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C與愛情:馬華作家冼文光詩作特輯※
〈說,五朵玫瑰〉 ◎冼文光
我要對你說。
不停地說,說一堆話
說暗瞳孔、誰穿耳膜、
說到月亮的另一邊。說
枝椏間的雲、你溫柔的頭髮、
硬幣上的女皇;不要羞澀
我對你的讚語,真實:
日子中的日子。我還要說,
你曾要求玫瑰,來自荷蘭
或歐洲某個不知名的小鎮。
「真有這種玫瑰?」
我開始就那麼說。說
這裡總有殘缺的古牆
我們在牆下走危險;
你知道,一個吻
一個吻單純印上你唇;
一個吻印上我,單純
的意義即刻變為複雜。
我要對你說。不停,
說一堆潮濕的話,說
五朵玫瑰的培育、
生長與運送。說玫瑰
此時此刻的真正象徵──
我知道,一個吻
恢復到兩片唇的運動,
冰冷、麻木;或暗紫。
我還在說,我還要說,說
園中的玫瑰,無唇片
的五朵玫瑰。在原地
它們將永恆站著,變成
一個不能對你說的遺憾
──25-6-2003 紀念C與愛情
--
◎作者簡介
冼文光,馬來西亞籍。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南方桂冠獎等。
小說〈縫隙〉獲選入馬華當代小說選 (2004-2012)
著有詩集《以光為食》、《黑光白影》;短篇小說集《柔佛海峽》,長篇小說《情敵》;繪本《CHINA X’PERIENCE》等。
--
◎投書讀者簡介
蔡牧希,喜愛讀詩寫作的人
--
◎投書讀者賞析
冼文光〈說,五朵玫瑰〉以不間斷的絮語,鋪墊成愛情的石子路。「說」,不僅是情話的傾訴,也是自我的剖析與呢喃。「不停地說」,說的是無盡的思念與綿長的愛戀。此般訴說的濃情,由深情款款的眼神出發,穿透戀人的耳膜,直達月亮的彼端----從夜晚到天明,話語及傾訴不曾斷絕。「說 枝椏間的雲、你溫柔的頭髮、 硬幣上的女皇」裡,可見微物之神遍布生活,愛戀在生活的細節裡無所不在,於是讀者也進入了「愛」的氛圍,懸想在枝椏間如雲漂浮,瞬間又消散於日常之中,無所不在。「說」,成了愛戀的五彩碎片,折射出撲朔迷離的種種思緒。
「不要羞澀 我對你的讚語,真實:」呈現戀人欲語還拒的矛盾,雖然希望聽到甜言蜜語,卻仍有羞赧之情,戀人可愛之處亦即在此。
「你曾要求玫瑰」一段,詩題的「玫瑰」終於現身,此愛戀的象徵,搬移到異國之境。在「殘缺的古牆」相映之下,更顯出愛情的純粹與輕盈。愛,輕盈得像一個吻,而雙吻相印,就生了承諾,成為誓言。愛不僅迷人,亦有險境。走在古牆邊境,不知何時傾頹的焦灼,更化為細碎絮語。
此時的言說,更無從停止,狂戀的情感如汪洋漫延。在彼此間洶湧的,不僅是話語,還有更多對未來的想像與揣想。生之喜悅,亦在擴散至微物之上。愛戀的生長期,從一株玫瑰的播種到生長,最後凋謝萎落,細節的循環如此重複的五次。五朵玫瑰,其瓣如指。在說與不說之間,愛情經歷時間的摧折,已然凋謝,從凋謝而至復生,最後花瓣全然離境,在愛情的疆界之外,花園只剩下枝梗佇立。詩人的話語仍然持續著,失去時效的絮語,終於成為一聲嘆息,估絕地向戀人訴說最後一個誓言:「它們將永恆站著」。只是話語能否傳遞至彼方,已不可知。不能訴說的遺憾,也許仍會穿透瞳孔,直達另一個孤身不眠的夜。而愛情,本來就是一廂情願的事。
--
◎小編謝銘賞析
評論者您好,詩畢竟多義,從來沒正解。在此僅以一位讀者的身分,提出看完您文字的感想。若有不切重之處還請別在意筆者一家之言。
您賞析的架構明確。第一段總結詩的調性為「自我的剖析與呢喃」,並點出詩作中關鍵行為「不停地說」,代表了詩人無盡思念的綿長情緒。您又說解詩人的情感衝動,乃是從眼前浮現戀人「瞳孔」開始,逐漸擴及至生活中的「微物」。詩人此等刻意顯露情思端倪的方法,先讓讀者看見了「乘車月台」,引領讀者搭上了敘事線,就此跟隨他喃喃的語言加速。您也觀察到,詩人在篇首即帶讀者進入氛圍。由此可見您對詩作情感和結構都有充分的掌喔。
自下半部分開始,您沿詩句進行而解詩。在貼近詩人文自之餘,亦在尾聲時隱晦加上「旁白」,即「而愛情,本來就是一廂情願的事」的評論,讓讀您文字的人,除了與詩互動,更以此和您本人打了個照面。錦上添花。全詩解讀大致上於處我無歧見。
此外,有兩點僅與您指教。首先,您說「在『殘缺的古牆』相映之下,更顯出愛情的純粹與輕盈。愛,輕盈得像一個吻」--詩人文本以「單純」形容「吻」,延伸至「輕盈」與「殘缺的古牆的厚重時間感」對比無礙,然而「愛,輕盈得像一個吻」或可稍加著墨,或許您原意強調「初愛降臨時的質地為輕盈」,否則若直接將輕盈套用而廣義至「愛」之上,進展稍嫌快速。又「冼文光〈說,五朵玫瑰〉以不間斷的絮語,鋪墊成愛情的石子路」開頭之譬喻筆者無法完全明白「愛情的石子路」之「石子路」在譬喻上的內涵,若多加一兩筆可能更加完整地傳達。
僅此 謝銘敬筆
--
美編: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社區的水泥牆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冼文光 #讀者賞析 #讀者 #馬華作家 #愛情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20200827.html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
「讀者賞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讀者間的言葉 蕭宇翔這次我們收集了數篇來稿的 ... 的評價
- 關於讀者賞析 在 [親子共讀]我不想說對不起附上小讀者心得討論- YouTube 的評價
讀者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深色面紗下 ◎安娜‧阿赫瑪托娃(蕭宇翔譯)
深色面紗下,我雙手緊握
「是什麼讓你今天如此憔悴?」
――是我苦澀的憂愁
灌得他酩酊大醉。
我如何遺忘?他離開時的踉蹌
他的嘴角歪斜、淒涼……
沒扶欄杆,我衝下階梯
在大門口追到他
哽咽地喊:「只是玩笑!
剛剛的一切。你再走,我就死。」
他僅僅是微笑,慘淡地
對我說:「別站在風口。」
--
◎作者簡介
作者安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1966)為蘇聯人,與普希金齊名,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分別出版詩集《黃昏》、《念珠》、《群飛的白鳥》等,
另有組詩《安魂曲》、《北方哀歌》等作。另外於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該年定為「阿赫馬托娃年」。
--
◎譯者簡介
蕭宇翔,生於1999,東華華文。喜歡坂本龍一、楊牧、布羅茨基。
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
--
◎投書讀者介紹
鄭守志。二○○一年生於新竹,現就讀臺中教育大學。曾獲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在網路上以筆名「霧迴」經營粉絲專頁。半個詩人,半個小說家。喜歡在寫作時,看著時光成群飛遠。
--
◎投書讀者賞析
〈深色面紗下〉像是由三個短暫的段落拼組而成的,畫面感強烈,且餘韻深長的一齣戲劇。沒有過多抽象的描述,卻用這些具體的意象,表現出兩人形而上的拉扯。
題目與全詩的起手式都是「深色面紗下」,其暗色調所引發的心理感受,以及面紗的隱藏意味,成為一個極其具體也重要的暗喻:以憂鬱、悲傷的外殼偽裝自己,只為達到某種隱而不宣的目的。詩中的敘事者雖然問著「是什麼讓你今天如此憔悴?」卻也清楚,自己所表現出的哀愁,正是令「他」消沉的主因。而「灌」這個動詞,也表示敘事者是刻意,以自己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施加與「他」身上。即使如此,仍能從敘事者緊握的雙手中,看出其焦慮與不安。
第二段的畫面快速跳轉,兩人的對談似乎在不愉快中告終。「他」或許看穿了敘事者展演的情緒之下,所包藏的目的。即使如此,「他」並無責怪,對此的反應僅僅是以悲慘、痛苦的狀態離開。與敘事者衝下階梯的畫面形成對比,然而兩個畫面因同等強烈的悲傷,疊合在一起,成為詮釋劇烈傷感的場景。
最末段,敘事者悲傷地想將「他」喊回,甚至不惜以死相迫。這一幕同時揭開,深藏於深色面紗下的目的:將情緒施加於「他」之上,所想要達到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想將「他」留下。然而,此時的「他」已經沒有足夠的心力,為了敘事者而留下了。最後的一句「別站在風口」則能夠有各種可能的解讀。那是最後殘留的溫柔叮嚀嗎?(風口代表危險之處?)又或者是期待敘事者能夠真誠?(風口處的風會使話語模糊?)
無論答案如何,詩都已經結束了。而直到整首詩告終,深色面紗都不見被取下。彷彿一直到了最後,敘事者依然無法不利用自己的情緒展演,試著將「他」留下。這首詩或許是個關於愛的故事(無論是何種形貌的愛),只是在錯誤的方法下,無論兩人的愛有無交集,都在勒索與掙脫的對峙之下,終究拉扯至分裂的結局。
--
◎小編葉箏賞析
整篇賞析觀察到位,在字句分析上能夠抓住詩的意念。鄭在內文首段時提到,「深色面紗下」作為題目以及破題,這可能是個憂鬱、悲傷的偽裝隱喻。我認為除了偽裝之外,還有可能有其他詮釋方向,如:這道紗是團霧,模糊了臉的輪廓,模糊了表情,但將情緒以顏色顯像再加以放大的效果,使得情緒成為一團暗色的霧,雙手緊握再加以強化、立體。因此這既是偽裝,又可說不是偽裝,僅是作為一種氣氛與情緒的效果,並非真正的面紗。
在末句「他僅僅是微笑,慘淡地 ∕ 對我說:『別站在風口。』」,此處的深色面紗狀態又是如何呢?若是真的面紗,但這道風難道不會把面紗吹開,露出「我」的臉嗎?「他」的提醒是否是因看見我的臉,真心提出最後的建議,並以此道別;又或者因「他」的離去,「我」那如深色面紗覆蓋的臉孔,終於浮出,顯現出真正的情緒?
換言之,我認為此處的深色面紗若有似無,早因被前一句的「你再走,我就死。」而褪下,兩人真心相見的拉扯,換來真心的離別。
除了字句之外,個人認為阿赫瑪托娃的視角轉換功力非常細膩,詩首段先專注在面孔,再向內部探索,後將自身掏出灌對方一場大醉;次段專注在內部情緒再往動作釋放;末段以對話作結,情緒收放與內外視角轉換融合,因而形成賞析末段所提及的拉扯及分裂感。
--
美編: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社區的水泥牆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讀者賞析 #讀者 #安娜阿赫瑪托娃 #情緒 #偽裝 #憂鬱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20200826.html
讀者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 ◎帕斯捷爾納克(蕭宇翔譯)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
留守黃昏。全然的孤寂
已掀開冬日
這遲未拉展的窗幕
只有一簇簇潮濕、雪白的
閃光,由疾風推送而來
只有屋頂和雪以及──此外
屋頂和雪──再無其他
而霜,再次,將陰刻這窗
並再一次,它們將復刻
過往冬季的焦慮
一整年的憂傷
而罪惡感,由於未被諒解
將帶來永凍的刺寒
而木頭將引起火的飢餓
於窗格豎映十字架
突然間,苦惱和不安間
簾幕開始了顫抖
我掂量著腳步中的寂靜
你──如未來,走進屋裡
出現在門口,你身邊
白雪正撲動無瑕
這漫天的棉花
正片片織就你的衣裳
--
◎作者簡介
帕斯捷爾納克,生於1890年,卒於1960年,是俄羅斯重要詩人、作家、翻譯家,於195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但因各種外在壓力,最終拒領文學獎。代表作有詩集《雲中的雙子星座》、《越過壁壘》、《第二次誕生》等,最有名的則是小說《齊瓦哥醫生》,也翻譯有莎士比亞、歌德、和席勒的經典作品。
--
◎譯者簡介
蕭宇翔,生於1999,東華華文。喜歡坂本龍一、楊牧、布羅茨基。
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
--
◎投書讀者賞析
在絕對孤獨的時刻,是否能夠以幾乎不可能的,想像的視野,看盡生命餘下的一點時光,直見自己的死亡?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像是獨自臨窗進行的,一場安靜、透徹的死亡想像。詩的前部已經營造出預見的離去,以及其所帶來的,種種孤寂的景象。如第一段所寫「到那時屋裡將無人/留守黃昏」。此後才終於從「一個人的孤寂」,成為了「沒有人的孤寂」。那或許,才是詩中所說的全然的孤寂。至第二段,除了徹底揭開冬季的冷,也透過不斷重複的意象(屋頂與雪)強調場景的單調。
第三段由霜刻上窗口的畫面開始,暗示了幾不可見的傷感。也在後二句,給出此詩的另一條線索:冬季並不平穩,而是帶著悲傷與焦慮的季節。於第四段,詩中以「罪惡感」及「永凍」,及象徵贖罪的「十字架」意象,對冬季的哀傷基調給出提示:冬季同時也隱含了一些懸置著、干擾著,卻已經無法彌補的過錯。
這些罣礙之事,在在使得近在眼前的死亡,無可避免地,成為一件無法安穩的事(第五段)。而在幾乎要被不安給吞噬時,有誰極其靜謐地走進,這由孤寂與苦悶的意象所打造出的房中。
走進屋裡的「你」彷彿未來。事實上,未來僅剩的也不過是死亡,然而「你」出現時所帶來的明亮基調,似乎暗示著未來還有更多的,尚看不見盡頭的時間存在。同時,也為這置身於昏暗色調中的屋舍,帶來等待已久的冬季(扣回第一段末尾「已掀開冬日/這遲未拉展的窗幕」)至於撲動的雪如棉花,織就「你」的衣裳,也使得「你」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近於天使的形象。那或許不僅是死亡的迎接,也代表了一切終於被放下的、安穩的告終。
而在整首詩完成之際,死亡的景象也得以完整,也就抵達了題目,以及全詩的首句「到時候屋裡將無人」的意象。除了詩意的精巧營造之外,也帶來一種沒有終點的永生感。也許這樣沒有止盡的時間,正也是這首詩使讀者們見證的,名為死亡的永恆。
--
◎投書讀者介紹
鄭守志。二○○一年生於新竹,現就讀臺中教育大學。曾獲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在網路上以筆名「霧迴」經營粉絲專頁。半個詩人,半個小說家。喜歡在寫作時,看著時光成群飛遠。
--
◎小編夏宴久賞析
這篇賞析精準地抓住了這首詩壓抑的氛圍,以死亡為角度詮釋了詩作,我尤其喜歡對「孤寂」與「無止盡」兩點的掌握,密合了這首精巧的詩帶給讀者的感覺。
本詩收錄於詩集《第二次誕生》,寫於1931年,是一首能容納許多解釋想像的作品,如投書讀者從中看見了對死亡的想像,也有人在其中感受到情詩的韻味,而我則聯想到隨後俄國1930年代的「大清洗」。這首詩的苦惱與沉悶感、未被諒解的罪惡感,以及未曾散去的不安感,都讓我想到過去俄國政治的恐怖時代,那威脅著許多作家的巨大身影。
因此,我也被賞析中解析離去、看不見盡頭等想法所觸動,談到詩在完成也呈現了「到時屋裡將無人」的圖景,以及詩中的不安、投書讀者從中看見的死亡想像,都讓我彷彿更深的感覺到詩人敏感的心靈,這是我對這首詩的另一種想像,而我想,雋永的詩就像寶石,用如何的光照,都能煥發美麗的神采。
--
美編: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社區的水泥牆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讀者賞析 #讀者 #帕斯捷爾納克 #孤寂 #死亡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20200825.html
讀者賞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編劇魂:說故事是本能,寫劇本沒有教條,用文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孕育你的傑作」介紹
訪問作者:小野
內容簡介: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作者簡介:小野
本名李遠。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經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攻讀分子生物學,也曾經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教。
1981年受明驥總經理之邀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部企劃組的組長,和當時的同事吳念真及新鋭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張毅等共同推動影響台灣電影發展深遠的「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分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二十四歲時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等小說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小說、散文、詩及童話。並屢次獲獎,包括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七○年代十大最重要書籍。目前文學創作已經超過一百部、電影劇本三十部。
曾經出任台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在電視工作方面,擔任過台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及中華電視公司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長年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包括敎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土地權等,為「千里步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近年來更努力倡議「文化在野」的觀念及投入影視音人才培育的計畫,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成為大家口中的「小野校長」。《編劇魂》是他在長期創作及敎學後第一本工具書,想要和讀者們分享自己長期累積的創作經驗。
作者粉絲頁: TMS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讀者賞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慢慢來,我等你:等待是最溫柔的對待,一場用生命守候的教育旅程」介紹
訪問作者: 余懷瑾
內容簡介:
慢慢來,我等你
2017年最療癒人心的一句話,
身為老師、家長,甚至團隊夥伴的你跟妳
都應該學習的一句話。
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孩子的媽媽
一位願意付出努力帶頭做,
引導班上孩子學習如何面對班上有身心障礙者的同學的老師
仙女老師的一句話:療癒了自己、孩子、學生,
這句話,也將療癒你和我。
◎其實,你我都可以避免霸凌的發生
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說,班上只要有一個身心障礙的學生,就等於是一份不小的負擔與責任,不但要面對有可能發生的霸凌行為,也要顧及到身心障礙孩子的學習成長發展,仙女老師余懷瑾因為自己也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因此對此有更深切的體會,並且從中摸索出一套班級經營的方式,她認為: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家長與老師應該要負起最大的責任,如果家長與老師都能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付出真誠的耐心與愛心,孩子們也能因此感受到如何能與自己不同的學生相處。
◎不只學國文,也學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仙女老師教國文,在她班上,學生熱情而願意表達,充滿笑聲與生命力,仙女老師認為:「文學不只能賞析,也能解決人生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她不只教國文,也教生命教育,從課堂到生活,以身作則、自然而然,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會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親師必學:看見孩子的亮點
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特質,成績絕對不是唯一評斷孩子的標準,適時的讚美與鼓勵,將是成就孩子的重要因素,讓孩子能在眾人面前被肯定,被表揚,就會讓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本書將跟讀者分享,如何能看見每個孩子的亮點,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他們能發揮的領域裡得到專屬的榮耀。
◎深入教學現場,分享教學經驗
作為一個高中老師,要面對的不只是正臨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煩惱,還有他們對未來的徬徨與迷惘,以及家長們的期待與盼望,仙女老師如何與學生對話、與家長溝通,讓孩子感到被了解,讓家長的苦心被看見,仙女老師就像是一座橋樑,開啟師生、親子、親師間對話的契機,本書集結她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與觀察,提供家長、老師及學生實際可行的做法建議。
作者簡介:余懷瑾
臺北市立萬芳高中國文老師,學生都暱稱她為仙女。
2016TEDxTaipei講者(一堂由老師以身作則的生命教育。影片連結)
專長為班級經營、生命教育、提問式分組教學、問題導向(PBL)教學與課程設計、跨領域(學科)課程設計。
曾經獲得105年「教育大愛菁師獎」、103年全國SUPER教師――評審團特別獎、103 學年度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導師類、102年「台大SUPER教案獎」第七屆壹等獎、102年台北市教學卓越獎、101年「台大SUPER教案獎」第六屆壹等獎、101年全國創意教學獎特優等獎項。
現為未來Family數位專欄作者。
讀者賞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台灣廟宇傳奇故事:聽!郭老師台灣廟口說故事」介紹
訪問作者: 郭喜斌
內容簡介:
台灣廟口說書第一人郭老師
台灣廟宇集民俗工藝之大成,裝飾藝術鋪陳的歷史演義或章回故事豐富多元,卻並非人人可解。有鑑於此,作者長年收集廟宇工藝中的經典故事,透過生動淺白的賞析,讓人人都能深入了解其中衍生的意義。本書引領讀者如何從鑑賞裝飾藝術美感的角度,遍覽廟宇工藝文化,讓走入廟宇殿堂的人都能平易的接近工藝欣賞,是提供一般讀者親近廟宇民俗藝術的最佳指南。
本書涵蓋面廣泛,包括神話與神仙故事、封神演義、春秋戰國群雄、楚漢爭霸戰、大漢展天威、三國亂世英雄傳、唐宋歷史演義、西遊記、佛的故事、台灣神明傳說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如果不能親臨台灣各地廟宇,那麼就讓郭老師的說書,帶你一起紙上閱讀,遨遊歷史典故中的傳奇故事。
◎一百二十四則歷史典故與傳奇神話故事,超過三百幅廟宇與工藝照片,不出門便知廟宇精彩故事
◎台灣廟宇說書第一人,以生動淺白的文字,賞析匠師精彩的畢生創作
◎特寫廟宇裝飾藝術,集圖鑑之優點,不落俗套的圖解故事重點,人人皆可輕鬆閱聽
作者簡介:郭喜斌
台灣雲林縣人,一九六三年生,現居台北。對於人文古蹟藝術戲曲一直有著濃烈的好奇與探索的衝動,以人文書寫的角度看待這塊土地。一九九○年開始拿起筆和相機記錄屬於這塊土地上眾多廟宇的故事。不論是旅遊、生活、民俗、古蹟、文化等,都化成個人探索地方人文族群生活的題材。
著有《拱範宮傳統建築藝術》(與林敏雄合著)、《追隨媽祖的足跡》(與黃晨淳合著)、《聽!台灣廟宇說故事》(貓頭鷹出版社)、《再聽台灣廟宇說故事》(四刷後絶版,貓頭鷹出版社)、《圖解台灣廟宇傳奇故事──聽郭老師台灣廟口說故事》[圖解升級版](晨星出版)。
以推動台灣各地庄境文化自信與認同做為人生志業,宣導庄境公廟就是在地的藝術館的理念。正視台灣廟宇裝飾藝術作品諸多現象,從中汲取善良風氣的結晶,邁向「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想境界。
讀者賞析 在 [親子共讀]我不想說對不起附上小讀者心得討論-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看我們的閱讀生活實驗! https://www.facebook.com/Jstiltedlens作者: 鄧惠文繪者: 錢茵出版社:三采繪本書坊用孩子生活中最常發生的情景,讓小 讀者 ... ... <看更多>
讀者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讀者間的言葉 蕭宇翔這次我們收集了數篇來稿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這次我們收集了數篇來稿的賞析,小編們將針對被賞析的詩作,與來稿者進行一場簡短的對話與回饋。每首詩都是奇異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逕自萌芽擴長成不同的植被,不妨將八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