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
2019年11月17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一張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出現毛玻璃狀結節(nodule),疑似新型肺炎病例,病因成謎。隨著年關將近,人們在12月開始頻繁奔波各地,武漢市位居中國交通樞紐,陸續發現數起新型肺炎的病例。疫情似乎悄悄蔓延。
同年12月30日武漢中心醫院醫師李文亮透過網路社群通知同事,華南海鮮市場出現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患,應小心防護。不幸的是,李文亮醫師因這種新型肺炎於今年2月7日病逝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英國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特別於2月18日發文悼念李文亮,引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主任英格勒斯比(Tom Inglesby)的一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預警系統是,醫護人員意識到某種新疾病正在出現,然後發出警報。」
醫學界現在清楚知道這種新疾病是由人傳人的新冠病毒(SARS-CoV-2)所引起,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但人們太晚意識到「吹哨人」發出的警報,低估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疫情迅速從中國傳到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洲區域,蔓延到歐洲地區(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再擴散至美洲地區(美國紐約成為重災區),死亡和感染病例以指數型曲線與日俱增,人類正面臨21世紀的瘟疫[1]。
■什麼是病毒
病毒是一種寄生在於細胞內的微小生物體,感染的對象涵蓋細菌、古菌和所有的真核生物。病毒的構造極為簡單,主要包括四層結構,由內而外依序為:位於核心的遺傳物質、蛋白質構成的衣殼、源自於宿主細胞膜的脂質外套膜、以及具有宿主專一性的特殊蛋白質。
某些病毒的構造甚至更為精簡,不具有外套膜。由於缺乏複製遺傳物質與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材料和環境元素,病毒的生存繁殖需要完全仰賴宿主細胞;而脫離細胞體的病毒,其活性可以維持數分到數小時不等。
目前已知的病毒種類共有489種病毒,因病毒具有高突變率,衍生出的亞種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除此之外,病毒毒性的差異亦見於不同的宿主物種間。隨著自然環境變遷的壓力與日俱增,似乎也加速了病毒演化的時程:擴大感染的物種範圍以及產生新種病毒。
以近數十年來侵襲人類的新變異株或新種病毒為例,有些已經成功地潛伏在人類的群落裡(如:愛滋病毒);而毒性強的新變異株(如:伊波拉病毒、 SARS病毒),則以低致病性的形態潛藏於原始的宿主物種當中。這些現象投映出病毒演變的縮影,也展現了病毒病絕佳的可變性和適應力。
病毒的起源現今仍未有定論,若從部份病毒基因的相似性橫跨了原藻以至於脊椎動物的角度來看,病毒可能是演化上最原始的生命形態;然而,另一種說法是:細胞的基因組意外地分割出可以獨立複製的基因片段,形成病毒顆粒的前身。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精巧詭變的生存策略足以讓病毒成為演化長河中最淵遠流長的物種[2]。
■病毒與人
傳染病的流行,常常會影響人類的所有活動。歷史上的社會榮枯、文化起落、宗教興滅、政體變革、產業轉型、科技發展,都和傳染病的流行有密切的關係。戰爭的勝敗也可決定於傳染病的蔓延。在中世紀的圍城戰爭中,曾經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當作武器,以強力彈弓拋擲到城堡裡,讓守城敵軍得病死亡,進而不戰而勝。
■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
當新種病毒出現時,所有人類對它都沒有抵抗力,一旦傳染開來,流行就大為爆發,使得民眾陷入一無所知的高度恐慌當中。像二十世紀的多次流行性感冒、愛滋病和狂牛症等,在擴散蔓延的初期,帶給人們極度懸疑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一直等到醫學界闡明了感染途徑及擴散風險、重症與致死比例、易感受宿主特徵、病原體真面目、有效防治措施之後,人們才逐漸消滅心中的不安[3]。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引起輕微症狀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HKU1、NL63、229E,以及引起嚴重症狀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新冠病毒。
從基因組分析可發現,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基因相同度約有80%,複製酶的胺基酸序列相同度達到94%,表明這兩種病毒屬於同一類;而新冠病毒與中國雲南當地的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整體基因相同度更達到96%,代表演化關係更接近。
但如果比較與感染細胞直接相關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組,新冠病毒與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的相同度高達93%,與SARS病毒的相同度卻只有75%左右,因此科學家已排除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同源關係[1]。
■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
科學家們尊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在 30 年前開始投入冠狀病毒研究,那時冠狀病毒被認為只是「感冒病毒」,研究的人少,非常冷門,連申請研究經費時,他都要再三強調「冠狀病毒未來會很重要」,才能順利過關。
直到 2003 年,亞洲地區爆發 SARS 疫情,才讓冠狀病毒成為病毒學研究的大熱門,更發現這或許是對人類最有威脅性的一種病毒。賴明詔院士直言「人類不可能比得過病毒,冠狀病毒比冠狀病毒學家還要聰明,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賴明詔院士:「永遠會有新興病毒出現」
病毒可以分成 DNA 病毒、RNA 病毒 2 種,DNA 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複製雙股的基因,還要經過轉譯的作用;所以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容易突變、進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控制的病毒。
但 RNA 病毒只有單股,複製速度快、又容易突變,相對來說比較難控制,像是愛滋病病毒就是 RNA 病毒,它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
賴明詔院士說,而冠狀病毒又是 RNA 病毒中,最特別的病毒。「它有世界最長的 RNA 基因,有 3 萬個鹼基(承載基因的單位),理論上這樣的基因不應該存在,因為 RNA 複製時常常會出錯,所以超過 1 萬個鹼基之後,很多基因就會失去功能。但冠狀病毒可以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必然有個改變,可以去彌補出錯的問題。」賴明詔院士說。
而這次的新冠病毒又比以往的 SARS 傳播力更強,賴明詔院士說,「新型冠狀病毒跟 SARS 的病毒是很相近,但病毒受體的附著力將近高了 20 倍,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傳播力很高,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我們以為新的病毒突變以後不會附著在受體,但附著力反而增加這麼多。」
在這樣的狀況下,賴明詔院士說,不管是動物跟動物接觸、還是動物跟人接觸,都可能產生出新的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的、繼續產生,而且會持續演化。」
■蝙蝠是冠狀病毒最重要的動物關鍵
跟冠狀病毒最緊密連結的動物,其實是「蝙蝠」。雖然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但目前觀察到的動物,只有蝙蝠可以跟冠狀病毒完全和平相處。
台灣病毒學權威、研究病毒數十年的徐明達教授說:「因為蝙蝠本身有很多可以抑制病毒發展的因素,一個是牠會製造很多干擾素,抑制病毒的發展,但是製造太多干擾素會影響細胞的活性,讓感染更厲害;但冠狀病毒在人身上,不會引起干擾素的製造,而蝙蝠有另外一些因素,很多干擾素也不會影響細胞。」徐明達教授說。
再加上蝙蝠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以存活四十年,種類又多、因此會帶有變種的病毒,同時數量也很多,病毒產生也多,所以影響的範圍也特別的大。
徐明達教授說「所以蝙蝠可以帶著病毒到處飛,到處去接觸(感染別人)」,但人類直接接觸到蝙蝠的機會很少,即使接觸也不容易直接引起突變,雖然(新冠病毒)跟蝙蝠定序有 96% 相似度,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受體的蛋白質不一樣,所以一定是有經過別的動物,經過變化,才變成新冠病毒。」
「這就是中間宿主。」林口長庚副院長、也是感染科醫師的邱政洵說,「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子狸跟蝙蝠,病毒接觸到中間宿主可能會停留一下,再傳染給人,但因為人不是自然宿主,病毒不會跟我們共存傳很久,所以之前像是 SARS、MERS 才會被控制住。」
所以邱政洵醫師很樂觀的認為,只要人類控制好跟動物的界線、不要輕易接觸野生動物、不要侵犯動物的領域,保持防疫觀念,新冠病毒還是有機會可以完全消失[4]。
2003年,SARS來襲。相隔17年後,新冠病毒帶著超強的感染力襲捲而來,現代文明社會遭受前所未見的打擊,幾乎全面停擺。面對不斷演變的新冠病毒,科學家在基因組定序、結構生物學、公衛及流行病防治等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短短數個月內,我們已能一窺新冠病毒的面貌及作用機制,同時擬定治療策略。
即使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這些無價的科學研究讓我們面對疫情時不會一籌莫展。在黎明來臨之際,世界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對付這個危險的敵人,相信不久之後,我們能戰勝這場嚴峻的瘟疫[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科學人》粉絲團「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https://bit.ly/3BM5a9e、(Yahoo新聞)https://bit.ly/2YkoITx
[2](臺灣醫學會)「什麼是病毒」:http://www.fma.org.tw/2009/bio-1.html
[3](國研院國網中心 )「病毒與人-從SARS的流行談起 (▸演講人/陳建仁) (科學發展 2003年6月,366期)」:http://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Papers/c4academician/9206-08.pdf
[4](Heho健康)「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台灣 4 大病毒學家:新病毒會不斷產生,只求和平共存」:https://heho.com.tw/archives/93282
➤➤照片
[1]科學家揭露新冠病毒基因組和棘蛋白胺基酸序列,探索其感染機制。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新冠病毒 #SARS-CoV-2 #賴明詔 #徐明達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觀念生物學電子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苗接種】就是利用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使注入接受者體內的物質類似或等同於異物,而引發相似的生理功能,以便於日後較具毒力的相似物質侵入體內時,能夠回憶起類似的狀況,加快對付病原的反應。
「免疫學」的研究正是協助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世界上第 1 支疫苗是金納(Edward Jenner)博士在 1796 年發明的,而現代疫苗的技術,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
因為免疫反應是人類能有效控制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最根本基礎,對於像愛滋病、肺結核、肝炎之類的傳染病,只有更進一步了解免疫系統,才能發展出更有效力的免疫療法或疫苗,以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
此外,想發展有效用的疫苗,惟有從基礎免疫學研究來探究人體各類的免疫機制,以進一步了解傳染病原的致病機轉,才能提升疫苗的效用。
現今,生長在臺灣的人們從出生到長大,都需要接種十多種疫苗,你知道疫苗的由來嗎?接種疫苗的目的為何?施打疫苗的種類有哪些?每支疫苗有何不同?疫苗的未來如何?(資料來源:【註1】)
■疫苗的作用是如何被發現的?
在疫苗尚未存在的時代,是一個比現在危險得多的世界。如今完全能夠避免的疾病,在當時每年會奪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在公元10世紀,中國人首先發現了疫苗的早期形式:通過讓健康的人接觸某種疾病結痂後的皮膚組織來建立免疫力。
八個世紀後,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注意到,擠奶工們可能會患上輕度的牛痘,但卻很少進一步染上致命的天花。
1796年,詹納在八歲的兒童詹姆斯·菲普斯(James Phipps)身上進行了一個實驗。這名醫生將牛痘傷口中的膿注入這名男孩體內,他很快就出現了症狀。
菲普斯一康復,詹納就將天花注入他的體內,但是他卻沒有患病。牛痘令他對天花免疫。1798年,實驗的結果公之於世,“疫苗”這個詞第一次出現英文的“vaccine”的詞源正是來自於拉丁文的“vacca”(母牛)。(資料來源:【註2】)
■現代疫苗的技術
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他先從患者身上取出病毒母株,把它的毒性減弱後進行繁殖,再製作成疫苗注入人體內,使人體產生抗體。因病毒毒性已減弱,所以不會造成疾病。這種減毒疫苗的原理廣泛應用在卡介苗、水痘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巴斯德發明的傳統減毒疫苗、死毒疫苗等技術,至今仍是製造疫苗的標準技術,也開啟了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研究的大門。
■人體為何要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會引起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原則上一種疫苗是針對一種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以牛痘預防天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在 20 世紀末,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可能具有治療功能,並發展出相關的理論和應用。
▶「預防」
疫苗接種多數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接種特稱為「預防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B型流感嗜血桿菌、B型肝炎、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等的疫苗,都是目前常見的種類。
疫苗不僅可以使接種者罹患該疾病的發病率下降,當一種疫苗所對付的疾病僅感染單一物種時,便有可能消滅病原,例如:天花疫苗。
▶「治療」
疫苗也可以用來做積極的免疫治療,這種技術刺激免疫系統大量生產抗體,或是以外來的相應抗體,共同對付已經感染的患者體內存有的病原。
例如:B 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治療型疫苗
預防型疫苗的功效是讓尚未被感染的健康人體產生具保護效果的抗體,相較之下治療型疫苗研發難度較高,因為多數帶原者都是在胎兒或幼童時期接觸到 HBV 的感染,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階段體內就已存在 HBV 抗原,所以免疫系統容易將HBV 抗原也視為自身的抗原而產生耐受性,不易引起針對 HBV 抗原進行攻擊的反應。因此為了突破在帶原者體內已形成的耐受性,治療型疫苗的設計則以佐劑或利用其他方式加強HBV 抗原的免疫源性(資料來源:【註3】)。
■疫苗是毒素改造而來?
▶傳統疫苗
可分成「去活性疫苗」、「活體減毒疫苗」及「類毒素疫苗」 3 大類。
➜「去活性疫苗」:
是透過熱或化學藥劑,把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把它殺死所形成的,但因部分結構仍完整,可誘起免疫反應達到免疫治療的目的,如流感、霍亂、腺鼠疫、A型肝炎等的疫苗。但這類致病微生物毒性較低、時效短,無法引起免疫系統完整的反應,有時必須追加施打。
➜「活體減毒疫苗」:
是利用培養技術製造出的減低毒性活體微生物的品種。由於免疫反應主要偵測的是病菌本身外部的構造,因此減去毒性物質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仍可有效產生施打疫苗者的免疫力,例如黃熱病、麻疹、腮腺炎等疫苗。
➜「類毒素疫苗」:
此外,某些微生物本身無害,但其產生、釋放的毒素是疾病的根源,科學家便把這類毒素改造或破壞以形成類毒素疫苗。這類疫苗具免疫反應所需的基本誘發功能,卻不傷害接種者,例如破傷風和白喉疫苗。
▶基因疫苗
針對目標細胞,藉由改造過的病毒或細菌感染,以插入基因或調節基因表現的手法,引起免疫系統的活化。若這些細胞因此在表面呈現異於接種者本身的物質,將會被免疫系統辨識而受到攻擊。目前研究發現,基因疫苗可以引發高效價的抗體反應,同時伴隨細胞性免疫反應,包括輔助T細胞和殺手T細胞。在人體內殺手T細胞利用其細胞表面受器,專司負責發現並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同時對癌細胞的治療也有顯著的效果。
因此如何引發具專一性的殺手T細胞,一直是預防和治療性癌症疫苗研發的重點。而用傳統的死毒疫苗或重組蛋白疫苗免疫,通常無法獲得有效的殺手T細胞反應。
(資料來源:【註1】)
■疫苗給人類的貢獻
在過去一個世紀,疫苗幫助全世界大幅度減少了很多疾病的傷害性。在麻疹的第一株疫苗於1960年代問世之前,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這種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麻疹疫苗令2000年至2017年間的麻疹致死人數減少了80%。(資料來源:【註2】)
傳染性疾病一直都是人類最大的死因,每年有 1,700 萬人死於傳染性疾病。在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上,疫苗的使用比任何其他醫學方法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要大。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預防接種服務財務解決對策」簡介
➤➤議題召集人:李秉穎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院兒童醫院)、張峰義教授(國防醫學院)
➤➤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在於疾病的預防,我國疫苗財源主要來自菸捐,未有獨立疫苗基金,且新疫苗單價相較以往貴好幾倍,如何提升民眾正確的預防健康觀念,進而扶植國內疫苗的研製是迫切的課題。
會中討論時衛生福利部何啟功次長詢問到是否可能提議WHO流感疫苗選株時將亞洲或東亞地區納入特別考量?召集人李秉穎醫師說明,因為近年對於中國防疫的層面提升,目前WHO已將中國與亞洲的流感流行株列入選株的考量之一。
台灣已有能力可以製造流感疫苗,惟流感病毒株數量龐大且病毒會因時因地因人出現變異,若要自製須於選株時即相當嚴謹,才能精簡疫苗研發經費。
https://forum.nhri.edu.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5/
1.來源
➤➤資料
∎【註1】
科技大觀園 「消滅疾病,疫苗的發明與免疫反應」
https://bit.ly/2SSGxD7
∎【註2】
BBC News「疫苗如何發揮作用:為什麼仍有人質疑它?」
https://bbc.in/2ImcwtF
∎【註3】
免疫療法:治癒慢性B型肝炎的新契機 廖浤鈞 ; 劉士任 感染控制雜誌 29:4 2019.08[民108.08] 頁200-208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廖浤鈞、劉士任)
(https://bit.ly/3oOeROF)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疫苗接種 #疫苗 #去活性疫苗 #活體減毒疫苗 #類毒素疫苗 #基因疫苗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觀念生物學電子書 在 小瑪王妃的世界視角 / Luna's World Vis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被超級歪 SuperY評選五月新書,難度一顆星,不暴雷的情況下五十部印度電影選片指南
重點是電子書現折兩百,大家快點去買
➧➧➧
#超級歪五月好書推薦 (六本) +電子書優惠+分享抽書
電子書優惠:感謝樂天Kobo電子書的熱情贊助,他們提供了《用電影說印度》 跟《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兩本電子書的優惠。我自己多習慣閱讀紙本書,但看了 Kobo 的平台有很多人文社科的電子書,通勤時用手機看,很是方便,不管在哪都可以當邊緣人了呢!
➧➧➧
💻輸入歪粉優惠代碼:KOBOSUPERY 就有五折優惠呦!(5折優惠期限:5/14-5/27)
用電影說印度:https://goo.gl/SFBVpk
知性對話必備:https://goo.gl/bYA2Zn
(註冊首購第一本電子書自動折$200)
#超級歪五月好書推薦 (六本) +電子書優惠+分享抽書
電子書優惠:感謝樂天Kobo電子書的熱情贊助,他們提供了《用電影說印度》 跟《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兩本電子書的優惠。我自己多習慣閱讀紙本書,但看了 Kobo 的平台有很多人文社科的電子書,通勤時用手機看,很是方便,不管在哪都可以當邊緣人了呢!
💻輸入歪粉優惠代碼:KOBOSUPERY 就有五折優惠呦!(5折優惠期限:5/14-5/27)
用電影說印度:https://goo.gl/SFBVpk
知性對話必備:https://goo.gl/bYA2Zn
註冊首購第一本電子書自動折$200(5折優惠結束後還會繼續)
🎉額外加碼:分享本貼文就有機會抽《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一本!
-
1.《用電影說印度》 / 黃偉雯 / 難度:★☆☆☆☆ / 285頁 / 創意市集
這是一本喜愛印度文化的人可以一讀的輕鬆小書,裡頭介紹了印度電影背後的小知識,一個知識點大概4-5頁,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男主角小時候住的動物園所在的朋迪榭里背後的歷史故事,到《來自星星的傻瓜》中PK學習acha(印地語「好」的意思)所反映的印度語言的多樣性,很生動地帶領讀者進入印度一場電影之旅。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在兩位女兒開始練習摔角之後,父親開始要求他們吃肉補充蛋白質,但是母親非常不能接受,因為他們家原本是吃素的,這反映了在印度素食家庭的普遍性。作者從這點來切入介紹,足以展現作者對細節的關注。順帶一提,這本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在不爆雷的情況下當印度電影的選片指南XD
2.《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 / 蔡社長(채사장)/ 難度:★★☆☆☆ / 378頁 /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自從啾啾鞋拍了某支影片後,我演講時就常被問:「對你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是什麼?」好啦,我心裡當然有一個排序,但我認為這個問題有點偷懶,這彷彿是在說讀了這幾本書就可以變得如何一樣,我不想提倡這種觀念,但這種提問不正反映了現在的人過於忙碌,希望能花最少力氣達到最大效益的想法?真的沒時間就看這本吧!《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裡面包含了「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倫理」五個人文領域,我在這本書裡寫的推薦語是:「清楚明瞭!從馬克思主義史觀到各種經濟制度的比較,再從政治意識形態到社會與倫理學的探討,作者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穿梭於各種人文知識的基礎,為當今處於複雜世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簡潔的框架。」
這本書算是一本人文知識的速成手冊,但既然是速成,也就只能作為建立知識系統的基礎,所以不妨把這本書當作一個起點,從書中能夠激發你興趣的知識領域去做更深入的延伸閱讀吧!
3.《人類的起源:最受美國大學生歡迎的22堂人類學課》 / 李相僖 / 難度:★★★☆☆ / 331頁 / 三采文化Suncolor
近十年來人類學有逐漸引起大眾興趣的趨勢,這也許要歸功於《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Jared Diamond,我自己的知識啟蒙也是人類學(尤其是李維史陀),人類學的分枝很廣,從社會文化到考古生物只要是跟人類有關的都無所不談,台灣目前出版的書明顯前者多於後者,畢竟對於異文化的想像始終較能激發大眾的興趣,而死人骨頭的故事就像它講述的內容一樣變成了死人骨頭。
最近出版的《人類的起源》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人類學科普書, 作者李相僖是加州大學的人類學系教授,本書一共分成22個主題,如「誰是最早出現的人類?」「人為什麼愛吃肉?」「人類還會繼續演化嗎?」,一個知識點大概10-15頁左右,深入淺出地介紹考古跟體質人類學,就舉第二章為例,作者比較了人、黑猩猩、大猩猩的交配模式,指出除了人類有醫學技術可以驗DNA以外,其他類人猿雄性都無法保證雌性生下的是繼承自己基因的幼子,所以雄性類人猿不會照顧小孩,也不會跟雌性組成核心家庭,作者總結:除了人類以外,自然界裡的類人猿都沒有爸爸!這實在太放蕩了!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我們要高度譴責這些不遵守家庭價值的黑猩猩,大家一起來連署「還給類人猿爸爸!」Everybody舉起手來!
所以到底是誰的家庭結構不自然呢?又到底什麼是自然?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發覺人類真的很~奇~異~
4.《轉角遇見經濟學:改變現代生活的50種關鍵力量》 / Tim Harford / 難度:★★★☆☆ / 408頁 / 木馬文化-熱門好書搶讀團
暢銷書《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的作者Tim Harford又來啦!這本《轉角遇見經濟學》源自作者2016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所主持的同名節目,原本以為只是將各種發明的故事集結而成的一本書,結果作者反而是把發明當作引子,試圖討論發明背後錯綜復雜的經濟網絡所帶來的影響,例如:犁的發明帶來農業文明卻也造成了兩性不平等的起源?美國殖民者拓荒西部的刺鐵絲網背後竟牽扯到洛克與盧梭的政治哲學辯論?1970年代美國未婚女性開始使用口服避孕藥竟然造成高等教育與高階職位的女性比例大幅提升?
在這本書的結論中,作者認為他看到一個趨勢:新的發明解決了人類的問題,但也使人類社會的利益分配越加不平等。簡言之,一定會有輸家跟贏家。並因此做出兩項預言:我們應該鼓勵人類發明,同時自問如何將好處極大化並降低風險。問題是這如何可能?作者訴諸了法律規範與教育,甚至討論到無條件基本收入,為此書增添了延伸思考的廣度,同時亦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跨學科知識的熟悉度。
這本書是我認為近期寫的最通俗又不乏深度的經濟學書籍,很適合一天讀一篇,看完這本書就像看了50集的啾啾鞋呢!
5.《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 / John Bargh / 難度:★★★☆☆ / 351頁 / 皇冠文化集團
這本書系統性地介紹了過去40年來心理學界對於無意識的相關研究,作者是耶魯大學的心理系教授John Bargh。整本書的架構非常清楚,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分界為經,微觀的個體層次到鉅觀的社會、文化層次為緯,經緯交錯地闡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行動是如何受到看不見的無意識影響,意識又是如何為無意識的行為做事後合理化,讓讀者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想、那樣做。
首先必須指出,作者對於無意識的心理學定義不同於精神分析,是指自己意識不到或不用意識得到的自動化歷程,例如在街上閃車的反射動作,就是先做了才意識到。其中有兩個研究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女生數學不好的觀念是如何在小學前就深耕於美國人心中,以致於只要在數學測驗前提示受試者的性別就能夠無意識地促發刻板印象,造成女生數學測驗結果較低的效果。這個研究的意義在於指出,學校教育,跟一般人所期待的正好相反,並沒辦法改變刻板印象帶來的不平等,病根在無意識。另一個是,2014年,臉書研究人員進行一項實驗,刻意篩選七十萬名用戶可以看到的貼文,一半的人會看到多出20%的負面貼文,另一半則會看到多出20%的正面貼文,結果發現動態較多正向貼文的用戶,之後會有較高比例被感染而發布正向的貼文,這種無意識的影響可以長達三天。所以各位不要再看超級歪的貼文了,你們會長歪的!
不過儘管研究資料豐富,有些地方我並不贊同作者的推論,例如在社會變革上,作者將政治意識形態的開放或保守也歸因於生物學上的基因決定論,過於放大了無意識的影響力,難道一個人因為遺傳到較強的恐懼基因就決定了他會在18歲時無意識地傾向投給川普?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否過於粗糙就交由讀者判定了。另一方面,這本書也充滿許多科學心理學家對於精神分析的典型偏見,作者如同他的同行一樣很喜歡調侃佛洛伊德,有趣的是這本書裡卻引介了許多已經被當代心理學實驗證實為真的精神分析假說。不過這些都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因為光是裡面介紹到的社會、文化心理學的知識含量,就使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了。
5.《叛離、抗議與忠誠》 / Albert Hirschman / 難度:★★★★★ / 253頁 / 商周出版
Albert Hirschman,社會科學經典《反動的修辭》的作者,經濟學大師海耶克的學生,幫助猶太知識份子逃離納粹的引渡人,他最重要的著作《叛離、抗議與忠誠》中譯本問世了!如果2018年上半年你只能閱讀一本社會科學的書籍,《叛離、抗議與忠誠》會是最合適的選擇(挑戰?)。
這本書基本上從一個問題意識出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員工、消費者會繼續選擇抗議,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什麼時候會選擇叛離,直接跳槽到其他公司?這樣的劃分很清楚顯示,叛離屬於經濟範疇,抗議屬於政治範疇,試想:家長如果不滿學校的公共教育,應該將子女轉學還是與學校溝通請學校改進?前者就是用叛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儘管看來極端,卻是Hirschman以前的經濟學家典型的思考模式(書中以Milton Friedman為例),排除了政治討論的可能性,幾乎是在對民主說不,直接擁抱市場機制。而這正是本書的立論:一旦有了叛離選項,往往會使抗議這門藝術的發展萎縮。這本書就是要將政治行動的面向拉回經濟學裡,考察兩者如何交互作用,這裡不妨想想看臉書的壟斷或者台灣兩黨的政治選項,人們如何叛離與抗議?Hirschman的分析完全提供了我們新的視角。
我得承認對於非經濟學專業的我來說這本書真的很難,交叉彈性係數?無異曲線分析?累加型數列?終於理解當我在講康德、黑格爾哲學時朋友一臉黑人問號的感受,大概需要足夠的個體經濟學基礎才能進入這本書的脈絡,但是撇開這些模型計算不談,光是考察Hirschman在推論以及例證的方式就足以感受到這位思想家的博學與細膩。
這是對一般大眾來說很有挑戰性的一本書,前半部第一~五章較容易閱讀,後半部的模型推論無法理解也並不大影響掌握這本書的核心概念,不過如果你沒有興趣,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原本只想快快寫完回去寫劇本結果一不小心就寫了3000字😅
#所以到底有沒有人要看超級歪直播讀書六小時?
觀念生物學電子書 在 NEW全彩世界歷史&NEW全彩觀念生物地科化學物理歷史書+ ... 的推薦與評價
米蘭老師进行了直播。 2019年4月16日10:57 ·. NEW全彩世界歷史&NEW全彩 觀念生物 地科化學物理. 歷史書+科普書挑選方法說明. 836. ·139 条评论·31 次分享. ... <看更多>
觀念生物學電子書 在 觀念生物化學_新書介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觀念生物 化學(Conceptual Biochemistry)書籍介紹作者群總編輯于大為輔仁 ... 的代謝P.210 4-4分子 生物學 的中心法則P.213 4-5 DNA的複製作用P.214 4-6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