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DJtime
今天木的要來分享諮商室內的小觀察,文中故事為真實案例經充分改編。
在諮商室內,海倫說著腦袋裡的那兩個人是如何影響著自己,這是我們的第八次諮商,在經歷了她的自傷與諮商關係破裂後,這是我們再次好好坐下來,聽她細數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H的個性很樂觀,她最近常常出現,她出現的時候我感覺不到自己。S有點壞,滿鬼靈精怪的,她覺得我本人很笨,什麼都不會,她常常很想自殺。」
作為一名新手助人工作者的我,憑著過去對精神疾患的認識與知識,不斷的評估是不是有解離性人格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的可能性,有沒有聽到真的聲音、聲音的頻率能不能判斷。帶著緊張與擔心,深怕一個不小心S帶走了海倫。
在與海倫工作了半年後,逐漸的發現H和S不是個案所說的兩個人格,可以確認的是,這是兩種他身上所擁有的特質,自我依循著兩種不同特質來為自己發聲,這樣的她感受到安心。
📍解離性人格障礙症
在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中,DID的特徵概述如下
🔅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人格狀態,每種人格擁有相對持久的型式
🔅至少兩種以上的人格輪流控制此個體的行為
🔅無法記憶重要的個人資訊,失憶的嚴重程度無法以一般的健忘來解釋
著名小說《24個比例》與電影《分裂》中的主角便是DID,不同的人格有著不同的個性與習慣,甚至連字體都很不同。
🎭躲在人格面具下的真實特質
海倫他無法以自己的身份發聲,來自於長期家庭的壓迫與批判,使得他學到唯有找人發聲才能夠被聽見。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並不是週遭的人都能為他說話,接受他的任性。所以啊,他需要找到生存之道,以H和S來展現自己,這些都是他的一部分,而我們需要陪伴他整合進自己。(怎麼整合,依著不同的學派觀點有所不同)
📍寫在結案之後
還記得那時候聽到H和S時我有多焦慮,加上其他外部系統給予的壓力,好急著想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要就醫嗎可是又不像,再加上督導說DID的機率真的不是那麼高,我的慌張淹沒了自己。
更多的擔心是在於會不會當我跟海倫越談越多他的H和S,這兩個他口中的人格就越來越鮮明了。
在站穩腳步後,慢慢發現了自己太快的跳到診斷與詮釋的位置,雖然他的描述真的鮮明到不行,然而在拼湊了蛛絲馬跡後,發現這是他說話的習慣。隨著談話到末尾,他也慢慢的嘗試以自己來發聲(前提是他的其他系統像是爸媽老師要合作),我們好好的說再見,與海倫一同細數他的改變。
一點學習與工作的小觀察,絕對不是寫不出原定主題🤗
對這個分享你想到什麼了嗎?
#小事町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解離性人格障礙症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諮商結案評估 在 Liz營養師飲食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上午完成了今年第一場托育人員講座,
感謝前輩推薦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信任,
是第二年上課囉!之後還有幾場😁
因為上半年度課程都沒辦法,感覺好久沒講課了🤩滿場耶感覺有超過80人?
話匣子大開,講得很開心哈哈哈,也很高興能不斷棒聽到大家被我逗樂。
這次上課對象是居家式托育人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保母
一開始就先跟大家承認我未婚也沒有小孩,
照顧小孩的經驗和能力一定是沒有大家好,
但是還是大家介紹了一些個別照顧幼兒兒童的故事,
👶🏻也分享了我的外甥- 洪蘿蔔🥕剛來到我們家啦~
說實在也很怕自己沒辦法照顧好他,
全新的挑戰呀💪🏼
先跟姊姊說好我可不負責換尿布喔。
整整三小時的課,提到了不少生活上會遇到的營養知識,
不過整體環繞在觀念問題上。
例如:醫生跟你說喝牛奶喝太多會過敏、營養師說要多吃水果才健康、誰誰誰上課說豆漿不能喝太多,
這個『太多』的定義是什麼呢?
👩🏻⚕️我舉了昨天在ig限動發的小問題為起發 (https://reurl.cc/GVMZYd),
看到喝🥤多糖珍奶🥤的老杯杯你會怎麼想呢?
多數人的反應第一時間是批判,這樣很不健康、不可以呀擔心他生病...等等,
很常提到 #換位思考,任何角色職業年齡都適用,
假設這禮拜你真的累到爆,每天都加班趕大報告,今天終於全部結案交出去了真的好好放鬆,想買杯飲料來喝,
結果你的家人都跟你說:喝飲料很不健康耶,為什麼要花這個錢呢?
這時候的你,作何感想?
(現場也分享了前陣子的 #喝水文 https://reurl.cc/xZzxr1)
人的變因太多,醫學也沒有『一定』『肯定』的標準答案,
都是必須要因人而異的來評估與 #照護,
在評斷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老爺爺的身體狀況如何、為什麼會來這裡買 #飲料、前面吃了些什麼呢?為什麼會想喝、多糖的原因是什麼呢?會不會是血糖低不舒服?還是 #味覺退化 到喝這個才有味道呢等等,
換言而之,
照顧孩子亦同,何謂喝太多?多吃?
我們傳達的只能是個觀念,釐清一些在生活上會遇到的問題,
如果要針對個人回答,通常都要花費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諮商諮詢來了解,
每個孩子的生活作息、體態、活動量、環境都不同,大家的『量』當然也就不同。
因此,孩子的行為,一定會有他的原因,
或許他不會表達、也或許是不知不覺中所養成的習慣,
會不會是在自己家裡和在保母家裡的照顧者使用不同的方式教育與陪伴?
還是缺乏了被鼓勵和被當成完整的人的樣子被看待而失落?
在發現他愛吃零食戒不掉、不肯喝水的時候,
先了解造成這個行為的原因,再去從中解決,
盡量避免直指錯誤或強逼就範,更易造成反效果。
若是 #挑食 的問題呢,
我倒是覺得能鼓勵、能解決是最好,不要挑太多食,擔心營養不均衡,
但若就是那一兩樣怎樣都無法克服呢?
我的建議是希望照顧者可以放過自己,讓自己放輕鬆點,也不強迫孩子,
真的都盡力了,就好了(跟 #母奶 一樣),
剩下的就交給未來他上學後出社會後,接觸的越來越多,
說不定就會跟我一樣無意間在 #炸天婦羅 裡發現 #茄子 蠻好吃的耶!
啊我就不吃青椒,成了營養師,
我的超級好姐妹不吃木耳,還當教授呢😂😂
🍽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
你的習慣與選擇,終將成為代表你的一切,並影響你的下一步。
自在而放寬心,讓飲食這件大事沒有負擔的進行,讓這樣的感染力一起被身邊的孩子們看到吧!
最後🔊 今天忘記跟大家公告!我之後可能會分享 #副食品 相關訊息喔!
拜託幫我 #宣傳~~~
按大拇指👍🏼然後追蹤起來!
希望大家今天都還喜歡我的課囉☺️☺️
——-
#育兒 #幼兒 #學齡前 #母嬰 #兒福 #兒童教育 #兒童行為 #兒童營養 #營養師 #營養諮詢 #營養師Liz #lizdailyfood #staycalmandeathard #新手媽媽 #新手阿姨 #內湖 #內湖保母 @ Taipei Co-Space 臺北創新實驗室
諮商結案評估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師的心裡話】 諮商是醫療、服務,還是一種商品?
在有次對同行的演講中(主題是自費諮商甘苦談),有伙伴提問「在長期諮商中,要如何讓個案覺得還有繼續來的價值?」。
當時我回答: 「若個案願意再繼續來,就代表他認為值得,當然有時候個案也會抱怨或者表達對諮商的失望,治療師要能涵容這類的抱怨,去討論背後的意義」。這個答案四平八穩,然而回家後我想到了另一個更滿意的答案,如果治療師經過評估,也認為繼續諮商所能提供的幫助不多,或許應該主動提出結案的建議才對。
在心理師私下討論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該如何把個案留下來」。然而我認為,或許我們問錯問題了,該問的應該是「如何才能對案主提供最大的幫助」,這也才符合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病人的健康與福祉是我首要顧念」。
因此,我們要面對的,其實是一個嚴肅且巨大的問題「心理諮商究竟是醫療、服務,或甚至是一種商品」。
不同的答案將影響我們的選擇,以及與案主的關係,延續上述結案時機的例子,若諮商只是商品,那心理師就如同銷售員,希望客人來得長長久久;若諮商像是按摩或者健身教練等服務,那接受服務的人可以主動決定何時要/不要此服務;而如果諮商是醫療,心理師就需要以病人福祉為依歸,擔負起評估之責。
思考至此,我才發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無意中我更傾向把諮商視為是服務而非醫療,或許這也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很常被教導要尊重案主的自主性,相信案主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所以當有人問「方老師,你覺得我該繼續談嗎?」,我總習慣請案主試著自己做決定;然而有時候,案主會堅決地將其信任交託予我,全然信任我的判斷,坦白說,我先是感到困惑,這樣的信任是怎麼來的? 接著才明白,對他而言,諮商絕對是種醫療,他所信任的並非方格正,而是身為醫療人員的我。
現在醫病關係持續緊張,尤其在自費項目繁多的牙科,患者時常要與醫師諜對諜,需要不停判斷,醫師建議拔牙植牙是否可信,又或者只是想賺錢而已。我是個牙周病患者,去年嚴重發作時,被醫師告知若不開刀治療,恐怕很快地就會成為無齒之徒,在六神無主下我諮詢了幾位醫師的建議,最後選擇其中一位進行治療。
老實說,我並沒有很喜歡這位醫師,他說的笑話超難笑,總是讓我不知怎麼接,此外對助手也很兇,犯了點錯就會吃上一頓排頭;然而我欣賞他對於牙周治療的熱誠,儘管他只接受自費治療,收費也不便宜,但這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否則台灣的老人就不是滿口假牙了),他要說服病人接受並參與漫長的治療計畫,用技術、昂貴的機具與耐心,慢慢地幫病人修復牙齦健康,而他對助手的嚴厲,其實展現的是他對醫療品質的堅持。
言談中也發現,堅持理想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他偶爾也會透露出動搖的念頭,murmur著哪個同學又輕鬆地賺了更多的錢,我知道身為牙醫的他,有太多更容易賺錢的方法了,但他仍堅持在作對的事情,是這點讓我願意把自己交給他。或許我多少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所以,是對專業的堅持讓人們信任醫療人員嗎? 答案似乎不僅於此。
前陣子因為太太懷孕,我們迷上了日劇〈產科醫鴻鳥〉,在最後一集中,有位孕婦忽然心臟停止,必須進行「死戰期帝王切開術」在一邊進行CPR的情況下進行剖腹產,最後雖母子均安,但媽媽仍昏迷不醒。數日後,得知母親醒過來後,鴻鳥與搭檔四宮激動地擊掌(就跟灌籃高手最終集,櫻木與三井的擊掌一樣),這幕讓我看得熱淚盈眶。
事後我問自己為何如此激動,或許也讓我想到,當年我在急診室大喊「阿嬤沒心跳了」的時候,有一群醫護人員,立刻放下手邊的事情,緊張地跑向我們,雖然最終阿嬤還是離開了,但在淚眼中,急診室的那些模糊身影仍給我些許安慰。
我終於知道答案了,人們之所以信任醫療人員,不只是因為專業,也是因為相信我們真的在乎且關懷著病人,而後者或許比前者還要困難,這也是我不斷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忘記的事情。
治療結束的那天,我的牙醫仍說著奇怪的冷笑話,但這次我知道該怎麼接了,我從診療椅上起身,告訴他:「謝謝,你是一個好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