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各種出招,看教養書到底有沒有用?】
誒,不是才剛過新年,怎麼就有文章可寫了?當然囉,小孩在惹人厭的時候哪跟你挑時間的,而且今天發生的事情還可以寫成三篇,我的生活真的是不愁沒有靈感。
傑克吃完晚飯先去切水果了。我繼續陪著蕃茄吃晚餐,吃一吃他的老毛病又犯了,站起來像是要舒展筋骨,不知不覺又東摸西摸越走越遠,跑去摳牆壁上的貼紙。
「你是有沒有要回來吃飯?」我憋著一口氣耐著性子問。
「你幹什麼要說這種話?」蕃茄板著一張臉回問。
「因為你都沒有回來,我就不知道你要不要吃啊。」我指著面前還剩半碗的白飯。
蕃茄拉著長長的一張苦臉,一邊嘆氣一邊拖著身體走回來。他側身坐在椅子上,刻意不看我,一手拿下桌上的保溫水壺,鏗鏗鏘鏘地用水壺一直敲椅子的邊緣。我聽著那刺耳的聲音一直敲打我的鼓膜,忍不住咬著牙開始數秒,看數到幾的時候我要出手制止。越數,我整個人就越焦躁起來。
傑克端著水果回來,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我在不爽,直接從肩膀一推把我趕走表示「換我啦」,我就去沙發上躺坐下來轉換心情。結果才沒過多久,我就聽到傑克低著嗓門說:
「你這是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
「你明明一邊用水壺敲桌子,還一邊在看我。根本是在看我有沒有要講你吧。」
「你不要再說這種話了!」蕃茄把耳朵摀起來。
「你摀什麼耳朵!你摀耳朵的話以後你跟我講話我也都不要聽,這樣可以嗎?如果你剛剛沒有拿水壺亂敲桌子,我也不會⋯⋯」
傑克的聲音開始變大,我坐起來,揮揮手制止他:「爸爸,先不要說了。講下去沒有什麼用。」
傑克轉頭看我,不高興地說:「他不喜歡聽所以我們就不講了嗎?可以這個樣子嗎?」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我是說,這個方法顯然是無效的。你看蕃茄他根本沒有要聽。你繼續講下去也沒用,還可能抓狂起來。你倒不如不要講話,直接把水壺拿走。」
「這個方法太不好了!」蕃茄抗議。
「那你一開始就不要拿水壺敲桌子啊!」傑克大聲回話,蕃茄立刻又把耳朵摀起來。
「我覺得是這樣,」我趕緊插話:「蕃茄其實根本不是聽不懂,也不是不知道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所以我們提醒他根本沒有用,因為他不是不知道。所以我才會說這個溝通無效。我們可能得找其他的溝通方法,但是總之就是先不要講下去了。」
「對!就是這樣!」蕃茄突然把摀著耳朵的手放開,對著我點頭:「你說的是對的!」
然後蕃茄爬下椅子,走向他的工具櫃拿了一支鉛筆就離開了,留下我跟傑克面面相覷。小孩遲遲沒有回來,傑克給我一個「他是去幹嘛了」的表情,我兩手一攤表示「我哪知道」,然後就起身走到我房間門口,看見蕃茄在我的抽屜裡不知道在翻什麼,這頓晚餐到底還要拖多久,心裡一股火氣上來,很不耐煩地問:「蕃茄,你到底在幹嘛?」
蕃茄給我一個很誠懇的表情:「我想要做一個東西給你。」
我看他翻出了我的便利貼,在上頭用鉛筆不知道在寫什麼,嘆了一口氣。我累了,認真不想再開新戰場了,隨便他了。我退出門口,跟他表明底線:「我八點會收晚餐。」
「好!我知道!」蕃茄的聲音意外積極。
我回到沙發上,傑克問我蕃茄在幹嘛,我說我不知道他只說要給我東西。蕃茄跟在我身後沒多久就出現了,先是穿過我跟傑克中間,把鉛筆插回筆筒,然後轉身繞到我面前遞給我一張綠色的紙條:「這個給你!」
我接過來一看,紙條上畫著一顆笑咪咪的大星星。
「這是什麼?」我問。
「這個給你,因為你說的是對的!」蕃茄很愉快地說。
⋯⋯。所以,我被嘉獎了的意思嗎?
「那你到底還有沒有要吃?」傑克問。
「我至少還是喝點湯好了吧。」蕃茄輕快地說。
蕃茄爬回座位上,一邊喝湯,一邊跟爸爸說明:「我剛剛不是在敲桌子,我是累了,控制不了力氣,我是想要這樣——」他模仿剛剛拿不穩的樣子,讓水壺在手上晃來晃去,最後把它擺在前面的桌墊上。
「你看,就像這樣。」蕃茄說。
「好,這樣很好。」傑克說。
晚餐順利吃完了。
***
蕃茄睡了,家長們又窩在沙發上。
「蕃茄,最近很難帶呢。」傑克幽幽地說。
「其實,我剛剛有想到一件事。」我說。
我把手上的熱茶放在茶几上,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去書櫃,拿下塵封已久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翻到「與孩子建立無聲暗號」和「運用單詞法」這兩章,把書交給傑克。
這兩個章節其實是類似的概念,就是「用最少的語言來提醒,反而比說教更有效」。「無聲暗號」就是只用手勢跟表情,或者是用物品(例如說旗子)來提醒;「運用單詞」就是提醒的時候只說一個關鍵的詞就好,像是說「時間」來提醒小孩動作快點,上學快遲到了。
傑克讀完,把書還給我,一邊點頭:「我覺得可以試試看。」
「是啊,尤其是他剛剛聽到我叫你不要唸了,高興到給了我一顆星星咧!」
我伸手接過書,想起書中有提到「家庭會議」這件事,又翻到那個章節,細讀了一下,又推回給傑克。我們多聊了一下,兩個人都同意蕃茄最近似乎在挑戰新的界線。感覺僅僅是「了解爸媽設下的規矩,並且要求自己遵守」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成長需求。感覺他現在開始不平衡「為什麼家裡只有爸媽可以設規矩,只有小孩會被提醒和糾正」,開始想要要求更多的主導權。
「家庭會議」這個安排,書上的建議是一週一次,每次不超過三十分鐘,會議的內容包含:
1.讚美與感謝
2.評估先前的解決方案
3.待解決問題的清單
4.特殊活動的規劃
5.點心
因為蕃茄最近只要對家長的要求不滿意,就會提出「我要討論」的要求,像是上回她堅持使用裂開的塑膠湯匙,講不過我就說要找爸爸「討論」。我們自己沒有跟家長這樣開誠布公討論的經驗,周遭的朋友也還沒聽過有人嘗試過的經驗分享,但是感覺會主動提出要「討論」的蕃茄,應該會喜歡這樣的溝通模式。
我跟傑克決定來試試看。
***
目前為止,我推薦過兩本教養書,但是好像還沒有聊過「如何使用教養書」。
「如何使用教養書」有什麼好講的?
恩,根據我之前教書的經驗,有時候這種看似非常直觀的東西,反而讓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是「查英文字典」這件事,要真的拿出來聊,才會發現咦,原來很多人覺得很不好用!因此,我在想,也許值得說一說,我跟教養書的「合作」方式。
簡單來說,我有兩種類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屬於「#方法型」的,第二種是屬於「#反思型」的。
所謂的「#方法型」,是指針對某些教養主題,會 #提供很明確的教戰守則,告訴家長孩子可能在想什麼,應該要怎麼「破關」。《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或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還有《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等等都屬於這個類型。
所謂的「#反思型」,則是著重在 #了解家長自己的內心,幫助家長看見是什麼讓我們穩定不了自己,沒有辦法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保持冷靜。或者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討論教養,或者是親子關係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覺醒父母》、《覺醒家庭》、還有《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和《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就屬於這一類。
我的做法是,拿到一本教養書的時候,先看完目錄跟第一章,再決定下一步。如果感覺有興趣,我就會買下,回到家以後就開始看。如果三四天內可以讓我看完的,表示我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共鳴,我就會留下當作重要參考;如果隔了一個禮拜我還沒有讀完,那這本書我就會淘汰。
然後,#就不管書的內容了,專心跟蕃茄相處。
為什麼?當然啊,教養書的內容那麼多,誰記得住啊?我會選擇在三四天,或者是一個禮拜內就把書看完,是因為我覺得一開始最重要的是書上傳達的「#觀念」。如果要把觀念很完整的理解,就要在短時間先把整本都看過,然後憑著留下來的印象,調整跟蕃茄相處的「大方向」。接下來,如果跟蕃茄的相處之間有什麼衝突,我再根據衝突的情況決定要不要翻書,或者是去翻哪一本書。
我會在兩種情形下看「#反思型」的教養書。第一種是 #跟蕃茄相處很順利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心情很輕鬆,很適合複習一下教養的大方針。第二種是我 #抓狂的頻率或者程度感覺超出平常的狀態,或者是 #面對小孩時的惡劣心情遲遲沒有辦法排解的時候,多半代表真正在影響我的,是我內心裡的其他東西,必須要優先處理這些。
那如果我的心情穩定,還算自在舒適,#被惹毛的狀況很精確地反映蕃茄的難搞程度的時候,這時我才會去翻「#方法型」的教養書,跟傑克討論要採用哪種處理方式,就像今天舉的例子那樣。
這裡有一個對我很有幫助的觀念是,「方法型」的教養書雖然都寫得頭頭是道,但是他不是給家長一個「#答案」,而是給我們一個「#靈感」。那些方法都是確實有用,才會被集結成書,但是會不會適合我們的孩子,還有要做哪些調整,真的必須要做了才會知道。
我刻意挑這個時間點寫這篇文,就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我也不知道會怎麼樣」。我並不是「嘗試過,確定有用」,所以來推廣這幾種做法。我想說的反而是,保持著「#試試看吧!」的心情的重要。每一次的「試試看」,就算是失敗了,也都是一次寶貴的資訊收集,讓我們了解自己希望提供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也會更了解孩子的個性。
育兒這件事情真的很需要跟人討論。這個人不見得需要是配偶,也可以是觀念比較相合的朋友,或者是其他的家長。如果大家對彼此的孩子也都有一個程度的了解,組隊一起來思考教養真的會省力很多。參考教養書上看起來可行的方法來嘗試,引導順利的時候,一起討論為什麼順利;行不通的時候,一起討論怎麼調整。當我們越瞭解孩子,也越了解自己和隊友的時候,我們也會越知道哪幾本教養書適合我們,越容易幫助我們找到「解方」的。
如果一時找不到討論的人選,那就多來這個粉專玩玩吧!
講話敲桌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總統大選台灣時間今晚選舉人團投票選出下屆總統,完成總統選舉憲法程序》
* 美國最高法院12/12日拒絕受理德州訴訟,訴訟要求推翻其他四個關鍵州的選舉結果。最高法院在一個簡短的聲明中表示,德州沒有起訴喬治亞州,密西根州,賓州和威斯康辛州的合法權利,憲法上它「沒有對另一州選舉方式司法上同意與否的權力也無相關利益」。
德州的訴訟曾經得到至少18州檢察長和106位共和黨議員的支持。
按照計劃,美國選舉人團將在12月14日投票,正式確定大選贏家。
*川普在12/12日,最高法院裁定後,第一個推文:最高法院真的太讓我們失望了!沒有智慧,沒有勇氣!
*川普在12/12稍晚,再轉發了一條推文:感謝願意聽取德州訴訟的兩位大法官;然後把自己提名,卻投下反對票、駁回德州訴訟的三位法官大頭照掛出來。包括巴雷特女大法官。
*儘管拜登今晚可能成為正式總統當選人,但一直以來圍繞拜登兒子亨特的爭議和醜聞仍此起彼伏。
最近給拜登帶來麻煩的不只是亨特,還有拜登的親弟弟詹姆斯(James Biden)。亨特和詹姆斯前後兩天被曝出正在接受FBI的調查,讓長期伴隨拜登的裙帶問題更為突顯。
1972年,拜登競選參議員,競選團隊幾乎全部都是他的家人,競選經理是拜登的妹妹瓦萊麗(Valerie Biden), 負責財務的是比拜登小7歲的詹姆斯,他在當時則獲得了「錘子」的綽號,因為他激動時會用力敲桌子,直到人們同意為喬·拜登的競選活動捐款為止。
2006年詹姆斯與侄子亨特(拜登次子)購買了Paradigm Gloabl Advisors這家對衝基金,上任第一天,詹姆斯、亨特還有拜登的大兒子博集體亮相公司,並當場解雇了Paradigm的總裁。隨後,詹姆斯發表了致全體員工講話:「不用擔心投資者,全世界的人都想投資喬·拜登(Joe Biden)」。
Paradigm沒給拜登少惹麻煩,還被牽扯進了的史丹福(Allen Standford)龐氏騙局。
川普因此說,他對司法部長巴爾隱瞞對亨特的調查非常失望,還轉發了一條推文:如果巴爾真的是隱瞞對亨特的調查,他應該在今天就被解雇!
不過民主黨認為,共和黨過於沈迷於亨特的電腦、照片、離婚、納稅等等。與川普的女兒伊萬卡和女婿庫許納相比,拜登的子女並不會在白宮擔任一官半職。 —鳳凰衛視美國特派王冰汝。
* 德州是於週二以郵寄選票改變投票程序為由,向美國大法官最高法院提出推翻拜登獲勝的密西根等四州的選舉結果。17個州檢察長聯合聲援,包括:密蘇里州,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印第安納州,堪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北達科他州,俄克拉荷馬州,南卡羅來納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猶他州、西維吉尼亞州。亞利桑那州檢察長也單獨發表了聲明支持。 而被告的州在當天下午三點即提出反駁。 在此之前最高法院在本週二駁回了共和黨議員要求推翻賓州選舉結果的提議。
講話敲桌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孩子常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就是因為父母說得太多了。
這是「透過說話教養」最大的錯誤—你覺得孩子必須去做的事情,你卻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去做。
這種透過說話的教養(「做好這個」「別那樣做」)是父母錯誤地將權力轉交給孩子的一種方式,孩子因此將父母之言都當成馬耳東風,更別說照父母的話去做任何事。於是這些父母便將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而不是承認自己沒有使用有效的教養技能。
取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
各位朋友,晚安:
這一篇本身就很有力量了,直指不少父母的痛處,如果搭配上一篇「決定做法,然後行動」,更能立即影響我們跟孩子的互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484125548270397/?type=3&theater
另外,「說教」是我們文化中,常見的教養手段。但是說教效果差,令人生厭,常造成反效果,這在直播中已經討論過。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824299138056734/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要給對方選擇,就用肯定句說話,而非用問句說話。假開明,是青少年朋友很討厭的互動方式。
青少年不想跟父母講話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講了也沒有用」、「反正父母就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但青少年不想說,父母又會說,給青少年選擇,青少年都不開口,這也是讓人絕倒。
所以我談「覺察」N次了,沒有覺察,一個人就活得蒙昧昏沉。關係中的一方難以覺察,這關係就難長久,又或者關係難以成熟。
正向教養不只是對孩子,裡面的互動方式,也可以用在其他關係。光是好好說話,就能學到不少。
祝願您,能用貼切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意思!
************************************
少說,多做
【文/ 簡.尼爾森, 琳.洛特, 史蒂芬.格林】
關於「決定做法,然後行動」教養方式的另一種做法是:以行動取代言語。聽聽自己在一天裡說了哪些話—你可能會驚訝於自己說了多少廢話。多少父母在超市裡和孩子討價還價,在百貨公司裡央求孩子,在公園裡嘮叨孩子,在從A點移動到B點的空檔不斷向孩子做解釋。如果父母少說話、多行動,他們與幼童相處的問題就能減少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孩子常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就是因為父母說得太多了。
這種透過說話的教養(「做好這個」「別那樣做」)是父母錯誤地將權力轉交給孩子的一種方式,孩子因此將父母之言都當成馬耳東風,更別說照父母的話去做任何事。於是這些父母便將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而不是承認自己沒有使用有效的教養技能。牽孩子的手走路、將他們抱到床上,或是在孩子不想洗澡時把他們放進浴缸裡,都是沒問題的。但對著孩子怒吼、嘮叨、說教、乞求、命令和威脅,則是不尊重他們。放棄數到三的習慣;閉上嘴,行動。你會對結果感到驚訝。
如果你決定多行動、少說話,孩子會開始注意到差別。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叫孩子安靜,你可以試著安靜地等待孩子給你注意力。如果孩子正在為玩具吵架,安靜地把玩具拿走,放到一個他們無法觸及的地方。你不需要說任何一句話,孩子就會知道,他們可以在停止爭吵後拿回玩具。
如果孩子用叉子敲桌子,或伸手拿一個你不希望他拿的東西,請他停止的話只需要說一遍。如果孩子仍然繼續,將物品移除,切忌不斷重複自己的話。
這是「透過說話教養」最大的錯誤—你覺得孩子必須去做的事情,你卻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去做。你一定這樣做過,不然也從其他父母那裡聽過。「你想扣上安全帶嗎?」「你想來吃晚餐嗎?」「你想鋪好你的床嗎?」答案通常是:「不、不、不!」
為了避免這種問題,請說:「現在你該扣上安全帶了。」「現在是晚餐時間。」「我們在離家之前要把床鋪好。」「星期四是洗床單的日子。」「以下是我們要做的事。吃完飯後,我們會收拾碗盤,並放進洗碗機裡。」如果你在孩子年幼時練習以這種方式說話,孩子會接受很多事在家裡就要這樣做。他們不會挑戰決定,因為這是做事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經過辯論或討論。
另一個「少說多做」的訣竅是,在你對孩子提出要求前,確認你們待在同一個房間裡。如果你能靠近孩子,與他們的目光接觸,就更有機會確實傳達訊息。在孩子聽你說話之前,必須先引起他們注意。「行動」是做到這點很好的工具。當你說話時,站起來或往孩子的方向移動,而非只是坐在扶手椅上大聲發號施令,你會發現結果有多快見效。
.
以上文字取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溫和堅定27種態度╳92個教養現場難題,簡單實用,育兒更輕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287
大好書屋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