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九座讓人驚艷的當代圖書館
英語中的單詞圖書館(libray)源於拉丁語書籍(liber)一詞。今天的圖書館大多都精心設計為文化中心和社會公民中心,當然會有大量的圖書。本文中提到的當代圖書館,都是全球範圍內圖書館革命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丹麥的哥本哈根、加拿大的卡爾加裏,還是新西蘭的基督城和美國的芝加哥,各個城市令人嘆為觀止的圖書館建築,都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瑜伽、3D打印等。
頌歌中央圖書館(Oodi Central Library)
芬蘭赫爾辛基的頌歌中央圖書館,只有1/3的區域留給了書籍的儲藏。頌歌圖書館的負責人索伊尼瓦拉(Anna Maria Soininvaara)稱,這一設計的目的是「解決未來芬蘭人口的需求,重新定義圖書館,以此提倡社會的融合和全民教育。」芬蘭修改了《公共圖書館法案》(Public Libraries Act),以促進公民的終身學習、加強社會公民感、推進民主和言論自由。頌歌圖書館這一做法即是對該法案的回應。
頌歌圖書館坐落於赫爾辛基的坎薩萊斯托裏廣場(Kansalaistori),對面是芬蘭的議會大廈。圖書館樓頂呈起伏波浪狀,立面木板由芬蘭雲杉製成。圖書館面積達17250平方米,由ALA建築公司(ALA Architects)設計成公民文化活動場所。其中除了圖書收藏之外,還配備有電影院、創客空間、錄音室等,提供了各種公共服務,還能夠舉辦展覽以及社區活動等。
圖書館二樓的創客空間配備有各種高科技的工具,包括3D打印機、乙烯基打印機、激光切割器、熱壓機、縫紉機和數字木材雕刻設備等。圖書館將圖書轉移到地下這一層,擴大了圖書館的整體活動空間。而圖書的分類上架則由機器人操作。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西環路分館(Chicago Public Library, West Loop)
這是芝加哥西環區的第一家公共圖書館,也是芝加哥圖書館的第81個分館。圖書館所在的兩棟建築前身是電視演播廳,建築外牆是久經風霜已生鐵鏽的鋼材。圖書館的內部重新裝修,拆掉原封閉了弓桁架和天窗的天花板,讓室內獲得明亮的採光。圖書館由SOM建築設計事務所(Skimore Owing & Merrill )負責設計,佔地達1500平方米。由於配備了會議室、數字學習空間以及讓青少年使用的錄音間,圖書館平時還可以作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使用。其中還特地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數字創客空間,可以作為「手腦結合實驗室」使用。圖書館講故事的房間有帶磁性可書寫的牆面。西環路分館和其他的芝加哥公共圖書館一樣,都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
廷伯格圖書館(Tingberg Library)
哥本哈根的廷伯格社區有大量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但近來該地區犯罪率很高,整個地區也被邊緣化。COBE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廷伯格圖書館是廷伯格學校的延伸,既是圖書館,也是當地社區的文化之家。圖書館內有會議室、咖啡廳和一間配備了激光切割器的工作坊。圖書館大廳內能夠舉辦音樂會、兒童戲劇、電影工坊、玩具製作工坊等各種活動,還能夠邀請作家到此朗誦作品。圖書館呈楔形結構設計,整個圖書館最窄的地方只有1.5米寬。
圖朗加基督城中央圖書館(Tūranga Christchurch Central Library)
2010年到2011年初,新西蘭南島遭遇幾次地震,基督城中央圖書館被夷為平地。現在圖書館已重建,並被定位是標誌基督城浴火重生的九大重建建築其中一座。新圖書館坐落於基督城歷史悠久的大教堂廣場,由丹麥和新西蘭的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完成,整個建築共有五層,面積達9500平方米。其巨大的混凝土外壁能夠在地震時隨之搖晃,因此有保護建築本體的抗震作用。
圖書館的入口處設有一個咖啡廳及一塊技術創新區,其觸摸屏高達7米。圖書館的二樓是社區公共活動場所,並有兒童閲讀區,其中設有閲讀洞穴和活動室。最上面的三層樓,分別是會議室和學習室、製作工作室、計算機實驗室和音樂工作室。
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Calgary Central Library)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卡爾加裏市有一個新建成的圖書館,外牆裝點著六邊形的幾何圖案外觀。此圖書館可舉辦各種活動,從寓教於樂的到嚴肅的學術活動皆有。圖書館的一樓是兒童圖書區,是兒童的遊樂場所,孩子們可以在裏面做手工、畫畫等。圖書館四樓是一個「大閲覽室」,供人們在此專注閲讀。圖書館的面積有22300平方米,室外有一個露天劇場,使得室內的活動能夠延伸到室外。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是斯諾赫塔事務所(Snøhetta)設計的。
VAC圖書館(VAC Library)
VAC圖書館位於越南河內,農場建築事務所(Farming Architects)在設計的過程中,借鑒了越南農村的傳統園藝和畜牧業。整個圖書館綜合了圖書館、城市、農村的概念,外觀上來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木質攀爬架。建造這個圖書館的目的,是為了讓城市裏的孩子在能夠看書的同時,學習到生態系統如何自我維持的知識。圖書館內種植了各種蔬菜,還養了錦鯉和雞。進入這個圖書館,孩子們既能玩耍,也能夠閲讀,還能學習生態模型的知識:因為魚和雞的糞便是植物很好的肥料。
南方圖書館(Biblioteca Sur)
秘魯利馬的南方圖書館由岡薩雷斯莫雷建築公司(Gonazalez Moix Arquitectura)設計,圖書館的外圍有許多混凝土柱,之間是垂直的窗戶,不禁令人聯想到堆疊在書架上的圖書。南方圖書館位於拉莫裏納區,與聖靈感孕公園(Inmaculada Concepción Park)毗鄰。圖書館總面積有1300平方米,裏面為市民提供了各種課程,包括吉他、瑜伽、繪畫、攝影、芭蕾舞和戲劇。
丹達吉圖書館(Dandaji Library)
丹達吉位於尼日爾西部,是一個豪薩族(Hausa)村莊。村中有一座失修的土坯清真寺,如今已經改建成圖書館和社區中心。圖書館是由設計師馬索米(Atelier Masomi)和察哈爾工作室(Studio Chahar)聯合設計的,主要是在原有的土坯建築上進行翻新。翻新時,圖書館的內部並沒有照傳統使用稀缺的木材。隔斷牆、樓梯和新建的夾層樓,採用的都是金屬的設計。他們將圖書館裏的學習室打造得十分明亮,如果學生家裏停電,還可以來圖書館做作業。應當地婦女要求,館內還開設了成人識字課堂。圖書館內還配有一個計算機實驗室。館外不遠處,人們還新建了一座清真寺。
天津濱海圖書館
由荷蘭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天津濱海圖書館共有五層,總建築面積33700平方米,設計充滿未來主義感。圖書館內,周邊牆壁上層層的書架一直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建築中央是一個球形的社交空間,能夠同時容納110人。濱海圖書館的一樓和二樓設有閲覽室和休閒區,配備了會議室、電腦和音響室,樓上還搭建了兩個屋頂露台。
#建築 #文化 #藝術
計算木桁架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BC中文網】九座讓人驚艷的當代圖書館
英語中的單詞圖書館(libray)源於拉丁語書籍(liber)一詞。今天的圖書館大多都精心設計為文化中心和社會公民中心,當然會有大量的圖書。本文中提到的當代圖書館,都是全球範圍內圖書館革命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丹麥的哥本哈根、加拿大的卡爾加裏,還是新西蘭的基督城和美國的芝加哥,各個城市令人嘆為觀止的圖書館建築,都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瑜伽、3D打印等。
頌歌中央圖書館(Oodi Central Library)
芬蘭赫爾辛基的頌歌中央圖書館,只有1/3的區域留給了書籍的儲藏。頌歌圖書館的負責人索伊尼瓦拉(Anna Maria Soininvaara)稱,這一設計的目的是「解決未來芬蘭人口的需求,重新定義圖書館,以此提倡社會的融合和全民教育。」芬蘭修改了《公共圖書館法案》(Public Libraries Act),以促進公民的終身學習、加強社會公民感、推進民主和言論自由。頌歌圖書館這一做法即是對該法案的回應。
頌歌圖書館坐落於赫爾辛基的坎薩萊斯托裏廣場(Kansalaistori),對面是芬蘭的議會大廈。圖書館樓頂呈起伏波浪狀,立面木板由芬蘭雲杉製成。圖書館面積達17250平方米,由ALA建築公司(ALA Architects)設計成公民文化活動場所。其中除了圖書收藏之外,還配備有電影院、創客空間、錄音室等,提供了各種公共服務,還能夠舉辦展覽以及社區活動等。
圖書館二樓的創客空間配備有各種高科技的工具,包括3D打印機、乙烯基打印機、激光切割器、熱壓機、縫紉機和數字木材雕刻設備等。圖書館將圖書轉移到地下這一層,擴大了圖書館的整體活動空間。而圖書的分類上架則由機器人操作。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西環路分館(Chicago Public Library, West Loop)
這是芝加哥西環區的第一家公共圖書館,也是芝加哥圖書館的第81個分館。圖書館所在的兩棟建築前身是電視演播廳,建築外牆是久經風霜已生鐵鏽的鋼材。圖書館的內部重新裝修,拆掉原封閉了弓桁架和天窗的天花板,讓室內獲得明亮的採光。圖書館由SOM建築設計事務所(Skimore Owing & Merrill )負責設計,佔地達1500平方米。由於配備了會議室、數字學習空間以及讓青少年使用的錄音間,圖書館平時還可以作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使用。其中還特地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數字創客空間,可以作為「手腦結合實驗室」使用。圖書館講故事的房間有帶磁性可書寫的牆面。西環路分館和其他的芝加哥公共圖書館一樣,都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
廷伯格圖書館(Tingberg Library)
哥本哈根的廷伯格社區有大量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但近來該地區犯罪率很高,整個地區也被邊緣化。COBE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廷伯格圖書館是廷伯格學校的延伸,既是圖書館,也是當地社區的文化之家。圖書館內有會議室、咖啡廳和一間配備了激光切割器的工作坊。圖書館大廳內能夠舉辦音樂會、兒童戲劇、電影工坊、玩具製作工坊等各種活動,還能夠邀請作家到此朗誦作品。圖書館呈楔形結構設計,整個圖書館最窄的地方只有1.5米寬。
圖朗加基督城中央圖書館(Tūranga Christchurch Central Library)
2010年到2011年初,新西蘭南島遭遇幾次地震,基督城中央圖書館被夷為平地。現在圖書館已重建,並被定位是標誌基督城浴火重生的九大重建建築其中一座。新圖書館坐落於基督城歷史悠久的大教堂廣場,由丹麥和新西蘭的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完成,整個建築共有五層,面積達9500平方米。其巨大的混凝土外壁能夠在地震時隨之搖晃,因此有保護建築本體的抗震作用。
圖書館的入口處設有一個咖啡廳及一塊技術創新區,其觸摸屏高達7米。圖書館的二樓是社區公共活動場所,並有兒童閲讀區,其中設有閲讀洞穴和活動室。最上面的三層樓,分別是會議室和學習室、製作工作室、計算機實驗室和音樂工作室。
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Calgary Central Library)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卡爾加裏市有一個新建成的圖書館,外牆裝點著六邊形的幾何圖案外觀。此圖書館可舉辦各種活動,從寓教於樂的到嚴肅的學術活動皆有。圖書館的一樓是兒童圖書區,是兒童的遊樂場所,孩子們可以在裏面做手工、畫畫等。圖書館四樓是一個「大閲覽室」,供人們在此專注閲讀。圖書館的面積有22300平方米,室外有一個露天劇場,使得室內的活動能夠延伸到室外。卡爾加裏中央圖書館是斯諾赫塔事務所(Snøhetta)設計的。
VAC圖書館(VAC Library)
VAC圖書館位於越南河內,農場建築事務所(Farming Architects)在設計的過程中,借鑒了越南農村的傳統園藝和畜牧業。整個圖書館綜合了圖書館、城市、農村的概念,外觀上來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木質攀爬架。建造這個圖書館的目的,是為了讓城市裏的孩子在能夠看書的同時,學習到生態系統如何自我維持的知識。圖書館內種植了各種蔬菜,還養了錦鯉和雞。進入這個圖書館,孩子們既能玩耍,也能夠閲讀,還能學習生態模型的知識:因為魚和雞的糞便是植物很好的肥料。
南方圖書館(Biblioteca Sur)
秘魯利馬的南方圖書館由岡薩雷斯莫雷建築公司(Gonazalez Moix Arquitectura)設計,圖書館的外圍有許多混凝土柱,之間是垂直的窗戶,不禁令人聯想到堆疊在書架上的圖書。南方圖書館位於拉莫裏納區,與聖靈感孕公園(Inmaculada Concepción Park)毗鄰。圖書館總面積有1300平方米,裏面為市民提供了各種課程,包括吉他、瑜伽、繪畫、攝影、芭蕾舞和戲劇。
丹達吉圖書館(Dandaji Library)
丹達吉位於尼日爾西部,是一個豪薩族(Hausa)村莊。村中有一座失修的土坯清真寺,如今已經改建成圖書館和社區中心。圖書館是由設計師馬索米(Atelier Masomi)和察哈爾工作室(Studio Chahar)聯合設計的,主要是在原有的土坯建築上進行翻新。翻新時,圖書館的內部並沒有照傳統使用稀缺的木材。隔斷牆、樓梯和新建的夾層樓,採用的都是金屬的設計。他們將圖書館裏的學習室打造得十分明亮,如果學生家裏停電,還可以來圖書館做作業。應當地婦女要求,館內還開設了成人識字課堂。圖書館內還配有一個計算機實驗室。館外不遠處,人們還新建了一座清真寺。
天津濱海圖書館
由荷蘭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天津濱海圖書館共有五層,總建築面積33700平方米,設計充滿未來主義感。圖書館內,周邊牆壁上層層的書架一直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建築中央是一個球形的社交空間,能夠同時容納110人。濱海圖書館的一樓和二樓設有閲覽室和休閒區,配備了會議室、電腦和音響室,樓上還搭建了兩個屋頂露台。
#建築 #文化 #藝術
計算木桁架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節目第730集 - 能源時代 - 德國的廢核之路 Part 3 - 德國節能向錢衝 ( 完整節目內容獻上觀看, 請由此進:http://hichannel.hinet.net/event/pts/player/ptsplayer.html… )
于立平 陳慶鍾 / 採訪報導
如果擁有一棟房子,你最重視的是什麼?窗外的風景、室內的裝潢,還是房子的格局。在德國,大家第一個考慮到的,是「能源」,建築物是消耗能源的大戶,為了節能,政府用法律、用獎勵,家家戶戶用巧思、用科技,打造低耗能生活…
...Continue Reading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節目第730集 - 能源時代 - 德國的廢核之路 Part 3 - 德國節能向錢衝 ( 完整節目內容線上觀看, 請由此進:http://hichannel.hinet.net/event/pts/player/ptsplayer.html… )
于立平 陳慶鍾 / 採訪報導
如果擁有一棟房子,你最重視的是什麼?窗外的風景、室內的裝潢,還是房子的格局。在德國,大家第一個考慮到的,是「能源」,建築物是消耗能源的大戶,為了節能,政府用法律、用獎勵,家家戶戶用巧思、用科技,打造低耗能生活…
假日午後,音兒採收自家院子種植的大黃,準備做德國傳統蛋糕,每天她都會幫家人準備美味食物,廚房就是她的另一個小天地。將食材送進烤箱,選取最佳烘烤時間,多一分、少一分都會影響口感,音兒不只烤蛋糕會如此精算時間,使用家裡每項電器,都相當講求效率。
她的先生瑞爾夫,在電力公司上班,一手規劃家裡的用電計畫。在德國用電高峰時段的電價,每度約20元,但是離峰時,幾乎只要一半電價,瑞爾夫認為,在離峰時用電,不只省下不少電費,還可以降低用電高峰時的供電壓力。
於是他們利用現代儀器,自動調節一些電器的用電時段,也善用電器的節能選項,對上班族音兒來說,這種智慧型用電,在處理家務上,既省能又省時。
其實他們夫婦倆,從一開始建造自己的家時,就考慮到能源問題,因為一棟房間,從屋頂、外牆、窗戶、地板到通風,每個環節,都會影響室內的舒適度與能源消耗。比如裝設一道雙層玻璃,夏天可以阻絕室外進來的熱,冬天可以減少室內的暖氣消散,屋子維持最適宜的溫度,就可以降低空調使用。
節能,是德國民眾普遍的生活意識,在生活中省能,不完全是為了荷包著想,而是他們覺得,能源是需要珍惜的資源。
早在1976年,德國政府就開始施行節約能源法,隔年再增加建築節能法,由於在所有能源消耗中,建築物就佔了40%,因此他們訂定新建建築物的耗能標準。三十年來,法令一再修正,標準不斷加嚴,1977年能源消耗標準為300 kWh/(平方公尺),2009年已經提高標準到50 kWh/(平方公尺),未來建築物的耗能量,只容許在25~30 kWh/(平方公尺)。
不只如此,德國的房子再買賣或租賃時,還必須有能源護照,使用者要明確記載,隔熱、空調使用、CO2排放等能源消耗狀況。一棟房子,光看外表很難判斷它的能源成本,有了能源護照,就知道這棟房子到底健不健康,如果節能效果不佳,不論是租屋或賣屋,房價鐵定很難看。
德國人認為,買房子或蓋房子都必須詳細計算它的生命成本,其中只有20%是建造成本,主要的80%是使用能源、水資源的生活成本,於是許多民眾寧願在興建時,多花點錢,做好節能設計,免得往後要支付龐大的能源費用。
這間會計師及律師事務所,2009年增建了一棟辦公室,在建造時,他們最重視的是暖氣的能源消耗,為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他們採納建築師的建議,用地熱取代原本使用天然氣的暖氣設備。
會計師每天幫別人精打細算,對於自家公司的投資,當然不會做賠本生意,他們花費八萬多歐元,大約三百多萬台幣,在地底下挖了八個四十米的深井,抽取熱水,將熱能保留下來運用,再將冷水打回地下,到了夏天還可以反向操作,當作冷氣系統使用。會計師詳細計算,投資這套地熱設備,雖然不能立即看出省錢效果,但是長期下來,絕對是好處多多。
在德國一般家庭,有10.7%的能源用在熱水,12.7%用在家電設備,76.6%用在暖氣空調,為了解決惱人的熱能消耗,在人口較密集的住宅區,會設置區域供熱及供電系統。
位在弗萊堡市的弗班社區,住戶約有5000多戶,有65%左右的家戶用電,倚賴區域供電系統,這座汽電共生電廠,除了供電、也供熱,它的燃料80%使用鄰近黑森林的木屑,20%使用天然氣。
弗班社區許多家戶的屋頂上,也設置太陽能板來發電,一方面用再生能源與區域供電滿足能源需求,一方面打造低耗能建築,降低能源使用,光是房子開窗的大小、方向,就是一門大學問。
在同一個社區裡,每棟房子卻有著不同樣貌,這是因為從建築設計到街道規劃,當地居民都參與其中,住戶們共同決定,禁止車輛進入,讓孩子們可以自在地在街道玩耍,居民可以漫步樹下。
在社區裡,還有約150戶的建築,是極低耗能的被動式住宅。所謂被動式住宅,就是透過極佳效果的隔熱和通風系統,以及運用房子裡現有的熱能,把能源消耗,降到15 kWh/(平方公尺)。這種建築,現在是德國房地產市場中的搶手貨,更是所有歐盟國家的基本要求。
來到明斯特的建築與能源展示中心,它是一棟被動式住宅,也是了解房屋節能的最佳地點,走進玻璃屋,就像進入解剖室,裡面擺著房子的每個器官構造,屋頂、外牆、內牆切面,彷彿夾心餅乾,藏著節能的秘密。
各式隔熱建材陳列其間,就連海藻、亞麻或是回收的舊衣、報紙,都可以拿來當作隔熱材料,看似不起眼的物質,卻是搶救能源的大功臣。
不同的隔熱材質與厚度,影響著溫度變化,以17公分標準的隔熱材來說,要達到相同的隔熱效果,水泥牆要高達892公分厚,黏土麥稈牆則需要200公分,輕質混凝土磚只需要51公分。
隔熱材料的目的,在於阻擋熱能流動,天氣熱、房子可以降溫,天氣冷、房子可以保暖,用什麼建材蓋房子,有沒有加隔熱層,左右著能源的使用,於是幫房子多加一層隔熱夾心,成為是德國人節能的必備法寶,就連古蹟老屋都得下功夫。
托馬斯‧袞特,在都市計畫局負責古蹟保護的工作,他非常喜歡德國古樸優雅的建築,於是買下這棟已經列為古蹟的木造桁架屋,除了細細修復外觀,他和太太更重視它的內在。
麥娥‧特理柏是一位版畫家,現在老屋的牆壁,成為她的創作天地,用黏土、麥桿等天然隔熱材,一點一滴純手工打造自己的家,換來的是冬暖夏涼的居住空間。
這些黏土像是桁架屋的皮膚,可以隔熱、除濕,袞特夫婦還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生活實驗,他們在老屋旁,蓋起一間同樣大小的新房子,這棟新房子,運用各種現代設備來節能,結果他們發現,以前的人們,似乎更懂得如何讓房子自然呼吸。
從建材、通風、採光,那怕是一扇窗或一面牆,都會影響生活中的能源使用,袞特夫婦重視屋子裡的小細節,他們覺得房子是一輩子的朋友,需要用心呵護,既能省能省錢,還可以住得更舒適。
房子的好與壞,使用者感受最深,而建造者,則是賦予房子生命的關鍵人物,明斯特技職教育學校,現在正在進行屋瓦師傅的訓練課程,學員們敲敲打打,他們要學習如何做出一個好屋頂。
要蓋一棟節能的房子,建築師與設計師是靈魂人物,實際動手建造的專業師傅,更是重要角色;從屋瓦修繕、油漆粉刷到水電建構,就像拼圖一樣,缺一不可,每位技術人員,除了知道操作方法,還要了解現代的節能標準,更要懂得建築全貌,才能一起拼出完美的圖像。
德國人的節能概念與實踐,從國家政策到學校教育,甚至一般公民的生活細節,處處可見,德國人每年每人的平均耗電量,只有我們的七成左右,全國的能源消耗,更是逐年遞減。
在親手打造的家中,和心愛的家人度過美好時光,對他們來說,房子不只是冷冰冰的建築,它需要自然能量,展現它的生命。節能,也不是深奧嚴肅的大道理,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能源時代-德國節能向錢衝】播出時間
10/28(一) 22:00首播 11/02(六) 11:00重播
※ 我們的島播出時間:每週一 10pm,ch13 公共電視
資料來源:http://ourisland.pts.org.tw/?q=node%2F1116
延伸閱讀: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節目第729集 - 能源時代 - 德國的廢核之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55125601289700&set=a.352900514845542.1073741844.213063155495946&type=3&theater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節目第729集 - 社區節能秘笈
http://ourisland.pts.org.tw/?q=content%2F社區節能秘笈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節目第665集 - 好房子的退燒指南
http://ourisland.pts.org.tw/?q=content%2F好房子的退燒指南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我的綠建築
http://ourisland.pts.org.tw/?q=content%2F我的綠建築
Building Policies for a Better World - More and Deeper Renovation
http://www.gbpn.org/laboratory/more-and-deeper-re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