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減少/避免藥害與藥物副作用的傷害 可用到老的基因報告] 💝文末有彩蛋
這次橘希要分享,我帶著小捲跟小Q去做[世基兒童常見用藥基因檢測]
這是一個很值得也很有意義的基因檢測
可以讓小孩"大大減少藥害發生機率"💪💪💪
文章連結:http://sc.piee.pw/UHWMJ
不知道你有沒有帶孩子去看醫生,但狀況卻不見好轉
而經由別人介紹、自己做功課後,轉了多間診所才狀況較好
我家的小捲就有遇到這樣的狀況
從上幼稚園後,他不斷的咳嗽,本來以為是感冒,但總看不好
結果時間久了,發現他是氣管過敏孩子
他總是不斷的夜咳,看了幾間醫生都看不好
西醫也看中醫也看,總是一直在找醫生…
最後,終於固定在一間診所固定下來了
雖然症狀還是會有,但相較起來,夜咳狀況與次數穩定多了
這樣的狀況在媽媽群組中挺常聽見的
很多有經驗的媽媽也會分科別去看不同的小兒科醫生、不同的診所
一樣都是小兒科醫生👨⚕️且一樣的專長,例如感染科,效果卻不同
差異在哪裡呢?
[💊藥品]也是一個因素
看過很多家小兒科診所,會發現,開的藥都大同小異(例如藥水)
而我現在看的診所,開的藥品跟其他間不同,效果也真的有差別
另一個例子是
我是二寶媽,二個孩子在同一空間中,難免交叉傳染,一起感冒…
同間診所去看,卻一個有效一個無效?
通常都妹妹好了,哥哥卻還沒好?🤮
老一輩的就會覺得哥哥的抵抗力怎麼這麼差,都看不好?!
現在,科技與醫學進步,這一切有了答案!!👏
原來,差異在於,每個人的[基因]皆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的基因差異,所以對於藥物的吸收、代謝和清除的能力不同
每個人都不同,用藥卻相同?(這實在是不太對)
一般醫生開立藥品,常用年齡、體重來換算,也就是粗略的以”體積”
與”體表面積”來開立藥品
其實,每個人都有特異性,對於藥品有不同的接收程度
若對藥物產生過敏,輕則長疹,嚴重則可能造成器官受損
最嚴重則造成休克!不得不防
所以,應該在問題發生前做防範!!
所以我們去做了 "世基生醫 兒童常見用藥基因檢測"
做了這項測驗,即可知道小孩的基因資訊,以利了解用藥是否合適
而且基因報告還出app版,讓父母可以帶著手機去看診
協助開立更適合孩子的藥物,避免無效或藥害
我們一定可能會忘記帶報告去醫院,但手機很難忘記呀!🤣
很榮幸可以在最新推出的階段即做檢測,也可以分享給更多女孩媽咪
讓女孩媽咪可以更安全有效的保護自己的孩子!
📝文章中有更多細節介紹:
(真的很值得投資,快進來看看)
http://sc.piee.pw/UHWMJ
🎉好消息:
兒童基因健檢中心粉絲專頁7/26前有限額招募試用體驗兒童基因檢測的活動喔!
👉連結:https://pse.is/juniorgenetics
#世基 #基因檢測 #世基兒童常見用藥基因檢測 #避免藥害 #醒醒吧女孩們 兒童基因健檢中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990的網紅大天使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使蒂諾斯 #藥師 #大天使TV #Peggie #pharmacist 大家好我是藥師Peggie 這個影片要跟大家說明為什麼吃個藥這麼麻煩? 要分飯前、飯中、飯後、睡前? 到底什麼時間要吃藥? 吃錯了會怎麼樣? 聽完藥師的解釋 希望大家都能更清楚原因~ 這次提到比較多藥名 沒聽過沒關係。不要太...
試過沒效果或有副作用一定要去看醫生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
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
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
取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
各位朋友,晚安: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過去傳統的教育,讓長輩很難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所以常常進行曖昧溝通,拐彎繞路地暗示自己的「想要」。有些甚至動輒使用責罵的方式,讓成年子女或老年配偶疲於奔命。
所以我跟銀髮族相處的時候,會很誠懇地說明表達的重要性。直接、清楚、具體,有「愛」也要說出來,親子在人生最後一段相伴,少點遺憾多點愛。
摘文是我很常被問到的問題,剛好早上朋友也在留言處提問,所以我把這一篇找出來回應。真要執行,也不一定容易,也許用勁巧妙,也要幾個月才能生效。
祝願您,能重視心理健康,養腦練心長智慧!
*********************************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文/ 蔡佳芬】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
「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
「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
「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
「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
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
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
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
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
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
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
■ 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
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
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
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
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
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
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
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
■ 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
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
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
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
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
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
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
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
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
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
■ 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
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
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
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
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
■ 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
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
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
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
■ 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
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
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
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 方法六:實話巧說
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
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
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
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
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
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
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
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
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
.
以上文字取自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156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試過沒效果或有副作用一定要去看醫生 在 拉給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一篇給貓奴的文(不喜貓者、沒有興趣)都可以略過噢,會想發這一篇文章,一方面是自己的紀錄,一方面希望假如有天你們有碰到一樣的情況,也可以有幫助(但還是希望大家用不上。)
/ 癲癇貓 /
2/17牛奶小發作
在深沈熟睡中跳起來,流了很多口水,有稍微爆衝甩口水,一下就恢復正常,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她這樣,當下並沒有與「癲癇」症狀聯想在一起。
3/16牛奶大發作
在深沈熟睡中跳起來,流了很多口水,爆衝,看起來很驚嚇(瞳孔放大)接著倒下抽蓄(像ㄧ隻魚)尿失禁
兩次的時間都是在晚上七點多,前面剛開始發生的狀況幾乎一樣。
第二次的情形,我們兩個都是第一次遇到,當下也做了些錯誤的方式(壓制她身體、把手放入口中)都不是正確的程序,應該是要清空周圍、稍微固定住身體,讓她在有限範圍內抽蓄,也不需要把手放入口中(如果可以,一定要錄下整個過程。)
4/15今天距離上次癲癇差不多一個月,我們也有點緊張,畢竟不知道她會不會是固定頻率的發作、又或是什麼樣的情形,突然導致癲癇的發生。
這一個月我們經歷了許多衝擊,直到現在,都還不是穩定狀態,依舊在試驗藥物、觀察她的生活狀態,然後也在努力過濾任何可能造成癲癇的疾病。
當初去第一家醫院,開始用藥時,連藥物到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天真以為這就像一個普通的病,醫生開藥我們負責確實餵食,就會有好的發展;結果事實上,當我們開始投藥每次都成功以後,她狀況突然變得很不佳,癲癇沒有復發,可是腿部無力、雙眼呆滯無神,一直睡,不喝不吃,情況非常不對勁。
這之中我們回第一家醫院三次,第一次是發作當晚,第二次是回診拿藥,第三次是我們發現吃了藥物以後,情況不太對勁提早回診,醫生幫我們做了超音波(除了腎臟,還幫我們超音波腦部;這邊我想補充一下,超音波其實是不太可能可以這樣照腦部,但當下我並不知道,只覺得她身體其他地方照之前都要剃毛,為什麼頭部不用?)
另外醫生還對於頭部有一些血液不循環的解釋,甚至開了所謂促進腦部血液的藥物,但這邊不管是癲癇藥物還是所謂的促進腦部血液,都沒有處方,所以事後發現無法得知確切處方有點無奈。
*可以用腦部照超音波通常是新生兒,基本上成人、成貓的腦部是無法用超音波做檢查的哦!
總之,第三次回診後,醫生的建議我們覺得好像沒有太大幫助,醫生認為她那時不好的狀態是藥物不夠,應該要服用更多(我們隔天還是覺得她症狀不妥,就去現場排了台大外科門診。)
這是第四次看醫生,在台大動物醫院,也一樣做了血液檢查、X光、跟一些神經學檢查,醫生、實習醫生問診非常詳細,這一次我們拿了14天的藥物回家。
使用的藥物是巴比妥,這是貓癲癇最常被使用的藥物,價格比較不負擔、抗癲癇效果不錯,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有:嗜睡、食慾增加。
巴比妥的服用需14天才能較穩定到達血液中的濃度,也需要在服用2週後抽血去檢查劑量是否符合標準,太低會沒有效果,太高對肝臟的負擔會加重。
我們在服用巴比妥、食慾促進的頭三天,效果不錯,她之前腿軟的情形有稍微改善,瞳孔的恍神感,有好一點點,但睡眠時間偏長;第三天她在睡前來之後,吐了胃酸;第四天開始感覺食慾稍微下降,然後只要陷入深沈熟睡以後,都有吐胃酸,通常一天發生一次,某一天有兩次。
第四日開始,早上食慾還可,後來就沒有什麼進食,接下來幾天開啟了我求孩吃飯的路程,吃的非常少,睡的非常多(不吃飯這件事情到現在我還是有深深的陰影,跟醫生溝通時,我看起來應該是快哭了,每天還是會擔心今天的情況如何。)
當時在網路上查詢貓咪與巴比妥比較少看到有人反應食慾降低,這讓我滿無助的,因為不知道她確切不舒服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而癲癇症狀是有很多疾病可能延伸出來的一個症狀而已。
在那幾天也有寫信給台大醫生,與醫生反應目前狀態,醫生也有解釋她目前服用的巴比妥是最低劑量了,牛奶這樣的反應比較少見,也有建議如果真的精神狀況不好可以先帶去院外做血液檢驗,看肝功能有沒有狀況。(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都給了另一家曾經看過的醫院,雖然並不是神經專科,可是醫生蠻有耐心解釋,只要有問題都可以詢問,不懂的地方醫生也會盡可能解釋清楚,也給我們他們的處方跟診斷報告,方便回台大時可作為參考。)
再次回台大是服用藥物第14天,做了巴比妥濃度檢測,報告需要3天左右才會出來;可是我們先請醫生降低藥量,因為這14天28次投藥裡,其中一次投藥失敗,隔天卻發現牛奶精神比較好(讓我們覺得也許許多症狀,跟藥物也是有點關係。)
在這之中我也表達,不吃飯這件事情我認為已經比控制癲癇還嚴重,因為等報告出來其實還有五天,如果她繼續不吃五天,即使我每天帶去診所補充水份、鉀離子意義也不大。
藥物調整後,精神明顯好許多,也比較願意主動吃飯,這週一醫生給我們說,牛奶巴比妥濃度檢測出來,發現其實劑量太低(一般期望值是20,牛奶只有10,基本上這樣的狀態應該要再加劑量,可是我們決定先不要調整,趕快安排核磁共振、腦脊髓液抽取的檢驗。)
但礙於已經好幾週吃飯狀況不好,現在吃的量還是有點少,如果空腹太久還是有吐胃酸的情形,週二,我們還是有再次回診所補水、補鉀;也在週二接到電話,確定了今天的全身麻醉-核磁共振、腦脊髓液抽取、糞便檢驗。
今天做完檢驗,有先聽了關於核磁共振的報告,發現了牛奶腦部確實與一般正常的貓不相同,左腦有一塊是空的,醫生解釋,這看起來比較像是已經這樣很久,可能從小就這樣,也許是胚胎在母體時,曾經有過短暫缺氧、或是其他原因,導致左腦沒有長好、也有可能是後天曾經感染過病毒,可是自體免疫好了,但腦部變成這樣(畢竟她沒有在出生時就照過腦部,沒有人知道到底多久以前、何時這麼確切。)
可是這也是一個發現,就是腦部確實與一般正常貓不同,也可以確定不是腫瘤,那也可以確定,目前看來她確實是需要吃藥控制,以防癲癇在短期內發作,或是頻率變高,癲癇也許20秒就過去,可是也有可能無法停止在某次發作中猝死或是造成癱瘓與其他的後遺症。
左腦有一大部份是空的,所以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她服用了巴比妥後如此敏感,副作用如此強烈。
目前我們藥物都還在測試中,我自己認為她對於藥物的反應敏感應該是比一般貓明顯,而做了這些治療,醫生應該也比較好去理解我們回報的情形,也許不符合一般的貓,可是因為她並不是一般狀態,所以有一些特別反應,應該不會不合理。
癲癇需要有很多耐心與時間,還有寵物的配合,才可以找出原因或適合的方式,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情況也還稱不上穩定,新的藥物每8小時要投藥一次(面對這樣的狀況,就是如果有時間就多花時間陪她、觀察,有問題與醫生聯繫,然後也希望可以陸續把其餘可能的疾病排除。)
希望大家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了,可以不要像我一樣有這麼多衝擊或是碰撞,然後多紀錄她的飲食、精神狀況、用藥紀錄一定是有幫助的,不管是在轉診、回想都可以很確實的告知醫生噢!
然後大家可以去看看寵物保險🤣
如果你們的貓貓目前很健康可以考慮看看捏(?)
試過沒效果或有副作用一定要去看醫生 在 大天使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使蒂諾斯 #藥師 #大天使TV #Peggie #pharmacist
大家好我是藥師Peggie
這個影片要跟大家說明為什麼吃個藥這麼麻煩?
要分飯前、飯中、飯後、睡前?
到底什麼時間要吃藥?
吃錯了會怎麼樣?
聽完藥師的解釋 希望大家都能更清楚原因~
這次提到比較多藥名
沒聽過沒關係。不要太在意,
知道服藥時間有它的理由就好~
00:00 吃藥分飯前飯後飯中睡前怎麼吃
00:16 大部分人都亂吃藥
00:36 不會吞藥看這邊 https://youtu.be/Qt2IaS8B26Y
00:48 吃藥通則
01:09 飯前吃是幾點
01:32 需要飯前吃的原因
02:07 隨餐吃(飯中吃)
02:21 隨餐吃的原因
02:34 降血糖藥 瑪爾胰錠 怕低血糖發生風險
02:48 飯後吃 吃飯後半個小時以後
02:54 睡前
03:06 聽說吃使蒂諾斯會夢遊?
03:40 複習吃藥時間點
04:05 為什麼要有不同的服藥時間點?
💡歡迎加入大天使TV的Line@帳號: @535jwrxj http://nav.cx/AcqrRs8
輸入:服藥時間 這四個字,就會送給你服藥時間的精美小海報喔
💡特別感謝TVictor亂入,讓Peggie笑場,
那邊有很多好聽的歌 還有理財基礎概念 http://bit.ly/TVICTOR
------------------------------------------------------------------------------------------
☞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記得按👍讚並留言✍︎告訴我喔
▶︎ 訂閱我的頻道,第一時間通知你最新正確用藥資訊
‣‣ http://bit.ly/33JLAtk
▶︎大天使TV其它的平台更精彩◀︎
‣‣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peggie/
‣‣ Line@ ► @535jwrxj http://nav.cx/AcqrRs8
‣‣ facebook ► http://bit.ly/peggiefbfan
▶︎藥師如何投資美股?你來我跟你分享 ◀︎
‣‣ http://bit.ly/BOS-Peggie
-----------
------------------------------------
很多人拿到藥就胡亂吃
照著自己的意思吃
有時候吃
有時候不吃
有時候乖乖一天吃三次
有時候一天只吃一次
別這樣
如果你要這樣子
乾脆不要吃
有人會說
哎呦 我好忙 我會忘記
哩賣假
吃一次藥是花多久時間
如果你是害怕吞藥的話
請去看我的上一個影片
好了
我知道大家覺得吃藥很麻煩
為什麼要分 飯前 飯中 飯後 睡前
這麼多種吃藥的時間 到底要怎麼吃啊
我先給大家一個通則
基本上只要藥師或是醫師沒有特別交代
都是在飯後的半個小時之後吃藥
其實空腹吃藥也沒有關係
只要兩次吃藥間隔時間不要太近
基本上都是隔四到五個小時以上
你就可以再吃第二次藥
有通則就有特例
以下我跟大家解釋
為什麼吃藥需要分 飯前 飯中 飯後 或是睡前
我們以吃中餐為基準做舉例
譬如說中午12點
第一種吃藥時間點就是飯前
飯前指的是你什麼東西都還沒有吃
肚子空空的時候
也就是吃飯的一個小時之前
之前或是吃完飯的兩個小時之後
如果你是中午12點吃飯
那麼飯前指的就是十一點之前
或是兩點半之後
為什麼呢
因為有一些藥
是為了要
譬如說
有一些藥
是因為它跟食物混在一起
會降低它的藥效
比如說抑制胃酸分泌的
或是治療B型肝炎的
這些藥跟食物混在一起都會降低它的藥效
所以不要跟食物一起吃
通常會建議在空腹食用的藥
一定是在藥品臨床試驗的時候
發現跟食物一起吃會降低它的療效
所以才會特別標示要飯前服用
建議大家一定按照標示使用
不然這個藥就
不要擔心空腹用藥會傷胃
第二種服藥時間點
隨餐吃 也就是你吃下第一口飯之後馬上就吃藥
或是你把整餐飯吃完之後馬上就吃那個藥
基本上就是讓要跟食物完全混在一起
那為什麼會有這種用法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洗腎病人在吃的
為了要降低食物中的磷的吸收所吃的藥
隨餐吃 才有跟磷結合的效果
第二個原因是有的藥跟食物在一起吸收比較好
譬如說
降血脂的
或是口服抗黴菌藥
還有一種情況是降血糖藥
因為它降血糖的速度很快
如果空腹吃的話
怕你血糖降得太低
會有危險
所以會建議隨餐吃
避免你因為沒有吃飯而吃了降血糖藥而發生風險
第三種就是最常見的飯後吃
通常藥如果沒有特別指示
就在這個時候吃
在你飯後的半個小時吃
第四種睡前
睡前指的是在你睡覺之前半小時吃
吃完藥趕快去睡
不要摸東摸西
尤其是如果你吃安眠藥的話
有一個很有名的藥叫做
聽說它會有讓人夢遊的效果
但其實不是夢遊
它的作用叫做前進性失憶
也就是你吃了這個藥之後 後面發生什麼事
你都忘記了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吃了使蒂諾斯之後
沒有馬上去睡覺
然後就起來叫她女兒去幫他買
蚵仔麵線回來吃
隔天一大早
她起床很生氣
就罵他女兒說
昨天叫妳去幫我買蚵仔麵線為什麼妳沒有幫我買
有啊
我買了兩碗回來
而且你連我那一碗都吃光了
這就是前進性失憶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如果你有在服用安眠藥
請你吃完藥就趕快去睡覺
我們來快速複習一下
飯前指的是空腹的時候
也就是吃飯前一個小時或是吃飯後兩個小時
隨餐指的是你吃下第一口飯之後馬上吃藥
或是那一餐吃完之後馬上就吃藥
讓藥跟食物混在一起
飯後指的是吃完飯之後半個小時
通常沒有特別指示的話都是在這個時候吃藥
睡前指的是睡前的半個小時
甚至是睡前十分鐘
總之
吃完藥之後趕快去睡覺
會設計在這些時間吃藥一定有它的原因
要麼就是要增加藥效
要麼就是要降低副作用
所以大家一定要按照指示按時服藥
才會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大家不要忘記我幫你畫的這張圖
就把這張圖存起來
你就不會忘記什麼時候要吃藥啦
能歡迎按贊訂閱跟分享
這樣才可以收到最新的健康資訊
你可以把今天這個影片分享給 分不清楚吃藥時間的人
說不定你會救他一命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1yM_nQYRs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