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寫了本書《那一百零八天》,其中談到為什麼我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黑戶佛教徒」——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佛教徒的佛教徒。時間過去了快十年,摘一段請沒看過的人參考。
==================================
一九八○年代末台灣解嚴、經濟快速成長之後,社會有眾多變化。其中之一,是佛教大興,香火越來越盛。電視上,講經說法的節目不一而足;電視外,活佛、仁波切比比皆是。
「佛教」有越來越普及之勢,我則有「佛法」是否越來越遠的疑惑。
這些疑惑來自於三個現象:佛教在台灣,日益「慈善機構化」、「大建寺廟化」、「上師化」。
佛經中,布施是六波羅蜜的一種,但也只是一種而已。布施是一種慈善行為,是任何宗教都鼓勵的美德。如果佛教的普及,只讓我們看重慈善行為的推廣,那佛教的特點又何在?比爾‧蓋茲不是佛教徒,也有一個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慈善基金會。如果過份注意布施的功德,《金剛經》中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作何解?
中世紀的歐洲,大建教堂成風。一座座崇偉的教堂,結合了各種文化的結晶,不但讚頌了上帝,感動了信眾,也給人類留下珍貴的遺產。佛教在台灣「大建廟宇化」,一個個山門氣派越來越大,越來越莊嚴,往好的方向想,也有那些美侖美奐的教堂的作用。然而,佛法畢竟不同於基督信仰。基督信仰中,有一位至高無上的上帝要禮拜、讚美。佛教雖然也有十方佛菩薩要禮拜,然而「學佛」更重要的真諦,還是得記住「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法本意。山門再大,如果不指點信眾如何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卻只吸引善男信女的膜拜,那和其他禮拜上帝的信仰又有什麼不同?
「上師化」,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佛教最大的特點與作用,就是讓信眾不止於膜拜佛菩薩,還可以「學佛」,有為者亦若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顧及人人根性不同,為了方便每個人都有適當的入門途徑,所以又有十萬八千法門。和許多宗教把人神劃分,只信仰一個上帝,只有一部經典相比,佛教是極為人文主義的,方便眾生的。
在這個方便之下,佛教的入門門檻很低,「吃齋唸佛」即可。佛法的理解門檻也很低,「諸善奉行,諸惡莫作」即可。
然而,佛教這些人文主義、方便眾生的設計,就在低門檻中很容易遭到扭曲。
一方面,許多信眾把「人人皆可成佛」當成了口頭禪,不是口唸心不信,就是貪圖便利,追求速效,總希望尋覓一個「功力」在自己之上的人,幫忙解決問題,幫助自己成佛。卻忘了所有的修行,畢竟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另一方面,有些人又把「人人皆可成佛」這個概念利用到極致。他們毫不客氣地借用這個概念,利用信眾總是渴望有一個人的「功力」超出自己之上的心理,乾脆自稱「活佛」、「活菩薩」,甚至「超佛」、「超菩薩」起來。
第一、第二兩種人互相吸引,形成一個雪球效果,可以上演各種欺騙與愚蠢的戲碼,其來有自,不過,台灣近二十年的發展,透過種種大眾媒體的渲染而形成的種種盛況,則想必是前所未見的。
「上師化」的現象,說來似乎不像稱佛稱菩薩那麼嚴重,但是對上述現象的形成,卻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各行各業,對自己的師父或老師尊敬,都是應該的。然而,尊敬不等同於要把師父或老師的地位,無限上綱地「上師化」。釋迦牟尼當年即將圓寂時,阿難問他未來的弟子應該如何修持,釋迦牟尼回答:「依法不依人」。然而,「上師化」的結果,卻是讓信眾在「依人不依法」。
對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來說,機緣成熟,他會遇見一位可以皈依的師父。這位師父,是一位引介的人,也是在渡口把茫然不知方向的你,帶上小舟,划過江流,載到對岸的渡人。然而,「依法」,你才能逐漸離開渡口,自己參照佛法的地圖,繼續走自己的路;「依人」,你永遠要逗留在渡口,擺脫不了對那位渡人的倚賴。
而信徒一旦養成倚賴,沒有獨立前進的能力時,很容易為滿街趴趴走的「活佛」、「活菩薩」所乘。那些人可不客氣,他們在渡口兜售的,可是觀光遊輪的門票,搭上去可更超級,更便利呢。
◎
我不認同「慈善機構化」、「大建寺廟化」、「上師化」這三個現象,也不想被別人視為這三個現象之下的佛教徒,所以益發強化了讓自己乾脆躲起來,當一個黑戶佛教徒算了的決心。
諦願寺門票 在 諦願寺香客大樓 :: 台灣觀光指南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觀光指南,諦願寺住宿,諦願寺齋飯,諦願寺門票,諦願寺開放時間,諦願寺住持,2022全台寺廟香客大樓住宿一覽表,六龜諦願寺,香客大樓高雄. ... <看更多>
諦願寺門票 在 六龜諦願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2.地址: 高雄市鳥松區坔埔路4巷10號(圓照寺)…… 顯示更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