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庫】讓創意,不再是困境!
創意居然也是一種困境?為什麼?
「創意也不是說有就有,還要廠商願意做、別人願意買,有市場,才能繼續做下去……」言及燈籠產業的現況,師傅臉上笑著,眼神卻流淌出淡淡的失落和無奈。
回憶過去,老綿成生意經營得很不錯,各種婚喪節慶的場合、甚至藝術表演中,都能看見「老綿成出品」的燈籠;而現在,儘管近幾年的大稻埕名氣漸長,各國遊客如織,但時常遊客經過門前,僅拍拍照便離去……。
「並非有創意就足夠!」
儘管這麼說,但近幾年來,美美師傅仍在燈籠花樣上積極創新,改良過年民眾家中佈置用的燈籠,並融合具台灣特色的花布與圖樣。
談了些許辛苦之處後,我們好奇地問她「什麼時候最快樂?」
「我自己創新發明的東西,有人買就很開心啊!」師傅望著高掛門口的客家花布燈籠,語畢,眉尾揚起、豪爽地笑了出來。
★走進文化金庫‧延續未完的故事→http://goo.gl/MR5z0w
- - -
這樣美好的風景,在我們身邊從不缺乏。
只消我們投注些許關注,嘗試去了解,便能化為他們繼續向前的動力。
這也是我們成立文化銀行的初心──「希望能串連起有效的、友善的循環,讓文化重新與市場接軌,而能回到生活之中!」
不只是媒體,也希望這裡同時也是個平台。透過與每位關心文化的朋友交流,一同發覺哪些文化正在流失中;再將這些充滿潛力的文化,媒合給合適的產業。
除了採擷故事,行員夥伴們正悉心培養著幾個文化專案,未來也將陸陸續續公開與大家分享~
敬請期待^^
走進文化金庫 在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化金庫】生存與生活
「這間店就是我的家人啊,一輩子的時光都在這裡度過……」她的語氣雖略顯疲憊,卻帶著驕傲。
在迪化街整排的磚樓中,掛著一串醒目的紅色燈籠,來到門前,便能見到張美美師傅──她正坐在一盞紅色大燈籠前,熟稔揮毫。
說起「老綿成」──當年由茶葉工人轉行的祖父創立,從批發金紙開始做起,在大稻埕街尾可說是名聲響亮;然而,隨著時光流轉、金紙產業結構改變,父親初接手時便遇困境。轉念一想「『燈籠』和金紙性質相似,廟會、拜拜都需要用到」,那就來做燈籠吧!
對信仰的堅持,成為老綿成投入燈籠製作的契機;而傳承至今,「燈籠」與「老綿成」對美美師傅的意義,在維繫生活的層面之上,更進一步內化了──那代表著「家」。
對生養老綿成的大稻埕,師傅也如愛惜家人一般地珍視著。訪談之間,她細數迪化街的種種,更幾番推薦我們結束後到街上四處走走。
- - -
與美美師傅的相遇,讓我思考起「生存與生活」之間的相同與不同……
「沒辦法~因為要生存啊!」幾次採集故事,每當問起師傅們為何會做這行,「為了生存」是我們最常得到的答覆;但在生存之外,沒有明說的是他們與工藝相伴而生的情感,或內斂、或幽微,只留露於細節,若無細心觀察則不易發現。
看著美美師傅搬動大紅燈籠、坐回板凳,回復到我們來訪前的模樣,平靜沉穩的完成一個大字。一如她過去無數次所做。
生存與生活,既相同,又截然不同。
能對一件事物投以數十載不懈的堅持與熱忱,是多麼可貴!
#走進文化金庫‧繼續未完的故事→http://goo.gl/MR5z0w
走進文化金庫 在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化金庫】
「哩馬卡緊咧~」蹲在文具行角落許久,耳邊響起媽媽在外頭不耐的催促聲;但死盯著那架毛筆櫃的你就是不明白…….
為什麼三百塊的和三十塊的,看起來竟.然.差.不.多?
(WHY?你讓三百塊的那位情何以堪!!!)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如此相似的經驗?
真的「隨便都好」嗎?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還有其他選擇?
所以,當陳師傅答應採訪邀請,行員的腦海裡就始終攢著這個問題……
「要小心~別被騙到!」從小學開始為天竺鼠剪毛、取毛料,陳耀文製筆至今已超過半世紀,他立刻就了解我們的疑惑。
師傅邊解釋邊嘆道──由於染色技術進步,透過機器,簡簡單單就能讓毛料「變裝」;加上現代人書寫習慣改變,使用毛筆不如過去頻繁,對毛筆的了解自然有限,往往見到市面上刻著「正狼毫」的毛筆,就喜孜孜買回家去……(行員淚目)
儘管師傅已詳細解釋一番,可仍遠遠不比他在數十年製筆時光中累積出的親身經驗,我們沒有一夕間獲得「火眼金睛」的功力;但在這裡,可以不用擔心被坑、被騙,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是最純粹的信賴。
「只需要煩惱你適合哪種筆就好!」
#這不是霸氣是什麼
#走進文化金庫‧繼續未完的故事→http://goo.gl/8MgLH7