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從剛開始一趟跑三公里,當跑的距離逐漸增加,到十公里那天,才知道大腦常騙自己(自欺欺人),腦袋「認為」做不到的事,其實身體未必做不到。當身體做到了,反饋也會強化心裡所形塑的那個我。即便到今天,每趟跑步前,我還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完。跟生活一樣,充滿未知。用身體把未知變成已知,經常做這樣的練習,對未知就不會經常抱持莫名的恐懼。每次抵達終點那一刻,就會摸到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的自己。
跑步跟閱讀非常相似,邁開腳步,打開書本,這趟旅程,都想要遇見更好的自己。」
https://news.readmoo.com/2021/06/16/island-of-reading-10/
象山 的 由來 在 Readmoo讀墨電子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城市中日常跑步,不想停等紅燈,發展出沿著水路(岸)跑的習慣。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比起馬路,水路可以快速看到這地區的時間感。
以前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會跟馬拉松有什麼瓜葛。三年前從剛開始一趟跑三公里,當跑的距離逐漸增加,到十公里那天,才知道大腦常騙自己(自欺欺人),腦袋「認為」做不到的事,其實身體未必做不到。
象山 的 由來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跑步練習:用身體把未知變成已知】#每一天 #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完
來自高雄的文字工作者謝一麟,落腳台北的第二天,就去跑了台北馬拉松。在全馬最容易撞牆的37公里處,遇到一個既非忠孝中正、也非來自中國的路名「塔悠路」,原來名稱源自曾在此生活的平埔族名,「有一說是少女頭上的髮飾,也有人說是項鍊,都在形容原來(基隆河截彎取直前)蜿蜒曲繞的河道之美。」🚣♀
在城市中持續跑步,閱讀水路遺跡的書,他將風景走過、被歷史穿過,以時速10公里的移動,給予自己看待世界和自身疑問的不同角度。
(引文)現在用手指滑手機,就可以看到全世界,但只是眼睛看到風景照片,身體原地不動。當跑步距離變長後,會發現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問題不在他人,不在外面,是因為自己原地不動。即便人去旅行,即使出國,還是原地不動(慣習)。身體移動,跑遠了,會發現原先自以為的觀點,現象全貌未必如此,還可以用很多不同的速度、角度、距離去看⋯⋯
👏本文出自《#閱讀的島》vol. 10:讀力運動👏
運動和寫作都是一種心智鍛鍊。如果我們把熱愛運動的作家排成一排,不知道可以繞地球幾圈?《閱讀的島》本期邀請作家運動員、運讀販子撰寫多篇精彩內容,#預計11月上市,歡迎大家快快把紙本收藏起來。
📩收藏《閱讀的島》請洽:友善書業社員書店、三民網路書店、誠品網路書店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