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全大局到心力交瘁
-
無法說不的「討好型人格」
▶︎ 好到被人當作理所當然的日常
「你的開心,就是我的開心!」
「有什麼煩惱,我都能聽你說喔!」
因為理解生活中充斥著大大小小的負能量,不開心的事情總是擋也擋不住,於是,一直以來都想要成為個溫暖的人,在別人困頓的時候成為他們的支柱,好好的接住他們。
於是,內心總是裝滿著大家的需求,也因為自己有能力幫助到別人而自豪,卻沒想到,日子過去,他們不但不滿意,還把這些付出視為得理所當然。
▶︎ 日常的溫暖成為壓力的來源
然而,想著他們曾經對自己說過的「謝謝」,以及感恩的神情,覺得自己如果沒有繼續撐下去,這些人可能會對自己非常失望。甚至認為,過去那麼善良的自己,是不是都是裝出來的?又或是自己的付出,都只是當時的一時興起,並非真心。
從內心富足的「付出」,到難以脫離的「損耗」,單純的生活,頓時變成了一件好辛苦的事情。
▶︎ 過度負責的「討好型人格」
想和這個世界的人們連結,又或是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都是人們出生以來就有的天性。然而,害怕拒絕他人, 害怕被人討厭,就有可能是過度付出而自我消耗的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
根據 WebMD 指出,討好型人格有以下六種特徵:
・習慣性同意他人的任何觀點
・為根本就不是你的事道歉認錯
・無法拒絕任何要求
・把自己的個性變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自己的價值可由任何人任意評價
▶︎ 「討好型人格」會造成什麼影響?
當「討好型人格」成為常態,就容易為了成就他人的快樂而犧牲自己,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喜好,腦海只圍繞在如何讓其他人開心。
根據 WebMD 可知,「討好型人格」會造成以下三種影響:
・過度付出,忘記照顧自己
・過度壓抑,內心充滿鬱悶
・壓力過大,對快樂的休閒活動無感
▶︎ 如何脫離「討好型人格」造成的不適?
根據 Healthline 指出,「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一件壞事,就只是專注於做好,於是忽略掉了自己的基本需求,陷入難以脫離「當個好人」的窘境。
若要脫離「討好型人格」,最為重要的,是先確認自己內心的狀態是否穩定,因為過度的給予,那種消耗,到最後都反噬。
舉例來說,對方根本沒有要自己提供這些,而自己為了讓對方開心,從頭到尾忍耐,並強迫自己付出許多別人根本沒有要求的事物,最後反過來生氣對方,怎麼可以不珍惜自己的付出。
▶︎ 不討好他人的人,仍然是個好人
成為理想的自己,與眾人連結,是人們天生就有的傾向,然而,成為一個好人,需要的並不是無條件的逗他人開心,甚至是壓低自己的等級、忽略自己的需求,去成全別人的人生。每個人都同等重要,他人的喜愛,又怎麼會是貶低自己才能換得呢?
然而,若「討好型人格」的束縛已經根深柢固,即使認知到自己有這些情況,卻還是無法不這麼做,已然成為生活的束縛,就應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將內心的結一個個解開。
我是奶奶!
如果身邊也有朋友因為害怕被討厭,
而正在委屈自己、不敢表達想法,
把這篇貼文分享給他,傳遞溫暖(。・ω・。)ノ♡
✨簡單用心理學,找到潛意識埋藏的真相!✨
———————————————————————
參考來源:WebMD 《What is a People Pleaser》、Healthline 《How to Stop People-Pleasing》(and Still Be Nice)
#心理學 #心理 #情緒 #鬱悶 #接納 #付出 #psychology #emotion #depression
———————————————————————
「討好型人格特徵」的推薦目錄:
- 關於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奶奶心理學 ‖ Psycholog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品睿博士的銷售心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問卦] 自戀狂都不知道自己被人討厭嗎?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討好型人格的5個表現|Psych2Go(心理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樹洞香港Treeholehk - 害怕得罪別人?你也會慣性討好嗎? 的評價
- 關於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討好型人格」讓你失去底線,也葬送了幸福! - 媽媽經 的評價
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說真話與後真相 | 陳時中部長的政策溝通 | 風險時代的語藝 | 說真話的勇氣 // 李長潔 🗣
.
「#人與人的連結」,這句話突然變成「年度金句」,人們讚嘆,他的講話總是令人同意也可以接受,這句「真話」同時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倫理。回顧這一年多以來,阿中部長的每場言談,總有許多令人欣賞的部分,像是2月時「#部長落淚」、4月時「#部長帶粉紅口罩」,當然還有更多是在直播記者會上與記者們的對話,時而嚴正指明,時而溫馨幽默。
.
許多研究者開始對陳時中部長的「發言」、「政策溝通」進行分析,想要把握阿中部長的「語藝」(rhetoric)技巧。但就筆者自己的研究,部長的個人風格(Charismatic Leaders)應該佔語藝技巧的大部分比例。也就是說,天時地利人和(疫情風險中的領導期待)加上本身的人格特質與說話習慣,讓他的溝通成為某種典範。今天的節目中,我想指出,「#說真話」(parrhesia)的重要性,也簡單討論與之相伴隨的「#後真相」(post-truth),它們同時都指向民主體制,也是在我們這個疾病風險時代,可以深思的事情。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人與人的連結
▶ 部長的政策溝通
▶ 語藝學的傳統
▶ 傅柯的權力與論述
▶ 說真話的勇氣
▶ 說真話與後真相
▶ 疫情時代中最需要說真話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nj5y3w9rpd0816spjpnypl?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at9P9A4vBG_v5KsTT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hNr2xExQuCW01m154STIb?si=H6wmKVqJSNiFDbi047ye6w&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5-%E8%AA%AA%E7%9C%9F%E8%A9%B1%E8%88%87%E5%BE%8C%E7%9C%9F%E7%9B%B8-%E9%99%B3%E6%99%82%E4%B8%AD%E7%9A%84%E6%94%BF%E7%AD%96%E6%BA%9D%E9%80%9A-%E9%A2%A8%E9%9A%AA%E6%99%82%E4%BB%A3%E7%9A%84%E8%AA%9E%E8%97%9D-%E8%AA%AA%E7%9C%9F%E8%A9%B1%E7%9A%84%E5%8B%87%E6%B0%A3-%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21650755
|
////// 完整論述 /////
.
這一年中,我們每天都看到部長在談疫情,在危機時刻,或許我們不得不信任,但整體而言,他的講話總是有著特別的說服力。他連續得到前所未有的超高民調,顯示人們對他有著高黏著度的信任與喜愛。有人批評這是一種造神或是偶像包裝,但我覺得不如仔細觀察與分析他的談話,可能對我們的人生更有幫助。
.
▓ #部長的政策語藝
.
今天部長講出「人與人的連結」,真是絕妙,文字精準帶有情感,溫暖幽默又不失正確性。一時間也成為社群媒體上瘋傳的名言佳句(當然有各種解讀啦)。相關的例子很多,他總是可以用沉穩冷靜的語氣,說明數據,鼓舞士氣,像是流下淚說出:「雖然不希望在統計上有相關確診病人,但反過來想,也等於是我們救他一命,讓我們的醫療界盡最大努力來幫助他」,或是,戴上粉紅口罩鼓勵正確的口罩使用習慣與扭轉性別意識形態,其他像是「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病毒就有機可趁」,「媒體在做利己利人的事,社會安定很多」等等。
.
在記者會上,他總是非常「真實」,是整個人格氣質、數據論點、口條表達上的真實。這正是語藝學中所強調的可信度訴求(#ethos)、感性訴求(#pathos)、理性訴求(#logos)。
.
▓ #語藝學傳統
.
簡單地介紹一下西方的語藝學傳統。語藝學(rhetoric)是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一門學問,這可說是最古老的傳播學與傳播教育。而我們人類最基本的溝通方式是以語言符號進行溝通。在古希臘誕生的傳播知識我們稱為語藝(rhetoric);在希臘開始的傳播教育我們稱為「語藝教育」,主要以說服為目的。這個語藝傳統包括創作、組織、風格、記憶、演述的技巧內涵。
.
語藝之所以重要,是因當時的公民因在民主體制與精神下,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可以自由的發揮,因此思辯與表達能力也得以受到重視。語藝可以說是民主的基礎之一,但語藝與真實的關係也時常是哲學爭論的重點。
.
我們可以想像,雄辯滔滔與真實之間可能是有衝突,甚至是水火不容的,語藝技巧並不以真理或事物的本質為基礎:真理,信不信由你,都是語藝的效果。只要你能成功達到說服,那就成為某種真實。正因這個弔詭,法國的哲學家Foucault,在晚年便針對「語藝」與「說真話」進行區隔與辯論,兩者相互衝突,卻又模稜兩可,也同時是民主機制中的基礎與派生現象。
.
▓ #傅柯的論述分析與權力哲學
.
Foucault大概是二十世紀後半最有影響力的歐洲知識份子,有學者認為,他是一位「改變所有學者的工作基礎」的重要思想家;你可以說他是社會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在1955~1969之間,Foucault在法蘭西學院有著一段知識的輝煌時間,而在1984年時,卒於自己的死亡實踐。
.
總括來說,Foucault的的主要學術工作有三,首先是新史學範疇下進行「瘋狂」概念的系譜分析,如《瘋癲與文明》(1961),第二條路線是對人文科學發展史的研究,如《詞與物》(1966),第三條路線是進行知識論述的語言學研究,為《知識的考古學》。此外也有一些單一主題,例如《臨床醫學的誕生》等等。而晚期Foucault則從是《性史》三大卷的艱鉅工作,並轉向自我的倫理技術探究,思考人的存有問題,包含《說真話的勇氣》、《主體詮釋學》等。
.
對於Foucault而言,權力無所不在,這是一個文化中最複雜的論述實踐。因此,他並不會問:「誰是掌權者?」而會是問:「權力如何被配置,以及生了什麼物質效果」。例如,什麼標準被認定為患有精神病?需要如何被治療?這些問題持續成為Foucault工作中重要的興趣。
.
一般而言,我們探究權力問題時常會問的「制定法律者是誰」、「法案如何通過」,傅柯會認為這些問題預設了權力關係是穩定的、可預測的客觀事實;從其觀點來看,權力並非通過社會結構而下放的,相反的,權力是流動的,且透過論述蔓延開來,在特定的學科或實踐範疇內,我們的知識本身構成了經驗世界的真實,也內含了力量的運動。從此來看,Foucault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追尋權力的軌跡。
.
▓ #說真話的勇氣
.
Foucault去世前一年,1983年在法蘭西學院開了一堂討論班:「自我與他者的治理」。課堂中,他進行了此生中的最終回思辨,直指「說真話」(fearless speech)在論述形構、論述實踐、與主體詮釋上的歷史與作用,試圖解開「權力」的謎題與提供一個面對「權力」的解決方案。
.
「說真話」也是古希臘時代的一個政治行為的概念,意旨坦率直言、自由言說、思言不二,面對暴政權力時,依然敢直言不諱。Foucault在他的「主體詮釋學」講座課上,對「說真話」(Parrhesia)的分析已經提出了幾個深具意涵的問題,特別是在論民主體制之時也將是關鍵的:「說真話」與「語藝」(rhetoric)的區辨,以及「說真話」與逢迎者(flatterer)「說好聽話」之間的敵對。
.
簡言之,「說真話」牽涉了我們對自身的主權(egkrateia),也因為作用於他人,而更是一種言說的倫理。但「說真話」必須審慎於情境時機(kairos),需要選擇與決斷可與之言的對象。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掌握說服技藝的人能夠藉著話語而支配他人,「說得好聽」可能成為「講真話」的可怕敵人。另一方面,單是真理本身又未必足以說服人,仍然需要表達的藝術,才能發揮說服力,「令人相信」。(朱元鴻,2016)
.
不過,Foucault認為,「說真話」對真理的擔保,不在於理論與技巧,而是必須對照於說者實際生命格調的態度與行止。相對比,說服群眾的雄辯,不在於訴諸邏輯與真理的判斷,而在於召喚出聽眾的強烈情緒,就如同劇場裡的戲劇成分。以說服為目的,「說得好聽」的逢迎諂媚,看似跟從聽眾的討好姿態,其實在召喚聽眾的跟從。而「說真話」,不僅表現說者對自身的主權,也在鼓勵、支持聽者自主與獨立的判斷,助益而不操控,是一種對他人的慷慨。因此「語藝」說服裡說得好聽的逢迎諂媚,和「說真話」是絕不能相容的敵對者。(朱元鴻,2016)
.
Foucault在1982年3月3日講課結尾時用了很模稜的表述:「說真話」是一種特別的,「非語藝的語藝」(nonrhe- nonrhe torical rhetoric);既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倫理,既是一種判讀情境對象之藝,也是一種道德態度。
.
▓ #說真話與民主
.
後來,Foucault在「自我與他者的治理」講座課上,提了兩個概念「平等的自由言說」(lsegoria)與「說真話」(parrhesia)之間曖昧的關係。在專裁體制下,我們看見「說真話」的陰影:謊言、遮蔽、言不由衷、集體錯覺,所有人民注定要被擺佈。Foucault說,民主的基本特徵是「說真話」。但,奇怪的是,民主與「說真話」之間的惡質關係也可能毀壞民主,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發表,尤其當多數聲音代表主要意見,甚至我們去討好多數意見,產生民粹,卻也消滅了「說真話」與其主要的區辯能力。
.
我先回到另一個與「說真話」相關的概念:真相。一口氣可以拿出三個層次關於「真」的討論,即事實(fact)、真相(truth)、真實(reality):
.
(一) 事實,就是指實際發生和實際存在的事物狀態或狀況,某個程度上無法解釋,也比較難理解,無論是哪一種制度都無法完全承擔起呈現事實的重量,事實是自己存在在那。
.
(二) 真相,其相對於假象,是現象之下的二級概念,真相是指真實地表現了一定對象的實際情況或本質的現象,因此,真相和本質是一致的;假相則是指沒有真實地表現一定對象的實際情況或本質的現象,相反,假相是那種遮蔽了、掩蓋了一定對象實際情況的現象,因此,假相是和本質不一致的。具有交互主觀性,真相是透過觀察、理解、判斷等詮釋過程所得來的,是在(醫療、媒體等)論述下生產與再生產出來的「事情的面貌」,其包含了假象與真相,而呈現真相、符合事實是這些論述的終極目標。
.
(三) 真實,真實是個認識論概念,是指認識結果與認識對象間的一種關係。如果作為結果的認識與認識的對象符合,就說認識是真實的,如果不符合,就說認識是不真實的。也就是說,當呈現的真相與事實符合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認識到的真實。
.
所以,我們能夠動用的是「真相」層次,主要的著力點也就是呈現真相或是排除假象。但是,真相不是自為的,而是人為的。麻煩的地方就在這裡。我們究竟要的是甚麼真相?如果真相如此多元。
.
所有這裡有一種「真相困境」。所有參與到疫情關係中的我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訴說真相,形成一個程度式的真相,既然真相是一個光譜,那我們老百姓們所期望的是真相嗎?還是,我們要的是希望他們「說真話」?
.
▓ #做一個無畏的直言者
.
所以,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真相如何,因為真相終究是論述的。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是否展現了「說真話」的民主特徵。民粹主義這字眼在當代的語境中有點負面,就像我們表示每個人都有對公共事務發言的權利,可以「平等的自由言說」(lsegoria),不管其知識、美德之類的條件如何,這樣一來,無法區辯是否為真話,無法保證是否為真相論述,淪為民粹盲流。
.
Foucault認為,要確認是否為真話的條件有二,其一是要接受學習與教育(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是教養的意涵),其二是要「重返自己」,不僅是有勇氣對他人說真話,還要有勇氣揭露關於自己的真相。
.
我想阿中部長的政策溝通技術,以及前幾波疫情全民的安穩處理,除了語藝的可信度訴求(ethos)、感性訴求(pathos)、理性訴求(logos)外,做為一個「無畏的直言者」,有足夠的「學習」與「重返自己」是非常關鍵的成功因素。疾病議題關乎生死,與「自己」密切相關,而密集的「健康傳播」也讓大家都擁有審時判斷的能力。而部長的「說真話」,不只是一種技巧,更直接地反映了風險時代道德主體的倫理態度。這一切才能運作的如此美好順暢,我相信之後也會是這樣。
.
▓ #後真相與說真話
.
這兩天的疫情升高,比定會相伴隨各種「假訊息」,這些訊息不一定是刻意造假,而是一種「平等的自由言說」下而形成的「後真相」。「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作為前年的代表詞彙,也與風險社會的局勢變化相關。所謂「後真相」指的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情況」。換句話說,隨意散播驚悚的言論,比起事實真相更為重要。
.
另方面隨著民粹主義的興起,愈來愈多政治人物以此方式對待人民。對政治人物而言,奉行的是「有用者為真!」(what works is true!)(就像語藝學般),對「我的政治利益」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相,沒有什麼永恆的價值與意義存在。如此的心態,加上大眾傳播媒體也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推波助瀾,刻意扭曲的造謠、橫空出世捏造及帶風向的假新聞與假資訊等,搖身一變被包裝成為「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而獲得了合理性與合法性的地位。(楊州松,2020)
.
雖說這些「另類事實」經不起時間與查證的考驗,但在資訊氾濫至內爆的網路時代中,根本沒時間去考驗,因為更多、更新的另類事實持續不斷地湧現,覆蓋著前面的另類事實而不斷將其壓縮;且在速率的催趕下,公民及閱聽大眾無力、無心也無時去逐一檢視另類事實是否為事實。但是面對人類共同的敵人,所有的資料與資訊都應該完全公開、透明與真確,並能不經加工製造的真實傳播出去,以讓人民知曉真相,據以自主判斷。在這個「瘟疫蔓延+後真相」的時代中,「說真話」(fearless speech)更顯其價值與重要性,我們必須明白「無懼地說出真話」的真諦。(楊州松,2020)
.
回想一下,阿中部長早在2月13日的記者會上,說過「唯有選擇說真話,防疫工作才有可能成功」。分享給大家,也請大家銘記在心。
|
#參考文獻
.
1. 朱元鴻. (2016). 說真話與民主, 傅柯的最後一課. 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54(2), 57-91.
2. UT, I. C. K. Truth-Telling in the Era of Post-Truth: Two Cases of Parrhesia for Democracy.
3. 楊洲松. (2020). 學在瘟疫蔓延時: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教育思考.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5(1), 1-14.
4. Foucault, M., & 鄭義愷. (2005). 傅柯說真話. Fearless Speech.
|
#一起加油
#很好睡的一集
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品睿博士的銷售心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哪些自以為貼心的話,反而使顧客掉頭走人?>
很多時候說錯話是無心之過,銷售員本身並無惡意,卻在無意之間令顧客掃興,甚至傷害他們的心。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
真正趕走顧客的,其實是你的大嘴巴
我家隔壁鄰居到汽車展示中心閒逛,看見展廳門外停著一輛改裝樣品車,造型奇特,非常亮眼,便忍不住湊上去看熱鬧。這輛改裝車是店家根據顧客的需求特別訂製,底盤與車體連接處貼了一圈金屬裝飾貼條,看起來相當氣派。最誇張的是,這輛車的車身上貼滿各式各樣的京劇臉譜,相當引人注目。我這位鄰居是愛車之人,約有二十幾年的駕駛經驗,看到這麼帥氣的一改裝車,不禁有些心動。
這時候,一位三十多歲的銷售員走過來,客氣地問:「您是幫孩子看車嗎?這款改裝車相當受到年輕人歡迎,價格也貴了五到十萬塊……。您可能覺得這款改裝車的一造型比較怪異,不太能接受,但是許多年輕人相當喜歡這樣的外觀,而且非常捨得花錢!」
我的鄰居一聽,當下心中就泛起一陣不悅,本來蠻高的興致瞬間被銷售員的這幾句話澆滅。他心裡暗想:「你這話什麼意思?難道改裝車是年輕人的專利,上了年紀的人就不能玩嗎?真是無趣!」他既然沒了興致,也不想繼續逛下去,最後連展示中心都沒跨進去,與那位銷售員隨便聊幾句之後,便打道回府。
無獨有偶,我從另一位女性友人那裡也聽到類似的故事。這位友人當時三十多歲,某天在汽車展示中心看到一款新車,相當中意它的外形,不禁駐足多看了幾眼。
銷售員見狀後馬上後過來,熟情地向她大力推薦這款車,並詳細介紹該車款的主打賣點。其實,我這位友人對於那些資料不感興趣,也沒有將銷售員說的那些話聽進去。她之所以會中意那款車,主要是因為車子的外観,那款車的造型有些保守,卻顯得沉穩路實,儘管是小排氣量,但無損高貴感,正好符合她的人格特質。她個性保守低調、沉穩幹練,同時也讓人威覺時尚又高貴。
「我們這款車的目標客群,是事業有成的中老年人,希望您回去後,好好向叔叔,阿姨推薦!」我這位友人的確對那款車一見鍾情,遺憾的是銷售員向她介紹完後,說出上面這句無心的話,徹底掃了她的興。銷售員把她看成替別人選車的人,壓根沒有意識到,她本身就可能是潛在客戶。這位女性友人大感失望,心中憤憤不平地想:「什麼意思!因為我不屬於這款車的目標客群-就不可以買一輛嗎?還是說即便買了,開出去也是一件奇葩,丟臉的事情?」
當下,她強行按捺住自己的不愉快情緒,冷淡地回道:「沒事,我只是隨便看看,我父母都有車,不用我幫他們買。」說完後便拂袖而去,留下銷售員在身後尷尬不已。其實,她的父母都沒有車,但是她實在氣不過,於是暗損了那位銷售員。
若是你會怎麼做呢?
以上的兩個案例有一個鮮明的共同特徵,就是銷售員自以為是。這類銷售員通常」都以為自己閱人無數,是江湖老手,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顧客為了什麼而來,因此一會為了提高效率而企圖省略對話。坦白說,這兩位銷售員都沒有惡意,他們的本意只是為了服務顧客,討好顧客,希望盡量表現出自己善解人意,有眼力的一面。但是,他們沒有傾聽顧客真正的心「聲,反而因為自己莽撞而破壞對方的興致,白白錯失了真正的潛在顧客,以及絕佳的銷售機會。此外,除了這種自以為是的銷售員之外,還有些銷售員常常馬屁拍過頭,始終無法從教訓中吸取經驗,一次又一次帶給自己的情商。那麼,該怎麼拿捏分寸,才能避免這種情況?解決問題的鑰匙還是情商。
節錄自《超溫暖銷售術》
圖片來自網路
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討好型人格的5個表現|Psych2Go(心理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視頻介紹了 討好型人格 的五種表現,如果你認為你時常需要迎合他人,那你大概是個習慣討好他人的人,從孩童時期開始,人就會學習迎合, 這可能是源自 ... ... <看更多>
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樹洞香港Treeholehk - 害怕得罪別人?你也會慣性討好嗎? 的推薦與評價
慣性討好和社會依賴型(sociotropy)性格特徵有關聯(2),過度以討好別人方式維持人際關係,這類 ...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看更多>
討好型人格特徵 在 [問卦] 自戀狂都不知道自己被人討厭嗎?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