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女性獨立這塊切入】
.
每次講價值觀啊,除了怕被罵之外,其實我更怕因為沒有說清楚,導致大家不開心。所以就寫個長文吧,通常長文會看完的人,一般也比較照顧我的玻璃心。
.
不過看著上一篇留言,大概有滿多人覺得不太開心。我講一下我之所以有這個看法的脈絡還有情境。
.
啊不過還是要說,如果看了不太舒服的,我在這邊再次道歉,畢竟什麼有錢講話大聲,檢討受害人,維護父權以及女權自助餐這些都不是我的考量,可是還是因為我用字遣詞不夠好,很容易引起誤會。
.
但就順勢說說我的考量,我的考量從頭到尾都是『現實遇到的情境』,而我思考了一下,因為觀點不同,可能會被誤解。我講講我當時在構思簡報所遇到的故事,由於我改編了一些環節,就就當小說看吧。
.
不過因為我只聽到女方跟我說,所以我也就只有一邊的立場。當然這樣就可能更偏袒女方,但我覺得重要的還是那個『明明不適合卻不能分開』的癥結點。
.
上一篇故事中的朋友,本來是空服員。但她有點職業倦怠,所以她的想法一直是如果可以,那麼最好就是等到結婚之後,老公養家,她就專心在家裡帶小孩做家務。
.
她年紀大概30,她爸媽常常催婚,也一直說她這樣要飛多久?不如找人嫁了等等。接著是我個人猜想,我猜當時她也沒有真的很認真的挑選對象。於是她在透過朋友介紹,遇到現在的老公。
.
大概覺得這個人有經濟來源,也對她蠻好的。而且還一直叫她辭職,以後就在家裡作家事顧小孩就好。她想想這樣應該會是個好老公吧,所以就嫁了。
.
直到後來就是孩子生了,有次她跟朋友出門,婆婆來沒遇到她,於是就在家等她回來。跟她說老公賺錢這麼辛苦,妳不但不在家裡做該做的事,居然還出去花錢。
.
老公回來後,就跟妻子說媽媽也是好意,但如果可以,還是盡量不要出門,因為就算有保母,老公還是不太放心。而妻子覺得既然叫了保母,就是要幫她分擔,不然她在家中覺得很悶。
.
接著老公說妳又不用工作,家裡又有保母,處理這些事情應該也還好吧。而且明明假日就會一起出門,到底是那裡悶。後來不知道怎麼樣,兩個人就大吵一架。
老公就脫口而出妳明明平常就靠我養,保母錢也是我花的,妳就只是在家裡當少奶奶,這樣有很難嗎?妻子說,我就只是想去跟朋友出去一下,這樣錯了嗎?
.
後來老公就覺得妻子一定有外遇,於是每天都就要看她的手機。妻子更生氣了,覺得如果真的要這樣,那不如去外遇好了。大概是說氣話吧,妻子就說那乾脆離婚算了。
.
老公當下說:我告訴妳,如果要離婚,妳一定不會拿到孩子的扶養權,因為孩子的所有費用都是我出的。而且我告訴妳,妳又沒有錢,加上我這邊有認識很多好的律師,我一定會認真告妳。而且妳不要想找妳爸媽幫忙,當時我們結婚時候的聘金什麼的,我一定會想辦法證明妳是為了詐取財產才結婚。
.
後面還有很多很誇張的,包含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要去做DNA鑑定的啦。還有要去跟女方爸媽說的啦,說不守婦道,整天只知道花錢還不照顧孩子之類的。最誇張的大概是老公要到警察局告妻子,主要是妻子罵他賤人。
.
經歷這些事情後,她想想她也沒辦法馬上找到工作,而且年初疫情正盛,她也不可能回空服單位工作。於是她就想,那就忍耐吧。但老公並沒有隨著她的忍耐而停止,反而更加誇張。
.
但後來因為剛好有次遇到我們的共同朋友,聊起來才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你可以說檢討受害者,我先虛心接受XD。但我說真的幹嘛檢討我好朋友XDDD。
.
我想說的只是,如果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如果能夠讓人在結婚前不要管父母,也不要管社會期待,而是更認真看待自己的人生,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
.
而如果結婚時能夠多觀察一點,能夠有更多評斷標準,見過更多人和世界,會不會就能看出來控制狂還有什麼事都聽爸媽的人真的不要嫁?而如果經濟能夠獨立,是不是就不需要處處受制於人。
.
所以我的想法比較是,如果能夠告訴大家獨立對於自由的重要性,那麼會不會能讓更多人不要遇到慘劇。
.
而很多人總說這個真正要改變的是社會結構,是社會期待的問題。但我想問的是,社會結構和社會期待,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問題嗎?
.
絕對不是,對吧?都2020了,我還是會被念都交往這麼久了也結婚了,為什麼不生個小孩。甚至被鄰居說都養狗了,幹嘛不乾脆生個小孩等等。
.
不過比起說關你屁事,我想說的是這社會本質上離理想還是有點距離的。
.
就像上次我說誰約誰請客的那篇,大家都在說我檢討男性。但我的回應就是,比起去期待對方改變,我想從自身開始預防可能更容易。還被人家說那這樣幹嘛要有警察,幹嘛要有法律,這就是蹤容詐騙集團啊。
.
我必須說這根本兩件事,法律和警察會去制裁詐騙集團,但絕對不能根絕,而且詐騙集團也通常會是領先的那方。那麼比起我們期待這社會改變,不如先採取安全的作法,不是能夠讓自己不要遇到更大的風險嗎?
.
我只能說比起教育所謂的壞人或社會結構問題,我更傾向讓所謂的好人們更好的保護自己。從以前我也是罵父母,罵老闆,罵社會,罵世界,但後來我發現,比起譴責一時爽,想想怎麼提升自己,預防這些問題才是我更能掌控的部分吧。
.
大概論述到這邊,還是想再度感謝支持的朋友以及能夠理性討論的朋友,希望把脈絡說的更清楚,也想說說我不想站在什麼父權女權之類的。
.
我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真理是:選擇你快樂的生活模式,好好的保護自己活下來,其他人都只是說說而已,包含我。
.
而我很認真的實踐著,就這樣~
.
#講價值觀好累
#但如果能影響一個人
#不要讓多一個慘事發生
#我這篇就值得
#還是要說雖然我怕被罵
#但還是歡迎暢所欲言
#這才是自由
觀 護人 社會工作概論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生話題選篇(之19&20)
(近來,我寫的文章獲「維多利亞齋講」用鏗鏘粵語朗讀,在網上流傳。不久前,友人轉來一篇專欄文章,談到我的一些寫作,承作者愛護與誇獎。文中談到他父親閱讀的「哲學概論或哲學入門」的書,那些確實是我二十多歲寫的人文科學的通俗小書,有《哲學初步》《邏輯學初步》《哲學與人生》等共九本,50多年前出版,現在市面已經找不到了。文中提到我近十年寫的關於人生話題的小文,這裡附其中兩篇。兩篇都收在2011年出版的《細味人生100篇》中。這本書引了15版,但近年已不見再印,)
沙灘上的小男孩
一位在中國某醫學院教書的美國老師,準備給醫學院剛入學的學生作一次公開演講。他把講稿交給校方過目時,某位領導竟很不喜歡,要他重寫,不過這個美國老師還是堅持用了這篇講稿。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子在海灘散步,他看到海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海浪捲上沙灘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魚,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眼看用不了多久,淺水窪的水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曬,小魚都會枯死。
這時候,這名男子看到一個小男孩,在沙灘慢慢走,不時停下來,彎腰撿起水窪裏的魚,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終於,這男子上前對小男孩說:「孩子,這許多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小男孩說:「我知道。」男子說:「那你為甚麼還要撿起來扔進大海?誰在乎呢?」小男孩說:「這條小魚在乎。」他繼續一邊撿小魚扔進大海,一邊說:「這條在乎,這一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這位美國老師說,今天,你們在這裏開始大學生活,你們將在這裏學會如何拯救生命。雖然你們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國的人,甚至救不了一個省、一個市的人,但是你們還是可以救一些人,你們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讓他們的生活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是你們能夠並且一定會做得到的。在這裏,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永遠記住:「這條小魚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不知道某醫學院的領導是不是已對生命冷漠麻木,因而,如此不喜歡這講稿。但顯然,在人人變得冷酷的社會,這故事不僅適合醫學院學生,也適合社會大眾。
身為醫生,不能因為救不了全世界的人,就對個別生命變得不在乎,因為被救的人在乎。
鵝卵石與鑽石
一群遊牧人在晚上正要紮營休息時,忽然被一束強光所籠罩,他們知道神要出現了,他們期待神會給他們帶來重要訊息。最後,神的聲音出來了:「盡力收集鵝卵石,把它們放在你們的鞍袋裏。再旅行一天,明晚你們會感到快樂,同時也會感到懊悔。」
神離開後,遊牧人感到失望,因為這不是甚麼真理,也不是能創造財富的有用的訣竅,而且要他們做一些無意義的事。他們各自揀拾了一些鵝卵石,放在鞍袋裏。又走了一天,當他們晚上紮營時,發現鞍袋裏每顆鵝卵石都變成了鑽石。他們因得到鑽石而高興,卻也因為沒有揀拾更多的鵝卵石而懊悔。
美國一位名叫許拉特的中學老師,每天都會叫他的學生背一則偉大思想家的名言,在他上課點名時,就會用一則則格言來點名。老師講一個名人的名字,學生必須說完這名人的名言,才算到席上課。到學年結束時,學生已經背了一百五十則偉大思想格言。
「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嘗試。」
「如果你看到了障礙物,你的眼睛就已遠離了目標。」
班裏有一個壞學生,叫阿倫。他欺凌弱小,更是偷竊高手。他討厭每天背格言,老是抱怨。
阿倫退學後,許拉特老師有五年沒有他的消息。直到有一天,他打電話給老師,說他犯了罪,曾在加州青少年監獄服刑,他對自己絕望,拿一把剃髮刀割腕自殺。「當我躺在那兒,生命一滴一滴流失時,我忽然想到你叫我背的格言:『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嘗試。』我想我只要活着,我就不算失敗,但如果我讓自己死掉,我絕對是一個失敗的人。於是我高呼求救。現在我獲假釋,在一個專業技術學校進修。」
當他聽這句格言時,它是鵝卵石,當他在危難時想到它,它變成了鑽石。
許多人覺得格言並不重要。但它們就像毫不起眼的鵝卵石,當危難或需要真正來時,就可能變成耀眼的鑽石。
附專欄文章【見猶離見】向李怡先生致敬
聽了維多利亞齋講,李怡先生的一篇文章《人生的拷問》,即時的感覺就是最寶貴的人與物,往往受最無情的摧殘!人生無奈,世事何曾因你的善良意願而轉移?learned helplessness ,每每接二連三,give up ,繼續,繼續,give up ,以至身心俱疲,不如放棄?但每當最灰心喪氣的時刻,腦海總會浮現一些激勵字句,提振自己努力前行。在《細味人生100篇》的《鵝卵石與鑽石》,我便經常記起那一句「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嘗試。」而且更會自我補充「反正有口氣,不如繼續玩,誰知明天會怎樣?」
李先生的著作,思想之鑰,重拾優雅,傾聽內心深處的吶喊,遐想,放逐,段子,對應等等,總會為自己帶來生活的反省。而《細味人生100篇》是我最喜歡買來送贈的書,先細心包好,然後給予親朋好友在學的兒女。真心覺得這是我們香港文化的種子,而送了種子也不會問受書人有沒有栽種,只是覺得因緣際會時機成熟,書中的道理自會帶領有緣人走出困局。種子已送,收在手的是鵝卵石定鑽石,懊悔或快樂,已是修行在個人,隨緣。
回想自己剛升上初中,看見爸爸閱讀一本薄薄的書,書名好似是哲學概論或哲學入門,而作者正是李怡。我不知此書的作者,是我現在要致敬的李怡先生,還是另有其人。而幾十年過去,書早已散失,但書本的啓蒙作用郤仍未消失。生活日常都是哲學,懂得思考分析,每天生活都是智慧的哲學命題。自問打麻將牌品極好,因為看了《發牌的是上帝》這文章,「人生的牌是上帝所發,無論好壞都無從選擇,惟一能做,就是盡全力打好手上的牌,求得最好的結果。」正因看了此文,打牌從沒有怨駡,推而廣之,工作見人,怎會奢求好牌,盡心而已。
畢業後,「必須去做的是工作」,需沒有「做不做都可以的就是娛樂」那樣的奢侈,卻經歷了香港最繁華安逸的好世界。甚至辭工歐遊兩個月回來也可輕易找到好工,simple and naive,以為這種繁榮發展不會起變化,可惜好景難常,偏偏這年多的社會動盪,大大超出自己這種吃喝玩樂的港人想像。似乎一切都要推倒從來,更建立在非常抗拒而陌生的價值觀上。「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輩子的,有些事是要用一輩子去懂的。」而現在身處的社會環境似乎已越來越難懂,且有更多人選擇不去懂而甘心做新懵懂!
好的書使人一看再看,遇到逆境,隨便一句良言警語就能把人帶出困局。李先生的每本書,自己都會認真用包書膠妥為包好,除了對書本的知識尊重,也是對先生的敬意。在《沙灘上的小男孩》,一位小男孩把水窪裏的小魚逐條撿起送回大海,有人取笑他誰在乎這些小魚,而小男孩莊重回答:「手上這條在乎!」文中指出,小小的行動,救不了全世界,但還是可以救一些人,深深覺得若你我正是小男孩手中被救的魚,我們就「肯定在乎」!看了此文,自己對其它小生物,有時也傻傻地施以援手。而李先生的感染力可能自己並不在乎,但在當今現世,很多小魚其實「非常在乎」,更可能因此而改變了人生。衷心向李怡先生致敬,感恩有這麼多「人生細味的智慧」篇章,使大家可以「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而我自己更「非常在乎」一分鐘閱讀,有李怡先生這樣堅守香港文化的智慧基石!◇
觀 護人 社會工作概論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8 黃偉民易經講堂
政府唔緊張我們的健康,但好在意個「健康碼」!
這個「健康碼」,和抗疫無關,只是配合香港全民檢測,造成香港DNA數據庫,亦即大陸的社會信用系統。
大陸的城市,已在推行這個計畫,香港不能獨善其身。
大陸人最討厭香港人那種,和大陸人不一樣的姿態。他們認為,即然香港已經回歸,香港也只不過是大陸的一部份,香港人驕傲些什麼的?
只有邱騰華不同意。
邱騰華局長說:
Made in Hong Kong就Hong Kong, China就China;
一件加拿大製造的產品,會寫成Made in US嗎?
他將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比喻成加拿大和美國的關係。
Hong Kong is not China!
這幾年來,香港人的抗爭,多少人流血,多少人流淚,多少人入獄,多少人死亡,多少人遠走天涯……都是為了這句話:
Hong Kong is not China!
香港義士們的抗爭,由一個現職的問責局長來總結。
疫情會持續下去!
林鄭誓不封關,還開放機場給大陸人轉機,借香港名義,轉機到世界各地。
因為這個武漢肺炎病毒,真是好使好用。
年多來,無法止息的示威遊行;
反政府的集會;
街頭暴亂;
過百萬人的上街;
北京最介懷的維園六四燭光晚會,七一大遊行;
延期一年,違反《基本法》的立法會選舉;
未來幾項重要任務,全港全民檢測,健康碼,個人數據庫,港幣數碼化,配合國家的大數據分析……
這些本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一一落實搞定。
就全賴這個肺炎病毒,所以說,林鄭政府,怎捨得疫情完結?
當前完成了立法會選舉延期一年的任務,疫情可以稍微放緩,下一波高峰,應該在推行全民檢測和健康碼的時候。
這些政策,遇到阻力,便將每日感染人數扯高,大家又乖乖的合作。
疫情,是最好的行政工具。
林健鋒代表工商界,李慧琼代表的建聯,已經在搖旗吶喊,沒有健康碼的市民,不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能進入商場、餐廳,要接受種種限聚令,要在家上課上學,因為他們沒有健康證明。
務求造成錯覺,工商界和打工仔,都要求政府,用健康碼分別「健康」和「非健康」的市民。
政府從善如流,用行政手段,將市民一分為二,限制不接受政府檢測的市民日常生活,做成不便。又放風使用健康碼的健身室,可以提早正常營業。
政府和保皇黨,正在合演一場大龍鳳,務使這個「社會信用系統」如期推行。
這個病毒,真是天降貴人給林鄭,協助她施政上過關斬將的。
這個病毒很功利,很醒目,很林鄭,很建制思維。
它只殺死老人家,長期病患者,不曬太陽的衰弱人士。
年輕人,壯年,患了很快康復,你看看麥德羅,鄧達智,感染瞓完幾日,又紮紮跳。
但老人院那些院友,糖尿病,腎病患者,一染就死。
那種低級思惟,陳健波價值觀的,凡沒用的,阻住社會,拖住社會,沒有經濟效益的生命,這個病毒幫你清除。
全世界的藥廠專家,在試驗疫苗,臨床的,都試在十八至五十五歲的人身上。
他們的目標很清楚,要這些壯年人不再成為帶菌者,病毒傷不了這個年齡層的人,但他們會成為帶菌者,傳染給他們接觸到的老人。
功利上看,病毒是用來清理老人,長期病患,和不應該生存的社會負擔。
這不是當年希特拉的優生學思維?
這樣的病毒,怎會是自然界的產物?這樣的價值思維,不正是目前社會的歪風?
著眼的,是眼前的功利!
當年港大周永新教授,研究全民退休保障計畫,認為要老有所依,政府需要開展工作,連林鄭冷眼,傲慢的問:
錢從何來?
這就是今日政府的價值取向,也是陳健波說的,年輕人阻礙他的收成期。
今日香港政府,由一群,年年考第一,自認學歷高的菁英在施政。
在中華文化中,做學問,只有一個目的,是為政,服務社會。
孔子之前,春秋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的。
讀書人,稱為「士」,用現代的說法,是知識分子。
中華文化,對士的要求和期望很高。
士,不是在學校考第一,拿了什麼學位,讀了什麼名牌大學,或在大學找個什麼安全位置,做做研究,教教書,搞下人事,一副了不起的樣子,就叫「士」。
孔子的學生子張,在孔子死後,承傳孔門的責任,繼續授課,《論語》第十九篇記述,他對士的要求,有四大條件:
子張曰:
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已矣。
一個讀過書的人,見到社會,時代艱難的時候。會自動的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
見危致命,準備將整副性命,交給時代了。
黎智英沒有進過一天學校,沒有什麼學位;周庭也不像林鄭,年年考第一。
但他們都是士。他們和中國歷朝的知識分子一樣,時代艱難,國安惡法在前,黎智英沒有繼續做他的富豪,躲去台灣(他有很多地在內湖),繼續主理他的《台灣蘋果日報》;或去加拿大小鎮,和親人隱居;也沒去巴黎,陪妻子兒女讀書。
他有很多藉口離開香港。
廿三歲的周庭,也沒有像其他廿三歲的少女,在發她的白馬王子荳牙夢,想像結婚、生子、做母親,去日本泡溫泉。
她在危難時嫁了給香港。
他們可以和你我一樣,找到不同的借口,為自己的生涯打算,但他們是「士」,中華文化的士,見危致命,不可為也要擔當,將生命交給了時代。
他們和文天祥、譚嗣同、黃梨洲、顧亭林一樣,將生命交給社會。
他們和香港無數的年輕人一樣,他們都是士,沒有年年考第一,但卻是讀書人,沒有畏縮,因為這是做學問的初心,是時代的責任。
見得思義。
義者,宜也。是恰當的。
一個讀書人,一個士,得到任何利益,第一時間應該考量的,是問自己,是否應份得到的?
末世時候,金權勾結,今日香港,官商鄉黑,官員和企業,官僚和議員,家屬和企業,警察和黑幫,親屬交結,利益輸送,看看鄭若驊……
一般人生活艱難,玩弄權勢關係的,遍地黃金……
這個時候,見得思義。香港,是考驗人性的時代道場,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要每天問自己,這是否你所應得的?
這是一個士的基本反應。
祭思敬。
祭,不單只是宗教上,鬼神上的拜祭。
祭泛指對一切形而上,天人之間的宇宙規律,有一股敬意。
宇宙運行,有一股不變的規律。
陽盡陰生,陰盡陽來,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所以,一年有春夏秋冬,人間是物壯則老,時代是盛極而衰。
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離,凡美好的都會朽壞,擁有過的都會失去。
但不需要為這難過。
孔子說:
陰陽不測之謂神。
如果陽是好的,陰是壞的,什麼是好的壞的,你永遠不知道。什麼際遇才是真好?什麼才是真壞?
神,是莫測,根本不知道的意。
少年貧困,衣食奔波,才培養出踏實感恩的性格,一生知足安穩。
家庭疼愛,父母蔭護,學業一帆風順,學歷高,人氣傲,人生上少少逆境,便覺苦不堪言。人事上稍稍不順,就是生不如死。
敬,才會尊重這個宇宙規律,才能享受這個高低多變的人生。
喪思哀。
喪,狹義來說,是指我們說的白事。但《禮記》說的喪,廣義的,包括了時代的失敗。
一個士,讀書人,對時代的失敗,應該有自發的悲憤;黑白顛倒,正義不張,有種責任的痛思。
看看今日的香港,稍稍接受過基本中華文化教育的,對時代的失敗,都有莫名的悲憤。
子張說:
其可已矣。
一個知識分子,一個士,具備了這四點原則,也算是可以了。
https://youtu.be/uP5ZYzMFG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