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蒨說故事 #留言拿賀卡
一年多前為了尋找新媒體影音的突破點,看了很多相關的文章和報導,某天聽到羅胖分享的《老辦法抓不住新機會》,覺得超有意思,前後聽了好幾次,還把逐字檔調出來,甚至跨海買了《出版人》這本傳記。後來各種原因所以才翻了幾頁(好吧就是不勤奮),直到上週朋友把這個影音分享給我,再度提醒我要把書拿出來看看。(影音連結在一樓)
.
好的,其實我現在也還沒看完(飛踢),但我先就羅胖分享的內容做摘要及重點整理。這是個有關活躍於百年前的人物-亨利・盧斯的傳記,他是《時代TIME》週刊的創辦人,後來發展成《時代華納公司》,旗下包括CNN、HBO。
.
先說重點,亨利・盧斯厲害的地方在於,他的理念是「為新興中產階級去生產一本新聞周刊」,其中包含了兩大要素,第一個是人:新興中產階級,第二個是時間:一週一次一的頻率。
.
聽故事要先了解時代背景,在那個年代,美國新聞界分兩個派別,一個是提供給普羅大眾閱讀的「黃色新聞小報」,風格偏向低級、趣味、愛國主義等等。另一個流派是用戶定位非常高的例如《紐約時報》,就像高冷的貴婦,堅守菁英原則,報導絕不會有情感色彩,以平鋪直敘刊出事實(名人演講稿、政府文告)為主,讓讀者自己判斷,但副作用是「太枯燥」。
.
亨利・盧斯1920年畢業後,正好美國的城市人口佔這個國家的比例達到51%,正式跨過「城市化」邊界。想像一下,當環境變複雜、競爭變激烈,意味著有一大群人內心充滿焦慮不安,同時又得(又想)努力往上爬,於是這群人被稱為「新興中產階級」。
.
羅胖說:「你說這些人是高端用戶呢,還是低端用戶呢?說他低吧?可能他的財富狀況還不錯,而且還見多識廣。說他高吧?他的整個腦子,甚至是見識,還留在底層人民那兒。但是有一點,就是他們有強烈的上進心。所以《紐約時報》服務不了他們,而那些黃色小報也服務不了他們,這就是亨利·盧斯的機會。」
.
底層的黃色小報被數字綁架,高端的《紐約時報》擺脫不了讀者的道德轄制,因此亨利·盧斯的策略是這樣子的:題材上固守高端,表達上捨棄《紐時》的「硬派」,以迎合這群「新興中產階級」。
.
聽到這裡,內心很激動,因為我非常認同。
.
「如果你想抓住新興的中產階級,打破原來行業的這些所謂的倫理規則的底線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為什麽?我們假設,一個新聞沒有背景、沒有偏向,只有客觀事實,可不可以讀?當然可以讀。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讀者必須是精英,必須是有大背景知識和堅定價值觀框架的精英。面對新興的中產階級,他們可能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也沒有那麽多背景知識,你讓他面對一個枯燥的、顆粒狀的事件,他怎麽評價?」羅胖分析道。
.
其中舉的例子我印象超深刻,他說假設一個人從來沒有涉足過古典音樂,卻要跟他介紹鋼琴家肖邦,如果只堅守客觀事實,那就是:「美國人,波蘭人,混在法國,生卒年月,以及主要的作品,後世的鋼琴家哪些人喜歡彈他的作品,一大堆專有名詞。」但他根本不懂古典音樂,聽了等於沒聽。如果換一種方法:「肖邦,小白臉,在法國混,主要靠一些貴婦人養活,但是他在藝術上其實就是今天的周杰倫,他充滿了那種年輕的朝氣,跟當時音樂界都不是一樣,所以算是吹來了一股新風,很多粉絲跟他,這就是肖邦。」這時他一定馬上就聽懂,而且還會對肖邦產生興趣。
.
其實第二種描述一點都不精準、客觀,充滿了主觀個人想法,但如果透過這段話讓你燃起了對肖邦的興趣,甚至想去了解更多關於古典音樂的知識,不是很好嗎?
.
總結亨利·盧斯的理念,他曾說:「我辦那麽多雜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見識貧乏的上層階級、為那些初涉世事的富豪的子女、為忙碌的商人,準備一周一次的桌邊談資。」而《羅輯思維》也一樣,羅胖說他根本不是個講知識的,就是給各位用戶準備談資的,讀者覺得有趣,就拿走。
.
有趣的是,過了百年,不覺得這個情況依舊可以貼切的形容我們嗎?不是菁英的我們,沒有足夠的知識,要對事情做出評價和分析是困難的,但多了個不同的是,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篩選、判別有用(甚至是正確)的資訊,更為重要啊!(苦惱攤手)
.
#留言拿賀卡
你們有這個困擾嗎?對於知識/資訊很渴求,但又心有餘而力不足?你們怎麼解決呢?留言跟我分享,我會挑選幾個我覺得有趣、特別的留言,寄手寫賀卡給你喔!
.
再次謝謝EYESCREAM Inc.贊助外套☺️
.
#今天說的是百年前的媒體人
#誰來給問到底要不要復出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