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每天民進黨政府演著荒腔走板的疫苗戲,但只要能像擠牙膏般一天擠一點希望給你,民眾就還是對它會有「期待」,而如果再加上議題的操弄、網軍的覆蓋、意識型態的主導等等洗腦手法,誰又能保證,在明年選舉時不會有許多人仍然相信「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這樣的話?所以,真談明年選舉,真要讓以百姓為芻狗的人受到教訓,就得時時提醒民眾,即便身處如許的疫苗困境,也不要讓自己成為「餓狗定律」下的實驗品!>
疫苗短缺充分暴露了民進黨政府施政的荒謬,許多人因此預言2022的選舉將重演2018綠軍全面潰敗的局面,但揆諸民進黨操控議題的能力與台灣社會的心理特質,這種期待未必就能成真。
操控議題,是時下正夯的認知作戰,做賊的喊捉賊,天天提醒國人慎防對岸認知作戰的民進黨,自己就是認知作戰的行家,君不見,原來或因意識型態,或為護航國產疫苗,或直接就因談判無能,致使台灣疫苗短缺,卻可以待得美日捐贈一來,就將此窘境操作成「美日台」三國同盟,而在綠媒撲天蓋地的宣傳下,不少人也以此自嗨,真就以為用疫苗的困境及幾百條人命,換得此「同盟」,還真值得。
議題操控之能有效,一來固是民進黨手法嫻熟,尤其在網軍的操作上更就得心應手,但根柢的,則與這些年來的意識形態洗腦有關,所向披靡下,反對者心情之抑鬱可想而知,現在好不容易因為荒腔走板的疫苗政策,讓更多人看穿民進黨的雙標與甩鍋,不滿者的情緒瀕臨炸鍋,自然就認為綠營再如何操作,效果也將有限。
然而,說效果有限,可能忽略了被剝奪者常出現的一種心理機制:「餓狗定律」。
「餓狗定律」來自一種對狗的實驗:當三隻警犬分別連續8小時、16小時、24小時不餵食之後,由訓練的軍官發布指令要警犬完成,其結果是,餓最短的警犬執行速度最慢,餓最久的執行指令最快,對發令者也最親近。
這種心理反應,很類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1973年,瑞典首都的銀行搶案,2名劫匪挾持4名行員,130小時後棄械投降,但在之後的幾個月,行員卻拒絕在法院指控綁匪,並表達對綁匪沒傷害他們的感激,其中一名女行員甚至還愛上了綁匪。而1974年赫斯特報業家族的千金帕蒂.赫斯特被恐怖組織綁架,後來竟成為了恐怖組織的一員,就被許多人認為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案例。
無論「餓狗定律」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都說明生命在被威脅壓迫下,為求生存,會有心理機制的自我轉變。餓狗是知道只有討好主人,才有可能改變命運;絕望中的被綁架者則對加害者給予的一點寬容與小惠產生感激,甚且透過認同加害者來讓自己可以不活在被迫害的恐懼中。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出現在極端的狀態中,「餓狗定律」的涵蓋面則較廣。世界先進國家準備了大批疫苗卻還得運用各種獎勵措施以激發民眾的施打意願,台灣則一針難求,所以連順位在後面的30、40歲人也急忙上網表達施打意願,有人說這根本是典型的飢餓行銷,也為「餓狗定律」做了最好的鋪墊。
能飢餓行銷,是患寡,在一針難求,強烈意願想施打疫苗下,誰讓疫苗短缺的問題反就變得次要。而當好不容易輪到你打,慶幸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就像在沒頂時找到一塊浮木般,你會感激起那給你浮木的人,卻忘了他就是把你推入大海的加害者。
的確,指揮中心每天既有它施打順序的調度,民眾最掛心的乃就是自己的排序是前進還是後退了,正如同軍犬般,情緒已經被餵食的軍官所制約,不知不覺中,能打疫苗就成了天下最幸福的事,其他都已不重要。
時論廣場》不要成為「餓狗定律」下的實驗品(林谷芳)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728005067-262104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70的網紅腰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血源詛咒 播放清單:https://tinyl.io/3XYc 0:00 禁忌森林 24:48 雅南暗影 36:19 禁忌森林~診所 1:16:24 約瑟卡夫的診所 1:39:18 漢威克陰森小巷~馬車 └ 1:40:36 砍爆馬車的那個獵人 1:45:46 荒廢的該隱赫斯特城 2:45:38 烈...
赫斯特台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DrP看電影:奧斯卡黑白大片《曼克》Mank
奧斯卡金像獎在上個月頒發,其中向老電影致敬的大片《曼克》Mank得到十項提名,並且抱走最佳美術設計和最佳攝影獎。本來想說這部電影橫掃提名,又拿下多項金球獎提名應該相當精彩,於是我興奮地拉著C一起看,就這樣不小心撞上這超級藝術的冷門大片。
這部片很對奧斯卡的胃,但對於習慣大爆炸大特效大胸部大場面的美國小市民來說卻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果不其然,C看到一半就完全霧煞煞,還得不停按暫停幫他解釋劇情,你知道的,就是那種畫面超有質感但是如果沒事先看維基百科劇透就會完全看不懂的藝術型大片。
說實在的,《曼克》的內容相當寫實,把美國30年代的權力鬥爭和人性慾望,搭配老好萊塢風華絕代的背景描繪的相當細膩。觀眾一旦掌握到劇情,會發現許多精闢對白都值得回味。甚至會讓人發現原來不是只有豪宅的建案才堅若磐石,許多東西從1930到2021年都一樣經典雋永,代代相傳,比如共和黨和民主黨互相攻擊的理由、選舉時瘋傳的假新聞、假新聞最終還能讓選戰翻盤(有沒有好熟悉阿阿阿)。
另外一提電影中的著名人物加州赫式城堡的主人赫斯特William Hearst(赫式城堡有多奢華請參考我這篇:bit.ly/3dXO2UW),由棒賽被小獅王殺死的Tywin Lannister扮演(對我永遠記不得那演員的真實姓名,但只要說他是Tywin全世界都知道他是誰),把赫斯特將金錢權力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姿態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情婦瑪莉安戴維斯Marion Davis則由Amanda Seyfried 主演(有被最佳女配角),把對赫斯特愛到卡慘死且超越金錢的真心情意表露無遺,即便和赫斯特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卻依然對萬分維護,這點符合史實,戴維斯在赫斯特過世時,主動把赫斯特給她51%的資產全都還給赫斯特的兒子,只因為覺得身為情婦,這不是她該拿的錢。
如果你是黑白電影的愛好者,不介意冗長的台詞,也願意全神貫注來挑戰容易讓你不小心睡著的氛圍,那麼我覺得其實電影《曼克》是非常好看的,但我建議看之前先看維基百科的劇透幫助了解狀況就是了(誠實)。
嗯,為了平衡這部電影但給他的衝擊,C過幾天就找上言小虐心劇《溫暖的弦》,可是那尷尬台詞和演技讓我受不了,只得拿出甜寵總裁劇《浪漫輸給你》來PK,目前夫妻倆還在慢慢追劇中。同樣是無腦偶像劇,C告訴我台灣拍出來的品質真好,穿書內容也很有創意讓他很尬意,我說而且起碼男主角的妝容比《溫暖的弦》那位順眼太多好嗎(主觀感受)!
下次還是不要隨便揪老公追奧斯卡大片比較好(結案)。
我很好奇有人看這部冷門片嗎?有不小心睡著嗎?留言來告訴我吧!
#曼克 #奧斯卡大片 #DrP追劇 #藝術味濃厚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片子 #可拍出來的畫面的確非常經典 #電影裡還有艾蜜莉在巴黎的女主角實在讓我萬分錯亂阿 #劇照取自於網路
赫斯特台灣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做台灣人穿的瑜伽服!聚陽、力麗都慘賠,代工三兄弟18年養出瑜伽界的LV?】
你知道嗎?被國際最大月刊出版集團赫斯特旗下的美力圈,稱為「瑜伽界的精品LV」的品牌,不是Lululemon,也不是Alo Yoga,竟然是台灣三兄弟打造出來的easyoga。
呂氏三兄弟熱愛運動,剛開始,他們專為國外大品牌做運動輔具代工。當時,他們發現台灣的瑜伽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眼看國外瑜伽越來越火熱,他們預見台灣也將吹起旋風。他們一開始耕耘社群,解開瑜伽服市場痛點:「好看的不中用,中用的不好看。」…⬇️⬇️⬇️
📮一天一篇精選好文,商周IG幫你畫重點:http://bwnet.psee.io/UU8ZF
赫斯特台灣 在 腰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血源詛咒 播放清單:https://tinyl.io/3XYc
0:00 禁忌森林
24:48 雅南暗影
36:19 禁忌森林~診所
1:16:24 約瑟卡夫的診所
1:39:18 漢威克陰森小巷~馬車
└ 1:40:36 砍爆馬車的那個獵人
1:45:46 荒廢的該隱赫斯特城
2:45:38 烈士洛格力斯
└ 3:30:22 視角!!視角!!!!
腰子實況台:http://www.twitch.tv/narancia
Discord群組:https://discord.gg/nbNh7cM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iochinarancia
扯屁用噗浪:https://www.plurk.com/iochinarancia
#腰子
赫斯特台灣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王亭之從小在北京長大,大學就讀北京清華大學,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因緣際會下,加入了美國芝加哥歷史博物館探險隊做翻譯,進入了中國的大西部探險,這段期間他學會了35釐米攝影機的使用,也因此走上了攝影記者這條路。在1937年日本全面進攻中國,當時他是申報的攝影主任,也是赫斯特報系聘的東亞區攝影記者,在8月28日那天,日本軍機轟炸上海火車站南站,王小亭拿著攝影機到現場的時候,整個車站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他用僅存的電影膠卷拍下了一個滿身是血的嬰兒,坐在鐵軌旁大哭,這部片子由美國海軍從上海運送到馬尼拉,再送到紐約。而這張哭泣的嬰兒照片,就是由這部片子中擷取出來的一格畫面,並沖洗成照片,登在當時十月刊的美國「LIFE」雜誌上。之後也被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聘用為駐台灣特派員。
唯一現存的二二八事件的照片,是由台灣第一代攝影記者王之一所拍攝,上海出身的他,在1940年進入東京的日本大學藝術系攝影科就讀,也是第一代留學日本學攝影的中國人,1946年上海的「中國生活畫報」派他來台灣採訪,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是「中國生活畫報」駐台的攝影記者,事件發生的時候,他拍攝了很多的現場狀況,屍體,被焚燒的建築物等,他將照片寄回上海,畫報也以「台灣事件號外」為題,登了四頁畫頁,成了國際性大新聞,而這些登出來了畫面,也成了目前少數存留的二二八事件現場影像。
攝影工作者楊永智多年前擔任攝影記者,在工作時認識了這些第一代的攝影記者,聽了許多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戰地攝影,對於現在的攝影記者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也因為聽了他們說了很多,讓楊永智對於他們的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長期的記錄與收集他們的故事,多年後,大部分的第一代攝影記者都離開了,楊永智2013年也撰文出版了「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一書,內容就是描述台灣早期攝影記者的故事,對於攝影記者這份工作,已經過世的攝影家秦凱就說過「當攝影記者就好像是坐在第一排看戲,是何其幸運及快樂」。
小檔案
楊永智,1956年生於台灣台北,目前是報導攝影工作者,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自立報系攝影主任,時報週刊攝影組主任與撰述委員,NGO攝影志工,也曾在大學擔任兼任老師。
(影片中使用照片,王小亭由漢聲雜誌提供,王之一作品由王瑞提供,個人照蕭永盛提供)
新聞連結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20180302/130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