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焦慮 #排序與取捨
#完美的工作並不存ㄗ⋯⋯
.
「我可以請教一下嗎,要找到可能適合自己生涯規劃的職缺,好像都要好幾個月?你當初找了多久呀?」某天在臉書私訊裡,收到了這則來自學弟妹的訊息。我們開始聊起「心理師求職」這件事情。
.
儘管沒有正式普查,但相信助人者(未來)求職的待業期可能會變得更長。面對這樣的職涯困境,我們能否做些什麼,讓自己安度這段期間,進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呢?這次專欄,我想從幾個面向來與大家交流。
.
◼️提醒一:正職模式vs.自由/行動工作模式
.
大體而言,目前心理師的職涯發展,可以簡單分為「正式職」與「自由接案」兩大類。
.
正式職缺是較穩定的工作,工作型態、上下班時間、業務內容較為具體清楚,但就長遠職涯規劃來說,發展與可能性較為有限。
.
自由接案的心理師,在找到執業登記的機構,完成相關支援報備程序後,可以視個人專長、興趣與需求,與不同單位合作「接案」。此「案」具多元含義,可以是諮商治療、員工協助、演講推廣、團體輔導,甚至是異業合作(如戲劇、活動企劃、使用者經驗研究等)。
.
工作內容多元有彈性、具未來發展性是自由接案的特色。因時常東奔西跑,自由接案者又被稱為行動心理師。雖然自由,但相對在案源、經濟收入等面向則充滿變數,沒有正職這麼穩定。
.
在「斜槓」概念盛行的時代,洞悉個人特色、搭配品牌與專業經營的職涯發展模式深具可能性,是許多新手心理師的理想。不過,對剛取得執照的心理師來說,在案源、人脈、專業等不同向度上的經營與發展可能尚不足夠。曾與幾位自由接案的心理師前輩交流,他們認為,在剛取得執照的數年內,找個正職機構,好好磨練自身專業、累積人脈、經營個人品牌,再一路評估轉換跑道的可行性,是更安全的做法。
.
◼️提醒二:完美的工作並不存在?
◼️提醒三:待業期間,用你的所學好好安頓自己
◼️提醒四:人際關係很重要,善用弱連結
📰全文詳見 👉 https://reurl.cc/a9g2Y3
.
--
.
ℹ️本文摘自2021年蘇心理師在《張老師月刊》連載的專欄:「新手心理師的求生指南」。因發表至今已執行快半年了,最近會慢慢將之前的文章,以一個月一篇的速度分享到這邊。如果對於相關議題感到興趣的讀者,也歡迎支持《張老師》的紙本月刊或電子雜誌唷!這次要分享的是專欄的第二篇文章。
諮商與輔導月刊 在 林世莉啟宗心理諮商所所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揮別恩師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沒有你面試 無法進助人張老師工作
沒有你嚴格 無法培養細膩敏感特質
沒有你信任 無法相信自己可被造就
沒有你看重 無法拓展諮商專業我們
109/11/20才與恩師及張貴傑所長相聚
才一轉眼,算算還不到10天您就住院
才一轉眼,2020剛過2021剛來您就走
才一轉眼,2021/1/21上午只能到二殯
再見您最後一面
揮別仍是這麼痛,這麼難
回憶慢慢浮起—-
諮商輔導界就痛失一位前輩
一位大家都熟知他非常專業
一生正直剛強從不阿諛奉承
諮商輔導界長官前輩-
引導開創救國團張老師工作的前副處長
張老師的嚴謹志工訓練
虞犯青少年幼師挑戰營的經營
張老師月刊、生涯輔導月刊
張老師文化公司的總經理
風靡一時,張老師出版社最暢銷的書-
前世今生,在您與桂花總編輯手上流行
首創成立張老師公關部門-
募款與廣播媒體的開拓
張老師在媒體嶄露頭角
溫柔的呵護-陪考生走一段
完全不靠政府單位補助
就由張老師幾個不是行銷
不是公關人員的專任張老師
由澄波副座帶著我小小公關組組長及2位專任
開疆闢土展開企業結合-小林眼鏡、白蘭氏基金、東元企業
在當時張老師受媒體採訪
單單我公關組組長一年就287次受訪
接續與各大報紙、媒體長期合作近10年之久
開拓張老師在輔導界、企業、媒體各界知名度
因辦理【溫柔的呵護-陪考生走一段】公益講座
掀起大學聯考教改之浪潮
尤其那一年我承辦張老師年會大活動,
同仁與我加班到半夜3:00
您竟然在三樓未走
陪我們到結束還送我們回家
我問您
『您說看我們這麼認真,我當主管定要陪您們
看你們安全了,我才安心」
您是這樣的主管 一起跟部屬努力
我更不會忘記那一年魯案被政府撤掉
張老師沒有政府補助2000萬可以在為社會服務
您說世莉我們來成立公關組
你要我當公關組組長,我說不會,我不行
您卻堅定的告訴我:「你行,你一定可以,你在台塑那麼短的時間可以從櫃檯工讀生變成經理秘書,你一定可以,我絕對不會看錯人」
您當時自己挑腰包拿3萬元,要給我去政大受訓
我將此3萬元分別給2位同仁,我們3人就一起受訓
公關媒體操作/文案撰寫等行銷課程
您是這樣關懷肯定陪伴同仁的主管
叫我們如何能忘懷;
張老師退休後您投入家庭教育中心
針對虞犯青少年最需要的親職教育
加上您很擅長的行為改變諮商技術
進一步成立了新北市家庭教育協會
訓練都跟您一樣有熱心的專業志工
推動各種不同親職專案--教養廚房
將人生晚年不遺餘力致力奉獻家長
仍為台灣家庭和諧,親子有愛
締造溫馨的社會
默默努力付出與奉獻
因為有愛,您為有需要的人付出
因為有愛,您為川字掌部屬激勵
因為有愛,您真摯關心提攜後輩
因為有愛,因為有您
今日我們錐心之痛,無法言語
揮別昔日摯愛長官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只能說
那美好的仗您已經打過了
當跑的道路您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您都已經守住了
啟蒙台灣諮商輔導界開疆闢土張老師的主管-
吳澄波副座-永別了
身為您的部屬,我們以您為榮終生以您為典範
您是傳播台灣諮商輔導界,一粒非常重要麥子
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
它仍然是一粒
如果死了
就結出很多子粒來
我們都是您結出的那些子粒
我們永遠永遠追念您緬懷您
#吳澄波老師
#救國團張老師
#專任張老師
#幼師挑戰營
#電話張老師
#林世莉心理師
#啟宗心理諮商所
諮商與輔導月刊 在 City News 城市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防疫須知】別讓恐慌抓住你 身心靈一起抗疫
到處排隊買口罩買不到,恐慌?確診人數節節升高,恐慌?面對疫情,有一些人先產生了比實際疫情更加嚴重的焦慮,特別時刻也要為你自己的心靈防衛!生命本來就有夠多無法預期的事情,我們需要多一點信任、少一點焦慮,不要讓對疫情的「不安心」成為一種另類壓力,壓垮了自己。
■ 疫情資訊太轟炸 弄清焦慮原因
社群軟體間瘋傳疫情各項訊息、手冊、圖文、口號,反而沒有帶來安心,為什麼?獨立天下評論指出,不安的情緒可能來自於接收外界過多的紛雜資訊,被風向帶領,以至於產生慌張,我們需要辨別資訊。譬如有口罩議題聚焦於價格、捐贈上,甚至還有圖利廠商之說,但事實上目前口罩短缺與產能和原物料不足有關。
當疫情發生,內心恐慌焦慮雖然不會致命,但也不只為心靈帶來負擔,可能也會降低免疫力,恐慌也會有傳染力。張老師月刊指出,我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包含海馬體及杏仁體,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情緒反應。而「額葉」的區域(Frontal Lobe)可整合大腦中非任務性長期記憶,對事物的判斷、當前行為的後果、行動選擇等等,若額葉啟動正向的想法有助穩定情緒。
所以要先穩定安撫情緒,就能幫助啟動大腦認知功能(額葉),保持思維清晰和心情穩定,再看事情會更精準清晰。
■ 身心靈一起抗疫 三帖良方參考
其實台灣的中央防疫單位嚴謹認真,目前疫情已在良好控制中,這時候大家更要安定心情,避免恐慌的氣氛擴散,要怎麼安心呢?這裡有幾點實際方向。
📌帖方一:分辨雜亂資訊 掌握正確消息
不要接收太多雜亂資訊和言論,過濾社交軟體訊息,並且掌握正確的疫情資訊,了解相關的資源管道如「行政院消保會」1950、「疾管署」1922,或是直接加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官方Line帳號「疾管家」,避免看到假消息無故恐慌。
📌帖方二:避免聚焦自我 體會整體共好
太過於為自我健康焦慮,反而容易受影響,恐懼害怕會降低人的免疫力,反而有生病的危險。試著把焦點從自我轉移到「社會整體共好」上面,我們在社會中是相互依存的,他人好也是自己受惠,如果囤積口罩和酒精,讓更需要的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酒精棉片)、醫療院所和第一線防疫物資短缺,更多人因此生病了,也增加了自我風險。
📌帖方三:情緒要有出口 尋求專業幫助
找一些讓心情放鬆的方法,抱持自在舒適的狀態,保持良好的休息與睡眠,運動提升免疫力,另有支持系統如「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及網路輔導、「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等網絡、或是宗教信仰團體來尋求幫助。若已經有過度誇大、與現實極為不符的焦慮情況,建議進一步考慮求助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
編輯、製圖|城市新聞
文章取材自|獨立評論在天下、張老師月刊
#防疫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