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鬼拿藥單 #給身心不順的你
鬼門開啊開~有以下症狀,表示鬼怪作祟:
1⃣總是莫名覺得肩頸痠痛⁉
2⃣住處的貓總是在角落對空不知道在抓什麼東西⁉
3⃣每次打開電視就發現有人試圖爬出來⁉
4⃣發現手機來電居然是自己的名字⁉
5⃣每次照鏡子就發現鏡中的自己對你微笑⁉
6⃣洗頭髮的時候總感覺會在後腦杓摸到手⁉
7⃣爬山時眼角餘光發現有穿著黃色雨衣的人跟著⁉
8⃣發現自家後院的林投樹上好像有垂掛女子⁉
9⃣巷口好心婆婆遞來的花生看成手指頭⁉
🔟看到黑貓對你喊「我要把你阿嬤賣掉」⁉
若有上述情形,請服用Openbook精心調配的藥單👇👇👇
☀️台灣鬼怪與它們的產地.鬼怪MIT☀️完整專題☀️
👉焦點》人說要有鬼就有了鬼:訪妖氣都市策展人瀟湘神 https://ppt.cc/fkqspx
👉特展》妖氣橫流,都市縱走:妖氣都市特展 https://ppt.cc/f3Fhwx
👉書評》這些妖怪不恐怖:甘耀明點評群妖繽紛的鬼島 https://ppt.cc/fZ0hux
👉繪本》神仙妖怪到人間:劉如桂與角斯的鬼怪繪本 https://ppt.cc/ftulOx
👉桌游》要做神仙眷屬,先當妖怪夫妻 https://ppt.cc/fJkKKx
👉漫畫》有個東西在那裡,我們把它奪回來:民俗文化與台灣漫畫 https://ppt.cc/f8te7x
────
👹妖氣都市展覽資訊👹
展期:2019/07/05(五) ~ 2019/09/15(日)
開放時間:週二 ~ 週日 11:00-18:00(免費入場)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贈獎活動🎁✨
看完妖怪文,心中萬妖蠢動準備搜妖儲魔嗎?
👻在留言處分享你聽過印象最深的台灣妖怪或傳說👻
就有機會得到妖氣都市小禮組【妖氣都市涼嚇扇+血盆大口杯墊】https://ppt.cc/fgIVtx
📣FB加碼限定📣妖氣都市海報15組(獲獎請自取)
截止日:8/8 24:00
得獎者我們會私訊通知(抽出4組,台灣地區限定)
#本地鬼外地妖他鄉怪宇宙人一起來🧟♀🧛♂🧙♂ 🧝♀👺 😈 🐉🕷🦎🐍
請鬼拿藥小說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組橫批設計公布】(增加了各組設計概念說明)
有勞大家久等了。
終於,有三組橫批設計出爐了。
本來,我們是要從決選的三組橫批文案中選一個設計來公布,但後來因為有兩個設計的投件很好,所以我自己也想了一個,就乾脆三名決選橫批都各有一組設計了。請大家觀賞,並隨意取用。
首先,介紹「養你老母」孝道勸善風這一組。這一組的文案發想者 @Robin D Yang 多才多藝,他不但會撰寫文案,還會繪圖,親自畫了「百善孝為先,請認明孝親圖」的圖。這一個圖很適合掛在家裡。
再來「請鬼拿藥單」市井接地風這一組,文案是 張達文 和 Tsì-tshong Tsiu 兩位提的。設計是一位不希望公開FB 帳號的 Adam所設計「請鬼拿藥單」的橫批文案,是 柯一正、崔愫欣、洪申翰都認為是最直接有力的,現在有符咒威力加持,十分威風。
最後的「世上最遠的距離」,是蘇格拉底+愛情小說風文案,是@Ing Shen 題的。 因為沒有人投這一組的設計,所以我想到一個方向,就做了這個凄美的圖。愛看《鐵達尼號》這類愛情片,可以多多用這個圖。
三位設計者,都會各得到兩份 老木咖啡的 咖啡加蛋糕 招待券。感謝。
最後也感謝所有參與的朋友。大家一起輕言笑談,就把「以核養綠」是怎麼回事講穿了。
為了回報大家,我也會再寫一篇文章,好好跟大家報告我的想法,並提出一些接下來如何行動的想法。
下周再見!!!
整個活動的相關貼文,請參閱如下:
【決選三名+誠徵設計+9月27日】(兼答一些留言) http://bit.ly/2N4uhdG
【初選 16 名橫批公布】http://bit.ly/2MCZTXu
【把綠電都養成侏儒了,還想怎麼養?】http://bit.ly/2NCfNFX
【核煤一家親】http://bit.ly/2oYVgNU
【誠徵橫批】http://bit.ly/2MeCNq1
請鬼拿藥小說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沈大師論心靈成長
心靈成長?人笨沒藥醫!
◎沈政男
江湖術士、邪教神棍騙財騙色已不稀奇,台灣社會近來竟然有人可以打著「心靈成長」招牌,遂行性侵歹念。為什麼這些高學歷「學員」這麼好騙?有人說是因為生活封閉,其實不然,而是「心靈成長」這幾個字太過耀眼炫目,閃著閃著,就把踟躕跌宕於人生路途的人,吸引了進去。
注意「心靈成長」的「靈」字。為什麼不是「心理成長」?因為這個「靈」字,能夠畫龍點睛,讓人脫胎換骨,甚至得道升天。因此,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心靈成長」商品或服務,最須注意的一點便是:對方訴求的,到底是心,還是靈?
如果對方講成長,談的是心理層面,那麼再怎麼講得天花亂墜,大致上還是侷限於現實俗務,但如果講到心靈,甚至靈魂,那麼就會觸動許多人內心對於神秘主義、形而上境界的遐思與想望,很容易讓感受與情緒淹沒了理智。
參加談心靈、靈魂那一類的成長課程,要避免受騙上當的原則,就是最好找名門正派的宗教與哲學團體或人士,其道理就跟買食物找大品牌比較有保障一樣。當然名門正派也有老鼠屎,參加前最好還是先把對方的學經歷與口碑研究清楚。至於市面上讓人眼花撩亂的小眾信仰、新思潮、另類療癒、密教崇拜等等商品或服務,參加之前更要詳加調查,切莫因為親友介紹、一兩人鼓吹,或者試聽以後看講師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就以為找到了「心靈導師」,然後捧著大把鈔票要去報名,攔都攔不住。
另一種「心靈成長」,則是只談心理層面,比如潛能開發、自信心培養、領導力鍛鍊、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調整、愛情與婚姻改善等等,沒有觸及信仰與人生哲理。
許多人對「心靈成長」、「心理成長」充滿幻想,以為花個幾萬元、幾個禮拜,就能讓你從侏儒長成一八三,皆因誤認人心是自由的、可雕塑的、有調整空間的,比如我雖然枯坐井底,卻能想像鳶飛戾天,不就是「心靈成長」潛能的明證?
大錯特錯。人心是人腦的功能展現,而人腦有一千億個腦細胞,當中的分布與連結,都是從小到大逐漸形成,具有固定型態與運作方式,怎麼可能因為你繳了幾萬塊「學費」,聽了幾天的咒語式催眠,就有了明顯改變?
人的性格,一個人怎麼處理自己的需求、情緒、人際關係,都有固定模式,十八歲以後要有重大改變只有兩個可能:腦傷或失智。注意「重大改變」幾個字。比如花個幾萬塊,在幾個禮拜以內,讓自己性格脫胎換骨,就是一種「重大改變」,理論上根本不可能,不要被騙了。
至於性格的微小與漸進改變,當然是可能辦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離開學校以後,還必須持續學習、不斷進步的原因。然而這樣的成長,必須透過吸取新知、自我砥礪、仿效別人,才能像蝸牛一樣慢慢往前邁進,絕無繳個幾萬塊「學費」就能速成的道理。
「心靈成長」這類商品或服務,就跟保健食品一樣,給人一種「大補丸」的印象,但一個人身體要健康,最重要的是飲食均衡與多運動,而不是每天吃「大補丸」。
當然如果你偶而飲食不均衡、沒時間運動,或者生活習慣不良,想要藉由「大補丸」來養養身子,只要吃了不傷腎不傷肝,倒也無傷大雅,就怕其實是生病了,卻還當成「體質虛弱」,光吃「大補丸」,不去看醫生。
有不少人著迷於「心靈成長」商品與服務,實際上卻是情緒與精神狀態出了問題,需要看精神科醫生。持續超過兩周,每天從早到晚都緊張兮兮、悶悶不樂、經常暴怒、注意力不能集中、學業與工作表現明顯下降,或者家庭與社交受到影響,大都是生病的表現,應該先到精神科評估,而非尋求「心靈成長」。
至於自信心不足、過度害羞、情緒陰晴不定、人際關係不佳,或者對自己的個性不滿意卻又改不了等等這類性格特質,如果想要改變,可以尋求心理治療。至於家庭、學校、職場或社交出了問題,自己無法解決,則可以接受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與心理諮商師,在台灣都已形成完整的訓練與證照制度,對當事人比較有保障。國外還有一種哲學諮商師,可以協助當事人探討人生意義,但在台灣才剛起步。
至於沒病、性格沒大問題,也沒重大生活困擾,就只是想要喝喝「心靈雞湯」、吃吃「心靈大補丸」,那麼市面上的相關商品與服務俯拾即是。勵志類書籍便是其中之一。
勵志書籍是出版社的最愛之一,這類「心靈大補帖」經常是暢銷書,帶來大筆利潤,也是想要當作家,卻不會寫新詩散文與小說的人,最好的敲門磚。網路上這類文章也很多,還有人用漫畫形式表現,也受到歡迎。只是這類書籍的最大問題是,往往欠缺心理學或行為科學根據,讀者看了以後頻頻點頭稱是,闔起書本以後一切又恢復原狀。時下勵志書籍最常見的陳腔濫調是「好好愛自己!不要管他人眼光!」、「把握當下、不要懊悔過去或擔憂未來!」、「轉個念頭,一切海闊天空!」或這類陳腔濫調的變形。這類文章看了當然沒多大害處,但要說能夠造成什麼實質影響,恐怕也相當有限。
勵志書籍另外一個常見問題來自翻譯書,因為國情不同,未必適合本地讀者。比如很多人看了「被XX的勇氣」這樣的書名就想要買,殊不知日本是一個過度愛面子的社會,很多人擔心被XX,但台灣是厚臉皮的人居多,何須擔心被XX?另一個問題是誇大社會現象,比如爸媽對孩子說,「我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你一定要讀某某科系!」就說這是一種XX勒索,好像家庭都成了黑社會。
愛情與婚姻文章也是勵志書籍的一種變形,而這類書寫尤其氾濫,連寫情歌的人、演過愛情戲的人,甚至專門辦離婚案件的人,都來摻一腳,還贏得不少票房。有趣的是,愛情與婚姻有了困擾,卻就教於辦離婚案件的人,豈不是請鬼拿藥單?
除了書籍,坊間的「心靈成長」工作坊也越來越多。有些標榜「腦力開發」,說什麼「愛因斯坦只用了百分之七腦力」,好像人人都可以是「腦力開發」前的愛因斯坦。有些強調「情緒管理」,好像上過課以後,就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像皮球一樣握在手中,愛怎捏就怎麼捏。也有些主打「人際溝通」,好像繳了學費以後,就可以長袖善舞,變得到處受到歡迎。這些課程不能說全無用途,但要注意是否符合心理學或行為科學原理,否則只是浪費金錢與時間。
當然正統學院出身的心理學家,在最近二十年,因為所謂「正向心理學」的興起與獲得歡迎,也有許多人紛紛寫起這類討好大眾的通俗心理學文章,弄得「心理學」幾個字更值錢,卻也更不值錢了。
還有更多「心靈成長」課程,與養生保健、醫療、信仰、修行、生涯發展、親密關係經營,甚至一點點心理學或超自然現象綁在一起,弄成了光鮮亮麗、頗有品味,其實就只是要你掏出錢來的商品或服務。怎麼看待這些課程?花錢事小,千萬不要讓自己被騙進了密室受到傷害,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課程帶來的最大成長,是從此知道什麼叫「人笨沒藥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