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轉的那篇,國文老師&教科書主編在抱怨不能選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其實是滿好笑的一件事。不只是「靈魂乾涸說」好笑,而是他們手忙腳亂想找理由批評課綱的修辭方式很好笑。
首先,那篇文章根本不可能是什麼震動靈魂的大作。拜託它才多長啊,就是一則隨手的推特,資訊量少到不行。內容無足可觀,文學技巧也很簡單。你如果去問蘇東坡本人,他大概也會滿頭問號:我在你們心目中是只會發廢文還是怎樣?為什麼選這段?
那為什麼會入選呢?我猜最早的原因是這樣的:
1.某一批課本編輯者覺得一定要選名家的古文。
2.名家名作通常都有一定的長度,以正常的教學時數去教正常的國中生,根本不可能教完。
3.捨棄名作,保留名家。從名家篇章中選個超短的,讓老師可以翻譯完就了事。
4.翻譯完之後,順帶補充八百條「國學常識」(事實上根本不是「常識」),讓老師覺得自己有教到名家,心情就會很好。
教學效果或教育意義?誰在乎啊。
你如果看到國中課本有那種超短的古文,十之八九都是這樣來的。跟你說一堆這篇文章有多神,那都是決定了文章才掰出來的。事實上文學作品一旦短過一個臨界點,就很難純粹從作品本身,讀出太深的意義。啊就沒有資訊,連「言」本身都不夠,哪裡拼得出「言外之意」。
歸根究底,他們不願意面對的是:國中生真的需要學古文嗎?就算需要,學之前是不是應該有先備課程,讓他們理解語法用字,而不是一上場就要讀名家作品?這就好像你讓一個沒學過英文的人去讀英國文學,結果只能選一些邊邊角角的畸零段落,師生整堂課都在查單字,這哪裡有教到文學?
可怕的是,國文課本的「經典選文」往往就這麼「習慣成自然」了。明明在文學史上還有更多重要的文章,但只要國文課本長期選某文,教學現場就會以為那篇文章重要到不讀不行。這不只是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的選文也是一樣的,比如莫名其妙的「詩壇祭酒」。
後來的人不知道一開始為何要選,但既然以前選了,以後就不能不選。對傳統的盲目相信,大過教師本身對作品的鑒賞力。這就是為什麼,任何正常人都不會覺得〈記承天寺夜遊〉這種等級的東西可以灌溉靈魂,但就是有國文老師可以講出沒腦袋沒品味的「沒讀這篇靈魂會乾涸」這種蠢話。
至於該報導批評課綱的部分,就更好笑了。
那篇文章的批評邏輯是:「因為課綱的文言比例下降,所以沒辦法選〈記承天寺夜遊〉,這會讓學生不認識蘇東坡,導致靈魂乾涸。」
這就是那篇文最好笑的話術之所在了,這就是來騙外行人的。文言文比例是下降了沒錯,但又不是下降到零,在那三、四成的選文空間裡,你大可以把蘇東坡選進去啊!課綱從未規定不可以選蘇東坡,你大可以拿掉別篇古文,把〈記承天寺夜遊〉塞回去啊。
如果文言文比例一下降,你就沒選〈記承天寺夜遊〉,這不就是代表,你也覺得在國中國文階段,最廢的古文就這篇嗎?塞不回去,不就代表綜合評估之下,你自己也覺得它相對沒那麼值得教?你自己優先捨棄這篇,然後再來哭說這篇可以灌溉靈魂,有事嗎?
還是說,其實你也沒那麼在乎靈魂?靈魂對你來說就是可以優先捨棄的東西?
記承天寺夜遊段意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模仿輕小說的風格寫一篇廢文】
這次的主題不是模仿「誰」,而是比較廣泛的文體─日系輕小說。
其實小編自己也沒看過多少,沒辦法針對特定哪位著名的輕小說作家深入剖析。
所以這篇也就是抓個共通的特色,還請資深的輕小說愛好者(或寫作者)多多指教(鞠躬)。
-
這次放在前面讓大家體驗的慣例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的輕小說風格版本(咦)。
相信被傳統國文教材荼毒甚深的各位都能認得出來吧(笑)。以下:
至高之位被繼承的十年後,鄰居的齊之國前來兇狠地攻打了。
魯公大人背負起守護魯之國使命的同時,曹劌認真地準備覲見。
同鄉的浪人問:「肉食者自然會去籌畫、曹劌桑又為什麼要參與、這件令人困擾的事呢?」
「話雖如此、不過這樣的說法、我可是不會認可的喲。」
仿佛看見死老鼠的鵷鶵一樣,曹劌桑的臉上閃爍著厭惡的神色。
「肉食者什麼的、不過是目光淺薄的飯袋罷了。」
做出這樣宣言的曹劌桑,下定了決心。
於是大殿之上,如今只剩下對視的兩位英雄人物。
「魯公大人、有著怎樣的決心、去對付那蠻牛一般的齊之軍呢?」
曹劌桑緊緊盯著魯公大人,似乎是要讀懂周圍的空氣一樣不肯放鬆。
「到底什麼程度才能稱為有所準備呢?」
處於幼稚與青澀的邊界,所謂弱冠之年的心智,那條界限的限制困擾著魯公大人。
「我說,衣食這樣的養生物品、從不自私地佔有、一定分享給身邊的忠心的臣子。這樣的做法、可以稱得上是萬全之策了吧?」
這張臉還很年輕,如今那上面滿是期待。
輕輕搖了搖頭,「這樣的小小恩惠、又怎能讓人民享受到、不會因為這樣就順從魯公大人呢。」
陡然變得急切,聲音也不禁發起抖。
「祭祀用的祭品、從不敢誇大其詞、認真地上報、上天一定會眷顧的吧。」
好像是祈求一樣,一看就是貴族的雙手緊緊地交纏在一起。
吐出一口氣,語氣也變得冷酷。
「這小小的卑微信用、哪裡稱得上是真物呢、神明大人不會施以援手的喲。」
「…欸?」似乎是像被輕微地電擊了一下,清澈的眼睛變得有些濕潤。
最後的救命稻草也隨之拋出。
「那些訴訟與案件、即使不能徹底洞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的呀。」
沉默持續了一千年那麼久。
「可以憑藉這個來打一仗、請帶上不才的我吧、獲勝,可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啊。」
輕輕笑著的曹劌桑。
在復蘇之域——長勺乘著戰車,東南吹來的春風撫過甲士的臉。
對壘之沉默,列陣也無言。
齊之軍開始擂鼓,沉重的前進聲傳入耳朵。
「擊鼓,進軍嗎?」
帶著一點不自信的猶豫偷偷看著曹劌桑。
「還不可以喲。」
第三次聽見了擊鼓。
「我們也擊鼓進軍吧。」
不安地看著遠處廝殺的軍隊,向曹劌桑坐近點,好像安定了些。
勝了。
「真…真的嗎、戰車啊、請繼續追擊吧」
將要揮下去的手被輕輕地按了下去,被帶著走下車駕了。
耳根有點紅紅的。
「車轍很雜亂啊。」
又一起趴在車前橫木上看遠處齊之軍的隊形。
曹劌桑微笑著。
「是時候下令追擊了喲、魯公大人。」
戰車轟隆隆地前進了。
勝利了、成功了、一定是在做夢。
「曹劌君、是怎樣擊敗齊之軍的呢?」
不行,完全沒有理解啊,要搞清楚才行。
曹劌君看著我,顯得從容不迫。
「呐、所謂戰鬥、無非就是靠著勇氣,第一次擊鼓勇氣最大、再次擊鼓勇氣也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氣力可就衰竭了。我們勇氣十足、齊之卒勇氣用盡、勝利也就理所應當了。齊之國、可是山東大邦、推測情況怎麼能想當然呢?我看見車轍印混亂了、旗幟也倒下了、所以才放心地下令追擊嘛。」
原來如此。
是這樣的呢,這樣的智慧,也只有曹劌君才能擁有吧。
幫助我守護魯之邦、擊敗齊之國。
那種完美的超人性是我沒有掌握,而曹劌君確實擁有的東西。
我……不想瞭解更多。
我見到的曹劌君。總是從容、誠實、不說謊、動輒直言不諱。無所依靠卻依然屹立不倒。
那身影。如同幽冷的青藍色火焰一樣美麗,虛幻到令人悲傷的身姿。
對這樣的曹劌君。
我一定,是憧憬的。
つづく
看完以上這篇,我們接著簡單歸納一下吧。
一、頻繁地換行和分段
輕小說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換行與分段非常頻繁。往往一個句子就立馬換行,三五個句子就分作一段。
這種寫法可以讓輕小說那種口語化的風格變得更加自然,同時也強化嚴肅(或者說中二xD)的氛圍。
這邊截一段上面的文字,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其中的差異。
eg,
(1)
原來如此。
是這樣的呢,這樣的智慧,也只有曹劌君才能擁有吧。
幫助我守護魯之邦、擊敗齊之國。
(2)
原來如此。是這樣的呢,這樣的智慧,也只有曹劌君才能擁有吧。幫助我守護魯之邦、擊敗齊之國。
有沒有感覺到,如果句子改成不換行,好像整體氛圍就變得很流水帳、很沒氣氛了呢?
二、將句式口語化
輕小說的句子都是很口語化的,劇情內容多數是大量的對話以及角色的內心獨白。客觀上的描述比較少,但卻仍然可以藉由對話與獨白來構建整體的畫面。以下讓我們同樣用中國古典故事來舉例(笑)。
eg,
《詠鵝》→ 我的鵝鵝不可能那麼可愛!
《長恨歌》→ 就算是兒媳只要有愛就沒問題了對吧!(嗶)
《愛蓮說》→ 什麼?你們都沒人喜歡蓮花嗎?
《隆中對》→ 我的政治軍事物語果然有問題。
《記承天寺夜遊》→ 在承天寺尋找邂逅是否搞錯了什麼?
三、加入戲劇化的語氣詞
因為是口語化的句子,自然也會使用很多語氣詞。但同時也有誇大情緒、以製造戲劇化效果的用意。
eg,
(1) 「誒~!哥哥你怎麼不吃了!這是百合子花了一~整個月才做好的手制便當耶!」
(2) 「嘖……明明就是被時代拋棄的老頭一隻……」
(3) 「你你你你你是究竟是哪來的怪物啊啊啊啊啊啊……!!」
四、使用華麗的、神話般的名詞
呃,這部份我就不舉例了。動漫或輕小說看多的人非常習慣「XX之手」「OOOO之劍」之類的名詞了。不常看日系輕小說或動漫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所附上的短片。(話說我在宥勳的課堂上不知道已經被這段摧殘過幾次了xD)
最後來練習改寫個幾句吧。
(1) 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我的死黨們收到消息趕過來助陣了。
→ 原來那些傢伙,都來了呢。可惡,雖然不想承認,但這就是夥伴啊。
(2) 我叫小明,高二生,是三班的班長。
→ 我是明大郎,川田高中二年級,三班首屈一指的男人─因為不打這群傢伙團結起是不行的呢。
(3) 這一幕怎麼好像在哪看過?這就是所謂職場的辛酸嗎?
→ 嘛,既視感什麼的就無視了吧。總而言之就是這樣平凡又穿插著血淚的日常啊......
先到這啦,小編已經拖太晚惹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