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簡直丟我們醫院的臉』,是否覺得這幾句話很熟悉?」
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的四年間,我帶了不少住院醫師寫了相當多論文,光 SCI 就有十篇,非 SCI 的加進來就更多了。
其中幾位特別傑出,像是:林雁婷醫師,一個人有兩篇 SCI 系列文章;奇美的吳宛玲醫師,外訓三個月,打過大量的胸腔、心臟、血管 CT 報告,又完成了 AJR 一篇;或者蔡欣宇醫師,在住院醫師期間,就到國內外會議多次發表得獎,後來還把這些科學簡報的技術開成課程。
怎麼做到的,以下分享。
▋ 老師自己要夠強
如果一個老師,自己連完成一篇 SCI 都有問題,動動嘴巴就想叫年輕人寫一篇掛你名字,這種其實不算教學。多數時候不會成功的,本質上,只是在等一個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來幫忙抬轎。的確偶爾會被你捕獲,順利協助升等,但就我個人的長期追蹤,後來這些關係都會以互相怨懟收場,因為「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不笨,他們很快會發現這之間的不公平交易關係。
這是個連咖啡豆都講公平交易的年代,很難想像人均 GDP 兩萬的台灣,竟然很多人是這樣在經營論文數目。資源的分配錯置,應該就是國家進步遲滯的根本原因:「有能力的沒權力,有權力的沒能力。」
做為一個老師,你教人,自己總要有寫過文章的經驗,瞭解學術界怎麼評估一篇文章的好壞,才知道怎麼去幫年輕人。這是基本要件。
▋ 循序漸進動機最珍貴
記得我們怎麼教小朋友吃飯嗎?一開始就叫他自己拿筷子捧整碗吃飯,不會成功的。你總要先幫他鋪好報紙、圍好餐巾,然後從湯匙使用開始,而且會從磨好的、他喜歡的食物,像是蘋果泥,引誘他吃,然後才能漸漸的提升難度。
所以,我建議讓年輕人從國內學會開始,由我們先給主題,病例報告也行,讓他們先學會寫摘要,通常不過 250 字,彼此折磨不會太久。又因為國內學會幾乎每投必中,成就感容易取得,很適合做為起步。
因為台灣還沒流行電子壁報,所以如果在「口頭報告」與「紙本壁報」間選,我建議要求年輕人上台口頭報告 (請看這篇的 2011 年部分),練習表達力、組織力,並實際體驗,站在台上的感覺是什麼。有些年輕人喜歡這種感覺,之後研究寫作會更有動力!
下一步,就是把報告主題寫成文章,這個階段,主要是讓他們學習「寫作的形式」,懂得每一段應該寫什麼?怎樣描述才會受審閱者注意?圖片怎麼處理、圖說怎麼寫?不要期待學生寫出來的東西要上多好的期刊,殘酷的事實是:「最後能登多好的期刊,取決於老師對主題選擇的洞見 (vision)。」
我們是來教學的,不是來搜刮年輕人當樂透彩券的。
▋ 給出引導的方向而非責罵與批評
學生的初稿一定會不好的,從摘要一直到全文,你看了絕對不會滿意 (不然他當老師就好了)。這時候,你可以面露不悅,但不要在言語上太過失格。
你可以說「嗯,這樣可能不會被接受。」「嗯,這樣的內容,掛我的名字上去,我會感到有點壓力。」但不要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簡直丟我們醫院的臉」,別懷疑,後者就是在我起步時,曾被長輩當面指責的真實內容。我們,要讓世界更好,試著從我們自己開始,讓這樣的難堪話語不再出現。
該怎麼做呢?你可以找一篇好的範例,印出來,請他拿回去研究:人家的文章,「每一段」放進了什麼?跟你的有什麼不一樣?約好三天後,拿著寫滿筆記的論文來跟你進行下一步的討論。
現況不好,我們要指引他,什麼叫做「好」,方向有了,這路該讓他自己去走。如果現況不好,作老師的,只是原地鞭打、羞辱他,年輕人永遠不會知道該往哪裡修正的,只是徒增對你、對學術界的憎恨。
▋ 一個教好就會有一堆來跟你學
其實住院醫師的程度都不錯,畢竟能在台灣考上醫學系,也經過了很多場考試戰役。只要作到以上所說的,很快你的第一個學生就會有成績,當其他的年輕人,看到跟你學的人有結果,陸續就會有一堆人來拜師學藝,而你也將教到更聰明、更有才華的學生,擁有更好的教學成績!
▋ 跟強者學最快:講師合計超過 70 篇 meta-analysis
|張凱閔|
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超過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
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甚至創下一年 10 篇統合分析文章發表的紀錄。
|蔡依橙|
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克服「資源較少」,3/7 與我們一起,從 0 到 1。
🔺 2020 / 3 / 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面向新手、協助起步,從 meta-analysis 最快!
論文初稿範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簡直丟我們醫院的臉』,是否覺得這幾句話很熟悉?」
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的四年間,我帶了不少住院醫師寫了相當多論文,光 SCI 就有十篇,非 SCI 的加進來就更多了。
其中幾位特別傑出,像是:林雁婷醫師,一個人有兩篇 SCI 系列文章;奇美的吳宛玲醫師,外訓三個月,打過大量的胸腔、心臟、血管 CT 報告,又完成了 AJR 一篇;或者蔡欣宇醫師,在住院醫師期間,就到國內外會議多次發表得獎,後來還把這些科學簡報的技術開成課程。
怎麼做到的,以下分享。
▋ 老師自己要夠強
如果一個老師,自己連完成一篇 SCI 都有問題,動動嘴巴就想叫年輕人寫一篇掛你名字,這種其實不算教學。多數時候不會成功的,本質上,只是在等一個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來幫忙抬轎。的確偶爾會被你捕獲,順利協助升等,但就我個人的長期追蹤,後來這些關係都會以互相怨懟收場,因為「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不笨,他們很快會發現這之間的不公平交易關係。
這是個連咖啡豆都講公平交易的年代,很難想像人均 GDP 兩萬的台灣,竟然很多人是這樣在經營論文數目。資源的分配錯置,應該就是國家進步遲滯的根本原因:「有能力的沒權力,有權力的沒能力。」
做為一個老師,你教人,自己總要有寫過文章的經驗,瞭解學術界怎麼評估一篇文章的好壞,才知道怎麼去幫年輕人。這是基本要件。
▋ 循序漸進動機最珍貴
記得我們怎麼教小朋友吃飯嗎?一開始就叫他自己拿筷子捧整碗吃飯,不會成功的。你總要先幫他鋪好報紙、圍好餐巾,然後從湯匙使用開始,而且會從磨好的、他喜歡的食物,像是蘋果泥,引誘他吃,然後才能漸漸的提升難度。
所以,我建議讓年輕人從國內學會開始,由我們先給主題,病例報告也行,讓他們先學會寫摘要,通常不過 250 字,彼此折磨不會太久。又因為國內學會幾乎每投必中,成就感容易取得,很適合做為起步。
因為台灣還沒流行電子壁報,所以如果在「口頭報告」與「紙本壁報」間選,我建議要求年輕人上台口頭報告 (請看這篇的 2011 年部分),練習表達力、組織力,並實際體驗,站在台上的感覺是什麼。有些年輕人喜歡這種感覺,之後研究寫作會更有動力!
下一步,就是把報告主題寫成文章,這個階段,主要是讓他們學習「寫作的形式」,懂得每一段應該寫什麼?怎樣描述才會受審閱者注意?圖片怎麼處理、圖說怎麼寫?不要期待學生寫出來的東西要上多好的期刊,殘酷的事實是:「最後能登多好的期刊,取決於老師對主題選擇的洞見 (vision)。」
我們是來教學的,不是來搜刮年輕人當樂透彩券的。
▋ 給出引導的方向而非責罵與批評
學生的初稿一定會不好的,從摘要一直到全文,你看了絕對不會滿意 (不然他當老師就好了)。這時候,你可以面露不悅,但不要在言語上太過失格。
你可以說「嗯,這樣可能不會被接受。」「嗯,這樣的內容,掛我的名字上去,我會感到有點壓力。」但不要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簡直丟我們醫院的臉」,別懷疑,後者就是在我起步時,曾被長輩當面指責的真實內容。我們,要讓世界更好,試著從我們自己開始,讓這樣的難堪話語不再出現。
該怎麼做呢?你可以找一篇好的範例,印出來,請他拿回去研究:人家的文章,「每一段」放進了什麼?跟你的有什麼不一樣?約好三天後,拿著寫滿筆記的論文來跟你進行下一步的討論。
現況不好,我們要指引他,什麼叫做「好」,方向有了,這路該讓他自己去走。如果現況不好,作老師的,只是原地鞭打、羞辱他,年輕人永遠不會知道該往哪裡修正的,只是徒增對你、對學術界的憎恨。
▋ 一個教好就會有一堆來跟你學
其實住院醫師的程度都不錯,畢竟能在台灣考上醫學系,也經過了很多場考試戰役。只要作到以上所說的,很快你的第一個學生就會有成績,當其他的年輕人,看到跟你學的人有結果,陸續就會有一堆人來拜師學藝,而你也將教到更聰明、更有才華的學生,擁有更好的教學成績!
▋ 跟強者學最快:講師合計超過 70 篇 meta-analysis
|張凱閔|
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超過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
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甚至創下一年 10 篇統合分析文章發表的紀錄。
|蔡依橙|
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克服「資源較少」,3/7 與我們一起,從 0 到 1。
🔺 2020 / 3 / 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面向新手、協助起步,從 meta-analysis 最快!
論文初稿範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到自己一字一句完成的論文出現在 PubMed 上,心中難免激動。距離上次參加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兩年有餘,這篇論文的刊登對自己、對參與課程都是不錯的交代。」
✒ 從研究到寫成論文
我的專長領域是感染,也參與了院內微生物相關研究。團隊成員包含研究員、護理師、檢驗師、感管師等,大家分工合作方能完成研究。醫師多擔任 leader 角色,除了研究規畫、檢體採集、IRB、成果分析統計、團隊協調,更重要的是最終的論文產出。
研究後的論文撰寫,有如大廚面對著各種已初步處理的食材、加上琳瑯滿目的調味劑,端看你要如何呈現這道料理。參加論文寫作課程與觀看 YouTube 阿基師做料理不同的是,每個人手邊的菜色、主題相異,因此課程更像是一本內功心法,譬如如何凸顯文章亮點、如何回覆編輯、與經驗傳授。
✒ 以入門者角度給予建議
參加了新思惟的論文寫作課程,就能一帆風順地 paper 一篇篇發嗎?不!別做白日夢了。
有些大神級版友,終會發光發熱。我以僅有兩篇 SCI 的入門者角度建議,當你的研究已有成果、只缺論文撰寫時,一定要訂立明確的時間目標,逼自己每日按部就班地完成各個段落。
當論文初稿已有輪廓後,請回顧課程筆記、內容,再次確認能讓作品更好的部分:圖表的細膩處理、精準的標題、引人入勝的前言、與 reviewer 心理戰、漂亮呈現研究亮點等。唯有自己親自走過一遍,才會知道講者們提供的經驗之可貴。
每當同事問我,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到底值不值得?我總是笑而不答,我認為真正有需求的人、知道自己欠缺何種能力的人,自然會積極地在眾多課程中找尋自己所要的,若只是一味跟著大家報團上課,少了動機,學到的也有限。
🎉 吳宗樺醫師參與團隊探討急診病患與醫療人員在鼻腔中帶有 MRSA 狀況的研究,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 把握機會,本梯名額僅剩個位數!】
▍2019 / 3 / 10(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新年新希望,學術起飛,可望在今年!
▍最後名額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 🙆♂
✓ 投稿重點:由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傳授
✓ 成敗關鍵:Revision 怎麼做才最好的訣竅
✓ 優質範例: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
✓ Revision letter:提供過去的範本,讓你學習參考
✓ 務實建議:年輕伙伴也能在源稀少時代起步
✓ 互動實作: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輕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