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暢銷小說公式】一個都不留的結構佈局與衍生變化
#那些年一起大逃殺的地方 #暴風雨山莊與命中註定死亡
#有雷慎入
之前曾簡單介紹過暴風雨山莊密室加上命中註定死亡筆記的結構佈局如何設計,不過歸本溯源世界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larissa)《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作品內容,其實尚有諸多的特點被承襲沿用。
精確來說,此類故事發展劇情先後,往往都是由航向未知的定點始,可無論開頭有無偵探(們)彼此互動,這些人們為共同目的來到一地,都是因為收到邀約、委託或要參加活動。
接續而下便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各項交通渠道盡皆斷絕,然後隱含有死亡預告的歌謠文字,或書面紙條各種形式,搭配象徵物事,如瓷人、玩偶與記號等,與死去之人一一對應。
在這個驚悚的過程中,人們的關係,會出現小團體分分合合的曖昧變化,並常有人性陰暗內裏的情緒與行舉來加深恐怖氣息,如歇斯底里、焦慮恐慌、相互殘殺或彼此懷疑等,可問題是,真兇就在其中的懸疑,卻早已經由詐死來排除嫌疑。
最終由這樣類似蠱毒生成方式(群聚倖存)的消去法,最後將直指眾人不為人知的過去作為謎團真相,如犯罪、霸凌、情愛、血緣、權鬥等,作為事件的因果業障。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凶殺命案的現場,會包裝在民俗宗教、神話鬼怪或事件傳說的外衣下作為掩蓋,又回到原本的死亡預告與象徵作為循環。
這些作品,某種程度上,或許都可以說是有部分受到阿嘉莎.克莉絲蒂《一個都不留》的影響,畢竟即便雨後春筍增長的衍生變化,但處理題材的方向與劇情轉圜,基本上都頗有些相像,不能夠全都歸諸於人集體潛意識的共同開發。不過,內建公式雖同,各個作品表現卻不一樣。
舉例來說,葛蕾琴.邁克尼爾(Gretchen McNeil)《殺戮島》(Ten)。本書設定較為接近YA小說,故事大抵是一群青少女隱匿父母不讓知道,共同前往荒島別墅,意欲狂歡作樂卻斷訊封閉,一一陷入暴風雨山莊與命中註定死亡的絕命奔竄。只有充滿暗示卻不知所云的DVD與接踵而來的紅漆記號,可以破解謎團,是以也有人認為這是YA版的《一個都不留》。
但或許也是因為此書青春YA的設定,是以讀者年齡層及人物設定上,除一般推理常見本有的病態人格以外,尚還有諸多中二白目的屁孩舉動,還有過度重視同性友誼遠勝愛情的年齡特色設定,整體而言的情誼鍵結顯得薄弱無力,劇情發展處也有諸多不合理。
★一般成人推理的人設設定,往往是男女之間愛到卡慘死,不敢相信任何人的異性情誼為重居多,同性情誼為重的話,則是在平行雙女彼此追尋的平行推理中,較為常見。
不過若說葛蕾琴.邁克尼爾《殺戮島》同題相競的類比作品-萊利.塞傑(Riley Sager)《最後的女孩》(Final Girls),倒是顯得後者文字細膩綿密,關係層層遞進,且更顯創意了。
同是青春洋溢少男少女,沒事跑去鳥不生蛋鬼地方開Party,《最後的女孩》以時下最流行的結構佈局:現在(C-D)過去(A-B)雙線並進,一女繞二男,情感糾葛引發殺機的雙面謎情,還有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名字,使得那定點遭遇屠殺的倖存女,在媒體聚焦,緊咬不放的黏膩裡,串起三件不知是否彼此相互關連的凶殺之謎,著實刺激。
烘焙女子的新生療癒C—————D (今)
慘案現場的屠殺之謎A—————B(昔)
另外,若是提及暴風雨山莊密室典型,加上一座島嶼的封閉,就不能不提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
本書以1954年美國兩位聯邦執法官做為偵探,前來負責關押重大危險罪犯精神病院的島嶼,調查密室消失的女孩(同時也是窮凶惡極女罪犯)脫逃之謎。
調查過程中,偵探在內不時飽受過往參戰血腥與懷想逝去妻子的回憶所侵襲,在外則苦於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與精神病人的口述記憶不可相信,最後只能絕望的在多重可能的多重組合裡,陷入迷離。
可是,後世時晨的《鏡獄島事件》也與此書類仿相近。
《鏡獄島事件》以受託前來調查的數學家&小說家,吊兒郎噹的一搭一唱,與彷彿重生穿越醒來的失憶女子兩線並述,需得在關押重大罪犯的精神病院(亦即鏡獄島),破解出消失女孩的謎蹤與密室殺人凶器卻又不見的謎團。
兩者同以偵探們啟航向島,島上卻是關押重大犯罪精神病患的惡名昭彰,需得面對暴風雨山莊密室的隔離封閉、密室殺人與消失女孩等謎團。
只不過《鏡獄島事件》還另添了他型的密室謀殺與無頭屍案,還有相比《隔離島》人體實驗想像(?)的器官買賣,以及鏡像原理對稱的迷宮暗道等。
特別有趣的是,要在撲朔迷離、驚險萬分的精神病院裡脫逃,又會讓人另想到德國心理驚悚天王費策克《病人》-為求愛子失蹤真相,混入精神病院尋求線索卻反而深陷其中的窘迫,雖沒有島,卻仍是在精神病院與病人中兜轉。
除了想到楊建東《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實錄揭露後的問號-當有朝一日入了精神病院,又有誰人夠說我們自己是正常?也想知道,難道世界推理的菜餚就是用幾個相同的題(食)材在變化嗎?
可是關於變化,如果說所謂的「密室」,其實可任意的進行替換取代,除了閱讀情境上的感受外,(密室)效果一樣,沒什麼不同。
那麼關於隔離島嶼、精神病院、別墅山莊、大廈高樓、火車廂房等,甚至只要是一個能成就密閉空間的空間就夠,那其實也不必太計較所謂的密室是怎樣的密室了?
所以,也才會有如今村昌弘《屍人莊殺人事件》,這樣結合《屍速列車》屍人風暴成就暴風雨山莊的設定吧。
本書以號稱「福爾摩斯」的大學生偵探及其助手,偕同一位國色天香的美少女偵探,一探神秘合宿別墅的謎團。
乍讀以為可能是個暴風雨山莊的謀殺,即將迎來命中註定的死亡,孰不知故事劇情一轉,不知何人、不知何處來的感染與屍人奇譚,將使為共同目的來到此處的人們,陷入恐慌。
不知緣由的命案、鬼影幢幢的檔案,恐嚇信件的來到,還有後續混淆偵察方向的紙條,兇手究竟是人非人的推敲,不僅在密室殺人的詭計上新添風貌,峰迴路轉的劇情陡峭中,更充滿多元混搭的驚喜感。
但仔細一瞧,一些結構佈局的脈絡,仍是有志一同的共通,非常奇妙啊~
參考書目
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larissa)《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臺北:遠流,2010。
今村昌弘《屍人莊殺人事件》,臺北:獨步文化,2019。
橫溝正史《惡靈島》,臺北:獨步文化,2016。
葛蕾琴.邁克尼爾(Gretchen McNeil)《殺戮島》(Ten),臺北:臉譜,2013。
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臺北:臉譜,2013。
時晨《鏡獄島事件》,臺北:印刻,2018。
萊利.塞傑(Riley Sager)《最後的女孩》(Final Girls),臺北:皇冠,2018。
Search
譚若誼年齡 在 譚若誼Teresa Ta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譚若誼 Teresa Tan 。 7306 個讚· 569 人正在談論這個。有興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