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鉅作的出版,對於諾蘭信徒而言,說是有如聖經般存在也不為過,這本沉甸甸、必須雙手或捧或抱的書籍《#諾蘭變奏曲:當代國際名導 Christopher Nolan 電影全書》,繁體中文版近日磅礡問世,雖然尚未翻完全書,卻已徹底目不轉睛。關於這位至今仍穩坐神壇的英國導演,不遺餘力擁護戲院觀影經驗的當代大師,縱使主修英國文學出身,卻憑著對電影滿腔的熱愛迅速在全球各地紮紮實實擄獲大批影迷,於商業與藝術之間微妙的平衡點上開拓出影像藝術、敘事方式的極大值,而這本作品,將依序帶領我們走入諾蘭的創作迷宮之中,也是唯一一本諾蘭親自參與與現身說法的深度剖析,剖析的不是作品,不是告訴讀者陀螺有沒有停下來,而是一手打造出這些含金量極高的傑作的生成過程,以及其創作者獨一無二的創作視野。
⠀⠀⠀⠀⠀
▍一般版 :https://bit.ly/2PBN1YE
誠品獨家 :https://reurl.cc/YW3NVD
博客來限定:https://reurl.cc/zb5RlN
⠀⠀⠀⠀⠀
⠀⠀⠀⠀⠀
「諾蘭的電影容易進入,要出來卻如登天難,就像滴進水裡的墨滴,看完之後在你的腦裡無窮發散。我們一旦看過他的電影,就再也無法當作沒看過。事實上,電影甚至還沒結束,在許多面向上,它才剛開始。」
⠀⠀⠀⠀⠀
從上面列出的連結可得知,此次《諾蘭變奏曲》共推出三個版本,讓選擇障礙者更加選擇障礙,內容則從諾蘭的成長生活,求學過程,電影如何影響他的童年,文學、建築、《星際大戰》、《2001 太空漫遊》如何拓展他的心智,《銀翼殺手》、《異形》如何奠定他對「導演」的想像,大學時克難地拍攝出學生電影,到《記憶拼圖》的四處碰壁而後一鳴驚人,一切鉅細靡遺,讀得過癮非常。
⠀⠀⠀⠀⠀
本書作者,同時也是美國著名影評人的 Tom Shone,完整紀錄了諾蘭導演之路至今的每一部作品,深入探索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依序以「方向」談《跟蹤》,以「時間」談《記憶拼圖》,以「感知」談《針鋒相對》,以「空間」談《蝙蝠俠:開戰時刻》,以「幻象」談《頂尖對決》,以「混亂」談《黑暗騎士》,以「夢境」談《全面啟動》,以「革命」談《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以「情感」談《星際效應》,以「生存」談《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以「知識」談疫情時代下的中流砥柱《天能》。
⠀⠀⠀⠀⠀
時間,一直是諾蘭創作脈絡中一大關鍵要素,綜觀這些作品,可以大致如此歸類,《記憶拼圖》在於時間剪接的可能,《全面啟動》在於時間延展的可能,《星際效應》在於時間壓縮的可能,《敦克爾克大行動》在於時間融合的可能,而《天能》在於時間逆轉的可能,因此導演表示:
⠀⠀⠀⠀⠀
「年輕時,時間是個感性的議題。年輕人非常懷舊,因為他們改變非常快速。你的朋友們,十一、二歲認識的那些人,你跟他們現在的關係完全不同,大家各自走各自的路。事物變化如此快速,太快了。我想,當你到二十歲或三十歲,時間流速變得平衡,你可以比較客觀、比較有邏輯地看待時間。到了中年,又回到那種對時間流逝的情感偏執,我們相當深陷其中。時間是我們無法真正理解的東西,但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
⠀⠀⠀⠀⠀
⠀⠀⠀⠀⠀
再分享幾個快速瀏覽下個人相當喜歡的段落。
⠀⠀⠀⠀⠀
「我覺得,無法信任自己的心靈是很恐怖的概念,這是《鬼店》的重點,我認為《#記憶拼圖》提及了電影的道德相對主義,比起在日常生活中,這很能讓觀眾接受部同的道德標準。舉例來說,在西部片裡,當主角用各種方式開槍打死壞人時,我們都非常高興,只要這符合電影一開始設下的規則即可。我喜歡玩弄這些規則。在《記憶拼圖》裡,觀眾幻想了一齣復仇戲碼,其中的主角卻不記得自己的復仇。在電影裡,你的內在道德觀是被觀點所定義的,然後你會體驗到 —— 通常是在看完電影後 —— 在心中重組情節,並心想:慢著,如果跳脫主角的觀點,故事的道德觀是什麼?《記憶拼圖》就是嘗試在片中多次讓觀眾思考這件事,它想要讓這個張力變成文本的一部分。」
⠀⠀⠀⠀⠀
「我敢發誓,有件事我們從來不做:我們從來不呼應時事。因為我們知道拍電影花的時間有多麼長。世界前進的速度無比飛快。因此,我們籌備《開戰時刻》的時候,重點都放在『害怕的事物』,顯然在後 911 時代,我們害怕恐怖主義。...... 我們不是刻意這樣安排,但終究我們是在 911 事件三年後,坐下來寫這個劇本,不可能不被這個事件深深影響。《#黑暗騎士》結局,之所以出現一整段『英雄變壞人』、『我們得到需要的英雄,而不是值得擁有的英雄』的討論,就是因為在後 911 時代,英雄主義的概念大幅貶值。這裡講英雄,那裡講英雄。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語言就是這樣演變。...... 《黑暗騎士》三部曲絕對信仰英雄主義,但傳達的訊息是:真正的英雄是看不見的。根據我的經驗,人們嚮往這種英雄主義,卻幾乎無法實現它。我很滿意《黑暗騎士》三部曲的成果,因為不分左派右派,他們討論的時候都同樣讚賞這三部片。這感覺就是我們贏了。」
⠀⠀⠀⠀⠀
「《#星際效應》很堅實地建立在人與人的情感羈絆之上。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用迪倫.托瑪斯的那首詩:『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這正是我要說的,你憤怒,是因為光在變暗。時間當然是敵人,在《星際效應》裡,更準確地說,時間是陰險的力量,會欺騙你的一股力量。我可以、也願意讓時間戰勝,這一點我不覺得有問題。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其實是關於人父。你的生命正在流逝,而你的孩子正在眼前長大。李察.林克雷特的《年少時代》也有非常類似的感覺。那部電影很傑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做同樣的事。我們都在處理這個主題。然而《星際效應》也有積極正向的一面,我想這就是影片的樂觀主義來源。向摯愛告別,這件事最大的悲傷,就是你對他們那份無比的愛,而你很想表達這份愛,認知到你們之間的羈絆是多麼堅定,這是最重要的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變奏曲 主題 來源 在 我們家的睡前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梵谷兄弟3】音享版 *完結篇*登場
這本梵谷兄弟屬於「傳記型小說」,可以說是本「大人的讀物」,比較偏向高年級以上甚至國中生來閱讀(字數多但用辭並不艱澀),內容也因為兩位主角的一生多舛而看得讓人有點難過…,但對於喜歡藝術類資訊的孩子而且,透過故事的內容來觸發主動去查詢更多梵谷、高更、莫內等知名畫家生平的欲望,絕對非常適合。 因為我就是在一邊閱讀和編寫錄音腳本的同時,GOOGLE了一大堆當時幾位大藝術家的傳世畫作,比照書中的場景和梵谷兄弟當時的處境和心情,不但增加了很多知識,也加深並串連了這些事件的記憶。
#聽故事來點這裡喲:
https://youtu.be/QijJlbK4OuQ
#梵谷兄弟
博識出版(Omnibook)-阿姆尼愛閱讀
想當年~查資料沒有現在那麼容易,大概也就老師給什麼我們就學什麼。但隨著資訊時代的成熟發展,此刻真的是一個很適合自主多元學習的時代。不管是為了應付「108課綱」、或是要增加美學及藝術「素養領域」積分,能夠善用手邊的閱讀素材來做打開求知行動的開關,就是一件最棒的事了!
這三集的【梵谷兄弟】是有聲故事圈裡比較少見的藝術主題素材,能跟小朋友們一起用聽故事的方式走進繪畫大師的世界真的非常難得! 而下一個全新單元的音享版,小妹媽媽又會回到那個不太正經的搞笑媽媽角色,帶大家來聽聽「古人是怎麼生活的」,包括吃喝玩樂甚至睡覺都很有學問(笑料)呢!敬請期待囉~~。
變奏曲 主題 來源 在 鋼琴家顏華容 Artemis Yen - Pianist/Author/Dream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逆鱗的「不忘初衷」
其實很多彈鋼琴的人從小就彈了很多「變奏曲」,林林總總的變奏曲存在於莫札特那兩本、貝多芬那兩本、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奏鳴曲、然後十九世紀的各個大大們就不太想要叫做「variationen uber什麼主題」,可能因為這樣看起來原創性不夠高吧?
而且十九世紀來到,個人主義漸漸高漲,也不太需要特別弄個主題變奏曲像哪位大大致敬一下~~不用啊,我就是大大啊~~!法國波旁王族都被砍頭了,誰還需要寫曲子向大大致敬(再說,滿地都是大大的情況下,寫曲子致敬不就是另一種選邊站嗎?嗯嗯嗯...)
十九世紀的取名和曲名-尤其是在李斯特大大的手下-就開創了文創(咦?)手段的一種-五花八門的各種「其實是變奏曲」但不叫做變奏曲的模擬曲、甚至幻想曲。
奏鳴曲,在長久演變之下,成為一個具有闡述、議論個性的曲體,並在交響曲、室內樂與鋼琴獨奏曲上各有璀璨華麗又複雜的演變,我們很多學鋼琴的人,可能由於長久以來必須與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搏鬥、學習並演奏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影響的許多其他奏鳴曲與實質為奏鳴曲式的作品,而比較注重奏鳴曲。
然而,其實就演奏與創作技巧的探討來看,具有「專業人看門道、外行人聽花招」的變奏曲,可能才是更貼近、記錄著作曲家內心思維軌跡的作品。
為什麼是貝多芬的降E大調「英雄」變奏曲, Op. 35而不是三十二變奏曲(WoO. 80)、布拉姆斯的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而非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的柯瑞里主題變奏曲而非蕭邦主題變奏曲呢?
我手上的曲目中還有很多變奏曲,都沒能排進來的原因,
其一是在一場音樂會中要聽「多少變化」,能不能讓聆樂者因此而多認識曲子、至少每一首曲子的主題都能沁入人心?
再者,就樂曲本身而言,這次選的貝多芬與梅特納的變奏曲都遊走於主題旋律與低音和聲進行作為主題之間,是原創的主題;而布拉姆斯與拉赫瑪尼諾夫這兩闕變奏曲的主題來源都與巴洛克音樂關係密切;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變奏曲各自於結尾時寫上了精神抖擻、一點也不拘謹的賦格,可說是這兩位作曲家青年時期對於自己譜曲技巧與演奏能力的「戰力展示」啊!
貝多芬「英雄」主題變奏曲是我第一次到莫斯科(上音樂營)時很湊巧受到我的老師E. V. Malinin教授、以及T. Nikolayeva大師指點的曲子,而布拉姆斯與拉赫瑪尼諾夫的這兩闕變奏曲則是我將要結束莫斯科學業時,Malinin老師辭世前最後聽到的曲子的其二。
在這次沒有機會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的蕭邦主題變奏曲中間有一個小賦格,而柯瑞里主題變奏曲中間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和他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異曲同工的、像是宣敘調(recitativo)一般、充滿華麗裝飾奏的變奏。
每次彈這兩首變奏曲到了這中間的「腰帶」,我都覺得自己好像走到人生分水嶺、眼前出現大峽谷。
對我而言,莫斯科或許可以算是我人生中的那則賦格-那則在主題的留存與變體受到種種磨練、鼓勵,而啟發其後的變奏,但永遠不會忘記來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