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Birthday 詹宇太太🎂
昨天是太太的生日
因為疫情的關係,就平平淡淡在家慶祝
對太太而言,生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甚至超過情人節、結婚紀念日、聖誕節任何節日
我一直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但畢竟太太嘛,每年生日該安的太座還是要安
都會儘量精心安排,幫她好好慶祝
大家開心就好😁
昨天晚上,小孩都睡了
太太坐在沙發上,我在整理餐桌
太太突然叫住我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這麼重視生日了」
👱🏻♂️「為什麼?為什麼?」
👱🏻♀️「因為從小到大,生日是唯一一天
讓我覺得有被人在乎、覺得自己被注意的一天」
👱🏻♀️「若沒有人幫我慶生或跟我說生日快樂,
我就會覺得自己沒人愛、沒有人在乎。」
太太的口吻,充滿委屈、孤單、不值
聽到這個理由,很心疼太太
長大的過程中,只有在生日這天
才能感覺的到歸屬感與價值感
是多麼的可憐🥺
👱🏻♂️「那…今天妳應該很失望吧。疫情沒能好好幫妳慶祝」
👱🏻♀️「現在還好囉😊最近我覺察到這個內在小孩,
認識她,就能更認識自己,也能改變一些想法」
👱🏻♀️「加上現在每天的生活,都讓我覺得很多愛呀❤️」
聽完太太的話
我覺得好感動😭
曾經太太是一位極度缺乏自信的人
對自己的標準很高,容錯率很低
時時刻刻都認為,別人在指責她
以前因為這樣的緣故
我們常常吵架
如今,我看到的是努力與過去修復關係
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的太太
也更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讓我們夫妻間的溝通是越來越順利
親愛的太太,生日快樂
妳的努力與付出,我們都有看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胡展誥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
覺得自己沒人 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孤獨焦慮:朋友很多卻依舊寂寞?你是否在被動等待他人的愛?
網路交友、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現代,似乎認識人,與人產生關聯變得輕而易舉,但詭異的卻是孤獨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即使社群媒體上有眾多好友,依舊感到自己的孤立。
《愛無能世代》作者米夏埃爾在書中曾談到人群裡的寂寞,他被一個社交活躍的朋友邀請到派對上,大家看似熱絡的交談,但其實除了主人之外,他一個人也不認識,主人要與會者開始介紹自己,大家略為尷尬地說起自己的職業,最後是主人自己開始介紹起他認識的每個人。在這場活動中,他感覺十足的寂寞,而這股寂寞卻是,他不認為有任何人想要真正認識與瞭解彼此,他們渴望的,似乎只是我在這群體裡,我是個還不錯的存在,在歡笑聲驅除心中的孤獨感。
也許現代人的孤獨感,正隱藏在許多派對的歡笑裡、美食與美圖的按讚數後,多數人在乎的,已經不是我關懷我身旁的人,而是透過社群的連結,想要知道這個人混得好不好,以確保自己混得還不錯,或更甚的是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混得好,以此獲取更多眼球與稱讚。
那份與人的連結,有時候成為一種需要證明自己夠好的存在,而連結也因此失去真正重要的意義而變得單薄。
現代人孤獨,但並不孤立。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覺得自己沒人理解與關心,但孤立是一種客觀事實,是被物理上的隔開不得接觸的狀態。而當人的連結與接觸變得容易,友誼卻也變得表層與速食,每個人企圖在快步調的環境中生存,好友與關注變成一個個扁平的數字。
消除孤獨感在於與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因此破除孤獨,有一個重要的內在歷程,是能夠敞開自己,讓他人感受與看見你真實的狀態,因此對於自卑的人,就容易陷入孤獨的困擾中,因為跟人連結會恐懼被拒絕、被嘲笑,而敞開自己又會感到焦慮與羞愧,因此總在連結與失聯之間、敞開與封閉之間痛苦的擺盪。
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談到,當人遇到危機、困頓時,會陷入孤獨與無助的狀態裡,而此時人們會有「再交往動機(reaffiliation motive,RAM)」與他人建立聯繫,因為孤獨帶來的痛苦會令人想要修復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尋求生存機的機制,但有些人RAM機制會失靈。當一個人RAM失靈時,會錯誤的解讀自己與環境,對外在有敵意的反應,這也許是一種自我保護不受傷害的方式,卻也造成長期孤獨的狀態。
因此不受孤獨困擾的人,通常對自己也有正向自我概念,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可以去愛。因此他們往往能「主動」給予關注,注意到他人的不一樣,與人互動有很多「不重要」的small talk,當然,他們也能「主動」尋求協助,這種適時call for help的行為,也能創造周圍的人產生價值感/有用感的一種方式,因此你不需要總是一個人想破頭的解決問題。
越是孤獨的人,在人際互動中越是「被動」,他們不確定自己給的關心是不是有人想要,更害怕尋求幫忙會被拒絕,因此他們會在行為上表現得可憐,「等待」他人看見自己,期望他人連結自己,如此他們不用品嚐被拒絕的羞愧感,卻也容易在無助中陷入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不像其他人擁有很多資源。
說到這裡,你可有發自內心關懷身邊的人,還是希望藉由關懷來換取肯定或陪伴?
當你越是孤獨,你可以越回到自己內在詢問,你花多少的時間關注你內心的痛苦了?你關注的時間已經讓你消耗去愛與付出的能力,成為在人際中飢渴且乾旱的狀態,久而久之,你就容易成為真正的孤島。
也許現在正是時候,去用心關懷身旁的人了。
也許你想測測你的孤獨指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創用的孤獨量表 (UCLA Loneliness Scale):內容、計分
UCLA 孤獨量表(第3版),共有十題,讓受試者針對每個個別題目在“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或“4常常” 共四個答案中選一個。以下是這十題的譯文和原文:
你多常常會因為需要單獨做很多事情而感到不快樂?How often do you feel unhappy doing so many things alone?
你多常常會覺得沒有說話的對象?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have nobody to talk to?
你多常常會覺得目前處境如此孤獨而難以忍受?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cannot tolerate being so alone?
你多常常會覺得沒有人真正理解你?How often do you feel as if nobody really understands you?
多你多常常發現自己在等待別人打電話或寫信來?How often do you find yourself waiting for people to call or write?
你多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完全地孤單?How often do you feel completely alone?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無法與你周圍的人接觸和溝通?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are unable to reach ou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ose around you?
你多常常會覺得渴望能有伴侶?How often do you feel starved for company?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很難交到朋友?How often do you feel it is difficult for you to make friends?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被他人排擠或拒於門外?How often do you feel shut out and excluded by others?
總分在 15 和 20 之間,被認為是一般人正常的孤獨經驗。總分在 30 以上,則表明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孤獨感。
覺得自己沒人 要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自殘這件事-原文重PO】
不好意思,之前的文章有可能因為搭配的圖畫太血腥
所以被臉書刪掉了
這次就決定搭配絕對安全的圖片來Po
圖文不符還請見諒,文章才是重點
原文以下
———————————————
各位好久不見,我是角媽
今天我想再跟大家聊聊關於自殘的這件事
之前的文章跟大家說過
人會自殘是因為自殘的時候能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活著,或是透過自殘來使憤怒得到補償
不過今天我也有了新的領悟
應該說隱隱約約就有明白這件事
只是一直沒想到該怎麼形容才好
但我今天終於想到了
就是...其實人會自殘
是因為自己的心真的太痛太痛,太痛了
但身邊的人總是看不見你的痛
或是明明看見了,卻選擇視而不見
才會讓人痛得只能透過自殘
甚至嘗試自殺、做出許多瘋狂的行為
來向他人證明自己有多痛
因為心痛是「抽象的」
不論自己怎麼說、怎麼表達
別人都看不見
所以才會想透過行動來「具象化」自己的痛苦
讓痛變得「看得見」。
也會希望他人能夠看見傷痕累累的自己
否則外表如果完好如初
跟自己傷痕累累的靈魂根本截然不同
怎麼跟人說,他們都不相信
也不願意去理解
因為他們看到的都是表象
他們看不見我們的內心
看不見我們的傷痕
我每次只要看到有人說他又自殘了
我就會覺得很心疼
因為那就代表他身邊依然沒有人能夠看見他的靈魂樣貌
沒有人能夠看見他的痛
所以他只能不斷的透過傷害自己
來讓自己的外貌越來越接近自己殘破不堪的內在
好讓人能夠真正的看見他真正的模樣
他的疼痛、他的創傷、他的委屈
或是透過嘗試自殺來讓人明白
他生不如死。
這都是一種透過行為來向他人證明自己的痛到底有多痛的方式
但可惜的是
如果做到這樣的地步
身邊的人還是不為所動
視而不見
那BPD就會真的覺得自己不值得
覺得自己沒人愛、沒人在乎、沒人重視
而真正的選擇自殺,或是因為過度的憤怒而去傷害他人
但其實他需要的
就是他的痛苦能被理解而已
他不能夠選擇他的出生
選擇他的家庭
選擇他的經歷
是悲慘的人生造就了他現在的內在
他的靈魂是遍體麟傷的
所以自然而然他的行為與想法也不可能健康到哪去
因為一直以來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重視他的感受與想法
他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所以各位如果身邊有人會自殘的話
請不要去阻止他、強迫他、或是責備他
說出「你都不會好好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之類的話
因為他也想
真的很想
但他的靈魂是被他人、或是環境
傷成這個樣子的
他只是想被理解
但大家看見的總是表象
看不見他的痛
所以真正要做的應該是好好的傾聽、好好的同理他的感受
而不是責備他的行為
如果他的痛能被看見
那就不需要再去透過傷害自己
才能讓人看見他的痛了
但是當然,不是只是一次兩次聽他說
他就再也不會自殘了
他的傷痕是長年累積下來的
需要的是花時間慢慢的了解他的每個創傷
才有辦法漸漸的改善
其實BPD總是會讓我想到探險活寶的火焰公主
她的本體就是強大的火焰
她經過的草、經過的樹都會被燃燒殆盡
她不能夠碰觸他人
因為她一旦碰觸他人
那個人就會被她燙傷
但是男主角阿寶還是很喜歡她
他試著去碰觸她
結果也被燙傷了
在這之中 雖然火焰公主傷害了阿寶
但是沒有誰是故意的
她也不是自願生下來就是一團火焰
她也想好好跟人互動
也想去愛人
就像BPD一樣。
我明白BPD身邊的家人、伴侶跟朋友
真的很辛苦
你們也不想經常被這火焰給燙傷
或被波及到
而BPD自己也不想成為這團火焰
沒有誰是自願的
大家都有大家的委屈與苦衷
其實誰都不要去怪誰
即便人的思維總是會去分對錯
但事實上
沒有誰是真正的壞人。
彼此學會好好的同理對方
漸漸的放下各自的執著
才能夠相處得越來越融洽
人真的不完美
也要允許彼此之間的缺陷
互相體諒
陪伴者要去體諒BPD
BPD也要學會體諒陪伴者
因為『沒有什麼事 是理所當然的』
伴侶之所以在你身邊,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家人之所以在你身邊,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朋友之所以在你身邊,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BPD要改善自己的狀況,也不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大家會去做這些事,是因為他們在為了彼此而努力
而不是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人都有選擇權
他們可以選擇一走了之
你也可以選擇擺爛不改變
但我們都要為自己的選擇去承擔之後造成的後果
所以我們才會儘量不去做我們不想選的選擇
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我所說的
好好珍惜現在依然在為了對方而努力的彼此
將許多標準放得寬一些
容許他人的不完美
當BPD希望陪伴者容許BPD的各種症狀時
BPD也要學會放寬心,容許陪伴者的不完美
陪伴者無法凡事都如你所願
所以你要去數算的不是他沒做到多少事
而是他為你努力了多少
他的努力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而是他為你選擇了這條艱難的道路
如果你需要時間學習跟對方相處
那對方也需要時間學習跟你相處
學習的過程中本來就會做不好許多事
沒有誰生下來就很會跟另一個人相處的
這都是磨合來的
相愛容易相處難,這些也都是真的
大家共勉之。
(很抱歉又是這麼長時間沒有更新
下次po文再來跟大家解釋( ;´Д`))
另一篇關於自殘的文章👉🏻 https://reurl.cc/lVr3E6
——————————————————
「邊緣人格文章傳送門」
=====BPD的心聲=====
身為BPD的角媽是怎麼思考的:
想死的念頭(角媽)—>https://reurl.cc/exlgMQ
收到生日卡片(角媽)—>https://reurl.cc/D9k7Oj
孩子的努力(角媽)—>https://reurl.cc/4ReONL
容許自己生氣但不要失控—>https://reurl.cc/nzd2Yd
我們如何談論我的童年創傷—>https://reurl.cc/d0kgpy
電影《小丑》觀後感(角媽)—>https://reurl.cc/rxG2kr
關於自殘(角媽)—>https://reurl.cc/lVr3E6
BPD具有傳染性(角媽)—>https://reurl.cc/9ENdoa
BPD就像個孩子(角媽)—>https://reurl.cc/qdA9dE
聊天聊到吵架的例子(角媽)—>https://reurl.cc/z8R2bN
我怎麼認識自己的BPD的症狀(角媽)—>https://reurl.cc/Y1NMWD
自卑感小劇場(角媽)—>https://reurl.cc/exl0mW
不安全感小劇場(角媽)—>https://reurl.cc/z8R2WQ
角媽自我介紹(角媽)—>https://reurl.cc/kdY41x
貼圖繪製故事---BPD練習覺察的方法
(透過每一張貼圖,針對BPD的每個單一特性去做自我覺察):
需要被餵飽飽(角媽)—>https://reurl.cc/mn5eeY
謝謝你,你做得很好(角媽)—>https://reurl.cc/b581Z6
我很可愛吧(角媽)—>https://reurl.cc/20Gxon
強烈空虛感襲來(角媽)—>https://reurl.cc/b58ZkX
貼圖上架介紹(角媽)—>https://reurl.cc/7XQZeN
好哪,我知道了啦(角媽)—>https://reurl.cc/WdQerD
你再這樣,我就跳下去了喔(角媽)—>https://reurl.cc/oL2NQ5
安全感滿點!(角媽)—>https://reurl.cc/exl0OQ
不安指數上升中(角媽)—>https://reurl.cc/mn5W31
可不可以關心我一下(角媽)—>https://reurl.cc/b58ZG3
你在幹嘛?(角媽)—>https://reurl.cc/R4GKOg
其他雜文:
邊緣人格親友互助會社團介紹(角媽)—>https://reurl.cc/62Op2d
《愛妳的全部》影片介紹(角媽)—>https://reurl.cc/ZO3R7A
分享點亮心燈諮商中心的邊緣人格懶人包(角媽)—>https://reurl.cc/z8R2eN
影片動畫繪製過程(角媽)—>https://reurl.cc/3DE8a0
=====陪伴者系列=======
自卑感(參)(角爸)—>https://reurl.cc/QdAgEZ
自卑感(貳)(角媽)—>https://reurl.cc/armgd7
自卑感(壹)(角爸)—>https://reurl.cc/KkY5dy
負面風暴中的生存者(下)(角爸)—>https://reurl.cc/3DEW6j
負面風暴中的生存者(上)(角爸)—>https://reurl.cc/QdAg5Z
自卑感前言(角爸)—>https://reurl.cc/WdQg0D
模仿(角爸)—>https://reurl.cc/g7y36L
正常與異常(角爸)—>https://reurl.cc/kdY2M3
同理心(下)(角爸)—>https://reurl.cc/vDO2Qy
「超有同理心」貼圖介紹2(角爸)—>https://reurl.cc/ZO3gla
「超有同理心」貼圖介紹1(角爸)—>https://reurl.cc/X6Mg2g
同理心(上)(角爸)—>https://reurl.cc/9ENqbd
電影《小丑》觀後感(角爸)—>https://reurl.cc/mn52z9
BPD就像是仙人掌(角爸)—>https://reurl.cc/b58geo
溝通過程出岔反而越弄越糟的例子(角爸)—>https://reurl.cc/ZO3gEM
「關鍵性事件」-角媽第一次在敏感狀態自己轉念的例子(角爸)—>https://reurl.cc/Aqmape
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溝通(角爸)—>https://reurl.cc/WdQe4Z
=====youtube影片列表=======
BPD內心大部分的組成-自卑感
自卑感(壹)—>https://youtu.be/ocjGRkqIwhM
自卑感(貳)—>https://youtu.be/alJAVratxC4
自卑感(叄)—>https://youtu.be/4AQxbUaNJNc
對待BPD最好的心態
同理心(上)—>https://youtu.be/Q8yT-yqgBjg
同理心(下)—>https://youtu.be/0YkDo_t7gsg
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溝通—>https://youtu.be/sEjA2TWNiSs
吃醋?多疑?空虛?情緒失控?其實這不是你本來的樣子。最常見的心理疾患-認識邊緣人格障礙—>https://youtu.be/hz7YmVqHmz4
談陪伴者如何去愛BPD
愛妳的全部—>https://youtu.be/ynJsvevIPOA
====好用工具---角爸角媽繪製的貼圖====
陪伴者使用:「超有同理心」貼圖傳送門—>https://reurl.cc/rxGz64
BPD使用:「邊緣人格少女」貼圖傳送門—>https://reurl.cc/1xAn2D
覺得自己沒人 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胡展誥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暖的療癒跨頁,陪你面對原生家庭的疼與痛。
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不是為了讓父母向你認錯、道歉,而是把自己愛回來。
有一種傷,隱而未顯。
但它卻屢屢讓我們在工作、愛情、家人相處上衝突不斷。
有一種疼,不時刺痛。
你覺得自己沒人愛、沒有價值,一如童年時,你總是被責備、感覺被遺棄……
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正時時刻刻禁錮著我們。
因此,
‧即使你表現完美,你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即使被傷得千瘡百孔,你也覺得是自己的錯。
‧你時而像刺蝟、時而像驚弓之鳥,有時脾氣又會像地雷般突然爆炸。
‧你常常還沒開始行動,就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會搞砸,會惹大家不開心。
許多父母並不覺得嘲諷、批評、貶低、辱罵、情緒化、冷漠、刻意忽略、操控,以及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對孩子的暴力與傷害,父母認為這是為了激勵孩子,因為「你如果夠好,還怕我拿你跟別人比較嗎?」甚至「我們賺錢養家壓力很大,罵你幾句,有什麼不行?」但這些沒有傷口的傷,卻深深斲傷孩子的內在,而這份羞辱與壓抑更會讓孩子選擇以憤怒或放棄自己的極端方式,向這世界拋擲。
這是一本為童年療傷的書,也是胡展誥心理師貼著自己的呼息所寫的書。書中的每一個對話、每一則例子,都來自於這個文化底下隨處可見,卻經常被輕忽的互動。
擁抱、治癒自己的童年傷痛,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讓傷害傳遞到下一代,特別是那些以愛之名,卻行控制、貶抑、嘲諷之實,對孩子傷害至深的行為。
作者簡介: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出生屏東沿海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愛心理合作心理師、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新竹市新住民服務中心外聘督導。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作及創作:《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寶瓶)。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遊戲治療、情緒議題。
2017年開啟浪跡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講及工作坊經歷超過200場,合作單位包括海內外各級學校、企業、補教業、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