盡量地誠實以對。他們相信,對於喜歡的人毫不保留的講出任何話,是自己給對方的一個 #特權。
也因此,他們在關係中,會毫無修飾地批評對方。或是,會想跟另一半告解自己前一段戀愛的細節,EQ再差一點的,還會直接比較現任和前任之間的差異,或是哭訴自己在之前戀愛中受到的苦。
甚至有些人在聽到第三方(如自己父母)對自己伴侶的批評時,也都一字不漏地轉達出來。
但我得說,這個認知完全錯誤!以上種種,根本不是一種特權,而是一種對關係的傷害。我甚至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根本沒人想要這樣的特權。
事實上,若不談親密關係,下面這幾種狀況,成熟大人都知道該怎麼回應。
比方說,某一天你媽對你說:「唉呀你看,我的皺紋越來越多,真是顯老。」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直接跟他說:「媽,沒錯,你的皺紋真是越來越多。」因為誰都知道,這話必定會讓她會難過的。
所以,你可能會這樣說:「媽,哪有這回事,跟同年齡的人一比,妳還是最漂亮的呀!」你會試著包裝一下,好讓媽媽心裡舒服。而這部分的言語迂迴,背後其實是一種體貼。
當我們面對外人的時候,不論是老媽、老闆、同事、陌生人,你其實都會做類似的回答。你會有禮貌,你會生出一份體貼。
可是,當你面對身邊親密伴侶,不知道為何可以不加掩飾地把心裡的話都講出來?絕對誠實似乎才安心、才舒適、才是愛。
這顯然是哪裡搞錯了。
所謂的愛,是把對方的需求,置於我的不舒適之前
抱持著「該要把真相講出來」的人,跟我說過一種論點
「Joe,我當然理解你講的,可是面對外人時,演一演當然沒關係。可是面對身邊的人還要演,那我不是整天都在演戲?到底何時才能做自己?」
我們在面對外人時,知道要「把其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跟媽媽講妳沒有老,你知道這雖然不完全是實話,但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其實是一種體貼,是一種尊重。
可是反過來,當面對喜歡的人,應該會比陌生人、外人來得更重要,不就「更應該」把他們的需求,擺在自己之前?
如果,你會在面對這些喜歡的人時,突然把「自己的需求」(想輕鬆做自己)擺在他們的感受之前,我要請你注意,那表示其實是你在這段關係中,你更在意的、更渴望的,是要別人來愛你,別人來配合你,是要別人來取悅你。
當然,你若願意承認「我在關係中,就是想要別人配合!」這倒也沒問題。畢竟,你若想要成為一個任性、受寵的一方,總是受到別人照顧,那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也沒有什麼不對。你若有這樣的期待,我建議你必須對自己誠實,你得要先承認,你就只是期待另一半來配合你,你想成為一個任性的被愛者。
若無法坦承自己的任性,總要把自私包裹成利他的行為,例如:「我是為你好,才會跟你講這些!」或者:「唉呀,這些話我才不會跟別人說呢,就是因為我們感情好我才告訴你。」亦或是說:「我是愛你,才跟你說實話,你還生氣?真是不知好歹!」我覺得這就是關係殺手了!
那麼,該怎麼辦才好?我會建議兩個思考方向:
#思考一
你是否該好好地自我盤點一下。
若你發現,你想要的就是做自己,就是在關係中任意使壞,任何事情想講就講。
那這倒也沒有問題,可是你必須徹底的跟自己承認:你就是想要使壞做自己。
但絕對不要包裝成:你的直言,是給對方的特權。因為事實正好相反:你的誠實,只是想從對方身上拿到特權!
#思考二
你若沒有想耍任性,那你應該要朝另一個方向努力。
努力什麼呢?你應該要自我訓練,訓練自己永遠不要把話說盡。盡量不要把絕對誠實當成關係中的衡量點,也讓自己在說話上更重視體貼而非要求對方接受你的誠實。
請記得這句話:「如果你願意對他說謊,願意為這個人承擔內心的不安,這才是看重對方。」
這什麼意思呢?
這背後的邏輯是:對大部分的人,「說謊」是件難受的事。就算是善意的白色謊言,多少還是會引起良心不安。這也是很多人會希望在關係中「不要演,能完整做自己」背後的根源動機。
可是,如果我們喜歡別人,應該會想多付出一點。
所謂「付出」,我的定義是:
在每一次在選擇的時候,你會選讓自己承擔難受或辛苦的那個選項。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成熟的情人,訓練自己做出不舒服的事情,願意為對方而不舒服,這才是愛情的最終樣貌。
誠實,絕對不是選項,因為誠實往往只是你更在意自己的舒適罷了。
這概念恐怕有些違反直覺,但我還是希望你能多花些心思重複看幾次。不管是父母的關係、伴侶的關係,或是同事的關係。
如能把一份體貼放在心頭,學著不把話說盡,不把話說絕,人際關係一定會截然不同的。
💞想再多瞭解異性想要的關係:
https://bit.ly/3ckZOXp
📣還在探索完美伴侶的旅途上:
https://bit.ly/30uuiAA
💖想理解自己與伴侶行為背後的心理意涵:
https://bit.ly/3t1jEh5
🙎想理解在關係中怎麼曖昧、怎麼讓情感加溫:
https://bit.ly/3qxabwc
親密伴侶 定義 在 PrideLab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女同志嘅世界裏,又怎會沒有伴侶家暴呢?
家暴嘅定義往往不止是單純身體暴力!
被親密伴侶限制行動、監視社交、惡意批評等等呢啲精神暴力都係家暴。
好多時候一句「妳係咪唔愛我呀?」,將操控講成因愛而行,伴侶兩人都無自覺身處喺家庭暴力裡面。
其實家暴不分性別性傾向!唔好輕視家暴!
如情況危急,請即向警方求助
緊急/24小時求助致電:999
社福機構:
東華三院芷若園危機介入及支援中心
24小時熱線:18281
明愛向晴軒
24小時熱線:18288
和諧之家
24小時求助熱線:2522 0434
同志團體(提供家暴支援服務)
女角平權協作組
電話:52815201
香港彩虹
電話:2769 1069
小童群益會 性向無限計劃 Elements
電話:2321 1103 (10am - 6pm)
? 了解PrideLab理念:http://www.pridelab.hk/about-us/
? 即Like PrideLab 面書專頁:http://fb.com/pridelab.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