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薄膜”這件事》 ~~薄膜的迷思🙋⁉️
“做麵包一定要拉出薄膜嗎”?我想光這件事就可以討論很久,今天用小篇幅來淺談一下(不能深談,不然可能光這題就可以不小心寫出幾萬字的文😆)。但最近很多朋友好像有這方面的困擾,想就我個人的經驗快速分享一下。(純粹分享,對於做麵包一定非看到薄膜不可的朋友,請先有心理準備)😁
我住美國的時候,做麵包或看歐美YouTubers幾乎沒有人提薄膜這件事。但在台灣,做麵包好像大家都在問,薄膜薄膜,薄膜在哪裡?薄膜好像是一個做麵包就一定要出現的東西?我那時候很困惑阿!如果都是麵包,為什麼一邊都沒提過薄膜這件事,一邊說薄膜是唯一正解?(直接跳結論因為篇幅有限😆)我後來大概歸咎成,因為歐美習慣吃的麵包和台灣習慣吃的麵包不太一樣。在美國常吃的那種漢堡、貝果、歐包,其實不需要薄膜的。台灣喜歡吃的臺式麵包,吐司,會比較要求有薄膜。
好了,那就知道其中的貓膩。一般來說少油糖麵包不怎麼需要薄膜,高油糖麵包比較需要薄膜。如果要更嚴格來說,也許吐司是我本人唯一會比較要求有薄膜的吧。其他的各種小麵包,貝果,或是像前幾天的那種起司麵包,我連看薄膜都沒看,大家很喜歡我的中筋麵粉做麵包系列,免揉系列,我更沒有在檢查薄膜。大家試作是不是也都說超好吃的?
所以我還是會覺得,做麵包到頭來,要問的問題不是薄膜有沒有出現這件事,而是麵包好不好吃。你想達到什麼效果?做出什麼樣的麵包?什麼口感什麼風味?換句話說做出好吃麵包的方法有千萬種,不是有薄膜就好吃。如果真的要說,我覺得發酵還比較重要。“有薄膜了但麵糰發酵不對”,會比“發酵正確但沒有薄膜”的麵包,還不好吃呢。
然後再來談“我還是很想看到薄膜,沒有薄膜我不開心,怎麼辦?”。先看看你的食譜,還有使用的麵粉。如果你看的食譜本身給的含水量就低,本來就很難打出薄膜。食譜含水量夠高,但用的麵粉品牌比較會吸水而你沒自行調整水份,也是不容易有薄膜。這些如果都怪在機器不夠力的頭上就有點冤枉了。不只水份,高油糖比例食譜也會比較容易有薄膜。除了食譜還有操作方式,水合法比較容易,水合+中種更容易,或是直接法先成團放置一段時間也很容易。這些不同的做麵包方式我之前都分享過,因為今天是淺談薄膜這件事而不是如何做出薄膜,我就不花太多時間講如何達成薄膜這件事情了。
還有,我發現很多人可能已經有薄膜但因為不會檢查以為沒有。幾年前我有特別錄一段,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找一下參考。我自己在看薄膜其實不會覺得需要整個拉成手套膜來檢查,好像也沒那個必要。(有沒有發現經驗老道的麵包師父檢查薄膜的時候也沒有拉出很薄的膜來看?趕快拉別人都來當靠山😄),因為其實看薄膜不太需要拉成那樣,一小塊麵糰在手上,慢慢伸展,手指撐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配方是死的,麵糰是活的。我們在家做麵包,真的是舒壓,做得開心、吃了開心,就好,不用太拘泥。拿我自己的例子,大家說吐司不能出角,但我就是喜歡很“正”的吐司,(前陣子的“正吐司”,相信那篇食譜很多人喜歡)。大家的吐司都是白的,但古時候我發明了"長頸鹿吐司"、"豹紋吐司",這些切開就有驚喜的吐司,那是我做麵包的樂趣之一。大家說只能用高筋麵粉做麵包,我研發了很多中筋麵粉的麵包食譜,很多人很驚訝原來中筋麵粉做麵包也那麼好吃。
啊又不小心打了一堆😉總之真的不是只有打出薄膜的麵包才是好麵包,希望能拯救那些在薄膜深淵的朋友們👌愛你們喔!😘
…....................
❤️海頓媽媽的線上課程 《零失敗!海頓媽媽的常溫甜點禮盒》
課程預購中 👉https://bit.ly/3v3KYfv
豹紋吐司海頓 在 海頓媽媽的實驗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談失敗/ &母親節快樂
我在書裡分享了很多烘焙創作的心路歷程,不論是創作世界上第一個豹紋或長頸鹿吐司,或是第一個分享可愛造型馬林糖,又或是花兒鳳梨酥的發明,大家知道嗎?我失敗的次數遠比大家想像得多很多。因為這些都是沒有人做過的,無中生有、從0到1到距離非常遠。
那天訪談被問及,我最想分享的是什麼?我想分享的,是失敗的態度。不管是教養小孩或是做甜點,都是一樣的。我在書裡有寫到海頓小時候常常跌倒的事情,既然不能叫他不要跑,那麼我們就來練習跌倒這件事吧!如何跌倒得更好?媽媽陪你一起練習,一起失敗。
各個小故事完整版都在我的新書裡面,只想鼓勵大家,我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是常失敗的,但那些失敗的過程經驗,就是下次少一個能失敗的原因,不是嗎?而且偷偷告訴大家,很多失敗的東西都是我後來創作的靈感呢!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不要害怕失敗,嘗試努力了、失敗了,下一次會失敗得更好。
也藉機會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By
海頓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