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時代膠囊,不是只有懷舊】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6638
上週六分享了鄉間小路 9月號【來去海港邊】收錄的50年代南方澳漁港照片,是早期豐年雜誌 攝影師楊基炘所留下的影像紀錄。今天再跟大家介紹他!
楊基炘1923年生於臺中清水,為當地望族楊氏子弟,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曾出版攝影集《時代膠囊》。他因工作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紀錄了1950~19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而在「攝影記者」的角色之外,他的個人攝影作品亦有獨到的美學風格。
#楊基炘 #攝影 #攝影師 #影像 #農村 #豐年雜誌 #鄉間小路
豐年社 鄉間小路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錯過不再】豐年社 70周年慶,知識好禮,僅三日!
7/13、7/14、7/15
訂閱《豐年》或《鄉間小路》任一刊,12期 優惠999元。
《豐年》訂閱去👉https://reurl.cc/VEnG8A
《鄉間小路》訂閱去👉https://reurl.cc/gWNgZR
【豐年農市】來逛逛👉https://reurl.cc/yEW56D
豐年社 鄉間小路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豐年70 豐年時期,踏實厚土──楊英風】
藝術家楊英風(1926-1997)以雕塑家的身份為國人所熟知,但他更是一位非常全面、不拘媒材的藝術家,也曾是一位了不起的美術編輯兼設計師。
楊英風在「豐年社」整整工作了11年,形成他創作生涯中重要的「豐年時期」。11年間為《豐年》雜誌所繪作的封面、刊頭、漫畫⋯⋯等等,更成為戰後臺灣美術設計史的重要資產,扮演了重要知識啟蒙與政策宣導的作用;如對農耕技術的改善、家庭生育計畫的宣導,以及生活趣味漫畫的〈闊嘴仔與阿花仔〉與〈竹竿七與矮咕八〉等。
至於個人純粹藝術的創作,也是楊英風寫實階段的一個高峰,很多傑作都是取自農村題材;如1951年的〈豐收〉,以農民在剛收割完的稻田邊打穀、晒穀的情形為題材。相對於〈豐收〉陽光普照的感覺,1952年的〈後臺〉,則表現了人工光線的魅力。這是一幅兩色印刷的版畫,也就是在油墨的黑與紙張的白以外,另外增加了一個中間色的淺褐色,讓整個畫面,呈現更為豐富的層次與趣味。這是臺灣民間野臺戲(歌仔戲)的後臺一景。
至於雕塑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則是1953年的〈驟雨〉。1953年,是楊英風進入《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的第三年,他正是以〈驟雨〉一作,獲得第16屆「臺陽美展」最高榮譽的「臺陽獎」第一名。這件作品,描寫一位上身赤裸、下身僅著緊身短袴的農夫,在臺灣特有的「西北雨」突來乍到之際,順手抓起地面的蓑衣,連忙往身上披掛的那一剎那。
當那驟雨突來之際,農夫放下農具,順手抓起擺置在地面的棕蓑往身上披戴時,這個方式是必須用兩手抓住蓑衣的上沿,然後作一個大幅度旋轉的動作,其中一手繞過頭頂,才能快速地將蓑衣披掛上肩。楊英風正是精準抓住了這個動作的剎那間印象;它不是一個靜止的姿勢,而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動態。
農夫的雙腳穩穩踏實在那泥土地面,腳邊還擺著農具,大雨自天上落下,人也就成了連接天地間的一個中介體,臉上是一種沒有表情的表情,篤實而沉默,不悲不喜,尊嚴自生;那帶著強烈質感與量感的軀體和蓑衣,充份表達了自泥土地中掙扎生長的一股強勁生命力量,可視為戰後初期臺灣寫實雕塑的一件典範之作。
(本文編寫自蕭瓊瑞〈《豐年》雙翼──創社初期的藍蔭鼎與楊英風〉;全文刊載於《豐年》雜誌70週年特刊)
#豐年70 #楊英風 #豐年時期
--
豐年農市「疫起,宅家閱讀」,訂閱《豐年》或《鄉間小路》現正特價中。傳送門👉https://www.pcstore.com.tw/store147183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