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魚
火鍋、三杯
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多潛伏海底,不善游泳,多靠臂鰭爬行。口內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基本上,被咬中的獵物絕不可能逃走;而且擁有彈性的胃,某些種類能吃下比自己大的魚類。體裸露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特別之處是有一支由前背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釣竿頂端內上百萬隻的發光菌,狀似小魚,會發出亮光,吸引小生物作食物,其英文名Anglerfish也來自於此。
生活於3至300公尺深的水域。不是所有品種都是住在深海,也有生活在珊瑚礁的,因為體型與色彩(特別是雌性)、行為等特殊,一般都作為觀賞魚,例如下屬的躄魚科、臂鉤躄魚科等。
由於鮟鱇魚多處於深海,科學家至近年才對其生活習性有所研究。剛開始捕捉的時候,發現收集的所有的魚隻都是雌性,後來才知道,雄性鮟鱇魚的消化組織在成年之後會失去功能,因而必須寄生在雌性鮟鱇魚的下方。雌性鮟鱇魚比雄性大數十倍至數百倍,雌性會放出特別的氣味吸引在暗不見光深海的雄性,雄性會隨氣味找尋雌鮟鱇,並咬住雌鮟鱇的下方,兩條魚的組織血管會逐漸相通,體型嬌小的公魚就靠著母魚的營養過活,而且公魚的身體器官,除了精巢之外會逐漸消失,變成雌魚身上的一個肉突。基本上公魚可以視為雌魚身上的生殖器,這也是公魚唯一的作用,科學家認為這是深海個體間過於難以接觸所導致。另外,一隻雌鮟鱇魚是可以讓數隻雄鮟鱇魚寄生其上。
食用鮟鱇魚
在日本關東,鮟鱇魚被喻人間極品,有所謂「西有河豚、東有鮟鱇」之稱。鮟鱇魚肉質緊密如同龍蝦般,結實不鬆散,纖維彈性十足,鮮美更勝一般魚肉,膠原蛋白十分豐富 (因此亦被稱為「窮人的龍蝦」)。日本人喜愛吃鮟鱇鍋,尤其是在冬天。除了火鍋,日本人還會以鮟鱇魚肝做壽司,而鮟鱇魚肝更有海底鵝肝之稱,據稱有清熱解毒的美膚功能,一般食法為蒸或者是刺身。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等地鮟鱇魚也被作為食用魚類。
轉自:維基百科
火鍋、三杯
轉自:
http://hosailaya66.pixnet.net/blog/post/360724697-%E3%80%82%E5%AD%B8%E5%BB%9A%E8%97%9D%E3%80%82%E6%96%99%E7%90%86%E5%B0%8F%E6%BC%81%E5%B8%AB-%E9%AE%9F%E9%B1%87%E9%AD%9A%E4%BA%8C%E5%90%83%EF%BC%88%E7%81%AB%E9%8D%8B%2B%E4%B8%8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淘沙Sentosa在馬來語中意為「寧靜」,是很受歡迎的新加坡島嶼和旅遊勝地,每年有2千萬遊客到訪。島的南岸有長度超過2公里的海灘,二戰留下的西羅索炮臺Fort Siloso、兩個高爾夫球場及7間酒店。當中包括聖淘沙名勝世界及新加坡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到了2007年起,島內原有的碼頭、噴泉花園、音樂噴...
觀賞河豚種類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聖淘沙Sentosa在馬來語中意為「寧靜」,是很受歡迎的新加坡島嶼和旅遊勝地,每年有2千萬遊客到訪。島的南岸有長度超過2公里的海灘,二戰留下的西羅索炮臺Fort Siloso、兩個高爾夫球場及7間酒店。當中包括聖淘沙名勝世界及新加坡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到了2007年起,島內原有的碼頭、噴泉花園、音樂噴泉及Asian Village等設施因興建聖淘沙雲頂世界及新加坡環球影城主題公園而被迫拆卸。新加坡海底世界是亞洲最大的海洋生物館,有將超過2500種的海底生物,彙集了各種普通品種和珍稀品種。最占數量優勢的就是熱帶魚,種類繁多。這是日本之外的首個夜間水族館,遊客還可看到奇特的夜晚海底神秘世界。海洋館裏最受遊人歡迎的就是讓遊客可以更近距離觀賞水中動物的隧道,長達83米,而且是電動人行道。遊人可以隨著電動人行道的緩緩前行,透過玻璃罩看各個角度的海底生物遊動情景。還有一處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危險魚類走廊,很多對人或者動物造成生命威脅的魚類在這裏集中展出,像電鰻、水虎魚等。坐落於入口處外側有海龜池,為那些瀕臨滅絕的稀有品種,如綠海龜等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樂園。觸摸池位於入口處的右側,遊客可在此自由地接觸一些海洋生物,如摸上去手感柔滑的藍點虹魚、背部粗糙的盲莎,頭生雙角的牛魚,還有乖巧的海星。池中的刺河豚在受到威脅時,身體因吸入大量的水而迅速膨脹,繼而嚇跑敵人。另外還有短小精悍的弓箭魚,它通過向水面噴射水流而射中昆蟲,捕獲食物。
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佔地74公頃,除國家蘭花園外全園免費。2015年7月4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1822年,博物學家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福康寧的政府山(Government Hill)上建立了第一個「植物學實驗園」。其目的是評估該地區有潛在經濟價值作物,包括高產的水果、蔬菜、香料等。1829年,該植物園首次關閉。直到30年後,建立了現在的新加坡植物園。殖民政府用駁船碼頭(Boat Quay)的土地從商人胡亞基(英國人稱之為黃埔,Whampoa)那裏換來了32公頃的東陵的土地,並授予農業園藝協會(Agri Horticultural Society)以建立植物園。勞倫斯•尼文(Laurence Niven)被聘為園長和景觀設計師,將一個植被茂密雜亂的區域改造成一個公園。現在新加坡植物園的佈局很大程度任與尼文的設計相同。1874年,由於農業園藝協會資金不足,殖民政府接管了植物園。1877年,從英國皇家植物園運來的第一批橡膠樹種子。1888年,博物學家亨利•尼古拉斯•裏德利成為了園長,並帶頭種植橡膠樹。種植試驗的成功,他的方法得以在馬來西亞推廣開來。這使馬來西亞後來成為了世界上天然橡膠的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另一個成就是由埃裏克•霍爾特姆(Eric Holttum)教授在1925年至1949年創立的雜交蘭花產業。他的雜交技術使新加坡之後成為了世界頂級的花卉交易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