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經濟圈】// 香港演藝界近十年來,眾人都搶着上大陸掘金,漸漸形成一種觀念,不聽話就無工開。
我絕對理解的, 香港畢竟市場太小,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想向外拓展,慢慢的,香港本土市場就再無人重視。
從前樂易玲一聲令下,可以令藝人從螢幕上消失。2019年的世界,影視平台早已去中心化。全世界封殺杜汶澤,他卻自立一個YouTube Channel 喱騷,不好意思,比你那些cctvb力捧花旦紅得多。
黃色「演藝」經濟圈,可行嗎?
把飲食業的黃色經濟圈,懲罰黃店的做法拓展至演藝界。上街支持一個「黃網絡歌手」的busking,誓不觀看譚詠麟演唱會。課金支持「arm channel」微電影,絕不買飛入場睇護旗手余文樂。
當這個經濟發展成熟,這些黃藝人和製作人,能獲得更多收入,應更有效鼓勵他們進行像電影「十年」,「淪落人」的微電影創作,而非合拍類似「戰狼2」這樣的神片;寫岀像「家明」的歌,而家非走上「我是歌手」使勁的嚎叫。
除了北望神州,還可東望寶島。演藝人才紛紛投身大陸,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台灣的問題。若「黃色經濟圈」能連結台灣,形成「港台黃綠經濟圈」,那生存空間就大了。封殺了不能去鳥巢開個唱?沒關係,去小巨蛋吧。當然還有南望印支半島和馬六甲海峽,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市場。
香港人聽台語歌,台灣人聽廣東歌,這說不定可以挽救本土文化(美好的幻想)
這是我憑空想像的概念,純屬FF。哪,真的有可能嗎?透過科技去中心化,由下而上改變傳統娛樂消遣模式,以今天科技發展速度,也不是零可能。
抗爭到這階段,這更像一場totally war的全民戰爭,即是你沒勇上前線,無暇做文宣,你也能運用資源的投放來作出貢獻,你每一單消費的選擇,每一個YouTube的點擊,每一分鐘收看的電視台節目,也能為這場運動增添變數,左右大局。
2014年,我們覺得,偏黃是理想,偏藍是現實,為生計,我們最終不得向現實低頭。2019年,在黃色經濟圈下,深黃也是一種現實,能為你帶來實際收益。
Credit to @momokwok
————————-
#mariohau #thisismario #vlogmylife
#uk #britain #london #workingholiday #英國工作假期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