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著與疫情共處的過程,終於等到藝文場所取消梅花座,可以容納更多的觀眾,除了全部擠在一起的影展、電影檔期以外,有兩場劇場表演也是我等候多時的,目前一場已開放購票、一場等等中午啟售。很想說,一定難看又無聊,不介紹又深覺可惜,拜託大家不要跟我搶。
⠀⠀⠀⠀⠀
⠀⠀⠀⠀⠀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混音理查三世》
Richard III:The Remix Edition
https://reurl.cc/LbY30X
⠀⠀⠀⠀⠀
莎士比亞筆下的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是個邪惡的角色,他以說故事的方式扭曲歷史,《混音理查三世》是王嘉明導演第四度挑戰關於這個題材的改編,且根據演員的各項特色才能重新編排,希望觀眾能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位國王。他視音樂與聲音為文本的一部份,自大量音樂素材中挑選適合的片段,具象到抽象的聲音都跨幅取樣,重新混音莎翁歷史劇,同時以特殊的「身聲分離」形式演出,全劇十三名演員化身樂手進行 Live 演出,也因此,第四版稱之為《混音理查三世》。
⠀⠀⠀⠀⠀
故事敘述英國萊斯特市中心教堂旁的停車場,挖出疑似遺骸,經 DNA 比對,證實為理查三世,位莎翁筆下個性陰險的駝背跛子,歷史上聲名狼藉、童謠裡的怪物、邪惡的同義詞,四百年後,卻不斷有學者、作家企圖為之平反。在 2015 年《理查三世》版本中,理查三世的形象是由一件衣服、一頂帽子、一雙手套、一根枴杖所組成,金馬影后謝盈萱配音,2021 年的全新版本,則是金馬影帝莫子儀擔綱演出。
⠀⠀⠀⠀⠀
導演 —— 王嘉明
演員 —— Fa、王宏元、王靖惇、周明宇、崔台鎬、陳有銳、彭浩秦、趙逸嵐、莫子儀、李班宇、周安迪、張正元、吳智暉
⠀⠀⠀⠀⠀
⠀⠀⠀⠀⠀
▍ 非常林奕華《#一個人的一一》
14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Yi Yi
https://reurl.cc/Ok4AE3
⠀⠀⠀⠀⠀
「這是和楊德昌相遇的最好時間。」
⠀⠀⠀⠀⠀
《一一》除了為導演楊德昌帶來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亦被認為是 21 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電影借一個台北中產家庭,訴說每一個人眼前背後的種種,故事由一個婚禮開始,以一個葬禮結束。楊德昌導演的這部電影拍於 2000 年,有著很多未來與我們的關係的啟迪。
⠀⠀⠀⠀⠀
「為什麼這個世界,和我們想的都不一樣呢?」得到楊德昌遺孀彭鎧立女士首次授權改編。電影由洋洋讀給婆婆的一封信結尾,舞台劇《一個人的一一》則從洋洋長大後展開 —— 不單只有照相機,一如現代人,他擁有更多高科技配備,唯獨還是「只能看到一半」。然而在疫情時代的14天隔離裡,洋洋經歷重新自我發現,終於從「後面」找到「前面」:一個人的未來。
⠀⠀⠀⠀⠀
2020 年疫情爆發,林奕華導演於創作之際感概疫情之於人類巨大影響,開啟更多自我反思與提問:《一個人的一一》的創作本意,是在世界進入停擺和紛亂之際,渾沌和充滿可能之間,把各種限制轉化成靈感。由第一天開始,踏入的已不是排練室,是實驗室。這時候除了疫苗,創作也是一種藥。「我」和「你」永遠是一體兩面,一不是一,一也是一,我們從來都只是一個人,我們從來也不只是一個人。
⠀⠀⠀⠀⠀
⠀⠀⠀⠀⠀
#真的好想看嗚嗚嗚
證實同義詞 在 Amanda飨生活 in A styl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是TIME😭😭
"Next Generation Leaders"
可以被TIME雜誌重視
你們已經成為傳奇!
孩子們 你們做到了
這個封面 我又要哭了⋯⋯
https://bit.ly/2PtccI8?cc=236ad211bb68e7167c037b93168859cf
TIME訪問翻譯—BTS是如何接管這個世界
這個來自韓國的男子組合持續的在西方世界的排行榜上受到矚目。
早些時候的九月某個星期一晚上,在洛杉磯Ritz Carlton 酒店奢華的頂樓套房中,智旻-全球最受歡迎的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七名成員之一,在更衣室的發光的鏡子前站著打盹。
你不能責備他為何如此疲累。24小時前,22歲的Jimin,25歲的Jin,25歲的Suga, 24歲的 J-Hope,24歲的 RM,22歲的V和21歲的Jung Kook,正在L.A.’s Staples Center後台暖身,為了準備他們第四場演唱會,也是在這個具有20000個座位的Arena舉辦的最後一場。每晚都是精準激烈排舞、過場影片和室內煙火組成的馬拉松-在背景的,當然是來自粉絲的吶喊。
「這真的很光榮。」 J-Hope透過翻譯說道,「我們對於所做的每一樣事物都在發光發熱感到驕傲。」
和在他們出現前的披頭四(The Beatles )和一世代(One Direction)一樣,BTS有著讓人能癡迷瘋狂心動的外貌和抓耳的歌曲,亦如同街頭頑童(New Kids on the Block) 和 超級男孩(NSYNC)伴隨著舞蹈動作。但是這個團體-名字在韓文代表了Bangtan Sonyeondan,在英文中代表了Beyond the Scene,也打下了一片天。BTS不只是第一組在美國體育館門票售罄的團體(更不用說他們在亞洲創下的紀錄),他們所做的一切沒有特地迎合西方觀眾的口味。僅有一位成員,RM,的英文是流利的,他們的歌曲絕大多是都是韓語,更加證實了音樂 ”不是只有英語才能成為全球潮流”與BTS合作過的美國D.J. Steve Aoki說。這個團體同時不可思議的善於如何在社群發揮影響力,包含推廣他們的音樂和與他們的粉絲互動。
但現在,他們可能需要睡個覺。
「我還在試著克服我的時差。」 這個團體三個rapper之一Suga面無表情地表示。
從90年代開始,Korean pop-或稱做K-pop,已經成為了”偶像”的同義詞:一群年輕、發光、完美-要看起來像流行明星形象總是會受到嚴格的控管。(他們常阻止關於約會的討論,好讓偶像們看起來只有粉絲) 但即使K-pop已成熟到產持接近5億美元並且全球都有粉絲的工業體,許多巨星包含Rain, 少女時代和Bigbang,皆在吸引到西方市場失敗。曾經有個例外是Psy,一位南韓Rapper的“Gangnam Style”在2012成為了中毒歌曲,儘管他有趣、具有個人風格,仍沒辦法成
當2013年BTS出現時,他們清楚的宣示要突破窠臼。他們由一位離開頗具規模的品牌自行創業的K-pop反叛者(*這裡應該是想表達不依循舊有的K-pop模式或不甘於待在大公司) -方時爀組成。他挑選了具有鋒芒的幾個年輕人,起初是在韓國地下rap圈活動的RM。雖然BTS有著偶像的元素-光鮮亮麗的模樣、精準的編舞、風趣的單身漢們-他們同時也擁抱自己的缺點。他們的出道曲”NO More Dream”傳達了韓國的小孩對於社會期待所感受到的阻礙。RM和Wale錄製了暗示能動者的重要性;Suga發行Mixtpae與自己的憂鬱對話。「我們開始訴說大眾想聽到的故事、準備好聽的故事、人們不能說或不敢說的故事。」Suga說,「我們談論的是其他人都感受得到的-像是痛苦、焦慮和煩惱。」他們將MV作為傳達這些訊息的載體,帶有隱喻和文化性的參考。他們的社群平台上更新以及他們的歌詞,粉絲都會進行翻譯和分析並發布在各個留言板或群組聊天室等數碼媒體上。「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創造人們能連結的共感。」Suga繼續說道。
他們的歌曲有著廣泛的魅力,混合了hip-hop和EDM以及各種流行元素,這也帶來了幫助。近期於最新單曲”Idol”中也與Desiigner 和Nicki Minaj合作了混音版本,這首歌的歌詞是對他們所在的K-pop領域喊話。“You can call me artist, you can call me idol,”他們這樣唱著,“No matter what you call me, I don’t care… you can’t stop me lovin’ myself.” RM說Love Yourself是BTS本身的核心,甚至與他們最近發行的專輯標題結合。
「人生中有太多不可預期的問題、困難和窘境。」RM說,「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與自己愉快的共處,我們也仍在嘗試做自己。」
這些集結起來的特質引起粉絲的共鳴,特別是在社群媒體上,BTS擁有大量的忠實粉絲。他們自稱為ARMY,同時是Adorable Representative M.C. for Youth的縮寫,並且有著被認可的的組織力量。在2017年,BTS的粉絲因使這個團體得到了Billboard’s Social Artist冠軍製造了頭條,這個獎項採計串流次數和社群平台上的關心程度等,他們贏過了Justin Bieber 和 Selena Gomez等人。在那之後,ARMY又將BTS的兩張專輯Love Yourself: Answer 和Love Yourself: Tear推上美國、南韓和日本的專輯榜冠軍。「即使有著語言的藩籬,只要音樂一下,不論在哪人們都會和我們有相同的反應。」Suga說。Jimin另外補充:「我們給觀眾和聽者帶來了力量,但我們同時也從他們身上獲得力量。」
回到Ritz酒店,一名化妝師把在小睡的Jimin叫醒;一旁的V哼著片段歌曲,漂白的金髮揚起;JungKook在化妝師點上遮瑕膏時伸展了他的頸部;RM與經紀人在閒聊;Suga穿起樂福鞋;被粉絲譽為“Worldwide Handsome” 的Jin正在讓造型師幫他打上領帶;J-Hope的笑聲穿透了門。
休假時間對這些男孩來說相當少見。在接下來的這幾周,他們將繼續演出另外11場售罄的演出,參加Good Morning America甚至到紐約的聯合國青年議程發表演講。在該場短講上,RM談論了關於自我接納:「不管你是誰、來自哪裡、你的膚色或是你的性別認同,為自己發聲。」
這樣的行程表或許看起來有些挑戰性,但對BTS和他們的ARMY來說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我只是說說,」Suga說,「但說不定我們某天能在超級盃上表演。」
@花路上的아미日記/翻譯By Moon 🌙
證實同義詞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突破框架、創新求變】--(上)
文化大學特聘教授 王鳳奎博士
突破框架成為創新領導者創新求變的必備特質,唯有突破框架,才能看到問題的真相,提出根治問題的方案,才能創造永續價值,成為傑出的創新領導者。綜合以上論述,筆者提供下列突破框架的原則,協助有想法、想突破的企業領導者創新求變:
確認目標及遊戲規則:西方人常說制定規則的目的是用來打破規則,也就是說,做任何事要先瞭解規則,才能知道什麼規則可以打破,如何打破規則?規則限制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突破的?唯有知道做事框架,才知道如何突破框架。一般而言,市場有市場規則,有些來自政府的法規,有些來自同業的自律規範,有些則來自市場生態形成的自我調節,無論規則是如何形成,企業領導者應該有足夠的智慧理解市場規則的限制與突破點。就像西南航空的凱勒赫雖然是律師出身,卻有洞悉航空市場的智慧,瞭解市場生態的規則性,因而提出完全不同於傳統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
認清自己的盲點:每個人都會因為過往思考與行為的慣性而形成判斷或決策的盲點,對領導者而言,這種決策的盲點往往來自以往成功的思維模式,因此創新領導者最忌諱剛愎自用,不承認盲點的存在,應該多瞭解自己的領導風格及思維模式,是否容易造成決策的盲點,例如個性較為嚴肅的領導者如果造成下屬不敢完全說真話,對於真相的瞭解也會不完全,因而容易形成決策的盲點。通常,領導者可以透過領導力評鑑或教練模式(Coaching)來檢視自己領導力與個性的優缺點,並加以改進。
不要老是「我以為」:主觀是成功領導者的兩面刃,領導者往往需要個人的想法與堅持,才能凸顯領導者不同於其他人的遠見與判斷,另一方面,過於堅持自己想法的領導者又容易淪入決策的盲點。主觀和「我以為」常常是同義詞,有時在回答別人問題時,我們常會用「我以為…」,其實「我以為」便是帶有假設卻未經證實的主觀說法,而領導者的「我以為」往往帶有否定下屬的語氣,通常下屬在聽到主管「我以為」後,就會停止進一步的發言,以免冒犯到主管的想法。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