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誘餌式標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實況主中途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城市浪人City Wander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新聞標題,關我什麼事? - 時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誘餌式標題」氾濫-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香港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問卦] 那家媒體喜歡用聳動標題(標題黨)?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關於現今網路新聞流行的誘餌式標題- 八卦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Re: [問卦] 那家媒體喜歡用聳動標題(標題黨)?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Facebook 向標題殺人法宣戰 - INSIDE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Facebook 調降盜文網站的觸擊率 - 科技新報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問卦] 那家媒體喜歡用聳動標題(標題黨)?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問卦] 那家媒體喜歡用聳動標題(標題黨)?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誘餌式貼文別再來臉書降觸及率反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Re: [問卦] 那家媒體喜歡用聳動標題(標題黨)?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曝光次數和點閱率的常見問題- YouTube說明 - Google Support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FB演算法調整,誘餌式貼文將大幅降低觸及!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12個FB貼文互動技巧:增加粉絲互動秘訣|PRO360達人網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誘餌式標題範例、標題黨新聞、聳動標題範例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誘餌式標題 在 誘餌式標題範例、標題黨新聞、聳動標題範例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誘餌式標題 在 實況主中途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各位鄉親大家好。
有鑑於上次太摸魚,這次我們來聊點認真的東西。
很長ㄛ!
-
2016年12月4日,一名攜帶槍械的男子遭警方壓制在地,而在他投降接受逮捕之前,手上的槍早已對著披薩店「彗星乒乓」的大門、桌椅及牆上射擊了數槍,所幸無人傷亡;面對警方當下的訊問,28歲的艾德嘉(Edgar Maddison Welch)的說法是:「我想確認沒有人受害。」
『受什麼所害?』
「戀童癖集團。」
接收了大量情報的艾德嘉,深信在「彗星乒乓」店內、不為他人所知的地下室中,有許多遭受戀童癖所囚禁、奴役的孩子,正遭受毫無人道的對待,以及性侵行為。
事實是?
「彗星乒乓」裡根本不存在著所謂的地下室,更無戀童癖集團,與虛構的受害者們。而艾德嘉口中所謂的「大量情報」,也僅是 Twitter、Reddit 甚至是 4chan 上面,如病毒般瘋傳、多達上百萬則的陰謀論貼文。
「披薩門」事件的出現,正是著眼於龐大的商業利益、漠視了道德約束的現代科技,與陰謀論結合,進一步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最佳範例。
或許你會說,陰謀論、假消息這種東西不要相信就好了,然而...
當「真相」總是太過無聊而不被人關注、
當科學研究告訴你,網路上假新聞的傳播速度比真實新聞快上六倍、
甚至,當這些主流平台是「有意地」引導你去接收這些資訊,
你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追求所謂的「真實」?
-
NETFLIX於日前上架的《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紀錄片,透過數據研究解析、各大平台前員工們的現身說法,搭配穿插其中的情境劇,描繪了這些炙手可熱的社交平台,如何對我們個人以及整個社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影響。你可能知道社交平台巨頭之一 Facebook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前些日子在眾議院聽證會上遭受輪番「拷問」的消息。如果從這新聞沒辦法讓你深刻體會政府的重視及感受到的嚴重程度,這部片算是針對這類議題一個很好的導讀教材。
「......提到『網際網路』,緬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 Facebook。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當民眾購買手機,通訊行老闆就會當場安裝 Facebook APP,並幫顧客申辦帳號,因此有了手機之後,民眾所能做、也只知道怎麼做的第一件事便是 ── 打開 Facebook ............ 軍方及不良分子有了操弄輿論的全新方法,鼓勵民眾對羅興亞穆斯林族群行使暴力,包含了屠殺、放火燒毀全村、集體強暴,以及其他違反人性的嚴重罪行。」
「如果我想要操弄選舉,我可以即刻上去 Facebook 的陰謀論社團,找個100位用戶。這些使用者不但相信地球是平的,更認為登陸月球這件事本身就是個完完全全的陰謀論;接著我要求 Facebook 『幫我找出1000位類似使用者』,它就會開心地傳給我幾千個類似用戶,讓我用更多的陰謀論來接觸這種人。」
「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數以億計的人」,這個概念很難讓人實際去感受,畢竟那是一件連想像都太過困難的事。那麼,試著想像你坐在曾經待過的學校大禮堂。周遭虛無座席滿滿的人海,講台上充滿了許多宣導「地球是平的」影片、文章以及演說,除了你之外全場歡聲雷動,並不斷大喊「這才是真理!」、「地球本就不該是圓的」等話語,你是否還能一派自然、完全不去質疑自己?更不用說在那禮堂內以單純的數字量化,也僅是區區的數百人而已。
而網路社交平台的出現,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這樣的事,更將規模擴展到數百數千萬人之譜;同時發生的事情是,你輸入的每個ID及個人資料都被紀錄起來,所點選的每則貼文、圖片、影片,都成了培育AI的養分,用以追蹤、紀錄及分析你在網路上所有的傾向與偏好、並推薦出最難讓你拒絕的內容,以及商品。
進一步,讓近乎成癮、欲罷不能的你留在平台上,所經過的分分秒秒,都成了最有價值的「商品」── 如果每多待一秒,公司就能賺更多錢,那為什麼不讓你待越久越好呢,對吧?
「......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頂端,再向下拉就再次更新資訊,一次又一次。這在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間歇性增強』。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 每次瞥見桌上的手機,你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一滑,就可能有新消息,這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藝術。」
-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對我而言,這句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從來就不是個褒義詞,而是中性的。為了讓一切便利從而使社會更美好、為了侵略傷害用以鞏固自己的極權,這些都是再真實不過的「人性」,而科技也在這般的環境中得到了飛躍性的進展:輕點一下就能以物資救助遠方弱勢的手機、對來犯的飛彈能滴水不漏在空中攔截的防禦系統,都是相互輝映的最佳寫照。
我本身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隨著修補與駕馭AI即將成為天方夜譚、公司無法在道德跟商業利益取得平衡、社交平台逐漸轉變為科技巨獸的現在,或許民主會被侵蝕、或許政權會被翻覆,或許社會體制要接受無可避免的退化及衰敗,但我仍相信人類並不會就此走上滅絕之路,而會找出解答、繼續長存,縱使過程得要付出無法想像的慘痛代價。
但那同時也說明了,對於人類的「螂性」我可是抱持著高到不能再高的信心了呢。XD
-
最後分享一些影片裡提及,自己也會用到的自我防護措施:
關掉通知 ── 基本上我會關掉所有的通知。原則是「想到的時候才會去點開」而非「讓通知引誘我去點」,主導權應該在使用者,而不應是那則通知;討論公事或商洽的時候會選擇性開啟,我雖然喜歡玩弄已讀不回或未讀未回就會很焦慮的人,但商務範疇不在此限,「有效率」且「即時」我視為專業的素養體現所以有其必要。
Fact Check(事實查核) ── 網路論壇也好、Twitch聊天室乃至於自己的家族群組,天天接收他人轉貼的消息總是免不了的。別人要接受假資訊當「憨頭」是他人自由,但若想從假資訊的汪洋裡「掙扎」一下,常保懷疑是個好習慣:確認出處、多方查證有助於釐清事實。同時也請理性地說服自己,很多時候,「真相都是無趣且乏味的」。QQ
迴避clickbait(誘餌式標題) ── 點標題→進去完全沒內容的文章→製造瀏覽量。看似無腦,卻是目前極為重要的商業營利模組,不點就是最有效的破壞。上述的 Fact Check 熟練了,連帶有助於你在第一時間判別誘餌式標題並迴避;此類標題的產生源自於內文通常跟屎一樣所以需要吸睛以產生商業利潤,你可以嘗試點進去找有價值的內容,但我在看起來很像用你的纖纖玉手在糞坑裡挖金子。
看向同溫層之外 ── 用看的就可以了,人還是需要適當的同溫層的;此舉的重點在於讓自己感受到「世界上不會所有人都認同我的觀點」,有外來的衝擊與不同的意見,才有激發自身思考的可能,而思考是建立起真正屬於自己觀點與準則的最重要一步。
避免全盤接收所謂的「推薦內容」── 音樂相關的類型還好,但在政策、社會議題等內含大量需要分辨的資訊及討論內容中,你應該找出自己想看的,而不是像牛的鼻環或狗鍊一樣,被「你可能會喜歡...」等字眼牽著走;你或許會對地平說有興趣而看看,但你不該被有意引導成為支持陰謀論的人。請親自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
一般來說這類感想我都傾向自己內化吸收就夠了,然而此片跟探討之議題著實有趣,分享的同時藉機來點「騎車要帶安全帽」之類的良性宣導也不錯......
但到頭來果然還是上篇太偷懶良心不安吧 Q皿Q,總之無論是電影或是本篇屁話,都祝各位看得開心。
-
題外話。
你知道這類事件最棒的諷刺是什麼嗎?
最棒的諷刺是,
有些人可能會對這篇文章敘述的狀況感到一絲緊張、
他們可能會買了一個月的NETFLIX想要一窺究竟、
可能突發奇想去挑戰劇中的「一周不碰智慧裝置」,
最後,什麼都沒有改變。
彷彿那一瞬的緊張、對未來的擔憂、
對科技巨頭將自己視為商品操弄的不甘、
對聚餐中沒有手機就社交失能的恐懼,
全都像假的一樣。
不得不說,這種廉價的懺悔總是令人百看不厭。 XD
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黑袍糾察隊ㄋ快點上好嗎嗚嗚嗚嗚嗚QQ
誘餌式標題 在 城市浪人City Wander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年最盛大,大學生社會實驗🎉
過去資種每年都會與城市浪人有合作實習計畫,
浪人們每次也都非常期待迎接這群行動力超高的新夥伴
這次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的「資訊種子培訓計畫」
一群來自臺大、北大、東吳、輔仁、中正、台科的大學生將與你我一起關注「誘餌式標題」🤗
----------------------------------------------------------------------
大家是否有注意到,新聞中「誘餌式標題」的存在?
其實它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挑動我們的情緒。
看到「校園濺血」、「驚傳隨機殺人」後,走在路上都膽戰心驚。
看過新聞標題,打看內文,發覺新聞標題斷章取義後的惱怒。
“ 到底,誘餌式標題的解方是什麼?”
“ 我們能不能讓自己不再憤怒與恐慌?”
一起到【今年最盛大,大學生社會實驗】尋找解答,🙋♂️
介紹誘餌式標題,並分享誘餌式標題的影響與應對方式。
完全免費!實驗結束之後還會贈送精美小禮物與梗圖 ( 超搞笑的啦 ! )
追蹤他們的 Medium ,一起認識「誘餌式標題」🤗
#城市浪人 #資訊種子培訓計畫
#行動力是你的超能力 #誘餌式標題
誘餌式標題 在 「#誘餌式標題」氾濫-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香港 的推薦與評價
誘餌式標題 」氾濫,是媒體還是閱聽人的責任?】#文章由台灣作者撰寫「知名藝人痛斥節目組:簡直要人命!」「 天天騎機車通勤,30 歲的他居然…?」你應該都有看過這樣 ... ... <看更多>
誘餌式標題 在 [問卦] 那家媒體喜歡用聳動標題(標題黨)?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先引述維基百科:誘餌式標題(英語:clickbait,又稱釣魚式標題、標題黨),指網路中故意用較為誇張、聳動的文章標題以及縮圖以吸引網友點擊觀看 ... ... <看更多>
誘餌式標題 在 新聞標題,關我什麼事? - 時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其實這種下標手法就叫做「誘餌式標題」, 媒體編輯者就是要勾起我們這些閱聽者點擊的慾望, 獲得高點擊率,以賺取高廣告收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