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電大聯盟】
時間:2021/3/28(日)
貼文:NO.1217篇
大家好,我是 LEO
.
■電動車起點
2009年聯合國潔淨能源部長會議通過的電動車倡議,目標強化全球對電動車的推動,主要的會員國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德國、荷蘭、挪威、瑞典等10國,由美中擔任共同領導國。
.
目前美國、中國及歐盟等三大經濟體電動車市場,已經占據全球 90%以上,產業趨勢越來越明朗,特別是歐盟國家推展的進程正在加速行進,北歐國家挪威、荷蘭從 2025年起開始禁售汽柴油車,2030年起禁止非電動車上路,換句話說路權被剝奪以後,傳統汽柴油車將完全消失,傳統車廠如果不改變,等於退出市場被消滅,距離2025年只剩4年時間。
.
世界各國雖然禁售的時間不一樣,趨勢已經展開,2025、2030、2035、2040年只是形式上的時間表,對於汽車產業來說,誰先搶佔發展先機,整合上中下游才能一路笑到最後。
.
■產業結構改變
汽車電動化以後,引擎、變速箱、進汽零組件、點火設備、燃燒零組件、排氣零組件、油壓剎車、潤滑零組件、啟動零組件、交流發電機等再也不需要,各種電子零組件、電池模組將佔據整台電動車一半以上的成本,特別是電池,就占三分之一。
.
新的零組件包含,馬達、高壓離電池、變流器、車載充電器、冷氣汽動壓縮機、
電動煞車、電動水幫浦、高壓電動車用線組、二次驅動電池……各種車用電子晶片、新的耐高溫高壓材料、甚至輕量化的新車殼、車載軟體系統、自駕輔助系統…..整個汽車產業面臨新的大洗牌。
.
■得電池者得天下
2018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為9123萬輛,整個2020年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車廠特斯拉才賣出 50萬台電動車,特斯拉提到:如果要將年產能提高到 2000萬輛,電池將是最大的障礙。
.
仔細剖析電動車成本結構,電池占30~35%,驅動系統占20~25%,另外電動車有一半的重量來自電池模組,導致車身比燃油車還重,如果電池重量如果減少一半,車子續航力可以增加25%。
.
2020年電動車電池市占率前三大,中國寧德時代,市占約24%;南韓LG能源方案,市占約23.5%,日本Panasonic市占約18.5%。它們都是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主要生產『磷酸鋰鐵』電池,優點是價格便宜、安全性高,使得特斯拉每輛車的製造成本下降約600~1,200美元。
.
但是電動車常見的乾電池或鋰電池,都是液態電池,缺點是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電池效能;使用快充也要20到30分鐘才能充飽電,續航力約300到400公里,此外,液態電解液如果外漏,容易引發意外。
.
燃油車加滿油,續航力約為500公里,若採用固態電池、續航力甚至有可能達到1,000公里,豐田汽車,已宣布投入固態電池研發,宣稱續航力可超過500公里,使用快充10分鐘就能充飽電。
.
鴻海在2020年10月「鴻海科技日」宣布,將投入固態電池技術,目標將電池重量減半、體積減少為六分之一,電池循環壽命提高10%以上,鴻海產品長蕭才祐透露,預計在2024年,鴻海就會推出首款商業化的固態電池。
.
■鴻海車電大聯盟
2021年3月25日首次舉辦首次會員大會,MIH大平台超過 1200家會員,預計6月再舉辦聯盟大會,7月聯盟成為獨立運作組織,10月再發布新款 New EVKit,預計2022年計劃推出電動大巴, 2023年發布C級距電動車量產上市等工作時程。
.
團隊研判,MIH公版模組化、標準化將大幅降低電動車製造成本,大幅縮短開發時程,把所有的人才都聚集起來,把鴻海家族最強的優勢-大量製造,降低成本發揮到極致,雖然起步較慢但是有機會後發先至,未來5~10年內在全世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相關概念股在這一波的產業浪潮來襲後,有很多股票已經翻倍飆漲,但是我認為只要眼光看得夠遠,有機會翻倍再翻倍,想知道更多產業上的研究與長線趨勢股👇
.
搭上領先市場的時光機⤵
https://lihi1.com/jjjwf
把握機會翻轉人生⤵
https://t.me/stock17168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變速箱 油 溫 過高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試車報告】 Lexus LS 350/500 科技巡洋艦
【4K UHD | https://youtu.be/ShWnbalIE7M】
隨著SUV的崛起,房車市場慢慢地被侵蝕,但大型房車市場相對影響較小,原因很簡單,選擇大型房車的買家,不外乎都是大老闆,希望有輛體面、大器且豪華的房車代步,唯一差異,在於自駕或者後座買家!
【精緻奢華】
打從上回與全新LS的邂逅,我便對這輛全面進化的日系旗艦頗有好感,然而,畢竟也不是每位買家都會選擇旗艦的頂規車款,那麼,最入門的Lexus LS會是如何,這也是讓我們好奇了許久的問題…
但是,當見到實車後,顯然地,LS依舊將豪華詮釋地拳拳到位,不論是精緻的設計細節、可自動切換遠近光的LED燈具、電動尾門、19吋輪圈與防爆胎,搭配修長華麗的車身線條,它的氣勢可一點都未顯遜色!
只是,肯定的,若買家希望擁有全方位奢華的享受,LS 500不只電動尾門增加了體感開啟功能,且LED頭燈更採用了先進的對向來車遮光功能,20吋的大腳輪圈,肯定也能讓車輛更添霸氣!
【高檔與層峰】
除了外部的差異之外,若您在LS的高檔與入門車型間抉擇,其實若拿兩車來場近身比較,便不難了解,兩車高達150萬的價差,還是其來有自!
好比方向盤,LS 350為高級真皮包覆,但LS 500則多了原木妝點,而座椅部份,LS 500車上的也附有紓壓、按摩功能、多向電調功能的OTTOMAN版本,且皮質更選用了Semi-aniline頂級真皮! 其他部分,包含原廠音響與23揚聲器Mark Levinson音響的差異、雙區域和四區域獨立空調的差別,還有像後座專屬娛樂系統、HUD抬頭顯示器、電動調整後窗遮陽簾、Alcantara車室頂篷,這些都是LS 350所沒有的! 此外,就連雙後座防潛滑氣囊,也無法在LS 350上找到。
可是,還是得提醒大家,買車並非得登峰造極不可,若不是非後座就不坐的買家,LS 350的車內質感相信已可滿足許多消費者,又或是想選擇輛自用、後座兩相宜的車款,省下150萬,又有誰說這個選擇不好呢?
【豪華動力】
去年十月,我曾經前往日本富士賽道體驗過旗艦LS 500h,對於這輛Hybrid房車的表現大感肯定,除了豪華的配備與敏捷的加速性能外,與LC相同的跑車底盤,通過高速彎道那種俐落的身影,讓我大感意外,會有駕馭性能房車的感覺。
但,如果要提到性能房車,LS 500應該可以詮釋得更到位,主要不外乎那具3.5升V6 Twinturbo引擎,搭配十速手自排,除了爆發力強勁且加速持續性綿密外,還有相當甜逸的聲浪,會讓人有駕馭八缸性能車的錯覺。除了性能強悍之外,還有豪華舒適的後座配備,置身後座猶如客機商務艙一般,給人安心、舒適的乘坐氛圍,相對適合後座買家!
相較於LS500的強悍動力,我則覺得LS 350的性能其實也夠帶勁了,3.5升V6 NA引擎的配置,可以榨出315hp的動力,加上綿密的變速箱齒比,可以適切發揮動力的優勢,也因此加速過程中已經能夠感受到鮮明的貼背感。
【跑底旗艦】
坦白說,除了後座的豪華配備外,駕駛座的乘坐感,我覺得LS350與500相當,同樣都有著出色的舒適性,鮮明的駕駛導向,有著沿襲LFA以來的設計風格,行車模式的旋鈕都設於儀錶的右側,只不過行車模式少了兩種,對於通常維持Sport模式行駛的我而言,其實差異不大。
文前已經提及,這款大型房車的操控表現相當俐落,在富士賽道這種嚴峻的環境下,都能讓我感到讚嘆,台灣的山道自然不會對這輛房車構成阻礙!
優異的車體配重,加上強硬的底盤剛性,即便在濕滑路面高速行駛都給人一種沈穩的駕馭感受,特別的是LS雖然是大型房車,卻配有主動後輪轉向機構,能夠消弭轉向不足,通過高速彎道時,能夠減緩超過0.5G的側向應力,因此在綿密多彎的山路上,LS依然可以保持俐落的操控身段。LS 350雖然不像LS 500配置主動懸吊,懸吊也不具升降功能,然而單阻尼的設計,卻能夠展現調校功力,可以很具體地在操控與舒適之間取得平衡點,而LS 500雖然屬於後座買家座駕,只要將懸吊阻尼調至Sport模式,強硬的過彎支撐力,在方向盤回正的瞬間,會讓人嘴角上揚!
此外,這兩款車的後軸都未配置LSD,若將動態穩定系統關閉,在方向盤回正前提早出彎補油,動力會傳遞至摩擦力小的驅動輪,但後軸卻未曾甩擺,穩定性絕佳。
【TCar短評】
對於有品牌迷思的朋友可能會認為,在德系車當道的此時,為何要選擇日系大型房車?
理由很簡單,因為相當同的售價,在德系車中,只能買到中大型房車,而非旗艦車款,但LS車系即使入門的LS350就讓人開得很有感,在安全、舒適之餘,還保有不錯的駕馭樂趣!開得時間愈長,你會愈喜歡它!
【Lexus LS 350 豪華版】
引擎型式: 3445c.c. V6 DOHC 24V
最大馬力: 315hp/6600rpm
最大扭力: 38.7kgm/4800rpm~4900rpm
車身尺碼: 5235x1900x1460mm
軸距: 3125mm
車重: 2060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前後245/50 RF19
國內售價: 337萬元起
【主要配備】
LED頭尾燈、日行燈
動力輔助車門關閉系統
電動開闔附自動吸附式行李箱蓋
後保桿整合式雙出排氣尾管
12.3 吋雙顯示螢幕
電動 4 向真皮多功能方向盤
Remote Touch資訊整合操控介面
豪華真皮座椅
雙區域恆溫空調
12揚聲器Lexus Premium Sound音響
鋁木鐳雕內裝飾板
AHB 智慧型遠光燈自動切換系統
EPS 電子動力方向盤
Lexus Safety System+ 主動式安全防護系統
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
DRCC 雷達感應式車距維持定速系統
LDA 車道偏離警示系統
DSC 檔位誤入動力限制系統
VDIM 車輛動態整合管理系統
VSC 車輛穩定控制系統
TRC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
BAS 煞車力道輔助系統
EBD 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
EPB 電子駐車煞車系統
BSM 盲點偵測警示系統
RCTA 後方車側交通警示系統
停車輔助系統
雙前座主動式頭枕
WIL 頸椎傷害緩和座椅
HIP 頭部衝擊緩和結構
雙前SRS 氣囊、側內置式、膝部氣囊、側簾式SRS 氣囊
【Lexus LS 500旗艦版】
引擎型式: 3445c.c. V6 DOHC 24V + Twinturbo
最大馬力: 421hp/6000rpm
最大扭力: 61.2kgm/1600~4800rpm
車身尺碼: 5235x1900x1450mm
軸距: 3125mm
車重: 2250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後多連桿 (氣壓動力懸吊)
輪胎規格: 前後245/45 RF20
國內售價: 487萬元起
【重點配備】
LED頭尾燈、日行燈
動力輔助車門關閉系統
電動開闔附自動吸附式行李箱蓋(含感應開啟功能)
後保桿整合式雙出排氣尾管
12.3 吋雙顯示螢幕
電動 4 向真皮包覆原木多功能方向盤
HUD 多功能抬頭顯示幕
Remote Touch資訊整合操控介面
24 向Semi-aniline 頂級真皮座椅
電動調整後座車窗遮陽簾
Alcantara車室頂篷
尊爵 OTTOMAN電動 22 向 / 18向後座通風、電熱座椅(含舒壓按摩功能)
四區獨立恆溫空調(含紅外線熱感應溫控系統、恆溫保鮮室)
23揚聲器Mark Levinson音響系統
後座專屬娛樂系統
EPS 電子動力方向盤
電子控制氣壓動力懸吊
AVS可變阻尼避震系統
AHS 智慧型遠光燈自動遮蔽系統
360 度環景影像輔助系統
駕駛座主動式頭枕
WIL 頸椎傷害緩和座椅
HIP 頭部衝擊緩和結構
雙前SRS 氣囊、側內置式、膝部氣囊、側簾式SRS 氣囊、雙後座防潛滑 SRS 氣囊
Lexus | TCar 葉明德
#lexus #ls350 #ls500 #tcar #新車試駕 #葉明德
變速箱 油 溫 過高 在 雷尼 Rain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雷尼機車教室
機車水箱散熱說明
你可能不知道,其實機車的水箱也是需要保養的。就先為各位介紹機車水箱的冷卻系統。
從主體水箱看起,經過下水道後進入引擎,首先會遇到第一個關卡就是水龜,這個閥門決定冷車低溫時,冷卻液只會在引擎內部循環,等到高於65度時,此閥門會打開,冷卻液才會進入水箱,進行所謂的「大循環」。而水箱蓋則是一個壓力閥設計,當壓力高過1.2公斤時,便會開始釋放,這高壓蓋可有著壓力鍋的原理,可以讓沸點提高到120度以上。在冷卻機制上,還會設有水溫感知器,這個感知器不僅提供數據給引擎作為供油補正用,同時也在95度時告知引擎風扇開始運作,以及在105度時執行持續性的風扇高速運轉。之後引擎的冷卻液會由上水管進入水箱,進行撞風冷卻。
因此冷卻的四大要素:1.水箱主體 2.溫控機制:水溫感知器(風扇開關)、水龜、水箱蓋。3.風扇本體與水箱後方淨空。4.冷卻液。水箱:各位可以發現,即便是我們嬉皮的排氣量像火箭的2300c.c.、M109R的1800c.c.甚至VN的1600c.c.,為何水箱那麼小?汽車水箱為何是機車的兩三倍大?其實汽車引擎因為置入在引擎室的關係,引擎週邊環境受熱後,會形成一個高溫帶,溫度高達75-85度,非常可怕!引擎室宛如烤箱一般,所以水箱盡可能的大,以撞風效應來帶走所有引擎的熱!但是機車引擎是外露的,即便是引擎連同變速箱構成的巨大本體,其實就是一個散熱體,因此我們嬉皮車的水箱就比汽車小多了,同樣的,重機跑車由於車殼的包覆,以及引擎的高效率,水箱也都大過我們嬉皮車。因此水箱大小不是絕對的因素,因為嬉皮車引擎本體也具備一定的散熱功能。
其次我們要看水箱的構造,各位面對水箱,上下稱為水櫃,中間的叫散熱帶(Fin),而散熱帶中有直條的水道(裡頭是冷卻液流通處),皺摺在兩個水道間的稱為散熱鰭(Pitch)。散熱鰭是科技的所在,經由精密的模具壓造然後透過模具皺摺最後以高周波焊接在兩個水道之間,目前最小的寬度是5mm,這是最新的研發技術,許多尖端車款,都是使用這種超高密度的水箱,它不僅散熱優異,同時也大幅縮小體積與重量,對跑車來說助益匪淺。M109R就是使用這種高密度的Pitch 5mm水箱、跑車CBR 1000RR、GSX-R1000都是,而看看兩三年前的車款,則是使用8mm的Pitch。
因此散熱鰭的密度與水箱的整體厚度有著絕對的反比關係,越密、阻抗越高,風不容易穿過;越疏,風帶走的熱反而不夠多。因此高密度水箱的車主須特別注意水箱的清潔,5mm的水箱非常容易卡住灰塵與細小的沙礫而堵死,導致散熱功能大幅降低。而5mm水箱並不適合低速行駛,它得藉由高速撞風或是強力風扇才能發揮該有的散熱功能,因為前面說過它的阻抗過高,風不容易貫穿,反之低速車款應使用較寬的8mm水箱較為合適。因此水箱密度與厚度的搭配,屬於專業領域,彼此的消長可決定使用環境與用途。
在溫控機制部分,可以使用低溫開關,也就是85度就膨脹通電,等同讓風扇提早開起,以幫助車輛在市區走走停停散熱之用,而水龜的改裝效果並不大,因為車輛啟動後幾分鐘就會超過65度勢必得開啟大循環,提早大循環並沒有對提升引擎散熱產生實質效益。至於水箱蓋的改裝也有其必要性,水箱內的壓力越大,越能提高沸點,因為一旦冷卻液沸騰,水道的冷卻變無法進行,整個沸騰的狀態,讓水流無法有效的流動到水箱,水道內較高位置都會充滿氣體產生氣鎖現象。此時過多的冷卻液將進入副水箱,很快的就會爆水,如果水箱結構不良,此時甚至會炸開。因此水箱蓋的壓力值不宜超過1.25公斤,這類型的高壓水箱蓋已經能將沸點提高到125度,已經足夠使用。
冷卻液的選擇應該選擇幾個大品牌,我歷年的實驗,某個畫有山峰的水箱精沸點最高,直逼120度,不僅流動性好,防鏽蝕效果也非常棒,不容易形成鼻涕栓塞水道,購買時請勿購買油性水箱精,油性水箱精較容易形成鼻涕栓塞。因此車友應該每年做水箱旋環清洗,將水龍頭接水管灌入水箱進行清洗,將銹蝕與水垢清洗而出。拆下水箱撤地清洗、進行水道水箱循環清洗,然後用一個好一點的水箱精,便可以提高愛車的冷卻效率,避免你的愛車熱衰竭。
國內販售的重機絕大部分都是歐規寒帶式樣,因此來到寶島台灣很容易發生熱衰竭的現象,當你發現愛車會中暑、艷陽下就沒力,就是過熱的現象了。由於我們不像汽車有水溫表,因此只能憑感覺,來斷定引擎的溫度狀態。解決引擎高溫的要點是加大水箱水容積,也就是加大水箱尺碼,更甚者搭配機油冷卻器,這兩項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其他如溫控水箱蓋等,都是治標,因為總會熱到爆,差別使是早晚。
水冷車可以加大水箱、外掛機油冷卻器降低引擎溫度,一般來說降低兩三度就足夠了,能夠降到十度,除非是引擎有巨大的動力提昇改裝,或是用車常態處於激烈操駕狀態。空冷車款可以發現引擎有細管外接而出,其實那就是空冷設計,外接到坐墊下方,藉由油壺達到機油冷卻效果,這當然也連帶降低引擎溫度,因此可以朝向改裝高效率機油冷卻器,來降低引擎工作溫度一般來說,引擎油溫超過125度就會有危險,而水溫超過120度引擎也有危險,車友應多多注意愛車的引擎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