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流派名字的起源都這麼“狂”嗎?
音樂本身不是科學,音樂流派的命名就更算不上一門精確的科學,甚至可以說是,十分隨意。有的就是來自於某個身體部位震動的律動,有的就直接來源於地名,或者音樂喚起某些感覺,比如Rave。
但有一點是,很多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名稱都來自於描述生活中更艱難一面的粗俗詞彙,不管是性、毒品還是你知道的搖滾樂。
-----------------------------------
Rock 'n' roll(搖滾樂)
原意:海上波浪和性暗喻
起源時間:17世紀
起源地:海洋
雖然現在英文表達已經簡化成了Rock,但中文卻實打實地保留了出處的譯文:又搖又滾。
“搖滾”這個詞實際起源於17世紀的水手之口,畢竟,還有什麼比海上的浪潮更“又搖又滾”的呢?這一群在海上漂泊的寂寞男人們當然也不會放過任何可以用來過嘴癮的事情,不出所料地,到了20世紀20年代,這個詞就已經成為跳舞和性的隱喻,但不同於同時代其他的表達方式,“又搖又滾”算是更直接具像地表達,甚至在字裡行間將一向隱晦的內容引向了積極的一面。
Trixie Smith的一首藍調民謠《My Man Rocks Me (With One Steady Roll)》 就很調皮地捕捉到了這個術語,其在歌中的含義包括舞蹈和音樂,也暗地裡擦著“性”的邊球,但那時候還不會有人站出來懷疑Smith在開車。
每每說到Rock 'n' Roll起源歷史時,一定會提及的一個名字就是——DJ Alan Freed,這個被稱為“搖滾之父”的電台DJ雖然最終因為一件性醜聞而絕跡於世。
但1950年代初,他就在廣播節目中播放充滿節奏和藍調的鄉村音樂時將Rock 'n' Roll這個詞推向了大眾,雖然他將這個詞中“性”的成分已經壓的非常低了,但如果他在幾十年前試圖推動一個“搖滾派對”,不僅會被大眾理解成當代青年嘴中的“髒趴”或者“海天盛宴”,也只會讓他的事業更早地被毀滅。
-----------------------------------
Funk(放克)
原意:體味
起源時間:16世紀初
起源地:法國
在舊的法語方言中,Funkier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通過向某人吹煙或過度燻蒸房間來激怒某人。
追溯到17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帶著這個詞一起到旅行到了美國,這也是為什麼Funk和Funky(當時還是氣味的意思)在美國俚語中出現並停留的時間遠遠長於英國英語。
隨著幾個世紀的過去,這個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氣味“變得與火無關,演變成了體味。。。20世紀初,Buddy Bolden甚至創作了一首藍調歌曲《Funky Butt(有味道的屁股)》,這首歌講的是紐奧良一個破舊的舞廳,當地音樂家們就順勢將它重新命名為“Funky Butt Ball”,到這個時間點,還不是一個好詞。
然後,在20世紀30年代及以後,這種觀念發生了轉變。一切與流汗有關的都變成一種爵士樂、節奏樂和藍調音樂家來說有點不可抗拒的性成分,到了60年代末,在James Brown 的幫助下,這才從音樂的層面上產生了180度的轉變,意味著最美好的世俗快樂。
-----------------------------------
Jazz(爵士)
原意:勇健的運動員和某種髒字
起源時間:1912
起源地:俄勒岡州波特蘭
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一次採訪中,音樂家Eubie Blake講述了他對Jazz最早俚語含義的記憶,他說:
“當百老彙使用這個詞的時候,他們會把它說成‘J-A-Z-Z’。可是它原來不是這麼說的,它原來的拼寫是‘J-A-S-S’。這是個髒字,如果你要是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你絕對不會在女士面前說出來的。”
看過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人應該都還記得,小號手在上船前的面試現場,他即興發揮那一段Solo之後,主考官問他這是什麼,他說不知道,老頭一臉興奮地說了句,“不知道?那就是爵士啊!”當時即便已經有一位所謂“爵士之父”的存在,但那依然是一種無法被定義的曲風。
後來,這種熱情洋溢的能量第一次被應用到紐奧良的這種新音樂中,即便“jas”和“jass”樂隊的提法在19世紀90年代末的音樂創作中不斷湧現,但還是花了一段時間才能變成現在的樣子。
-----------------------------------
Hip Hop(嘻哈)
原意:屁股起伏的律動
起源時間:1976
起源地:紐約
很多人會認為Hip Hop的名字來源於《Sugarhill Gang's Rappers Delight》中那句"I said a hip hop / Hippie to the hippie / The hip, hip a hop, and you don't stop"的開場白,但到1980年那張唱片問世時,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
1978年,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的成員Keith 'Cowboy' Wiggins率先將兩個俚語合併使用,通過快速唱“Hip、Hop、Hip、Hop”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模仿行軍士兵的節奏與旋律,用來戲弄他剛剛加入美國陸軍的一個朋友。
“練步伐的時候不就是'屁股一顛一顛的嘛',那不就是'Hip Hop'嘛。”
說到這裡不免產生一個疑問:這也是為什麼Rapper的MV裡那麼多甩動的大屁股的原因嗎?
該樂團當時也經常與認同此新興音樂型態的迪斯科歌手一同表演,並稱呼他們為“嘻哈人”(hip hoppers)。最初這個名詞被認為有些不尊重,但很快地就被視為一種新的音樂和文化。
-----------------------------------
Punk(龐克)
原意:高級妓女的門類之一
起源時間:1604
起源地:倫敦
這個詞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莎士比亞在1604年寫的《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中把一個高級妓女稱為“taffeta punk”——從那以後,這個詞的內涵就一直不那麼討人喜歡。
在17世紀,它的意思是腐爛的木頭,兩個世紀之後,這層“腐爛”的含義逐漸開始往人的身上映射,直到20世紀初,Punk就直接被用來罵人了,即使在犯罪的黑社會,也會被用來稱呼那些缺乏經驗、軟弱或缺乏道德修養,或暗示同性戀,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對當時所謂“社會下等人”的總稱。
當搖滾樂手們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描述60年代中期興起的garage樂團的時候,這些背景就被挖掘出來了,比如精神大於炫技的The Seeds。
那些剛開始玩的樂手們,只能掌握最基本或最直接的即興發揮。精緻從來不是他們會去考慮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玩的不是搖滾,而是龐克版的搖滾。
當然,樂團一開始對這個標籤是很排斥的,不過,要是一點都不反抗,那也就不是龐克了,所以直到70年代初,第二波龐克浪潮的來襲,樂團們才近乎默認地接受了這個名字。
但即便是這樣,當你走在一個英語國家的街頭的時候,依然能聽到有人用“Punk”來罵人。
-----------------------------------
Reggae(雷鬼)
原意:衣衫襤褸和爭論
起源時間:20世紀60年代
起源地:牙買加,京斯敦
牙買加人對Reggae的命名與京斯敦不太富裕人口的社會地位有關。Rege或者Rege-Rege是一個,描述衣衫襤褸和爭論的短語。
它還與俚語Streggae聯繫在一起,Streggae多數時候指代長得不漂亮的女人、一個穿衣服很醜陋的女人,甚至是一個很“鬆”的女人。為了使事情變得更加混亂也更明朗的雷鬼之父——Bob Marley則喜歡說,這個詞其實是來自西班牙語中“國王的音樂”一詞,源於拉丁語前綴regi(指君主制)。
當他和他的樂團Maytals在1968年創造了熱門歌曲Do Reggay時,這其中有多少是在Toots Hibbert的腦海中有待討論的,雖然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考慮到雷鬼的政治信息、街頭修辭和感染性節奏,這一切也並無違和感。
-----------------------------------
The Blues(藍調/布魯斯)
原意:酒精幻覺的指代
起源時間:16世紀
起源地:英國酒吧
眾所周知,藍調是一種介於悲傷和“不良行為”的音樂形式,它的名字很可能來源於17世紀英國人創造的一種用來描述過度飲酒後的症狀。
在16世紀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科學規律地戒酒,以當時的情況來說,那幾乎就是所有戒酒人的處境,這些人中很多人會產生伴隨著震顫性譫妄的幻覺(也稱為粉紅大象),很多人也會把它描述為“藍色惡魔”的攻擊。
直到今天,“pink elephants”依然算是酒精幻覺的指代,也可以用來委婉地詢問對方是不是喝多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就多了一些類似沮喪、焦慮或壓力的同義詞。藍色也被用作喝醉了的口語式表達,這兩類意思都持續了足夠長的時間,直到一種流行於美國南部朱克舞廳一種叫做“The Blues”或“The Slow Drag”的舞蹈的誕生,由於這種舞蹈的音樂既讓人放鬆,同時又深沉憂鬱,所以藍調也就逐漸變成了曲風的名稱。
-----------------------------------
從幾百年前莎士比亞筆下的高級妓女到幾十年前軍人踏步時臀部的律動,關於音樂流派名字背後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詢問英文同義詞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17.11.18 英國—《泰晤士報》Sian Griffiths、Julie Henry ※
使用性別中性詞彙:使用偏男性詞彙會被扣分?
使用性別中性的英文詞彙,早已是普遍接受的原則。前一陣子,有英國大學將使用非中性的性別詞彙與評分做連結,大學應否用分數管學生使用的語言,引起討論。
————————————
赫爾大學(Hull University)告訴學生,如果寫報告時不使用「性別敏感」的字眼,可能會被扣分。
英國各大專院校早就忠告師生,在提到性別可能是男性或女性的人物時,不應使用陽性代名詞——如 ”he”,”his” ,”him”——應該使用 “he or she”,”she/he” 或 “they”。
另外,含有「男人」的字眼,如 “mankind”,“manpower” ,“manmade” 以及 “forefathers”, “workmanlike” 等字眼都最好不要使用,應以同義詞代替。
但赫爾大學的教授似乎認為這樣不夠:所有社會科學系的大學部學生都被警告,如果採用「非包容的語言」(non-inclusive language),成績可能會受影響。
《泰晤士報》根據資訊自由法取得該校宗教行動主義(religious activism)的課綱,上面寫道:「語言很重要,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在你的論文裡,我期待你對語言的力量與象徵性有所感覺,所以採用性別敏感的字眼、或未採用性別敏感的語言,會影響到你的成績。」
赫爾大學宗教系的一名資深教授表示:「如果學生使用非中性的語言,他們會被老師詢問原因何在。扣分的情況依個案評估。」
批評者認為,這種作法是在扮演「語言警察」。肯特大學的社會系退休教授符瑞迪(Frank Furedi)表示:「一般來說,這種威脅是暗示性的,不是像赫爾大學這樣白紙黑字。語言警察是一種強迫學生就範的工具,要學生接受特定的觀點,學生假如不從,後果是被扣分。」
白金漢大學的教育就業研究中心主任史密哲教授(Alan Smithers)認為,這樣的規則干擾到學生流利的表達:「布萊伯利(Malcolm Bradbury)在 1970 年代寫作《The History Man》時,就針對這種情況予以諷刺,書裡的考官會議差點開不成,因為搞不定主席的稱呼,他們不知是否可以叫他 Mr. Chairperson。那本書是四十年前出版的,我們應該早就超越為這種小事斤斤計較的階段。」
一位切斯特大學(Chester University)教授,在大學的線上評分系統上忠告學生「避免使用指稱特定性別的字眼」,但一位發言人表示學生不會因為沒有照規定被扣分。
把性別平等的語言跟學生成績連結在一起,是英國大專院校最新一波促進校園兩性平等的動作。
卡迪夫都會大學(Cardiff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出版了一個「性別中立名詞對照表」(見附圖,但該表強調亦應參照使用情境),列出三十四個性別不中立/中立的對照表。它說 “workmanlike” 最好以 ”efficient”(有效率)代替,”foreman”(工頭、領班)以 ”supervisor”(督導)代替。
巴斯大學(Bath University)的語言規範則說,應該要用 ”humanity”,”humans”,”people” 來代替用 ”mankind”(人類)。
空中大學也有一個類似的語言使用規則,表示最好不要用 ”forefathers”,應該改用 “ancestors” 或 ”forebears”(祖先)。
http://www.thetimes.co.uk/…/dont-man-up-students-may-lose-m…
圖為性別中立名詞對照表(亦應參照使用情境)。
詢問英文同義詞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用大數據教英文 清華研究團隊開發雲端寫作教練
「作家也會有寫作障礙,寫不出來英文論文,更是研究生常見的大問題!」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張俊盛利用大數據資料,結合樣式文法的理論基礎,開發 WriteAhead 及 Linggle 兩套雲端教練寫作系統,「WriteAhead系統在4億6千萬字已發表論文的大數據中,挖掘出學術關鍵詞的數萬筆文法句型和例句,可預測一般作者寫作的下一步,有效協助研究生英文論文寫作的難題」。更有趣的是「Linggle 系統處理1兆詞的網頁文字中,讓使用者查詢用字遣詞的各種問題:檢查文法是否正確,如何代換同義詞,如何選擇適當的搭配。例如,該用 heavy rain 還是 strong rain,或者 cultivate 常常搭配哪些名詞,或者如何形容 beach。你想得到的寫作問題,Linggle 幾乎都有答案」。
清華資工系「自然語言實驗室」長期研究數位化文字語料庫,如何應用在電腦輔助語言學習。張俊盛與研究生包括 Joanne Boisson、吳鑑城、高定慧、張竟、顏孜曦等,共同研究開發 Linggle 和 WriteAhead 發表多篇重要國際會議的論文。他們也在雲端服務平台上提供雛形系統,供大眾透過瀏覽器免費使用。這兩套系統還未商品化,但使用簡便,可解決使用者寫作上的問題。最近,有部落客主動撰寫推文,評斷Linggle 勝過德國的 NetSpeak 系統。更早前,美國海軍官校的英文教授 William Fletcher 無意中在清大的線上教材看到 Linggle 的開發說明,來函詢問並在「應用語言學百科全書」的專文中介紹 Linggle。
張教授研究發現,由母語作者文章或學者論文的大數據語料庫中,提煉出文法句型與例句建議,可有效協助學生寫作。其中,WriteAhead 的資料來自CiteSeer 學術搜尋引擎收錄的160萬篇英文論文,內含2000萬個句子,共4億6千萬詞;另外,WriteAhead 也運用波蘭學者提供的「維基編輯錯誤語料庫」(WikEd Error Corpus)的5千萬句10億詞超過1億筆增刪編輯記錄,擷取出大量寫作錯誤的文法句型,提供高精度的改錯規則。「我們很意外地發現結合樣式文法、大數據、統計分析,可以得到這麼有效的語言參考資訊」,張教授說。
他表示運用電腦在大數據中提煉出文法句型,效果逼近專家編輯的辭典(如去年出版的牛津學術英文辭典)。傳統的辭典雖然很有用,但是會造成查詢、寫作兩頭忙,而且辭典的資料呈現方式固定不變,不會隨著寫作情境調整。相形之下,WriteAhead 提供互動式寫作環境,使用者輸入字詞後,系統會依照寫作的前後文,建議相關的文法與例句引導寫作,不但避免文法錯誤,還提示常用字詞、表達方式,讓使用者以最合乎學術社群的方式寫作;至於 Linggle 則是英語語言學習搜尋引擎,透過「任意詞性+關鍵詞」的搜尋方式,協助使用者斟酌用字遣詞,強化英文寫作能力。
除了追求學術上的研發突破,實驗室也由葉玫慈同學帶領下,以 WriteAhead 為案例參與清大科管院史欽泰前院長開設的「技術商品化課程」及科技部主辦的創業競賽,透過諮詢管理學教授與業界導師,不斷修正商業模式。張教授表示,雖然目前 WriteAhead 還只是個展示概念的雛形,已有出版社及高科技公司洽談商品化的合作。
不同文體、研究領域會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一套系統並不能對所有人一體適用。張俊盛教授也不諱言指出,目前WriteAhead比較適合研究生寫工程論文,所以這項研究還需繼續蒐集資料,進行大規模的客製化。如何可以達成,對於國高中學生練習作文、研究生寫論文、職場電子郵件寫作等,都會有很大的助益。張教授補充說:「接下來,我們預計提供文章段落與結構建議,並提供外掛介面讓使用者在Microsoft Word 與 Google Docs 中使 WriteAhead。我們認為WriteAhead在寫作的未來世界中,一定會佔有一席之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IfDWka9w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