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端網絡觀察:當趙婷被世界祝賀獲獎,她的名字正在中國被全網刪除】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今日(香港時間4月26日上午)舉行。華裔導演趙婷與其作品《Nomadland》(港譯「浪跡天地」,中譯「無依之地」,台譯「遊牧人生」)入圍六項提名,最後奪得奧斯卡 #最佳導演 及 #最佳電影 及 #最佳女主角 三項殊榮,創造 #亞裔女性導演 的歷史,然而就在趙婷正在因為此項殊榮登上世界範圍各大媒體頭版,並接受各種祝賀之時,早前因為她的「辱華」言論,她的獲獎信息正在中國被全網刪除,不止媒體「低調報導」及不直播頒獎實況;此外,今屆也是香港 #52年來首次不會有電視台轉播的奧斯卡頒獎典禮。
有網民發現,微博、豆瓣等中國主流社群網路上關於 #趙婷# #無依之地# #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等幾個關鍵詞陸續被刪或「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呈現」,同時一早在微博上一則來自 #美國駐港總領事館 打有「恭喜」二字祝賀趙婷奪獎的貼文竟已自刪。對於刪文行徑,立即引發網民熱議,「現在搜索都沒有趙婷了,哈哈!強國就是厲害。」、「趙婷《無依之地》不是反美辱美的片子嗎?給國外反美勢力遞刀子的,揭露美國人黑暗面的。結果美國人恭喜她,中國封殺她?????看不懂啊」、「乳化藝人必須封殺,全民支持戰狼吳京」、「全網奧斯卡都被夾了你恭喜了個寂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還有人提及趙婷獲獎感言裏的古文「三字經」,對此現象諷刺道,「趙導的獲獎感言裡用中文說了句『人之初性本善』,我願意相信她還是認同中國根的。因為一句言論而且否定一個人,趙導要是看到現在的微博不知道會不會後悔沒有脫籍。」
除此之外,翻看官媒與往常會追蹤奧斯卡頒獎的中國娛樂媒體,如今也是寥寥無聲。只剩幾個關注影視的大V賬號發布得獎訊息。其中,一微信公眾號「後浪電影」發布一篇〈恭喜《有靠之天》,恭喜安東尼!〉的文章,其中條列了本屆奧斯卡得獎名單,而「趙婷」與「無依之地」分別「被迫改名」成「#那個女孩」及「#有靠之天」。
對此,眾網民紛紛改用「有靠之天」祝賀「那個女孩」,「恭喜趙姓女導演,恭喜一切,有靠之天」、「說實話各個方面都毫不意外……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了🌞恭喜有靠之天!」
甚至因為微博屏蔽了「奧斯卡」的關鍵詞,中國的一檔綜藝節目《創造營2021》中有個參與的藝人也叫做奧斯卡(本名王政熊)同樣遭到關鍵詞封禁而無法搜索。
有網民翻譯趙婷的獲獎感言全文:「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面對困境,我如何前進。總會回想孩提時,我在中國長大,學到的一些遊戲。我們會背誦古典詩詞,試著接別人的句子下去。有一則我印象深刻,叫做《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中加英)。這六個字對我有很大的影響,直到今日我還是深深相信。儘管有時並非如此,但無論我走到世界哪裡,我總是會在相遇的人身上發現良善的一面。這座獎要獻給所有擁有信心與勇氣保持內心良善的人們。無論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然而,包括這條獲獎感言在內的相關快訊火速被清得乾乾淨淨。
#相關閱讀
【為何導演趙婷會被批判?】https://bit.ly/3kROyWn
【被批辱華之後:5個關鍵詞細讀趙婷與《Nomadland》】 https://bit.ly/3dM5yLN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電影 #美國 #NomadLand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諷刺 別人的句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鄉仇 ◎#廖啟余
小時候
鄉仇是一本課本的國語
ㄈ在那裡
ㄏㄏ在這裡
長大後
鄉仇是一座工廠的廢氣
魯在這裡
$$在那裡
後來啊
鄉仇是一場抗日的會計
我打那裡
你打我這裡
而現在
鄉仇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共匪在這裡
幹你娘,共匪就在這裡
--
◎詩人簡介
廖啟余,1983年生,高師大附中、政治大學中文系所畢業。作品入選《2007台灣詩選》、《台灣七年級現代詩金典》,出版有詩集《解蔽》。
--
美術設計:宸碩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廖啟余這首詩的佈局結構改寫自余光中膾炙人口,也收錄在不少國文課本中的名作〈鄉愁〉,對於一般的讀者而言,可能需要對抄襲、致敬跟顛覆作一個小小的區分,這個粉絲專頁不是學術問題來去的場合,所以阿Ben在這裡僅草草帶過。
在目前看來,如何認定抄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詩作中若有著字句或創意的直接挪用,那麼就很有可能被認定為抄襲。這裡我想推薦作家朱宥勳所寫的〈文學抄襲的三種類型〉一文(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9C%B1%E5%AE%A5%E5%8B%B3/%E6%96%87%E5%AD%B8%E6%8A%84%E8%A5%B2%E7%9A%84%E4%B8%89%E7%A8%AE%E9%A1%9E%E5%9E%8B/629787297062130),雖然對抄襲行為分成三種類型的這個學術分類僅為朱一家之言,但在阿Ben看來他的分類還算是相當公允的。每個人心裡有一把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必須小心避免逾越了界線。
那麼,致敬跟顛覆又是什麼?有的時候寫作者在寫作時會「有意識的」引用(有的人為了表示負責,會把自己的引用用加註的方式說明,以避免別人誤認該句的創意來自自己)或改寫別人的句子、結構等寫作方式。這樣的寫作很可能是為了向某一個文學作品致敬(好比楊牧〈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被改寫了很多次),也有可能是為了消解經典的嚴肅性,來完成其他的目的(像是寫作的實驗、遊戲、嘲諷......理由各有相同或不同者)。廖啟余此作無疑更傾向於後者。
相較於余光中〈鄉愁〉傾訴因為政治環境,而在身體居所與心靈認同上的不同傾向,導致一個鄉愁無所寄的一代人縮影;寫於連戰赴中參與閱兵之際,廖啟余此作無疑是對某一些一代與一代不同腦袋的人的諷刺。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的四個階段,從鄉愁到鄉仇,敵人的位置不斷偏移,而在「這裡」跟「那裡」的也逐漸從起初的共同想像中變形,最後帶來了相當多的困惑。從小時候在那裏的「ㄈ」──我以為應該是匪的諧音,理由是在「那裡」。但亦有其他的可能,例如注音符號是國民政府進入台灣後提供做為學習一部分的產物,這或許也暗示了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前的台灣原先住民嘗試在此一過程中學習注音符號和辨認。
而這首詩到最後「共匪就在這裡」,詩人忍不住爆了一句粗。或者有些人會覺得粗俗,但文學作品本來就沒有一定要為優美抒情服務的義務,阿Ben看待作品的方式向來不在他的用語雅俗,而是這個用語放置在文本中帶來的效力。
而在這明顯回應現實荒謬的詩作裡,看你我父執輩時候能以「通匪(共產黨)、匪諜」下人於罪的國民黨門面人物今日卻主動「通匪」,只在台灣兩三代人間的事,態度和立場,卻有了如此巨大的轉變。原先有罪(接觸共產黨)的都無罪了,原先是敵人的都是朋友了,一個滿腔熱血的詩人怎麼能不因為荒謬,卻又無力的只能拋出一句於事無補的髒話?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9/2015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